滇西抗战精神

合集下载

腾冲——一座滇西抗战之城

腾冲——一座滇西抗战之城

腾冲——一座滇西抗战之城在云南的西部,有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腾冲,它有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兴盛繁华,经历了战火纷飞,宏伟的古城建筑在无情的炮火下变成残垣断壁,曾经的繁华之都被摧毁成瓦砾之城。

对于很多人来说,历史只是书本上的一段文字,无论是精彩还是悲壮,都是对过去抽象的表达。

但是对于亲身经历的人而言,历史是一抹无法用时间去冲淡的血痕。

随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大片国土沦入日寇铁蹄之下,随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所有出海口,企图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

在全面抗战兴起时,云南是抗战的后方,为了得到国际援助,云南举全省之力修通了中国唯一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

此后,无论是远征军沿滇缅公路入缅作战,还是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沦陷导致滇缅公路被切断,直至最后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重新打通滇缅公路,整个战争都围绕着这条国际“输血线”展开。

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腾冲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从1942年5月10日到1944年9月14日,为打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包围和封锁,从修筑滇缅公路到滇西大反攻作战,英勇顽强的中国远征军与滇西人民、各国盟军、爱国华人华侨一道为抗日战争并肩战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腾冲成为了中国远征军光复的第一座县城,腾冲反攻战被称为焦土之战,在44个日日夜夜中,腾冲城就像一座燃烧的城,一座爆炸的城,守城日军被全部歼灭,战后全城一片瓦砾,腾冲人为中国抗战贡献了一座城邦,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家园。

腾冲光复,百废待兴。

腾冲的百姓没有忙着建造自己的家园,而是积极准备着为抗战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修建一座安放遗骸的陵园,让他们的灵魂得以安息,这个地方就是李根源老先生亲笔题写的国殇墓园。

历经68年之后,也就是2013年8月15日,在墓园的旁边修建了一座滇西抗战纪念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在纪念馆里,历史以雕塑、图片、实物、影像等多种方式走近参观者视线,那段悲壮的抗战史变得真实清晰起来,纪念馆也给老兵带去了最值得拥有的荣誉和尊重。

滇西抗战纪念馆观后感

滇西抗战纪念馆观后感

滇西抗战纪念馆观后感引言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

这是一场充满血与火的殊死抗争的见证,也是我心灵深处最为珍贵的一次文化体验。

在这座纪念馆中,我亲身感受到了滇西地区在抗战中英勇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对历史的伤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滇西抗战纪念馆的观后感。

恢弘的场馆与犹如画卷的陈列滇西抗战纪念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建筑宏伟、气势恢弘。

一进入馆内,我便被广阔的场馆所震撼。

整个纪念馆分为两部分,上下两层展厅,分别展示了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和战斗过程。

陈列馆内犹如一幅幅巨大的历史画卷,通过图片、文物、视频等多种形式,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

历史背景的介绍进入纪念馆的首层,我首先看到的是一系列关于滇西抗战历史背景的内容。

这些展板详细介绍了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形势、滇西地区的重要性以及日军侵略的进程。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滇西地区在国家抗战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日军进攻的顽强抵抗。

报国救亡的英雄们在进入二楼展厅之前,我先进入了一个小展区,这里展示了一些著名的滇西抗战英雄的事迹和生平。

他们是抗战中给予中国军民以巨大鼓舞的英雄人物,代表着滇西人民的英勇和抗战的信念。

通过展示这些英雄们的事迹,纪念馆成功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和无私。

战斗过程的还原进入二楼展厅后,我来到了滇西抗战的战斗过程展示区域。

这里使用了许多复原场景和模型,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

我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战争的血腥和威力。

通过观看战斗过程的还原,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滇西地区在抗战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伤亡。

观摩馆:活态的历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纪念馆的观摩馆。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展区,模拟了滇西抗战时期的场景。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志愿者们身着当年战士的军装,向观众们展示当时的军事演习和生活场景。

这种活态的历史再现让我感受到了滇西抗战的真实和战士们的坚毅。

反思与思考游览完滇西抗战纪念馆后,我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

滇西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黑暗而可歌可泣的历史,而纪念馆则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呈现和纪念。

滇西抗战中的腾冲民族精神

滇西抗战中的腾冲民族精神

滇西抗战中的腾冲民族精神作者:寸波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30期摘要 1942年5月滇西沦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腾冲民众誓死不做亡国奴,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为滇西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滇西抗战腾冲民众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三省。

