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西南大学版第四部分共八部分PPT课件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PPT优秀课件

1. 事物之所以「如此存在」:如,此物是平的,該 物是方的,此物與彼物是相同的,等等。
– 例如:因為「相同」自身/相同的理相之故,所以 A 與 B ﹝兩件可感的事物﹞是﹝顯現為﹞相同的 。
2. 事物之所以「存在」:如,這個桌子、那個人, 等等。
– 例如:因為「桌子」的理相之故,此可感之桌子 存在。
02.01.2021
第三次敘拉古之遊:361年左右,狄奧尼 修二世再邀柏拉圖來朝教導哲學。柏拉 圖希望調解狄翁與二世之舊怨,勉強成 行,但調解終歸失敗,悄然返回雅典。
02.01.2021
6
柏拉圖的著作
所有文獻有考的柏拉圖著作皆悉數流傳, 並無散佚 。
柏拉圖的著作有兩類:一為學院裡講課 的講稿,未曾公開出版;另一為數十部 對話錄體著作,當時已為公眾轉閱。
02.01.2021
11
成熟時期 (西元前387-367年之間)
代表作:《會飲篇》(Symposium)、《斐多篇》 (Phaedo)、《國家篇》/《理想國》(Politeia/ Republic) 、 《斐德羅篇》(Phaedrus) 等。
寫於第一次出遊西西里之後,第二次出遊之前。
出遊意大利西西里時認識了一些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 者 (Pythagorean),受其影響而加入了一些新觀念──例 如「輪迴再生」等等。
柏拉圖(Plato)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南華大學哲學系
九十三年度第一學期
02.01.2021
1
柏拉圖 (Plato)的生平──詩人、 哲學家、政治家
原名Aristocles,其後體育老師見其體魄強健(一 說因其前額寬濶),而給予綽號 Platon
出於雅典本土的哲學家,生於公元前427年, 死於347年。
– 例如:因為「相同」自身/相同的理相之故,所以 A 與 B ﹝兩件可感的事物﹞是﹝顯現為﹞相同的 。
2. 事物之所以「存在」:如,這個桌子、那個人, 等等。
– 例如:因為「桌子」的理相之故,此可感之桌子 存在。
02.01.2021
第三次敘拉古之遊:361年左右,狄奧尼 修二世再邀柏拉圖來朝教導哲學。柏拉 圖希望調解狄翁與二世之舊怨,勉強成 行,但調解終歸失敗,悄然返回雅典。
02.01.2021
6
柏拉圖的著作
所有文獻有考的柏拉圖著作皆悉數流傳, 並無散佚 。
柏拉圖的著作有兩類:一為學院裡講課 的講稿,未曾公開出版;另一為數十部 對話錄體著作,當時已為公眾轉閱。
02.01.2021
11
成熟時期 (西元前387-367年之間)
代表作:《會飲篇》(Symposium)、《斐多篇》 (Phaedo)、《國家篇》/《理想國》(Politeia/ Republic) 、 《斐德羅篇》(Phaedrus) 等。
寫於第一次出遊西西里之後,第二次出遊之前。
出遊意大利西西里時認識了一些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 者 (Pythagorean),受其影響而加入了一些新觀念──例 如「輪迴再生」等等。
柏拉圖(Plato)
西洋哲學史
吳俊業
南華大學哲學系
九十三年度第一學期
02.01.2021
1
柏拉圖 (Plato)的生平──詩人、 哲學家、政治家
原名Aristocles,其後體育老師見其體魄強健(一 說因其前額寬濶),而給予綽號 Platon
出於雅典本土的哲學家,生於公元前427年, 死於347年。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文前内容
本书推荐
美国版序
英国版序
绪论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二篇 苏格拉 底、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
第一篇 前苏格 拉底时代的哲学
家
第三篇 亚里士 多德之后的古代
哲学
0 1
第一章 希腊文明 的兴起
0 2
第二章 米利都学 派
0 3
第三章 毕达哥拉 斯
0 4
第四章 赫拉克利 特
0 6
第六章 恩培多克 勒
第三十一章 逻辑 分析哲学
文后内容
封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七章 弗朗西 斯·培根
0 2
第八章 霍布斯的 利维坦
0 3
第九章 笛卡尔
0 4
第十章 斯宾诺莎
0 6
第十二章 哲学上的 自由主义
0 5
第十一章 莱布尼茨
第十三章 洛 1
克的认识论
第十四章 洛 2
克的政治哲六章 贝
克莱
5 第十七章 休
谟
0 1
第十八章 浪漫主义 运动
0 5
第五章 公元五世 纪和六世 纪
0 6
第六章 本尼迪克 特与大格 里高利
0 1
第七章 黑暗时期 中的罗马 教皇制
0 2
第八章 约翰·司 各脱
0 3
第九章 公元十一 世纪的教 会改革
0 4
第十章 伊斯兰教 文化和哲 学
0 5
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 世纪
0 6
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 世纪
第十四章 方济 各修会的经院哲
第十八章 柏拉图 哲学中的知识和
知觉
第十九章 亚里士 多德的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史》全套课件 PPT

1、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2、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的主要著作是《论自然或非存在》。在这部著作中 他用高超的论辩术论证了三个十分荒唐的哲学命题。
(1)无物存在 他使用的是反证法,假定有物存在,只有三种可能:或者是存在者,或 者是不存在者,或者同时既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 (2)存在不可知 他的主要理由是,所想到的东西并不都真实存在,所以思想不等于存在, 存在无法认识。 (3)存在不可言说 他的主要理由是,认识靠感觉,而表达靠语言,语言不能向别人表达自 己的感觉。
2、意见论——现象界的建立
(二)芝诺
1、论证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2)凡是会陷入矛盾的,都是不真实的。 2、四个论证 (1)“阿基里斯追龟” (2)“二分法” (3)“飞矢不动” (4)“运动场”
五、恩培多克勒
