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史

合集下载

中外设计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中外设计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设计,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中外设计史见证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无限潜能。

本报告将对中外设计史进行总结,梳理设计史的发展脉络,探讨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二、中外设计史发展概述1. 古代设计(1)中国设计中国古代设计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玉器,到夏商周青铜器、陶瓷,再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国古代设计在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外国设计外国古代设计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到古希腊的神庙、雕塑,再到古罗马的斗兽场、水渠,外国古代设计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中世纪设计(1)中国设计中世纪的中国设计以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为代表。

佛教艺术在雕塑、壁画、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道教艺术则主要体现在道观建筑和道教雕塑上。

(2)外国设计中世纪的外国设计以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艺术为代表。

哥特式建筑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为代表,强调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文艺复兴艺术则注重对人体比例的把握和人文主义的内涵。

3. 近现代设计(1)中国设计近现代的中国设计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设计逐渐吸收了西方设计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2)外国设计近现代的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工业革命到现代设计运动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

三、中外设计史特点及影响1. 中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实用性中国古代设计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如陶瓷、漆器等。

(2)讲究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设计注重寓意和象征,如玉器、青铜器等。

(3)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设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外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审美外国古代设计强调审美价值,如古希腊雕塑、罗马壁画等。

中国设计史读后感

中国设计史读后感

中国设计史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中国设计史概述1.设计史发展阶段2.设计理念的演变三、中国设计史读后感1.设计史的价值2.对中国设计的启示3.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四、总结正文:【引言】作为一名热衷于设计的职业人士,我有幸阅读了《中国设计史》这本书,深感中国设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案例,展示了中国设计史的无尽魅力,让我对中国设计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中国设计史概述】中国设计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和现代。

在原始社会,设计主要以实用性为主,如石器、陶器等。

进入封建社会,设计开始注重审美和寓意,如古代书画、瓷器等。

近现代,中国设计受到西方工业设计的影响,逐渐走向现代化。

而现代设计则更加注重创新和人性化,涵盖了建筑、产品、平面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设计史中,设计理念的演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古代的“实用至上”到现代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不断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如“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设计的发展。

【中国设计史读后感】【设计史的价值】阅读中国设计史,让我深刻认识到设计史的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的设计成果,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研究设计史,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设计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设计的启示】中国设计史让我明白,中国设计要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必须坚持创新和传承。

我们要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设计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国内外设计动态,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提高自身设计水平。

【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阅读中国设计史,使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将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为推动中国设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史-中国设计史PPT课件

设计史-中国设计史PPT课件
什么是仿生学设计?现代工业设计中有 哪些经典的仿生设计?
.
仿生设计是对于自然界深入理解,并非是简单 的模仿照搬,它是吸收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长机能, 在深刻理解其自然生态的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 设计的特点,在美学原理和造型原则作用下的一种 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
1.“门挡”小人
它高度抽象与概括的小人正非常努力的顶着大门 。设计师利用夸张的动作符号,令人感受到产品赋 予的尽心尽责的态度。
.
3.Heat-sense Wallpaper 春暖花开
一款近来大热的壁纸,让人们对仿生设计有了超乎科技 层面的审美想象。设计师利用热敏感油墨,让印有绿色 爬藤枝蔓的壁纸,当墙上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隐形 印花开始显色,一整墙的鲜花渐渐开放,春色满屋。
.
4.“红唇”沙发 西班牙著名艺术家萨尔瓦多尔·达利(Salvador Dail)
三大石器工具: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
.
2.新石器时代工具的磨制设计
(1)均为复合工具 (2)加工设计手段多样、技术高超
.
.
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原始“彩陶”的设计
所谓原始“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三门峡市渑(yuan)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 仰韶文化”。 原始彩陶设计有下列几种: ■半坡型、 ■庙底沟型 、 ■马家窑型 、 ■半山型 、 ■马厂型
半山彩陶代表作品:旋涡纹彩陶
.
半山类型,高23厘米 ,口径14.6厘米, 1977年甘肃兰州出 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壶泥质红陶,手 制,为盛储器。壶张 口,缩颈,阔肩,鼓 腹,平底,腹下左右 各有环彩绘连续的旋 涡状纹,颈部饰平行 线纹。壶外表柔滑而 富有光泽,极其雅致 ,风格端正大方。