1937年,又制造“卢沟桥事变”,大规模侵略中国,从此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

1942年初,日军突破中缅防线,向滇西进犯,同年5月10日,腾冲沦陷。

在两年多时间里,腾冲民众奋起反击,不愿做亡国奴,到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并首创全歼日军之壮举,腾冲成为了中国远征军收复的第一座县城,在滇西抗战及全国抗日战争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腾冲人的爱国情结腾冲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接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自明朝以来,大量军民到腾冲屯田戍边,固守疆土,同时,也带来了先进中原文化、南诏文化及西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腾越文化,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腾越文化的精髓之一。

腾冲人一直高扬着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引领着腾冲人的精神世界。

1.1血脉中流淌的爱国精神绝大部分腾冲人的祖先都是在明朝期间的几次重大戍边事件中从军队来的,为了巩固边疆稳定,把生命和青春献给了腾越大地,边地安宁后,许多军人留在了这里,安营扎寨,戍边屯田,繁衍生息,同时也把爱国、爱乡、守土卫国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于子孙儿女。

在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人士,如:抗英人杰左孝臣、李珍国;被孙中山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寸海亭;反帝爱国的辛亥腾越起义领导人张文光;爱国爱乡的民国元老李根源;抗日县长张问德;抗日将领寸性奇等。

1.2守土卫国的戍边情结从明代开始,戍边的腾冲人,就与腾冲这块土地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保卫它、捍卫它,特别是在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腾冲人就会奋起反击,舍家为国。

滇西抗战纪念馆观后感

滇西抗战纪念馆观后感

滇西抗战纪念馆观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篇章沉重而悲壮,让人铭记于心。

滇西抗战,便是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当我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扑面而来。

一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巨大的雕塑,雕塑上的战士们面容坚毅,身姿挺拔,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无畏和坚定。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信念和勇气,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热爱。

沿着展览的路线前行,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都在向我诉说着那段惨烈的历史。

其中,有一件展品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是一顶破旧的军帽,军帽上的血迹已经干涸,但那斑驳的痕迹却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激烈。

想象一下,曾经有一位年轻的战士戴着它,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为了保卫祖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顶军帽见证了他的英勇,也见证了那段残酷的战争。

在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一封战士的家书。

信纸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渴望,却依然清晰可感。

“亲爱的爹娘,孩儿在前线一切都好,勿念。

只是这战争残酷,每日都有兄弟倒下,但我们不曾退缩,因为我们身后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亲人。

”读着这封家书,我的眼眶湿润了,那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无尽的深情和坚定的决心。

还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群受伤的战士。

他们有的缠着绷带,有的拄着拐杖,但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痛苦和绝望,只有不屈和坚韧。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仿佛在告诉世人,他们不会被伤痛打倒,他们会继续战斗下去。

看着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过着幸福的日子,可这一切都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在纪念馆的一个角落里,展示着一些当年战场上使用过的武器。

有破旧的枪支,有生锈的刀剑,还有已经损坏的火炮。

这些武器虽然已经陈旧,但它们却曾经是战士们手中的利器,是他们保卫祖国的工具。

我想象着战士们拿着这些武器与敌人奋勇拼杀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滇西抗战爱国主义精神解读

滇西抗战爱国主义精神解读

名家名作刘吉红,左 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团结奋进,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壮大。

滇西抗战,亦称滇缅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关乎国家安危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我方军民始终团结一致,不畏牺牲,用鲜血和生命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捍卫了民族尊严,谱写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宏伟史诗的精彩篇章。

一、抢修滇缅公路——国难当头 匹夫有责滇缅公路是一条应抗战需要而生的公路。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急剧变化,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认为我国沿海交通口岸必将难保,要想摆脱日军的封锁,打通中国经缅甸至印度洋通道,修筑滇缅公路,势在必行,遂向蒋介石建议即刻着手修筑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在我国境内分东西两段,抢修滇缅路主要指修筑其西段工程,即下关经漾濞、永平、保山、龙陵、潞西至畹町段,其长547.8公里,地处我国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工程之艰巨为世界罕见。

1937年12月滇缅公路西段开工,在抗日救国的号召下,来自滇西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等10多个民族的20余万民工,自带口粮和工具纷纷赶到工地,在崇山峻岭间,搭草棚、住洞穴、栖草丛,昼夜赶工[1]。

