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宋辽金元

宋代钧窑创用了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 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由于它 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色 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语言难以表达, 历代都被看作珍品,为我国陶瓷工艺, 陶瓷美学开辟了色,被称为“钧 红”、“钧紫”。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科技 的高度发达,都给工艺美术的发展 提供了难得的时机与条件,宋朝的 工艺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经济的发展,文人的参与,程朱理学的 流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工艺 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 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 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 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 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 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 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 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窑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
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
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 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 相类。”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 翠青又次之。釉内有冰裂、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 的油斑。南宋官窑瓷器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 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 铜及玉器的造型。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 施釉较厚。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 造出青釉的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 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 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 称为“紫口铁足”。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金瓷器集萃(图)PPT课件

历史的尘烟随风远去,只留下冰洁而孤独的 器物任后人品评。下面对辽宁省博物馆藏辽金瓷 器择其精品加以介绍。
代瓷器划归宋或元。
根据现有的发掘材料可以看出,金代陶瓷基 本延续北宋旧制,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例如北宋 著名的钧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金代中原 地区创烧的用于墓葬的红绿彩瓷。相对于北宋来 说,金代的瓷器装饰总体上趋于简化,早期作品
他只活在了麦克斯心中,也只有真正懂艺术的麦克斯懂他。虽然他没有下过船
辽白瓷雕花鸡冠壶
辽代陶瓷外廓粗犷,线条硬朗,刻划生动。 釉色或是白中泛青、白中泛黄,或是芳草碧绿, 或是漆黑如墨,或三色交陈,又如鳝鱼之黄,素 妆淡雅而又不失古拙大体,极具特色。各种形制、
釉色各异的鸡冠壶,最能代表马背民族传统。浑 圆的底座,璇削而有旋纹的内底,逐渐向上延伸 而渐次丰满的腹部,略微娇小突出而圆润的口 部,再配以不同的釉色,搭配不同的装饰技法, 就使得鸡冠壶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内涵:宛如静中 之处子、乖张之酒客;雕塑骑猴造型的鸡冠壶令 人想到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禁心驰神往,自然
皮条皮扣皆施以绿釉,与皮制皮囊壶相似。器形 端庄大气(图 2)。
相关 上传相关