1、理论来源
(1)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 (2)巴门尼德——存在永生不灭 (3)赫拉克里特——事物运动变化
3、对立统一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东西造成最美的和 谐。” “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
四、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的奠基者是克塞诺芬尼;集大成者
是巴门尼德;发展者是芝诺。
爱利亚学派力求在多变的感性事物之外,通过理性 去寻找普遍和稳定的本原。他们否定感性世界的真 实性,否定运动和多样性,企图在物质世界之外建 立他们的本原论,从而开辟了探求本原的新途径。
三、爱非斯学派——赫拉克利特
1、永恒的活火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 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 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 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 是一团永恒 的活火,在一 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 的分寸上熄灭。”
《西方哲学史大纲》课件

Part Four
知识的来源: 如何获得知识, 知识的来源是
什么
知识的性质: 知识的性质是 什么,是主观 的还是客观的
知识的确定性: 如何确定知识 的真实性和可
靠性
知识的价值: 知识的价值是 什么,如何评 价知识的价值
存在与本质:探讨事物的存在和本质之 间的关系
物质与精神:探讨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 系
促进了文化繁 荣:西方哲学 史的发展促进 了文化的繁荣, 丰富了人类的
精神世界。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 评估和判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自我认知:通过反思和自我审 视,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 需求和价值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道德观念:理解道德原则和价 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起源: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 时期
主要思想:理性主义、形而上学、 伦理学
添加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哲学思 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 维
哲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观念 社会影响: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教育意义: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汇报人:PPT
Part Three
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主要观点: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 主要贡献:建立了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性:忽视了感性和经验的作用,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第四十七章 笛 卡尔的后继者
第四十六章 勒 奈·笛卡尔
第四十八章 本 尼迪克特·斯宾
诺莎
第四十九章
1
洛克
第五十章 洛 2
克的影响
3 第五十一章
乔治·贝克莱
4 第五十二章
大卫·休谟
5 第五十三章
英国理性主义 的回应
第五十四章 戈特弗里
德·威廉·莱布 尼茨
第五十五章 莱布尼茨的 后继者
第五十六章 十八世纪
第五十七章 启蒙运动的 进展
第五十八章 伊曼努尔·康
德
第五十九章 康德的后继 者Leabharlann 第六十章 约 翰·戈特利布·费
希特
第六十一章 谢林
第六十二章 弗里 德里希·施莱尔马 赫
第六十三章 黑格 尔
第六十四章 约翰·弗里德
1
里希·赫尔巴
特
第六十五章
2
叔本华
3 第六十六章
尼采
4 第六十七章
自然科学和唯 物主义
第七十七章 实用 主义
第七十八章 柏格 森的直觉主义
第七十九章 德国 现象学的发展
第八十章 近代英 国实在论
第八十一章 近期 的美国实在论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西方哲学史》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修订版前言
03 导论
02 致谢 04 关于哲学史的参考
目录
05 第一编 希腊哲学
07 第三编 近代哲学
06 第二编 中世纪哲学
本书为中文版本。它是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其雏形为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此次出 版,共有中英文两本。具体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编。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 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宗教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经院哲学的形成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哲 学、英国经验主义的开端、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启蒙运动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德国的唯心主义、黑格尔之后 的德国哲学、法国和英国的哲学、法对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二十篇。篇下设章,讲述更为具体。文后附原书索 引,便于读者检索细目。中文字数接近七十万,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哲学史著作。此次中英文两册一起出版,规模 浩大,出版方特意延请业内的两位哲学博士共同翻译打造校准,力求让此选题更加精准、完善,让更多学人、哲 学爱好者,一起了解并传播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史(非常全面的课件)