他们用锄头、大锤、刀斧等原始农具挖山开路,用扁担、背篓、粪箕等工具以肩挑人扛的方式搬运泥土和石块;他们烧石灰、烧黏土、自制土水泥修建桥涵,用人力拉动石碾子进行分层滚压铺路,劳动强度超乎想象,终于于1938年8月31日以牺牲3000余人为代价抢通了滇缅公路,打通了我国的抗战生命线,为滇西抗战乃至全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我中华民族普通民众爆发出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他们把修路看作抗日救国的具体行动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计得失、不畏牺牲,积极投身其中,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克服种种困难,穿越重重“瘴气”,抢通了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英雄篇章。

他们默默无闻,籍籍无名,却敢于牺牲、敢于奉献,在民族大义面前,甘于用生命去维护民族尊严,充分体现了我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甘屈服的抗战决心和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2]。

滇西抗战纪念馆美篇

滇西抗战纪念馆美篇

滇西抗战纪念馆美篇滇西抗战纪念馆坐落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广场北侧,是一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见证者。

今天,我来到这里,让我们共同回顾历史,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十分具有民族特色,展现着中国抗战时期的军民风采。

这里向游客展示了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向人们传递着抗战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从滇西保卫战的胜利到昆明保卫战的惨烈,每一个展区都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历史背景,从而引起人们最深的共鸣。

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室内展览区展示了海量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包括了照片、音像、实物等许多抗战时期的文物,它们向游客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历史故事。

这些物品,有些已经破旧不堪了,但每一件都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珍贵遗产。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中,还有一座塑像群,正是通过这些塑像向游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那时中国人民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大考,但是在这场烽火战争中,民族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得到了淋漓精致地展示。

塑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抗战时期每一个战士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每一个人的血与泪、牺牲与付出。

冬天是昭通的最冷季节,但是在滇西抗战纪念馆门前,飘扬着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也让那个时期的匍匐奔走、气冲斗志的画面历历在目。

那时中国人民在国家的主权、尊严和安全的面临质问,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继承。

这种抗战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宝库中永存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强国梦的源动力。

滇西抗战纪念馆将抗战时期以及那个时期的抗争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勾起人们的深深感慨,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今天,放眼整个世界,国家之间和睦共处、和平友好才是世界的主流。

我们应该记住历史,铭记那个时代的牺牲和付出,也要学习抗战时期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和平的今天贡献我们的力量。

追忆松山战役,弘扬抗战精神

追忆松山战役,弘扬抗战精神

难 。在 面临亡 国灭 种威 胁 的危难 关头 ,不愿 做奴 隶的 中国 密 不透 风 的火力 网。其 主堡 内有 重机枪 ,子 堡及侧 射堡 内
山战役 则 是滇西 抗战 的关键 性 战役 。松 山战役 的环境 之恶 兵器 ,可 以在阵 地前编 成浓 密火 网 ,因此接 近堡 垒是 非常 劣、战 争之 残酷 、战事 之持 久 ,都是 中 国乃 至世 界战 争史 困难 的。为 了阻 挠 中国军 队的攻 势 ,在 堡垒 外 围, 日军还 上鲜有 的 。中 国军 民团结 一致 ,在松 山战 役 中表 现 出来 的 建立 了复 杂 的障 碍物 及 附属 设施 ,阵地 前有 铁 丝网 1 ~3 伟 大抗 战精神 更是值 得我 们今 天深切 缅怀和 弘扬 ! 道 ,鹿 砦 1 ~2 道 ,敷 设地 雷及 陷 阱。阵地 内附设有水 管 英雄 松 山 。浩 气长 存 及照 明设 备 。强 大的 工事体 系使 各个 据点 都具 备独立 的作 松 山战 役 发 生 在 云 南 省 龙 陵县 , 龙 陵位 于 怒 江 、龙 战能 力,其 强 固程度 ,被称 作是 东方 的马奇 诺 防线 。 日军


