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与云南滇西抗战

合集下载

论文:李根源和他的学生们

论文:李根源和他的学生们

论文:李根源和他的学生们【摘要】李根源一生为官,功勋卓著,但人们多不注意研究他的内心涵养。

此文仅就他的与学生们的深情方面的突出例子,以揭示他的高尚人格,供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李根源。

【关键词】李根源;老师;学生“为播革命种,讲武承华圃。

生徒八百人,个个如龙虎。

”[1]p144“整军备战纪龙关,学子三千力撼山。

铸就金刚如身手,匈奴不灭不生还。

”[1]p148读罢上述两首诗歌,人们兴许会把诗作者与学校、与学生或者与教育联系起来。

不错,诗作者李根源与学校、与学生有缘。

李根源一生博学多才,文武双全。

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诗人,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其所到之处,皆积极倡导办学,与学校和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述诗作就是其举办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滇西干训团”等两所军校时所写。

写第一首诗时,李根源刚好而立之年,从日本留学归来,意气风发,锐意建设云南陆军讲武堂;而写第二首诗的时候,李根源已年过花甲,老骥伏枥,以“云贵监察使”身份抱病西上,抗战中仍然不忘办学。

两诗写作时间相差30多年,背景迥异,而共同的是他对学生的喜爱和期望。

如今,李根源和他的学生大多已作古,但他同朱德等的师生关系还是经常被人们记起。

一、李根源和共和国元帅朱德“华屋作舍馆,病院选良医。

如兹美风义,天下知重师。

”[1]p170这首无言绝句是1951年李根源定居北京后题送朱德的,表达他对朱总的深情厚谊。

总所周知,朱德是李根源的学生。

人所不知的是,这一师生关系如同毛泽东与他的老师徐特立的关系一样,堪称经典。

李、朱的师生关系确立于20世纪初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这段关系之所以堪称经典,在于“李根源的出名是从陆军讲武堂开始的,而朱德的军事生涯也是从陆军讲武堂开始的。

”而且,“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是培养了像朱德这样的一批杰出的军事家,从而名声大振,成为近代军事教育的佼佼者。

”话说1909年8月29日,刚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李根源便被护理云贵总督沈秉锟委任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相当于主管教学和训练的副校长或教务长),同时兼步兵科教官,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事业。

难以释怀的滇西抗战记忆

难以释怀的滇西抗战记忆
城 。叶 师长的指挥部 就设在这 里 ,寸 先生让
十万军 ”的号 召下 ,毅然 从戎抵抗 外侮 的数 十万名中国远征军们 留下 的足迹 。 7 0 多年前 ,

我 抬头看 这座重新 修复 的大院横梁 ,一 k面有 几枚锈烂 的铁钉 ,他 自豪地告 诉我 :这是长 官以前用来悬挂作战地图的……
团坡为起点 ,在其 东北 向的中轴线上 ,建有 “ 攻克腾 冲阵亡将 士纪 念塔 ” “ 腾冲战 区抗
l烈士墓 ” “ E 抗 日英烈纪念堂”及墓 同大门。

等兵 、 二 等兵 、 无名 烈士 、 一等枪手 , 少校 、
中校 、 上校 、 少将 、 盟军 阵亡将士纪念碑 …… 为 了和平 ,年轻 的士兵们 长眠在这 里 ,他们 曾经滚烫 的血 肉之躯穿越 了枪炮 和血线 ,紧 贴 和俯视 在滇西 的大地 ,让一泥一 石 、一树
从 小团山下来 ,在 国殇 墓同外 ,有 2 0 1 3 年竖立 的 中国远 征军名 录墙 ,全 长 1 3 3米。 墙 上镌 刻 着 1 0 3 , 1 4 1 个名 字 ,包 括 参与 滇西 抗 战的 中国远征 军将士 、盟 军将 士 、地方抗 战游击 队 、地方参 战伤亡 民众 、协 同参战部 队等单位 人员 。这 面墙建 成后 ,每年 全 国各 地 以及美 国 、加拿 大等 国 ,仍 源源 不断地有 当年远征 军的后 人联系腾 冲官方 ,把 失散 的 名字继续 补充进来 。
叶佩 高将 军带领 中国远 征 军 第 二 十 集 团 军 第 五 十 四军 一 九八师将 士
围剿 盘踞 在来 凤 山上 的 残 寇 ,进 而与退 守县 城 的敌 人进 行 巷战 ,在 盟 国空 军 的配合 下全歼 日
老 、时任 云贵监 察使 的 李根源先 生取 楚辞 “ 国 殇”之篇 名 ,命 名为 国

