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中国篇

合集下载

中外设计史

中外设计史

1玉器最早被我国先民用于原始宗教活动。

玉琮(cong)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

2我国彩陶分布广,主要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3半坡型著名器物:“船形彩陶器”、“人面鱼纹盆”,庙底沟型有“蜥蜴纹彩陶瓶”、“人面彩陶瓶”;马家窑型著名器物有:“”舞蹈纹彩陶盆;马厂型:人形纹(蛙纹)最有特色。

4巢居被学术界认为是南方民族最早的建筑形式之一。

北方最早的居住是穴居。

5夏、商、周是玉文化核心观念形成的时期。

6西周时完善并记录了一套制度,严格按等级名分规定,使用不同的玉。

7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

8我国至晚在商代中期发明了瓷器。

9殷墟期为中国青铜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10青铜器第一个高峰期的特点是崇尚肃穆、雄浑凝重、富丽繁缛。

11大裘冕是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

12儒家思想衍生出强调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人性价值的设计哲学。

13墨家主张节用、实用的设计。

14《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年,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

15山字纹镜堪称是战国铜镜的典范之作。

16青铜器设计的发展到东汉为尾声。

17秦瓦当的纹样中,常见的是风格独特的夔纹。

18西汉时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样最常见。

19砖的雕饰始于秦汉时期,唐代制砖工艺达到历史最高峰。

20汉代画像砖的题材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画像类,包括历史传说、避邪瑞兽、神话故事,市井生活等;二是花纹类,有植物纹、云气纹等。

21西汉时期的服饰实物,以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最为集中和完善。

22西汉时期主要纹样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几何纹、文字纹等。

23莲花尊主要见于齐、梁和北魏,早期多用于刻划;晚期用浅浮雕装饰。

24云冈石窟第十六至二十窟开凿最早,称“昙曜(tanyao)五窟”。

25莲花洞与古阳,宾阳洞并称北魏龙门三大窟。

26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

27陆羽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评价为唐代最完美的瓷器。

中外设计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中外设计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设计,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中外设计史见证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无限潜能。

本报告将对中外设计史进行总结,梳理设计史的发展脉络,探讨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二、中外设计史发展概述1. 古代设计(1)中国设计中国古代设计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玉器,到夏商周青铜器、陶瓷,再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国古代设计在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外国设计外国古代设计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到古希腊的神庙、雕塑,再到古罗马的斗兽场、水渠,外国古代设计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中世纪设计(1)中国设计中世纪的中国设计以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为代表。

佛教艺术在雕塑、壁画、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道教艺术则主要体现在道观建筑和道教雕塑上。

(2)外国设计中世纪的外国设计以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艺术为代表。

哥特式建筑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为代表,强调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文艺复兴艺术则注重对人体比例的把握和人文主义的内涵。

3. 近现代设计(1)中国设计近现代的中国设计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设计逐渐吸收了西方设计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2)外国设计近现代的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工业革命到现代设计运动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

三、中外设计史特点及影响1. 中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实用性中国古代设计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如陶瓷、漆器等。

(2)讲究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设计注重寓意和象征,如玉器、青铜器等。

(3)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设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外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审美外国古代设计强调审美价值,如古希腊雕塑、罗马壁画等。

东方艺术设计史—中国篇分解

东方艺术设计史—中国篇分解
都是选用石英,水品和火石等石材,经过第二次加工,把石片的边缘打至成平刃, 凸刃,凹刃,多边形刃,或者吧圆形石板周围加工成刃。从总体上看,这类石器 一般比砍砸器小,其用途一般是用作刮削木头或兽皮。
3.尖状器:这类石器的制作较前两类要复杂和精致。制作时,一般是把石英或
燧石质的石板加工出尖和刃来,其中两刃一尖最为多见。在我国最典型的是三棱 器
4. 铸造方法:熔铸法:使人们可以随意制造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铜器,并体现出青 铜材料的特点。熔铸法制作青铜器首先要制范,有了范,人们便可以铸造出形式 和尺寸完全一样的规范化产品
失蜡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工艺的一项伟大发明,并至今仍为 精密铸造法的一种方式。失蜡法是用蜡制成器形,然后用泥填充和加固,待干后 再倒入铜液,蜡受热后熔成液体流出,原来有蜡处即形成铸造物。用失蜡法铸造 的青铜器花纹精细,表面光滑,精度很高。
新石器时代
中国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 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 区:
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 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
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 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 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彩陶时代时间 4。特点:造型质朴优美,具有独特鲜明强烈的艺术风格。器物上的图案线条流畅, 结构分布紧密,适合器物的形态。
5.材料与制作方法:彩陶的材质多以细泥质的陶土为主。但陶瓷还未干时,用某种 工具,例如:木片,卵石等把陶柸的表里打磨平滑,并且用赤铁矿和氧化锰作为黑 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器皿上描绘图案或画面。有的彩绘前加一层陶衣,已 增加色彩变化。陶器在窑中烧成后变成土红色色,花纹成黑色,深红色或紫黑色的 美丽图案,这也正是原始彩陶的色彩风格。