川 江大 峡谷 之 间, 岗峦叠起 , 山谷 高深 ,地 势 险要 , 自古 五 十六 师 团长 松 山佑 三扬 言, 中国军 队不死 1 O 万 ,休 想 以来就 是 我国西 南边 陲通 往东 南亚 、南亚 的关 口要 隘 。中 攻取松 山 。 国抗 日战争 进 入 到 1 9 4 2年之 际 ,东 南 沿海 的援 华 物 资通 1 9 4 4 年5 月 , 中方 为 打通 滇 缅 公 路 ,2 O万 中 国远 征 道 已经 被 日军 完全截 断 ,只有滇 缅 公路仍 能将 援华物 资输 军集 结 滇 西,进 攻 龙 陵、腾 冲 和松 山。1 9 4 4 年6 月 4日, 入 ,支持 中国抗 战 。为 了切断这 条援 华 的物资补 给线 ,一 中 国远 征 军在抢 通惠 通桥之 际 ,派第七 十一 军新 二十 八师 举 摧垮 中国政 府 , 同年 5 月 日军派 一 支劲 旅 从缅 甸 北上 , 向松 山之 敌 发 起攻 击 , 后 又派 第 六 军新 三 十 九 师 一一 七 穿越 中缅边 境 ,进 入滇 西地 区 。1 9 4 2年 5 月 5日,中 国军 团协 同作 战 。当 日攻 占腊 勐街 ,7日攻 占靠近 松 山 的阴登 队 炸毁 惠通桥 ,阻 敌于怒 江西 岸 , 自此 ,怒江 以西 地 区沦 山。 日军 由此 龟缩于 松 山主阵地 及 各个据 点 阵地之 内 。中 入敌 手 。 日军 为与 中国军 队长 期抗衡 ,在 怒江 西岸 , 以龙 国远 征军 屡次 发起攻 击均 未奏 效 。第 七十 一军 新二十 八师 陵松 山为 核心 , 以龙陵 、平戛 为右 翼 ,以腾冲 为左 翼 ,以 和第 六 军新三 十九师 一 一七 团万余 将士 苦战月 余 ,伤亡惨 龙 陵、芒 市 、遮 放 、畹町 等地 为后方 ,建 立 了强大 的防御 重 ,于 7月 2日转 攻 龙 陵 ,改 由第 八 军接 替 攻击 任 务 。7 体系 , 日军在这 些地 区 的大小 岗峦上 修筑 永久 、 半永久工 月 5日,第 八 军 自腊 勐 街发起攻 击 ,采用 炮兵 集 中轰 击软

滇西抗战纪念馆观后感100字

滇西抗战纪念馆观后感100字

滇西抗战纪念馆观后感100字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

在那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伟大精神,也深刻领悟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纪念馆中,不仅展示了抗战时期的历史文物和照片,更有着许多生动的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使我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场之中,感受到了那段艰难岁月的烽火硝烟。

首先,纪念馆的展品吸引了我的目光。

在入口处,我看到了许多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照片,那些英勇浴血的抗日将士,那些家破人亡的抗战遗孤,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易。

而在展厅内,更是陈列着大量的抗战时期的武器、服装、书籍、文件等珍贵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让我了解了抗战时期的生活和战争环境,更让我深刻明白了那一段历史的珍贵和可贵。

其次,纪念馆内的多媒体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个个仿真的战场场景中,通过声光电的技术手段,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抗战壮义和场景,那些火光冲天的战场、那些铁血染红的战袍、那些慷慨激昂的誓言,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血性和豪情。

而在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中,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我也深刻了解到了当时的抗战形势和人民生活,这些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最后,我想说的是,滇西抗战纪念馆给了我一次深刻的教育和洗礼。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更明白了那个时代人民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坚忍不拔意志。

我相信,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更要传承和弘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壮大。

综上所述,我想说,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滇西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同时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会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致敬先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滇西抗战精神
摘要:滇西抗战爆发后,滇西军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御外侮;中国远征军舍生忘死,誓与日寇血战到底;滇西民众不屈不饶,积极抗战,他们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终于谱写了滇西抗战的凯歌。

关键词滇西抗战精神合作奉献爱国主义
1942年,中国远征军挥戈入缅,拉开了滇西抗战的序幕。

1945年1月,缅北远征部队在芒友胜利会师,结束了长达近四年的滇西抗战。

在这个新战场上,滇西民众和中国远征军密切合作,万众一心,不屈不挠,抢修滇缅大道,粉碎日军切断国际外援,扼杀抗战的企图;抗日军人浴血奋战,顽强拼搏,两次挥戈入缅,御敌于怒江之西;滇西民众密切配合远征军,积极抗日。