中国设计史整理

中国设计史整理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

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99.8%,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一)彩陶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半坡型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一组。

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

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一、中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原始时期:陶器、玉器的设计,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模仿。

(2)夏商周时期:青铜器设计达到高峰,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体现了精湛的铸造技艺。

(3)春秋战国时期:漆器、丝织品设计日益成熟,图案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秦汉时期:瓷器设计迅速发展,如秦砖汉瓦、画像石等,展现了大一统国家的风貌。

2. 中古设计(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对设计产生影响,石窟、壁画等设计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2)隋唐时期:瓷器设计进入黄金时期,如唐三彩、越窑青瓷等,造型优美,色泽鲜艳。

(3)宋元时期:家具、建筑、园林设计取得显著成就,如宋代家具简约实用,元代园林注重自然和谐。

3. 近现代设计(1)明清时期:瓷器、家具、建筑等领域的设计达到极致,如明式家具、故宫建筑群等。

(2)近现代:西方设计理念传入,我国设计开始融合中西文化,如海派家具、月份牌广告等。

二、外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古埃及:金字塔、神庙、法老陵墓等建筑设计,展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2)古希腊:帕台农神庙、雕塑等设计,强调人体美和比例关系。

(3)古罗马:输水道、竞技场、公共浴室等建筑设计,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2. 中世纪设计(1)拜占庭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

(2)哥特时期: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线条和光影效果。

3. 文艺复兴时期(1)意大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参与设计,强调人文主义精神。

(2)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建筑设计,体现宫廷奢华风格。

4. 近现代设计(1)工业革命:建筑设计出现新材料、新结构,如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

(2)现代主义:包豪斯学派兴起,强调功能主义和简约风格。

(3)后现代主义:设计回归历史、地域特色,如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设计。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三、中国设计史(续)4. 当代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计开始与国际接轨,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迅速发展。

中国设计史教学大纲

中国设计史教学大纲

中国设计史教学大纲中国设计史教学大纲设计是一门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形式,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设计史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设计文化,中国设计史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设计史古代中国设计史是中国设计文化的基石,它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的设计发展历程。

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古代建筑、陶瓷、绘画、服饰等方面的设计。

通过学习古代设计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审美观念。

第二部分:近现代中国设计史近现代中国设计史是中国设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当代的设计发展历程。

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近现代建筑、家具、工艺品、平面设计等方面的设计。

通过学习近现代设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理念,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设计思潮的演变。

第三部分:中国设计师与作品中国设计史的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中国著名设计师及其作品的介绍。

这些设计师代表了中国设计文化的精髓和创新力量,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也在国际设计界赢得了赞誉。

通过学习这些设计师的作品,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设计师的创作风格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设计的兴趣和创作灵感。

第四部分:中国设计史与当代设计发展的关系中国设计史教学大纲还应该强调中国设计史与当代设计发展的关系。

中国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学生们需要了解中国传统设计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对比古代设计作品和当代设计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设计文化的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设计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中国设计史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古代中国设计史、近现代中国设计史、中国设计师与作品以及中国设计史与当代设计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设计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设计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设计概论中国设计史知识点

设计概论中国设计史知识点

设计概论中国设计史知识点设计概论是一门介绍设计基础知识和方法的课程,而中国设计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中国设计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工艺品和文化遗产,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介绍中国设计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设计的历史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设计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设计主要包括陶器、青铜器、织品和建筑等领域。

这些设计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玉器、瓷器到书法、绘画,古代中国设计在艺术表现与实用功能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二、中国传统设计的特点中国传统设计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其中之一是强调整体性和和谐美。

传统中国设计注重整体布局与比例的平衡,追求形式与内涵的一致性。

此外,中国设计还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传统设计与文化的结合中国的设计与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设计强调以文化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与尊重,以及对文人雅士生活理念的体现。

四、近代中国设计的兴起近代中国设计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设计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技术进步的推进,中国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设计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人机交互、功能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现代中国注重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设计,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五、中国设计在当代的发展与展望当前,中国的设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设计在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创新与创造力的崛起。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设计将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为世界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中国设计史