0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器,虽不同于唐三彩水墨画般的泼洒自然和随 意,但具有自己的特色,黄白绿三色交映,绿的 发翠,白的素雅,黄的轻柔,配以各种花卉图案, 可谓相得益彰,宛若陶渊明笔下的田园山水,不 禁令人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的草原景 象。
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

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三彩印花海棠式盘三彩印花海棠式盘,辽,高2.5cm,口径30—17cm,足径26—12cm。
长盘作八曲海棠式,折沿宽边,平底。
盘内模印花卉,口沿为卷枝纹,盘心以模印的水波纹为地,中央一线排列3朵莲花。
盘内纹饰以黄、绿、白釉三色施彩。
三彩印花盘三彩印花盘,辽,高3cm,口径14.5cm,足径8cm。
盘敞口,口沿为8瓣花口,斜壁,平底。
盘内壁模印8朵花卉,中心模印一硕大的花朵,外饰4片茨菇叶。
花纹外以水波纹作地。
盘内施黄、绿、白三种色釉,其中白釉为地,花叶纹则以黄、绿色釉间隔排列,盘外施黄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三彩印花方盘三彩印花方盘,辽,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
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
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
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三彩鱼形壶三彩鱼形壶,辽,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
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
鱼嘴为壶流。
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
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黄釉执壶黄釉执壶,高36cm,口径3.5cm,足径8.5cm。
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
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
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
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
黄釉提梁壶黄釉提梁壶,高29cm,口径2.5cm,足径7.5cm。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三)辽金元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三)辽金元元代景德镇瓷器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烧造了大批质地优良的成熟青花瓷, 色泽古雅幽靓,构图满密工致。
从许多作品在西亚、东南亚地区被发现和同时代伊斯兰风俗画上出现青花瓷器等事实说明,元青花的烧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伊斯兰地区的需要。
元景德缜卵白釉印花孔雀牡丹纹“福禄”碗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白釉佛像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高足碗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花瓜竹葡萄纹菱口盘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卵白釉堆花加彩碗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公元1271〜1368年吉州窑地处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为宋代南方重要瓷窑。
所烧产品有青白瓷、黑釉瓷、彩绘瓷等,尤以后二者最为著名。
黑釉瓷釆用贴花、刻花、彩绘、洒釉等方法,创作出许多别致而又自然的纹饰,特别是木叶纹和剪纸贴花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彩绘瓷基本仿效磁州窑,但器身不施化妆土,外观效果也与之不尽相同。