四、爱利亚学派
奠基人是克塞诺芬尼,主要代表是巴门尼 德和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
批评了希腊传统的多神观念,认为神 是唯一的。在他看来,神无所不能,神是 永恒的。
(二)巴门尼德
爱利亚学派的中坚人物。他学说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讲“存在”、“真理”;二是讲“非存 在”、“意见”。
1、关于“存在”和“非存在”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三章 中世纪经院哲学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第五章 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 第六章 近代欧洲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 第七章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第八章 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讲清西方哲学史的对象和学习西方 哲学史的目的及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 握本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明确为什么 要学习西方哲学史。
具有原始的“物活论”思想。
(二)阿那克西曼德
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一种比水稀薄而又 比空气浓厚无定形的东西,他把这种东西 称为“阿派朗”,意既“无限者”。
他还第一次提出了始基与万物之间关 系的必然性思想,他称这种必然性为“命 运”。
另外,他也最早提出了对立物的思想。
(三)阿那克西美尼
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 他还用气的稀散和浓聚两种对立的性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指公元前7至6世纪——公元5世纪希腊罗马奴 隶制社会的哲学。
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条件:奴隶制的确定;农业和手工业进
一步的分离;自然和社会知识的积累。
思想来源:希腊神话和东方的科学知识。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一)泰勒士
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 第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了水是万物 的始基的观点。
西方哲学导论PPT课件

——从研究对象来看
在哲学史上,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把哲学狭隘地理解 为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天上的事物”拉回到“人 间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等则把哲学宽泛地理解成各种理论学科(包括 数学、含自然哲学在内的物学、形而上学)、实践学科 (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和创制学科(包括诗学、修 辞学等)的统称。
——从词源学来看
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智慧之学”或“智慧学” (字面上讲)。Philosophy是由古希腊文 philein (o)和 sophia(o )两个 词演化而来的。前者是“爱”的意思,后者是 “智慧”的意思,二者的组合就是“爱智慧”。 在古汉语中,“哲”也被解释为“智也”(参 看《尔雅》)。首次使用”哲学”一词的是 [日]西周(19世纪),后由中国学者黄遵宪引入 中国。
哲学的研究对象
——亚里士多德等则把哲学宽泛地理解成各种理论学 科(包括数学、含自然哲学在内的物学、形而上学)、 实践学科(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和创制学科 (包括诗学、修辞学等)的统称。他是第一个明确提 出哲学研究对象的古希腊哲学家。在《形而上学》中, 他多次言及哲学的对象问题,认为哲学就是关于原因 和本原的理论学科。哲学的对象是事物的原因和本原, 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
2、认识论方面
思维与存在或精神和物质关系的另一个 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否同一性问题, 即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对该问题的回答就是认识论问题。凡是 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就是可 知论,否则就是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则构成哲学 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
科学
宗教
西方哲学概论PPT课件

, 断 只 在 的 般 性 中 个 系 了 。对
使地有是关与的的一,客 观
存异符思系个精一般把观 念
。
,
问 题 在 什 么 地 方
32