中国设计史

夏文化 郑州二里头出土
第二节 青铜工艺
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1、青铜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 、镞、铲、凿等
乐器: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 爵、角、觚、尊、壶等。 2、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第二节 青铜工艺
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体风格质朴、
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 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大克鼎等,皆属西周时期 的典型器。
第二节 陶瓷工艺
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设计已进入瓷器时代。
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为人们生活器皿中一个主要的品种。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二是烧 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c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 °c左右。 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 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最早的瓷器为青瓷。以浙江地区为中心。越窑最具代表性。 鸡头壶、莲花尊、魂瓶等为代表器型。 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代表装饰纹样。 另外,河南邓县的画像砖也享有盛名。
第五节 陶瓷工艺
汉代的陶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陶瓷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瓷器、以及砖瓦、 陶塑等。
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有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 等多种。
这时期的釉陶、彩绘陶、砖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

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一)彩陶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半坡型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一组。

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

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鸟纹应用较多,有的观望停立,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啄食状庙底沟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 3.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和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为出色,具有强烈的动感,点的应用也很成功,使装饰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

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所谓内彩,就是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身,有丰满繁缛之感,还有一代表着作→舞蹈纹彩陶盆,另具匠心。

⏹ 4.半山型⏹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半山型以直颈广肩、鼓腹罐最有代表性、罐体近于球形,器高与腹径形成恰当的比例,十分优美。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花纹除黑色外,还运用红色,使产生对比变化,锯齿纹在此期流行。

⏹图案组织常见有旋涡纹和葫芦纹。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运用形的双关和多效装饰效果,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

⏹ 5.马厂型⏹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的另一种艺术风格的彩陶。

由于发现在青海乐都马厂沿而得名。

⏹马厂型彩陶造型渐为丰富,增加了盖、流、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

在装饰上则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装饰花纹有四大圈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为流行。

⏹马厂型彩陶多运用直线,并在装饰上注重大效果。

⏹彩陶的装饰纹样,从艺术的表现来分析,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1)编织纹的模拟⏹(2)自然物象的抽象化。

原始人们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注意物象的个性和主要特性,从而在艺术表现中,从写实的描写到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如水。

⏹(3)劳动的节奏感。

几何图案的有规律批组织和劳动的节奏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动作的一致以集中并增强力量,要求统一而产生的节奏感。

劳动的节奏感和图案的节奏感的这种“异质同构”的现象,在人们的感觉心理上取得一致的效果。

⏹(4)图腾的表号化⏹原始人们为了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懂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逐渐形成部落,各个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是印第安语,意即“他的亲族”,相信是一种动物或植物是某一部位的保护者,并以此作为该部落的象征和标志,据闻一多先生研究,黄河上游诸部落为龙图腾,东方商民族为鸟图腾。

如半坡型彩陶之大量采用鱼纹可能与图腾信仰有关。

⏹彩陶的装饰部位,一般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注意视线接触面的最佳效果。

例如,壶或罐一类的装饰多在肩部,而广口的盆或钵则装饰在内侧。

⏹彩陶装饰的形式法则:⏹(1)对比法。

⏹是彩陶图案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它用曲直、横竖、大小、长短、黑白、虚实、动静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其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2)分割法。

⏹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变化中的统一。

半山型彩陶不只应用形的分割,如旋涡纹和葫芦纹;也应用红线和锯齿线,以取得分割的效果。

⏹(3)双关法:⏹双关法是彩陶工艺中一种具有卓越成就的装饰法,庙底沟型彩陶应用色彩的黑白的双关,使纹样和地色形成产生交替效果的双关花纹;半山型彩陶则多用形的双关,使单位轮廓形成倒顺的双关变化。

⏹(4)多效法:⏹多效法是指在器皿的装饰上取得侧视和俯视等多角度的装饰的效果,半山型彩陶对此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壶的侧面是红黑相间的波纹,而俯视则如同一个盛开的花朵。

⏹(二)黑陶⏹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也称“龙山文化”。

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距今约4000多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从考古发掘看,分为四个类型:⏹ 1.早期龙山文化;⏹ 2.河南、陕西龙山文化;⏹ 3.典型龙山文化→陶器的制作以轮制居多,蛋壳黑陶大量出现⏹ 4.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黑陶工艺的特点:黑、薄、光、纽。