宋吉州窑剪纸贴花三凤纹碗宋公元960-1279年南宋-元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南宋一元公元1127-1368年南宋吉州窑黑釉白彩碗南宋公元1127-1279年南宋-元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盖罐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宋公元960-1279年南宋-元吉州窑玳瑁釉执壶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南宋-元吉州窑白釉刻花梅枝纹盖罐南宋一元公元1127-1368年金黑釉裼彩瓶金公元1115〜1234年金怀仁窑黑釉油滴碗金公元1115〜1234年元黑釉褐彩瓶元公元1271〜1368年宋建窑“進琖”款茶盏宋公元960〜1279年金黑釉剔刻牡丹纹罐金公元1115〜1234年赵振绶先生捐赠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北宋公元960〜1127年宋当阳峪窑黑釉划花罐宋公元960〜1279年金-元磁州窑彩色釉陶划花花鸟纹枕金-元公元 1115-1368年北宋磁州窑白釉划花缠枝纹碗北宋公元960〜1127年陈器成先生捐赠北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北宋公元960-1127年周锐先生捐赠北宋扒村窑白地黑花花草纹瓶北宋公元960-1127年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题诗孩儿枕金公元1115-1234年元磁州窑白地黑花山水图枕元公元1271〜1368年辽代陶瓷辽代陶瓷以白、黑、绿釉及三彩陶为主要品种,基本继承了唐三彩和定窑、磁州窑等中原窑场的烧制技法,但部分产品具有强烈的契丹游牧民族特色。
辽代陶瓷造型特点

辽代陶瓷造型特点
1. 优雅秀丽
辽代陶瓷造型以线条流畅、形态优美著称。
陶瓷器型多采用细长颈、溜肩、平底等造型,体现了一种秀美飘逸的审美风格。
尤其是在白釉陶器上,线条更显柔美流畅。
2. 生动写实
辽代陶塑造型多取材于生活场景,如骑马人物、舞狮、骆驼、鸡等,栩栩如生,体现了生动写实的艺术风格。
这些陶塑不仅形态逼真,而且动态感十足,富有生命力。
3. 神态威严
辽代陶俑造型多呈现威严神态,如武士俑、骑马俑等,神情肃穆,气宇非凡。
这些俑塑不仅是对当时武士形象的再现,更蕴含了对权力和军事力量的崇拜。
4. 装饰华美
辽代陶器多采用贴花、印花、雕刻等装饰手法,图案纹样丰富多彩,如海水纹、荷花纹、卷云纹等,彰显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装饰美感。
5. 多元风格
辽代陶瓷造型风格多元,既有继承唐宋传统的精美作品,也吸收了北方
游牧民族的艺术元素,还融合了来自西域的异国情调,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点。
辽代陶瓷造型特点集中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欣赏:陶瓷(辽金元)

【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欣赏:陶瓷(辽金元)辽彩色釉陶印花盘辽代陶瓷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多用黄、绿、白三色釉,故也称之为“辽三彩”。
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大凡盘、碟采用阳文印花,琢器采用划花。
此盘是典型的辽三彩作品。
[一个人的旅行--上海江苏山东山西内蒙古宁夏2013.3.30--5.16 ] 乌鲁木齐--上海市--江苏常熟市--淮安市--山东临沂市--邹城市--陕西华阴市--山西芮城县--运城市--永济市--临汾市--平遥县--祁县--太原市--五台山--浑源县悬空寺--大同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宁夏银川市--中卫市--乌鲁木齐辽国是以游牧民族契丹人为主要统治阶级的多民族地方政权,烧造的陶瓷器造型可分为两类,既有中原形式的生活用具和文具等,也有契丹形式的鸡冠壶(皮囊壶)、穿带扁壶、暖盘等。
辽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
陶器有黄、绿、黑、白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
金朝是中国女真族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统治下的河北曲阳定窑、磁县观台窑、陕西铜川耀州窑等,瓷器造型多承袭宋式的日用器皿。
较典型的有双系、三系、四系瓶、系耳罐等。
金代瓷器的装饰纹样总的趋势是日益简化。
在陶瓷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钧窑、磁州窑等各地主要窑口和青白瓷、黑瓷仍在延续烧制,但日渐衰微;景德镇窑开始崛起,除继续生产青白瓷、黑瓷,还创烧成功白釉瓷(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和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
其中特别是青花和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明代瓷都景德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辽彩色釉陶刻花璎珞纹盘口穿带壶盘口壶在唐和五代就有制作,但式样单纯,不如辽代种类多。
此类器物多为绿釉、黄釉和三彩陶器。
缨络本是印度的一种古老首饰,上部通常是一个金属项圈,在项圈的周围悬挂上各种珠宝玉石。