中外设计中国部分资料

中外设计中国部分资料

第二章第二节青铜工艺青铜:青铜是指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青铜是和红铜相较而言的,天然的铜色红,所以称红铜。

青铜时代前应该还有一个红铜时代,历史学家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铜爵(夏代)展翅欲飞的爵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圜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

至于长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使其平衡,又对称美观。

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反映了匠师的巧思。

青铜器:也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

包括: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工具、杂器八类。

商代青铜器的特点:早期:器形大都直接仿陶器,体壁较薄,多平底,足作锥柱状。

装饰花纹线条粗苯,结构较简单,多为单层组织。

常见装饰纹样有:饕餮、夔、龙、虎以及人形纹等。

一般不用回纹作地纹,代表器物有“杜岭方鼎”晚期:青铜器器体敦厚,装饰花纹精细复杂,出现了多层花纹。

一般均用回纹作衬地,形成主纹和地纹的对比。

代表器物“司母戊大方鼎”青铜器的制作方法:炼矿,制范,熔铸陶范法又称泥模法,商代后期出现蜡模法。

青铜器按用途分为八类:烹饪器:鼎、鬲食器:簋酒器:爵、角、觚、觯、壶、卤、觥、尊、缶水器:鉴、盘兵器:戈、矛、斧、刀乐器:饶工具:铲、斧、刀、削青铜器的装饰饕餮纹:经过艺术加工的,感情深化的,由多种动物加合而成的综合怪兽形象。

是殷代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样,而多用于器物的主要部分。

夔纹:独角小龙。

近似龙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或以两个夔相对形成一个饕餮纹,或紧作饕餮纹附饰。

通常只是侧面描写。

龙纹: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

它作巨首而有两角、身有鳞,而成蟠曲状。

是一种综合创造的装饰纹样。

凤纹:一种吸取各种鸟禽特点组成的图案,应用很广。

回纹:商代青铜器的装饰。

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方法,构成单独纹样,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常以饕餮为主纹,回纹为地纹。

古学者称圆形的回纹为云纹,方形的回纹为雷纹,合称云雷纹。

中外设计史中国篇

中外设计史中国篇
大盂鼎铭文
内壁有铭文291字, 内容为周王告盂, 殷代因酗酒而亡国, 周代忌酒而兴,要 盂一定要很好地辅 助他,敬承文王武 王的德政。同时记 载给盂的赏赐。
Hale Waihona Puke 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 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 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 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同为西 周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重,通高 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 颈部饰有三组变变体龙纹,间隔以六道棱 脊,腹部饰以宽阔的波曲纹(窃曲纹), 线条雄浑流畅。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 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 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内壁铸刻的长篇铭 文共计290字,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 其内容依大意可分成两段:前段是克歌颂 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 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 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 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 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 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 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 这篇铭文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 要史料。现存于博物馆 。
中外设计史是艺术设计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发 生、发展、演变及影响;掌握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设计思潮、风格、流派形成 的原因及特色;理解各民族设计作品的差异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古 今中外各个领域的设计原理、技巧、程序与具体运作具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并能 运用设计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进行设计策划和操作。
(3)转变期: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仍保持精美的 制作技巧,但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 降,器物由以礼器为主变为以日用化为主。