费尔巴哈(Feuerbach)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对康德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 康德把客观事物看作具有“真理性”,而不具 有 “现实性”(不可认识),将二者割裂是错误的。 2.黑格尔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 系,把存在看作是思维的外化 是错误的。
Ethics and Politics;Concept of Right, The State, World History;Absolute Spirit
30
客观思想: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是思维所思的那 个样子,或者说,它本身也就是思维了。这就 是存在于人头脑之外的所谓——
“客观思想”,即“绝对精神”。 什么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
哲学概论
1
哲学的产生
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1、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 2、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使得
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升华为哲学 思维,随着人类的实践需要与发展, 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2
哲学是人类文明活的灵魂,是“时 代精神之精华”。它集中着各类科 学的智慧,以其抽象的理论原理掌 握着时代的脉搏与动向,因此,它 标志了一定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 个民族思想与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一个民族哲学衰落了,这个民族 也就衰落了”。
黑格尔
31
在 化 合 维 因 别 神 般 的 客 事 但 解黑
与 为 思 的 此 ” 实 精 概 观 物 是 决格
自 存 维 异 , 的 体 神 念 事 中 , 了尔
己 在 , 化 思 关 。 化 混 物 的 黑 思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解释可以说从某一角度说明了宗教的一些内容和特点,但均未说明宗
教的本质特征。
唯物史观认为: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和哲学、政治学、法学、文学、伦理学一样,是人们的头脑对外部世界的 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均以各自特定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以概念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反映现实。文学是以语言文
什么是宗教 ?
“宗教”一词,英文为Religion,源于拉丁文Religio,意为有限者(指人)与 无限(指神)的结合,具体是指人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献祭中的态度和行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与不同的人物对其解释各异。至今,在
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在不同的有神论者之间,对宗教的解释仍存在着
第二,相信灵魂不灭和彼岸世界,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尚存在 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天堂、地狱,极乐世界、火狱等。
这两点说明宗教这一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虚幻的形式反映宗教信 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可以说宗教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 殊的意识形态,其特殊性的表现是对未知世界的系统神秘化,而且对之没有 也不可能经过科学的证实。这是宗教的本质特征。
宗教界的学者则多从各自信仰的宗教出发,说明什么是宗教。基督教学 者认为:宗教是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和崇拜,是人 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最大关 怀。佛教界学者把宗教解释为: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
我国古代“宗”与“教”二字已具有今日“宗教”之内容。从词源学方面 来分析:“宗”字由”?“ “示”两部分组成。“山”(古音棉),古代为房子、 深屋之意”。“示”(古音岐)意为“神祗”。《诗经》有“上帝是祗”的记载, 即此意,二者合为“宗”字,意为“神之家”。 “教”的古意为“训诲”。 说明我国古时宗教即有神的训诲之意。因此,我国学术界传统把“宗教”释 六)18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2
古希腊哲学
希腊神话 (资料) 早期自然哲学(一章)
古典时期哲学(二章) 晚期希腊哲学(三章)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世界三大宗教 (资料)
15
16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均属世界宗教。它们信徒众多, 分布面广,分布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意识形态: 在很大程度上对指导人的政治行为或激励人的政治信念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它被推崇为一种信仰和理念,垄断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并成为社会各个领域 活动的唯一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20
宗教的历史作用 ?