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字印泉,1879年4月17日生于梁河县九保右安街,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早期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之一。

曾参加领导昆明“重九起义”,参加护国战争,组织领导过著名的“滇西抗战”。

光绪34年任云南讲武堂监督,1911年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长,后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滇西国民军总统。

1917年任陕西省省长。

1918年参加护法斗争,任驻粤滇军总司令,授陆军上将衔,一等文虎章。

1922年入京任航空督办。

1923年任农商总长、署理国务总理。

1942年日寇入侵滇西,李根源力主建立和坚守怒江防线,反对后退,并致电蒋介石,慷慨陈词,请缨西上拒敌。

行前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正气凛然,慷慨悲壮。

建国后李根源先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曾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一九六五年病逝于北京。

著有《永昌府文征》、《雪生年录》、《曲石诗录》等。

李根源故居小而精美,但正应正了古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名言。

谫论滇西抗战“拒敌于怒江之西”的战略意义

谫论滇西抗战“拒敌于怒江之西”的战略意义

二 、“ 敌 于 怒 江 之 西 ” 战 略依 据 拒 的
14 年 l 91 2月 7日, 日军在 中蒙边境 沙 草峰 和诺 门坎 被 苏军 利用 有利 地形 和装 甲兵优 越有
f 文章 编 号 11 7 - 3 0 2 1 0 — 6 — 4 64 9 4 ( 0 0) 6 0 3 0
众所 周知 , 形 、 势 的选 择 , 地 地 一直 是兵 家胜 负 的决定 因素 之一 。 “ 隘形者 , 先居 之 , 我 必盈之
以待敌 ; ……险形者 , 我先居之 , 必居高阳以待敌” “ ;故知战之地, 知战之 日, 则可千里而会战。不
五 日预备 二师 渡过潞 江 , 十六 日到达龙 江桥袭 击 日军 )而 日军进 腾 部队仅 为 2 2人 , , 9 只相 当于我 方 兵力八 分之 一 ; “ 军 中颇 多我 国人 , 且 敌 俱说 日语 , 国官 、 敌 同伴 不在 时 , 敢说 中国话 。对 民间 方 表 示一 切 , 有 良心 发 现 , 忘祖 国之言论 , 因时机 未 到 , 亦 不 惟 不敢 反 正 云云 。 闻此 辈来 历 , 约有 两 种 : 种是 由各 沦 陷区征 调而来 , 兵役 法 系十家保 一 兵 , 此一兵 征 调 出来 , 外逃 及反 正之 情 一 其 倘 有
拔之锥形体火山, 三面陡峭, 一面平缓 , 掌举腾冲城 , 为一夫当关 , 万夫莫开之险关。时 , 驻防腾冲 附近 军 队共 三个 营 , 即息烽 部 队之梁 河 营 、 务 大 队之 第 二 营 , 特 护路 队之 第 三 营 , 之 县 府 自卫 加 队、 总计 兵力 一千余 人 , 宋希 濂 十一集 团军 之预备 二 师也 已准备 马上 赴腾 ( 五月 十 日腾 冲沦 陷 , 十
事, 担保十家 , 必受其 累, 父兄妻子亦遭毒。 ……又一种则系俘虏而来 , 中亦有利令智昏, 其 甘心附