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一装饰习俗也传到了中国,出现在壁画、雕塑及石刻上。
2、辽绿釉鸡冠壶鸡冠壶又名“皮囊壶”,以仿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皮囊而得名。
辽代鸡腿瓶的发展与功用

辽代鸡腿瓶的发展与功用*张金凤(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鸡腿瓶流行年代从辽延续至元,笔者主要以辽代这一时期的鸡腿瓶作研究对象,其空间范围在燕云及以北的辽五京地区,包括窑址和墓葬出土遗物以及墓葬壁画中所绘图像㊂笔者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讨论,根据腹底径差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讨论鸡腿瓶在辽代的分期和特征演变;鸡腿瓶可能源于中原地区且不是梅瓶的来源;鸡腿瓶主要用于储酒酿酒㊂关键词鸡腿瓶辽瓷酒器功能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0-0166-03鸡腿瓶又叫鸡腿坛㊁鸡腿罈,有变形者也叫象腿瓶,牛腿瓶㊂其名字并不见于文献,而是近现代百姓根据其特征而取名,后学界也采用这种说法㊂这个名字很形象地概括了它小口,束颈,长腹的基本特征㊂1辽代鸡腿瓶的分期鸡腿瓶基本特征,缸瓦质地,壁厚粗重,茶叶末釉㊁黑釉或酱釉,除凹凸弦纹外无装饰㊂小口,口径小于底径,直沿敞口,个别有圆唇,或折沿有小梯形唇,束颈,圆肩或溜肩,长腹,腹内收,平底或假圈足㊂具体又分为几个类型㊂以纪年墓出土器为标准进行分式,笔者认为辽代鸡腿瓶可分为3式㊂1.1 Ⅰ式鸡腿瓶Ⅰ式鸡腿瓶近似圆柱体,最大径在肩部,小口,口沿平直外敞,平底,底部直径与最大腹径差极小,胫部线条近似垂直㊂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出土一件泥质黑陶鸡腿瓶,高27c m(下文数据单位皆为c m),侈口,圆唇,短颈,长腹,平底;另一件茶末绿釉鸡腿瓶造型肥短,高45,腹径17,底径16㊂辽宁康平县后刘东屯二号辽墓出土一件釉陶鸡腿罈,圆唇外卷,短颈溜肩,直壁平底,茶绿釉不及底,高31.2,肩径13,底径12㊂法库叶茂台22号辽墓出土一件茶末绿釉鸡腿瓶,高44. 5,腹径18,底径15.5㊂辽韩佚墓出土一件鸡腿瓶,报告中称为褐瓷浑瓶,器身修长,高50㊂龙泉务窑一期地层中出土一残件,残高20,足径10㊂以上几件器物瓶壁皆平直,有数据者底径与最大腹径差不大于3㊂1.2 Ⅱ式鸡腿瓶Ⅱ式鸡腿瓶斜直腹,下腹缓收,胫部内收明显㊂河北丰宁五道沟门辽墓出土一件蟹青釉鸡腿瓶,小口平底呈圆筒状,饰凹弦纹8匝,高33,底径14㊂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一鸡腿瓶,报告中称为茶绿釉牛腿瓶,高54. 8,底径13.3㊂韩佚墓中另一件挂茶色釉鸡腿瓶,小口,短颈,收腹,高48㊂法库叶茂台22号墓出土另一件深绿色,高48.2,腹径18.5,底径12.3㊂辽宁义县清河门4号辽墓出土一件茶末绿釉鸡腿瓶,高53.8,腹径16. 4,底径13.5㊂龙泉务二期地层共出六件残底,3件斜腹平底,底径在13.4,13.5,13.6;另3件下腹缓收卧足,底径13.6㊂这一类型底径缩小在13左右,与腹径的差形成明显内收㊂1.3 Ⅲ式鸡腿瓶Ⅲ式鸡腿瓶溜肩,鼓腹,下腹急剧内收,微微内曲,底部直径远远小于最大径㊂河北宣化下八里M2张恭诱墓出鸡腿瓶,绿釉,敛口,弧腹,小平底,高28.5㊂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墓出绿釉瓷鸡腿瓶,小口,圆唇,溜肩,长圆腹,小平底,高21㊂辽宁建昌龟山一号出鸡腿瓶,平唇,削肩,瘦腹,平底微凹,口沿与底部未挂釉,高55,腹径20.4,底径9.3㊂龙泉务窑三期共出土18件整器或残器,其中一件完整器小口,短颈,丰肩,下收腹,平底,高52,足径11;另外残底器下腹缓收,卧足,足径13.7;上腹残假圈足平底,足径11.3;弧腹缓收平底,足外撇,足径11㊂这一类型底部极小,多小于13,导致下腹急剧回收线条流畅者微微内曲,已有往金代橄榄型发展的趋势㊂而且这一类型里的底部状况也较复杂,有底部内凹,假圈足,足外撇的情况㊂㊃66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艺术)2023年10月*作者简介:张金凤(1997-),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陶瓷考古㊂2辽代鸡腿瓶的来源2.1鸡腿瓶与中原的联系鸡腿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和鸡冠壶一样的契丹传统器形,但关于它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㊂早期鸡冠壶装饰上带有明显皮带㊁皮扣和皮革缝制痕迹,这证明鸡冠壶来源于契丹传统皮革制品㊂然而鸡腿瓶却没有这样的证据来表明它的来源㊂过去学者们常认为,鸡腿瓶身上有凹凸弦纹,被绳子捆绑于马背上储水储酒,方便草原人民游牧时携带,但考虑鸡腿瓶最高可达50 c m,且胎质厚重,实在不方便经常搬运携带㊂佟柱臣认为鸡腿瓶是北方游牧民族将马牛羊奶放入其中,用木棒搅拌使之发酵制奶酒的,现在蒙古族仍制作和饮用马奶酒,但他们是在敞口的大木桶里用带十字的特质木棒上下捶打使马奶升温发酵㊂显然小口的鸡腿瓶并不适合伸进棍子搅拌㊂长谷川道隆则认为鸡腿瓶瘦长的形状是为了震荡的需要,通过震荡使里面的马奶发酵,‘汉书㊃礼乐志“确实记载 