抗日军民凭借着团结一致,顽强拼搏。

无私奉献和爱国主义的精神终于取得了滇西抗战的胜利,保卫了祖国的大后方,为以后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滇西军民万众一心血筑滇缅道,同舟共济速断封锁梦,发扬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合作精神和大局意识1938年10月,日本在占领武汉后暂时停止了对华的正面进攻,转而封锁了中国的沿海地区,妄图摧毁中国的国防工业,堵死国际上援助中国的海上通道,以此来孤立中国,快速结束战争。

以此同时,经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提议的滇缅公路正在日以继夜的进行物资运输,不断对抗战大后方的物资给予补给。

1938年12月,滇缅
公路全线通车,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出海通道,英美等国的援华物资绝大多数都要通过滇缅公路运往中国。

这条当时线路最长,运输量最大的国际运输通道从1937年12月着手修建到1938年8月完工,仅费时九个月。

25万云南民众自带粮食、工具,在缺乏现代化机械的条件下,用血肉筑成了这条抗战输血线。

美国人在考察后给罗斯福的报告中称这是继巴拿马运河后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奇迹。

滇缅公路从起点昆明到终点缅甸腊戌,全长1453公里,有80%的路段是崇山峻林。

因抗战形势紧迫,沿线28县迅速招工近25万人,一边勘探一边修路。

所征集的25万人中,有云南省的各个名族,他们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二十多万军民在严重缺乏机械化的条件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使用最原始的修路工具,用自己的血肉铸成了这条抗战输血线,粉碎了日军企图切断中国外援通道,扼杀中国抗战的意图。

滇缅公路修筑期间,因工伤、疾病和饥饿而死的民工达3500多人。

滇缅公路全长1453公里,大小桥洞修建共300多座,而时间却仅仅用了两个月,不得不说,这是云南人民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二、中国远征军斗智斗勇救联军,舍生忘死保家国,弘扬了中国军人敢于牺牲,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和不畏强暴,英勇奋战的拼搏精神
1942年4月,同古之战失利后,西线的英军退守到仁安羌。

得知这个情报后,日军第33师团一个连队迅速占领仁安羌油田,包
围了这里七千多人的英军主力。

英军被围两日后,弹尽粮绝,情况十万火急。

绝望的英军向中国求助,中国第38师师长孙立人立即带兵救援。

在摸清地形后,孙立人立刻部署了作战方案,利用英军的汽车和汽油燃起漫天大火,浑水摸鱼;散布谣言误导日军以为敌人是一个师。

最后我军以一个团1000人的兵力击退了一万余人的日寇,解救了7000多英军。

滇西抗战中,与日军相比,中国士兵除了精神一无所有。

仁安羌大捷后,中国远征军决定全面撤退,撤退途中误闯入原始丛林野人山。

数万名官兵在野人山辗转数月。

等走出大山后,10.3万入缅远征军仅幸存4.6万人。

然而,中国军人不抛弃不放弃,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中国远征军人和滇西各民族团结一致,凭借怒江之险,把敌人阻挡在怒江之西,为以后的大反攻打下基础,用血肉保住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三、滇西民众以身作则积极支持抗战,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滇西抗战中,涌现了很多抗战英雄,他们中有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中国远征军人,有慷慨解囊捐资助款的爱国华侨,还有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滇西人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数的中华儿女这些人中,有些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例如,滇西抗战县长张问德。

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年逾花甲的张问德临危受命,出任腾冲县县长。

他组织民众,密切配合远征军,组建起了战时县政府和腾西北抗战前线根据地,为腾冲的光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
是他的《答田岛书》,让四万万中国人民为之振奋。

戴安澜,李芬生,寸性奇……这些中华好儿郎的姓名将为后代铭记。

然而,滇西抗战中,涌现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支持抗战。

一傈僳妇女在山中遇到了一名重伤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因为四周寻不到水,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这名军人;腾冲一对农民兄弟在滇西反攻时,联络村民,用棍棒、锄头拦截日军,打死四名日本军人;滇西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甚至连还不懂事的幼儿和正在哺乳的妇女都去修筑滇缅路和临时机场,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滇西抗战中,抗日军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抢修滇缅大道,粉碎了日军妄图切断抗战国际外援企图;中国远征军前仆后继,不畏强暴,舍生忘死保卫抗战大后方;滇西民众匹夫有责,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他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团结合作、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共同奏响了滇西抗战的凯歌。

参考文献:
[1]程利.滇缅公路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傅仕敏.用世界眼光重新看待和认识滇西抗战[j].云南社会科学, 2011( 5).
[3]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 2002(6).
[4]王家凯.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n].国交通报,2005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