通往北方的路_——_爷爷和李根源先生的故事

通往北方的路_——_爷爷和李根源先生的故事

0891桌子上堆放着一摞报纸,幽幽散发着新报纸特有的油墨香,可见并没有人翻动过它们。

报纸上那些工整漂亮的字多么委屈啊!满心喜悦地被投递到花钱买了它们的人手里,从年头等到年尾。

等着等着,就被我从办公室搬回了家,成了我蹩脚的毛笔字最好的书画毡。

我总喜欢在寂静无声的夜晚,取出一方缺了一个小口的旧砚台,往里加几滴水,依着记忆中那个人的样子,右手捏着墨条的一端,在水滴中一圈一圈慢慢地磨。

水墨彻底交融时,便用毛笔蘸一下,又在砚台边掭掭笔。

落笔第一个字,依旧是“永”,之后便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大多数时候便是跟着报纸上的内容随便写。

我写在报纸上的字没有章法,朋友劝我,学习书法还是要先临帖。

最好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名人字体,比如欧楷就很好啊!临摹得熟练之后,再写才算真正入门。

但我心底是拒绝的,并非我不喜欢欧楷,我只是不想那个人的字彻底在我笔下消失。

我对那个人的字是很熟悉的。

横平竖直的写法总是透出一种刚正不折之感,写小字时显得清秀,往大了写时,就能看清那些笔画的转折处总是犹犹豫豫,仿佛每一笔都藏着一些小心谨慎的心思,不敢过于潇洒。

我在旧报纸上练字的习惯已近十年,如今已能自我笔下看见那个人的字。

这让我觉得,我在练字的时候,他也在练字。

每每铺开旧报纸练字,一横一竖间,我总不觉想起二O一二年三月那个晴朗寂静的日子。

医院病房外的太阳光白扑扑的,病房里的墙和床铺也是白扑扑的,已过古稀之年的人,瘦成了一把枯枝,医生来看后,交代护士把各种错综复杂的线管子从他身上细细扯去,又输一瓶液吊着人最后一口气,嘱咐赶紧带回家去落气。

回家落气是老家的习俗,寓意着落叶归根。

在家里喘第一口气,在家里落最后一口气。

如此,生命方可完成一个完整的轮回。

进了家门,我看见一抹亮晶晶的流光在他通往北方的路——爷爷和李根源先生的故事李天鹤李天鹤,女,云南腾冲人,目前就职于保山市人民政府驻缅甸密支那办事处。

090散文世界眼中来回流过,宛如枯枝上的两滴露珠。

一圈一圈沿着瞳孔流转不散。

历史趣闻李根源简介 文武双全的民国元老李根源

历史趣闻李根源简介 文武双全的民国元老李根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根源简介文武双全的民国元老李根源导语:李根源是民国时期从云南出来的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思想激进,能文能武,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

他与蔡锷等人发动云南辛亥起义李根源是民国时期从云南出来的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思想激进,能文能武,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

他与蔡锷等人发动云南辛亥起义,胜利后任云南军政府军政部总长兼参议院院长,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使云南成为民国初年比较安定的省份之一。

以后历任北京国会众议院议员、北洋政府航空督办、农商总长,一度兼署国务总理。

因抵制曹锟贿选,愤然退出官场,隐居在江南名城苏州,致力于发展地方文化和教育事业。

当抗日的烽火燃起时,年迈的他挺身而出,多次组织民众支援前线抗敌。

后来他又坐镇滇西,指挥军民保卫家园。

参加重九起义解决滇西事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震动。

接着,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响应,迅速形成了全国起义高潮。

时任云南督练处副参议官的李根源闻讯,与李鸿祥、唐继尧等协商,决定推举蔡锷领导起义,时间定在10月30日深夜。

可是,当天傍晚,云贵总督李经羲突然召见李根源,说滇西发生“叛乱”(革命党人张文光在腾越打响反清起义第一枪),命其率部讨伐。

李根源表面上表示服从命令,随即离开总督府,赶往北校场,决定与李鸿祥会合,做好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行至半途,北校场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起义提前几个小时爆发了。

那天为农历九月初九,所以史称“重九起义”。

李根源赶到,马上与李鸿祥等指挥起义军分头进攻城内制高点圆通生活常识分享。

李根源

李根源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

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学堂。

次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回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