给大官挏马酒㊂ 颜师古注引: 以马乳为酒,撞挏乃成也㊂ 但应更适合于鸡冠壶的原型那样扁平的皮革制品,鸡腿瓶圆柱状的立体感并不便于挂在马背上㊂所以长谷川道隆所认为鸡腿瓶的祖形来源于长体皮囊也不太可靠㊂在此笔者大胆提出一个假设,鸡腿瓶或许不是来源于契丹传统的器物,至少它不像鸡冠壶那样那么具有契丹民族因素㊂鸡腿瓶并非辽地特有的器形,宋代中原地区墓葬也出土类似器物,河南安阳新安庄西地M44出土的两只瓷瓶与晚期鸡腿瓶很像,除了外撇圈足和白釉与之不同㊂另外北宋后期观台窑出现一类小口长腹瓶,与鸡腿瓶几乎特征一致,当然这些地方的长腹瓶在年代上晚于辽地的鸡腿瓶出现时间,但至少说明这种形制在各地都有发展,可能存在一定交流和互相影响,鸡腿瓶可能是出于使用需求应运而生的,而这种对酒的需求在辽地及中原地区普遍存在,因此都有此类产品生产并延续到后世㊂2.2鸡腿瓶与梅瓶的关系另一个关于鸡腿瓶争论的问题是,它是否是梅瓶的来源㊂过去学者们往往认为梅瓶有两个来源,一是唐朝二是辽代的鸡腿瓶㊂以往因为第一种说法因证据含混而不被认可,一是陕西三原县李寿墓出土一石墩上有侍女持瓶的图案,二是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相传为唐代的白釉素面梅瓶,因而多数人赞同梅瓶来源于辽代的说法㊂但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2007年山西汾阳唐代曹怡墓的发掘,为第一种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据㊂墓中出土一件青瓷梅瓶,圆唇,小口,无颈,圆肩,下腹斜收,小平底,很典型的早期梅瓶形制㊂曹怡墓出有墓志记载墓主人葬于永徽六年(655年),这证明从唐朝开始就已有梅瓶,契丹地区的鸡腿瓶不会是中原梅瓶的来源㊂3鸡腿瓶的用途3.1壁画中鸡腿瓶的用途壁画中所能看到的鸡腿瓶,多为带盖子的酒瓶,或立于地上,或置于架中㊂体型修长,底部较小,总体分为丰肩或溜肩两种,前者如敖汉旗七家辽墓2号墓西南壁 备饮图 ,河北宣化张世卿墓后室南壁壁画 温酒侍吏 ,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辽肖义墓墓门东侧砖壁上 相迎图 ,这三幅壁画中可以看见瓶肩丰圆甚至近耸肩,肩上顶着盖子;后者如敖汉旗七家辽墓5号墓西壁 备饮图 ,河北宣化韩师训墓后室西南壁壁画,河北涿鹿县辽墓东部壁画,相较前三幅,这几幅壁画中的瓶肩更圆滑,有向下弧度,最大径从肩部下移,尤其是敖汉旗5号墓壁画上的瓶子接近削肩,瓶盖扣下甚至能遮挡肩部,敖汉旗2号墓约在辽中期偏早,5号墓则在辽晚期,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鸡腿瓶画法也印证了鸡腿瓶腹径逐渐下移的变化趋势㊂图1辽金元鸡腿瓶(从右至左)早期壁画中几乎不见鸡腿瓶,早期辽墓壁画多为单个的侍女或侍卫图,而辽代晚期墓壁画形成一定程式,各壁有较固定的内容,宴饮图㊁出行图等人物众多的热闹场面,而鸡腿瓶多出现在这些画面中,也更加证实鸡腿瓶作为储酒器的用途㊂3.2出土遗物中鸡腿瓶的用途笔者在大同市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中观察到,展出的辽金元三代鸡腿瓶(见图1),皆有一共同特点,㊃761㊃(陶瓷艺术)2023年10月陶瓷C e r a m i c s即肩部釉层缺失,在义县清河门考古报告的照片也可辨认其釉罐有此类现象,另外辽宁建昌龟山一号出鸡腿瓶考古报告描述口沿与底部未挂釉㊂笔者判断并非先天留白,而是后天磨损,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口沿被盖子覆盖,肩部盖子外围一圈恰好为缺釉部分,可以推断酿酒时用泥糊在盖子与肩相交处用来密封,开启盖子时泥巴可能将肩部釉层黏掉,因此才会形成口部有釉而肩部一圈缺釉的情况㊂而且仔细观察中间金代鸡腿瓶,可看到缺釉处有残留釉痕,更可以判断为后天釉层剥落㊂左边元代瓶子口沿处也无釉可能未使用盖子,而直接用草叶等物封口后涂抹泥浆导致口沿处也被剥落㊂张文藻墓一件绿釉瓷鸡腿瓶出土时口部以石灰封口,内有枣红液体,以实物资料证实以上推断㊂前文中提到的无论是盛有液体的出土遗物还是壁画中宴饮图㊁备饮图,毫无疑问表明,鸡腿瓶的用途与酒分不开,而且与盛放其他液体不同,鸡腿瓶应是用来使酒发酵的储酒器,而不仅仅是盛放液体的容器,区别于壶㊁碗㊁杯等其他盛酒器,鸡腿瓶具有方便密封㊁长时间放置某处不动的特性,它的小口长腹特征符合储酒的功用㊂我们目前无法判断为何其底部不断缩小的变化趋势,可能受外来文化影响改变了人的审美,但无论如何,正是因为它不需要经常移动,仅在宴饮开封时取出使用,实用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鸡腿瓶的造型才能顺应人们的审美需求,从稳定敦实的筒形转变为不稳定的小底鼓腹的近橄榄型㊂同时,在壁画中可以看见,为了配合这种变化,匹配了酒瓶架子方便宴饮时摆放㊂鸡腿瓶与鸡冠壶一直被认为是辽瓷中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形,但在数量与精美程度上却不及鸡冠壶,研究这一器形的文章也寥寥无几,只能在一些辽瓷综合研究的文章中看到顺带讨论部分㊂但精美的鸡冠壶在辽以后即消失不见,而鸡腿瓶却以它朴实的实用性一直被民间使用,尽管之于收藏界所推崇的精致瓷器而言,鸡腿瓶实在 难登大雅之堂 ,但它作为古代手工业产品来说,确实是符合人民群众真正需求的陶瓷器㊂参考文献[1](宋)叶隆礼.