世界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到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一旦产生,又深刻 地影响着当、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产生了 多种多样的社会历史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需要我们具体分析。
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宗教本身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反映 和保存了各有关地区思想文化的丰富内容。同时,它又与文化的其他表现形 态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世界三大宗教就没有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文学、艺术、建筑等灿烂的文化。
基督教的经典《新旧约全书》,是古代犹太人和中东其他民族文化资料 的总汇。它包括了其神话、传说、法律、历史、家谱、民歌、天文、地理、 生物、民俗等方面的珍贵史料,是这一地区的百科全书。其中,仅在文学方 面,就有训诲诗、田园诗、抒情诗、史诗、情歌、戏剧、小说,以及堪称警 世恒言的赞美智慧的箴言,同样,佛教的《大藏经》对东方的文学 艺术, 《古兰经》对阿拉伯的文学、艺术、建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元2000年世界总人口为60亿人,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人数达35亿人, 占世界总人口的58.67%。其中:
基督教信徒 有19.9亿人, 占总人口的33%;
伊斯兰教信徒 为11.8亿人,占19.77%;
佛教信徒
有3.95亿人,占5.9%。
三大宗教的信徒世界宗教是宗教的类型之一,是宗教自身发展的最高和最完 备的形态。因此,我们欲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宗派,首先需要对“宗教” 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8
此外,有些宗教界学者从泛神论的角度,把宗教解释为是一种信仰,认 为人人都是宗教信徒。他们说:信仰神的是神的信徒;信仰某一 具体事物则 是该事物的信徒,如拜物教;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只追求生活愉快,则 被称为乐天派信徒;有人仅追求金钱,他信奉的是拜金主义,也可称为“玛 门教”。这显然是把人生的追求、理想与宗教信仰相混淆了。
许多不同的认识。
17
19世纪70年代西方宗教学的创始人马克斯·缪勒(1834—1898)曾说:宗教 是人类对于伟大造物主的承认。20世纪著名的英国宗教史和人类学家泰勒 (1832—1917)认为,宗教是人对神的关怀,是人们精神上的信仰。俄国学者 普列汉诺夫(1856—1918)曾从宗教的外部特征概括说:“宗教是观念、情绪 和活动相当严整的体系。观念是宗教的神话因素,情绪属于宗教感情领域, 而活动则属于宗教礼拜方面,换句话说,属于宗教仪式方面。”
西方哲学史(西南大学版)第四部分(共八部分)
西方哲学史
石隆伟
注:本部分前两页是跟第一部分一样,以后就都是新内容
1
西方哲学史的分期
古希腊 中世纪
近代时期
• (一)古希腊哲学(前6—6)
• (二)中世纪哲学(5—15)
•
(三)文艺复兴时期哲学(15起)
•
(四)16末—18上半期西欧各国哲学
•
(五)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 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法学是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
19
而宗教则是以神秘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因为尽管各种各类的宗教信仰之内 容五花八门,形象各异,既有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包括深奥哲 理与系统教义的世界三大宗教,但是,不论何种宗教均有两个最基本的内容:
第一,信仰与崇拜一种或多种无法证明的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即 神。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佛教的佛陀,道教的玉皇大帝,均属 于此。并且认为这些神或唯一神是宇宙的主宰,他是全能、全知、全在的, 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的社会生活。
教的本质特征。
唯物史观认为: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和哲学、政治学、法学、文学、伦理学一样,是人们的头脑对外部世界的 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均以各自特定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以概念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反映现实。文学是以语言文
什么是宗教 ?
“宗教”一词,英文为Religion,源于拉丁文Religio,意为有限者(指人)与 无限(指神)的结合,具体是指人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献祭中的态度和行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与不同的人物对其解释各异。至今,在
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在不同的有神论者之间,对宗教的解释仍存在着
第二,相信灵魂不灭和彼岸世界,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尚存在 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天堂、地狱,极乐世界、火狱等。
这两点说明宗教这一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虚幻的形式反映宗教信 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可以说宗教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 殊的意识形态,其特殊性的表现是对未知世界的系统神秘化,而且对之没有 也不可能经过科学的证实。这是宗教的本质特征。
宗教界的学者则多从各自信仰的宗教出发,说明什么是宗教。基督教学 者认为:宗教是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和崇拜,是人 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最大关 怀。佛教界学者把宗教解释为: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
我国古代“宗”与“教”二字已具有今日“宗教”之内容。从词源学方面 来分析:“宗”字由”?“ “示”两部分组成。“山”(古音棉),古代为房子、 深屋之意”。“示”(古音岐)意为“神祗”。《诗经》有“上帝是祗”的记载, 即此意,二者合为“宗”字,意为“神之家”。 “教”的古意为“训诲”。 说明我国古时宗教即有神的训诲之意。因此,我国学术界传统把“宗教”释 六)18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2
古希腊哲学
希腊神话 (资料) 早期自然哲学(一章)
古典时期哲学(二章) 晚期希腊哲学(三章)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世界三大宗教 (资料)
15
16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均属世界宗教。它们信徒众多, 分布面广,分布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意识形态: 在很大程度上对指导人的政治行为或激励人的政治信念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它被推崇为一种信仰和理念,垄断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并成为社会各个领域 活动的唯一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20
宗教的历史作用 ?