⏹黑是指它乌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如上面所提到的蛋壳陶;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泽,纽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盖纽以及流、足、把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体。

⏹彩陶是以装饰取胜,而黑陶工艺则是以造型见长。

⏹三、纺编织物的产生与设计形式⏹有关原始社会的纺织和衣着,从古籍记载来看,开始人们只是用动物的羽毛和兽皮来遮身和御寒,夏天还有树叶或野草等披身。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开始有了纺织和丝织的衣料,尤其是黄帝、尧、舜时代已有了成型的衣服。

服装形式已定为上衣下裳,最初大概是围裙和披肩。

⏹四、原始居住设计的雏形⏹原始人的住所,先是以天然洞穴作为安身之处,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后逐步过渡到,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使用的房屋样式而。

⏹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制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

这些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奠定了未来木构架建筑的雏形,揭开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序幕。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概说:⏹夏朝作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即意味着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而演进至商代和西周,则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

正是依靠广大奴隶和平民的辛勤劳动,夏、商、周时期才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取得了原始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发展,尤其出现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产生了“士”阶层,发明了文字,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发期和科学技术的萌发期。

⏹此一时期也是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被称作第三个时代的“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出现与形制设计⏹1、出现⏹中国的青铜器发源于黄河流域。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特点,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如用于利器的刀剑和用于照看形象的镜子就有较大的差别。

先秦时代的《考工记》中所谓的“六齐”,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比配剂表。

⏹2、发展⏹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即使进入春秋晚期的铁器时代,青铜技术仍有新的发展,直至战国晚期,由于铁器工业的飞跃发展,青铜的历史地位才逐渐被铁所取代。

⏹(1)夏: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期。

这时出土的青铜器有戈、戚、爵、铃、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等,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2)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制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青铜礼乐器,此时期,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

但缺乏统一标准,显得没有规律。

在同样表现威严的基础上,一部分作品给人以凝重、浑厚之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龙虎尊”等。

另一部分作品造型和装饰被夸张到怪诞的程度,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如“食人卣”、“人面纹铜钺”等。

同时,在一部分作品中考虑到实用的功能,而另一部分作品则不予考虑。

例如同为饮酒器,五爵中的爵和觯,造型既美观又实用,而觚和角虽同样给人美感,但并不实用……⏹(3)周:西周以后,日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两周统治者表达观念较为理性,而且处理实用和陈设的关系也表现得较为成熟。

他们更多地通过铭文陈述自己的意志,而不完全靠造型和装饰的夸张表现。

⏹3、制作方法⏹(1)陶范法:⏹制范是用泥土塑出一个模子,有装饰花纹的,还要在模片上雕刻花纹,这是外范;外范的中心,需要有一个内范。

外范和内范之间有一定空间,就是所制铜器的厚度,铜液便是浇注在这内范与外范之间的。

这种用泥作范的方法,称为陶范法。

⏹(2)失蜡法:⏹是用蜡制成模型,内外用泥填充和包紧后,灌注铜液,有蜡处即为器形。

又称为蜡模法。

可以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的各种造型和装饰。

⏹4、形制设计⏹按不同用途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日用杂器,其中以食器和酒器为主。

⏹(1)食器:分为煮食器和盛食器两种,煮食器如鼎、鬲、甗等,盛食器如簋、簠、豆等。

⏹(2)酒器: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彝、壶、卣、罍(lei)、盉等,饮酒器有爵、斝、角、觚、觯等。

⏹(3)水器:这一时期的水器有鉴,盘,匜(yi),盂,缶,瓿(bu)等⏹5、青铜器的装饰⏹(1)饕餮纹⏹饕餮纹是殷商青铜器的主要纹样,是一个兽面,大眼,有鼻,双角;饕餮纹的含义,一般根据《吕氏春秋》和《左传》的解释,是一种凶贪的怪物,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这种装饰就和祭祀有关,它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2)夔纹⏹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或以两夔相对,组成一个饕餮纹;或仅作饕餮纹的附饰。

通常只是作侧面描写。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

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

”⏹(3)龙纹⏹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