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元)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4]彭善国.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5]佟柱臣.中国辽瓷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李文信.义县清河门辽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 1954(8):163-203.[7]郑绍宗.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5(8):31-40.[8]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12):44-52.[9]黄秀纯,傅公钺.辽韩佚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 1984(3):361-363.[10]靳枫毅,徐基.辽宁建昌龟山一号辽墓[J].文物, 1985(3):48-56.[11]刘建忠,贺勇.河北涿鹿县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7(3):242-244.[12]孙建华,张郁.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11):4.[13]张少青.辽宁康平县后刘东屯二号辽墓[J].考古, 1988(9):819-824+813+870.[14]温丽和.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辽肖义墓[J].考古,1989 (4):324-331.[15]陶宗冶,刘仲羽,赵欣.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壁画墓[J].文物,1990(10):1-19+97-102.[16]刘海文,颜诚.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韩师训墓[J].文物,1992(6):1-2.[17]梁淑琴.辽瓷的类型与分期[J].北方文物,1994(3): 30-41.[18]唐际根,郭鹏.河南安阳新安庄西地宋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4(10):910-918.[19]张汉英.河北丰宁五道沟门辽墓[J].文物春秋,1996 (2):18-21.[20]郑绍宗.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6(9):14-48,99.[21]长谷川道隆(日),杨晶译.辽金元代的长壶[J].北方文物,1997(2):101-112.[22]敖汉旗七家辽墓[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1):46 -66+104.[23]许志国,魏春光.法库叶茂台第22号辽墓清理简报[J].北方文物,2000(1):48-51.[24]秦大树.宋元时期磁州窑瓶类器物的发展及其使用功能探讨[J].南方文物,2000(4):21-34.[25]李瑞,耿鹏,王俊,等.山西汾阳唐曹怡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4(11):28-32.[26]李彬彬.辽金时期鸡腿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㊃86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艺术)2023年10月。
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1

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1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
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元明清各代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
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
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
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
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
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
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磁州窑白釉黑花[风花雪月] 四系瓶金。
1972年鄭州市中原区出土口,短颈,附四系,卵圆腹,圈足。
腹上部施白釉,并有黑彩草书[风花雪月]四字。
腹下部施黑釉。
此瓶是北方磁州窑系宋、金两代常见的器物,其造型端庄,装饰简洁而大方,腹部四字吉祥语,反映了当时人们一定的思想意识。