世界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到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一旦产生,又深刻 地影响着当、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产生了 多种多样的社会历史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需要我们具体分析。
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宗教本身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反映 和保存了各有关地区思想文化的丰富内容。同时,它又与文化的其他表现形 态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世界三大宗教就没有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文学、艺术、建筑等灿烂的文化。
基督教的经典《新旧约全书》,是古代犹太人和中东其他民族文化资料 的总汇。它包括了其神话、传说、法律、历史、家谱、民歌、天文、地理、 生物、民俗等方面的珍贵史料,是这一地区的百科全书。其中,仅在文学方 面,就有训诲诗、田园诗、抒情诗、史诗、情歌、戏剧、小说,以及堪称警 世恒言的赞美智慧的箴言,同样,佛教的《大藏经》对东方的文学 艺术, 《古兰经》对阿拉伯的文学、艺术、建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元2000年世界总人口为60亿人,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人数达35亿人, 占世界总人口的58.67%。其中:
基督教信徒 有19.9亿人, 占总人口的33%;
伊斯兰教信徒 为11.8亿人,占19.77%;
佛教信徒
有3.95亿人,占5.9%。
三大宗教的信徒世界宗教是宗教的类型之一,是宗教自身发展的最高和最完 备的形态。因此,我们欲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宗派,首先需要对“宗教” 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8
此外,有些宗教界学者从泛神论的角度,把宗教解释为是一种信仰,认 为人人都是宗教信徒。他们说:信仰神的是神的信徒;信仰某一 具体事物则 是该事物的信徒,如拜物教;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只追求生活愉快,则 被称为乐天派信徒;有人仅追求金钱,他信奉的是拜金主义,也可称为“玛 门教”。这显然是把人生的追求、理想与宗教信仰相混淆了。
许多不同的认识。
17
19世纪70年代西方宗教学的创始人马克斯·缪勒(1834—1898)曾说:宗教 是人类对于伟大造物主的承认。20世纪著名的英国宗教史和人类学家泰勒 (1832—1917)认为,宗教是人对神的关怀,是人们精神上的信仰。俄国学者 普列汉诺夫(1856—1918)曾从宗教的外部特征概括说:“宗教是观念、情绪 和活动相当严整的体系。观念是宗教的神话因素,情绪属于宗教感情领域, 而活动则属于宗教礼拜方面,换句话说,属于宗教仪式方面。”
西方哲学史(西南大学版)第四部分(共八部分)
西方哲学史
石隆伟
注:本部分前两页是跟第一部分一样,以后就都是新内容
1
西方哲学史的分期
古希腊 中世纪
近代时期
• (一)古希腊哲学(前6—6)
• (二)中世纪哲学(5—15)
•
(三)文艺复兴时期哲学(15起)
•
(四)16末—18上半期西欧各国哲学
•
(五)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 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法学是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
19
而宗教则是以神秘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因为尽管各种各类的宗教信仰之内 容五花八门,形象各异,既有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包括深奥哲 理与系统教义的世界三大宗教,但是,不论何种宗教均有两个最基本的内容:
第一,信仰与崇拜一种或多种无法证明的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即 神。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佛教的佛陀,道教的玉皇大帝,均属 于此。并且认为这些神或唯一神是宇宙的主宰,他是全能、全知、全在的, 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