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

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

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退出政坛,隐居吴中。

“吴淞战事”起,与张仲仁等抚伤救民,收敛大批阵亡将士遗骸,葬于藏书五峰山与马岗山。

1926年春夏时,游遍横山、尧峰、皋峰、穹窿、邓尉、天池、渔洋、支硎、天平、灵岩、阳山诸山,《吴县志》书影摩崖题刻访古探幽,历时3月,撰成《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

次年葬母亲阙氏于藏书小王山,建阙茔精舍,经营“松海”十景。

1931年,担任《吴县志》总纂,并撰冢墓、金石卷。

同时,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还创办“善人桥农村改进会”、阙茔小学、成人学校,凿井筑路,绿化山岭,深为乡民称颂。

1936年,为营救“七君子”而奔走。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

不久离苏去内地。

从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

“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

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

”这是李根源在1932年写的一首题为《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的五绝。

第一次是1932年4月朔日,在苏州城西15多公里的吴县藏书乡善人桥北马山麓。

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我东北三省后,又妄图侵占我东南沿海地区。

他们派其所谓的“和尚”与我三友实业社的工友打架,制造祸端,藉词挑衅,为他们进攻上海制造一系列事件作为借口,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议”和无理要求,并不断增兵上海。

感动腾冲历史人物及当代名人

感动腾冲历史人物及当代名人

感动腾冲历史人物及当代名人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民国元老。

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

1905年,加入孙中山、黄兴创办的同盟会,为同盟会首批会员。

1909年,回国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任监督、总办,曾与朱德总司令有师生之谊。

1911年,与蔡锷等发动指挥了辛亥“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任军政府军政部总长兼参议院议长。

1917年后,先后任陕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

黎元洪总统曾赠联:“关中良相思王猛,天下苍生忆谢安”。

抗日战争中,出任监察院云贵监察使,亲赴滇西前线襄助军务,力阻日军东进,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表示愿随滇西父老保家卫国。

为滇西反攻作出重大贡献。

腾冲收复后,首倡为收复腾冲抗战阵亡的将士修建国殇墓园,并请民国政府减免田赋,以苏民困。

先生晚年,拥护共产党、拥护新中国,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是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

先生平生酷爱访古和金石,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永昌府文征》等。

张问德(1880--1957),字崇仁,号讱庵。

曾任昌宁、顺宁县长,云南省政府秘书、腾冲县参议会议长。

1942年5月,腾冲沦陷,张问德临危受命任腾冲县长,在界头、曲石一带组建起了战时县政府和腾西北抗日前方根据地,为腾冲两年余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表了著名的《答田岛书》,给后人留下一篇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被誉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不愧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

张木欣(1881--1964),名荣庭,号木石居士,以字行。

早年就读于腾冲名师王承谟门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弃学从商。

宣统元年(1909),在广州加入同盟会。

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

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讨袁护国与护法斗争中,张木欣多次斥巨资给予支持。

民国20年,先生将在北平等地购得的数万件文物古籍运回腾冲,开办木欣图书馆,供家乡人民研习。

1942年腾冲沦陷前,先生离开腾冲,定居北京,任国际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根源与云南滇西抗战
[摘要]论述了李根源在滇西抗战中的杰出贡献:发表《告滇西父老书》,力主怒江设防,发动多民族抗战,创办大理干训团,筹建国殇墓园。

[关键词]李根源滇西抗战贡献
李根源(1879-1965)是云南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904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主持云南支部工作,创办云南讲武堂,发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

抗日战争期间,他任云贵监察使,深入滇西,镇守保山,为云南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力主怒江设防,发表《告滇西父老书》
1942年4月底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寇由缅甸入侵滇西。

5月3日,日军占领畹町,滇缅公路被切断。

日寇进攻云南西部态势形成,5月4日,日军攻陷芒市龙陵,先头部队五十六师团沿滇缅公路向松山惠通桥一线前进。

据美国空军侦察报告,滇西防务十分空虚,照此速度,10天左右日军就可以打到昆明了。

5月5日上午,前线中国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下令将怒江咽候惠通桥炸断,阻敌于怒江以西。