河南省博物馆收藏,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南宋,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冠,胸前佩璎珞,内穿僧祗支,外披通肩大衣,双手结定印,在山巖上善跏趺坐。
面相丰腴,神情安详。
外衣和坐处施青白釉,釉质滋润,釉面有冰裂纹,其余部分露胎,胎质坚致。
其造型、胎神均属景德镇窑之上品。
常州博物馆收藏钧室迩人远玫瑰紫釉尊宋高18.4厘米、口径20.1、足径12厘米清宫旧藏器型仿青铜器式样,为渣斗型。
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里外通体施釉,但各部分的釉色又不相同。
口沿以下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底色调,上面晕散着几道玫瑰红色釉,宛如蓝天中飘浮的几缕晚霞,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美感;腹部的釉色又以玫瑰红色为主,烘托出明亮艳丽的气氛,足部为酱色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辽、金、元时代的陶瓷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点。
一、辽代陶瓷
陶瓷器类
辽代陶瓷器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
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辽契丹贵族墓和汉人墓中均出土有辽窑烧制的白瓷和酱、黄、绿色釉及三彩陶器。
传世品中辽陶瓷以黄、绿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居多。
辽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
陶器有黄、绿、黑、白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
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
白瓷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瓷釉色纯黑;白釉黑花瓷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瓷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
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
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
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
陶瓷器造型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
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
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
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
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
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
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陶瓷装饰技法
辽代陶瓷受中原装饰技法的影响,有刻划、剔、印、彩绘和色釉装饰,以简朴豪放为特点。
如取法于磁州窑的黑绘装饰,多以散点式构图展现简洁的纹样,有疏朗洒脱的美。
建平五十家子辽墓出土的白釉黑花瓶,三组花蝶环列器体,笔致稚拙有力,颇具野趣。
有的在器物表面涂画彩或描金装饰,别具一格。
单色和三彩釉饰是辽陶瓷的一大特色,娇艳的黄色或葱翠的绿色给人以美感。
装饰题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药居多,取材于自然界的飞禽、动物、鱼虫、花草、水波等纹样也广见于装饰画面,还有传统纹样中的龙、兽面、骑士、力士、火珠、流云等。
二、金代瓷器
前期陶瓷多利用辽瓷旧窑烧造,工艺水平较低,制品多粗糙,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较明显。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是金前期日用陶瓷产地,品种有黑、白、酱釉和茶绿色釉等,胎质粗厚多杂质,釉质混浊不光润。
器类以碗、盘为主,带三系、四系的瓶、壶、罐是地域特点突出的器物。
装饰简单,仅见白地黑彩装饰,刻、划、印、雕、加彩等极少见。
黑龙江双城县出土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色草叶纹,自由奔放。
辽宁彰武县出土的白釉黑花葫芦形壶,贴在壶流上的坐式老人,新颖罕见,展现了金前期陶瓷器的特殊风貌。
迁都燕京后的陶瓷生产,集中在大定年间或以后发展起来的河北曲阳定窑、磁县观台窑、河南禹县钧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等。
陶瓷品种
定窑以白瓷为主,刻、印花为饰。
带纹饰的细白瓷,以覆烧工艺装烧,器均“芒口”。
民用粗瓷,以创新的砂圈叠烧工艺烧制,形成器物内底一圈无釉的特点。
磁州窑品种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白釉划花、白地黑花、红绿彩瓷和色釉陶器等。
钧窑主烧天蓝色乳光釉瓷。
辽宁辽阳金墓、山西侯马金墓的出土物胎质细腻,色灰,釉面润泽,有片纹、显晕斑或小黑点,工艺不够精细的钧窑器物和山西大同明昌元年(1190)金墓出土的钧釉小炉,初步揭示了金代钧瓷的特征。
耀州窑主烧青瓷,兼有黑釉和白地黑花瓷。
青瓷胎质粗色浅灰,釉色姜黄或淡青,釉层薄,光润不足。
青瓷装饰以印花居多,刻花趋少。
黑釉白线纹(俗称为粉杠)是金瓷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
磁村窑出土的黑釉白线纹罐,在黑色鼓腹上,凸起白线纹,色白而粗,十分醒目。
加彩器在白瓷上施加红、绿诸彩,色彩鲜艳绚丽。
有的器物底部墨书“泰和”、“正大”等字款。
山西境内的浑源窑,安徽境内的萧窑,宿州窑与泗州窑,分别烧制钧窑、定窑、磁州窑风格的产品。
金代陶瓷器类
以盘、碗、罐、瓶、壶为多,杯、洗、炉、盏托、瓷枕、玩具等次之。
日用器物
造型多袭宋式,时代特点鲜明的造型有双系、三系、四系瓶,双系罐和高体的长颈瓶鸡腿瓶等。
陶瓷装饰技法
大官屯窑出土的瓷雷江官屯窑出土的黑釉桃形壶是罕见的特殊器物。
装饰趋简,有刻、划、印、剔花、笔绘、塑贴、加彩等。
刻、划花装饰以定窑为最,在白釉盖缸的口沿下刻一周锯齿纹,腹体刻密集的凸凹线纹,有浅浮雕的效果,时代特点突出。
笔绘装饰以磁州窑系为代表,用笔简练,线条明快,画面生活气息浓郁。
装饰构图除宋代多用的带状缠枝式、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和满花式外,还善以开光样式突出主题纹样,一花一叶的构图,疏朗简洁,画面中的一枝荷莲、一枝萱草、一尾游鱼,均生意盎然。
白釉黑绘的构图,极近于国画的章法,画面上秋雁残荷,一派深秋景色,有水墨画的清幽意境。
装饰题材以花卉居多,水波、鱼、鸭、鸳鸯、鹭鸶、飞凤和婴戏纹也常见于画面。
画面中的孩童多身着朵花衫裤,头梳抓髻,一改宋时那种光头、赤裸身躯的形象。
三、元代瓷器
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
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渡性十分明显。
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
陶瓷器类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
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
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
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3个小尖足或兽足,有的有耳。
元代龙泉窑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
碗和盘多菱口或葵口,圈足施釉,足底靠圈足一圈无釉,中心有釉,俗称"脐状釉"。
罐有荷叶形盖罐、高装盖罐、双系小罐等;瓶有梅瓶、环耳瓶、连座瓶、琮式瓶等;尊有凤尾尊、狮座尊;塑像有观音、达摩、佛龛等,人物的面部一般无釉,呈红褐色涩胎。
元代龙泉瓷器最大的特点是器型很大,胎体厚重。
陶瓷纹饰与装饰技法
元代龙泉窑早期纹饰比较简单,以后渐繁复。
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牡丹、莲蓬、桃、龟、鱼、兔、鸟雀、八卦、云鹤、云龙、云凤、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等。
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锭、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宇,如"张"、"天"·"福"、"寿"、"大吉"、"金玉满堂"等汉字及"八思巴"文,因釉厚,纹饰不很清晰。
造型特点是厚重饱满,由于器物胎壁加厚,显得釉层较薄。
元代青白瓷比较注重装饰,普遍采用印花、刻花、划花技法,其中以刻印串珠纹最有特色。
此外还有褐色彩斑装饰。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
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
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
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
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10来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
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
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