日军不甘失败,在怒江西岸松山高地架起重炮,向东岸公路猛烈轰击,并组织500余人乘橡皮艇强渡怒江至东岸,中国守桥工兵和少数中央宪兵居高临下奋起抵抗。

千钧一发之际,从昆明西上御敌的我十一集团军三十六师一零六团及时赶到怒江东岸投入激烈战斗。

稍后一零七团也赴到投入战斗。

怒江西岸的百姓也带着扁担锄头前来助战,喊声震动山谷。

日军入侵滇西后,身为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时刻关注战局的发展。

当时国民政府准备沿澜沧江设防抗击日寇。

李根源深知怒江比澜沧江更险要,实属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

他致电重庆军委会,力主坚守怒江。

电文说:“保山为滇西门户,而怒江为边疆要隘,舍此不守,必震撼全滇,影响全局。

”由于李根源、宋希濂多次力争,重庆军委会终于打消了放弃怒江防线的打算,采纳了李根源怒江设防建议,赢得了战争主动权。

二、深入前线襄助军务,抚慰土司发动多民族抗战
怒江以西国土沦陷后,整个滇西危在旦夕。

李根源心急如焚,三次电请重庆军委会和监察院,要求到滇西前线保山襄助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处理军务政务。

获准后已是63岁高龄的李根源抱病西上,至保山城西北五公里的龙王塘。

第二天即冒雨视察保山城,目睹了遭受日本飞机“五四被炸”后保山的惨状。

为保山灾民争取到了赈款45万元,药品一批。

同时邀请美国鼠疫专家到保山调查疫情,研究防治方法,控制了鼠疫和霍乱的大面积横行。

6月5日至6日李根源参加了在保山金鸡村召开的军民大会,号召军民重建家园,与日军血战到底。

腾冲沦陷后,李根源力荐省政府主席龙云任命张问德为腾冲抗日县长。

年过花甲的张问德在腾冲坚持敌后抗战达两年之久,六次渡过怒江,八次翻越高黎贡山,随军转战,为腾冲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根源协助张问德在大理腾冲商号筹集赈款100万元,救济腾北灾民。

1943年8月,日军向张问德县府多次诱降,张问德严阵拒绝,写了著名的《答田岛书》。

李根源接电后在云南报纸发表,随后被全国各大报转载,张问德被誉为“全国500多县抗日模范县长”和“有气节的读书人”。

三、创办干训团筹建国殇墓园
滇西时局稳定后,李根源和宋希濂向重庆军委会申请成立一个干训团,获准后定名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校址选在大理三塔寺营房。

蒋介石兼任团长,龙云为副团长,教务工作主要由李根源负责。

干训团教育方针为军事政治并重,课程以军事训练为主,并开设了一些文化课程。

有“国际形势”、“滇西地理”、“中国爱国文选”、“缅语”等。

为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利用放假之机,他邀请西南联大潘光旦、李公朴、闻一多、费孝通等10位教授来做学术报告。

干训团招生对象为沦陷区及滇西各县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的青年。

教员由军政单位抽调,并由李根源、尹明德、张凤歧、陈复光等亲自授课。

干训团共创办两期,学员达二千余人,于1944年3月结束。

学员毕业后,有的分配至排连任官长,大部分按原籍分派到滇西各县做地方工作,小部分派往滇西边境各县发动民众,加强地方武装,协助国军作战。

干训团的开办培养了一批军政骨干,保证了滇西大反攻的胜利。

抗日战争中的李根源,以卓越的胆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力争以怒江天堑为防线,从而保住了保山和滇西,稳固了大后方昆明、重庆。

在滇西抗战中,他以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以忘我的牺牲精神和抗日救国的使命感,与滇西人民共患难,同甘苦,做出了应有贡献。

这成为他漫长革命生涯中最光辉的一页。

今天,硝烟散尽,和平弥足珍贵。

只要战争还存在可能性,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尊严,李根源的抗战精神就永远不会过时。

参考文献
[1]宋希濂.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2]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