中外设计史中国部分

中外设计史中国部分

第一次期末考试中外设计史复习B中国部分新石器时代代表作品产生年代;石器的制作方法:打击——琢制——磨制——钻孔红山文化的玉龙:出土地点:河南省年代:西周现状:现收藏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人面鱼纹卷唇盆(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地点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分布地域广,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农业经济新石器时代又可以称为是石器和陶器时代。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也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跨时代的创造。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不断出土的陶器等工艺品,展现了我们祖先的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各地,中部地区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它们的年代是(公元前5500--公元前4800年)。

所制陶器比较原始,器物种类少,器形简单,火温较低,多数是红陶,基本没有纹样装饰。

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期陶器的表面有漂亮的彩绘,陶器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

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

[2]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宋代五大名窑:定窑产地;河北曲阳特点;胎质坚细,做乳白色代表作;宋瓷孩儿枕汝窑产地:河南临汝县,为青瓷窑特点;釉色青中带蓝,乳浊感,胎薄,质地细润代表作:汝窑三足承盆-官窑特点;釉色天青,釉薄如纸,质地细润晶莹,纹片代表作;粉青玄纹八棱盘口瓶钧窑产地;河南,波及河北,山西,形成钧窑体系特点;独特的蓝色乳浊,制胎工整考究,造型浑厚质朴代表作:宋代钧窑瓦当俗称瓦头。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一、中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原始时期:陶器、玉器的设计,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模仿。

(2)夏商周时期:青铜器设计达到高峰,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体现了精湛的铸造技艺。

(3)春秋战国时期:漆器、丝织品设计日益成熟,图案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秦汉时期:瓷器设计迅速发展,如秦砖汉瓦、画像石等,展现了大一统国家的风貌。

2. 中古设计(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对设计产生影响,石窟、壁画等设计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2)隋唐时期:瓷器设计进入黄金时期,如唐三彩、越窑青瓷等,造型优美,色泽鲜艳。

(3)宋元时期:家具、建筑、园林设计取得显著成就,如宋代家具简约实用,元代园林注重自然和谐。

3. 近现代设计(1)明清时期:瓷器、家具、建筑等领域的设计达到极致,如明式家具、故宫建筑群等。

(2)近现代:西方设计理念传入,我国设计开始融合中西文化,如海派家具、月份牌广告等。

二、外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古埃及:金字塔、神庙、法老陵墓等建筑设计,展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2)古希腊:帕台农神庙、雕塑等设计,强调人体美和比例关系。

(3)古罗马:输水道、竞技场、公共浴室等建筑设计,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2. 中世纪设计(1)拜占庭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

(2)哥特时期: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线条和光影效果。

3. 文艺复兴时期(1)意大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参与设计,强调人文主义精神。

(2)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建筑设计,体现宫廷奢华风格。

4. 近现代设计(1)工业革命:建筑设计出现新材料、新结构,如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

(2)现代主义:包豪斯学派兴起,强调功能主义和简约风格。

(3)后现代主义:设计回归历史、地域特色,如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设计。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三、中国设计史(续)4. 当代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计开始与国际接轨,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迅速发展。

(完整PPT)中外设计史第二章1中国手工艺时期设计

(完整PPT)中外设计史第二章1中国手工艺时期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 局与印度相仿,后期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 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 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 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减柱法只应用于小型建筑, 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
2020/2/5
36
2.1.2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特点
一、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二、建筑结构采用“构架制” 三、“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结
构和度量单位 四、单体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阶基、
屋身、屋顶 五、院落组群 六、对称和自由两种平面布局形式 七、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 1、柱——支撑空间及传递屋顶重量的主要构件。
2、间架 (1)间架是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 (2)间架的梁架的大小由承受檩子的数目来区分。
3、檐角起翘和出翘 屋顶的平面也不是直线的长方形,而是四角向外伸出的曲线, 叫做“出翘”。
3.创造斗拱结构形 式并作为度量单位
斗拱是立柱与横梁 间的过渡联系部分, 由弯曲的构件“拱” 和短直的构件“斗” 组成。
鹿回头
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高台基高于低台基; 级数多高于级数少; 汉白玉高于其他台基; 须弥座高于其他台基; 有栏杆栏板高于无栏杆栏板。
须弥座台基与汉白玉台基
5.重视建筑组群整体布局
中国古建筑能以简单的单体组合成为各种各样的建筑群。
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结构
所谓四合院,就是以正房、倒座、东西房 围绕中间庭院形成的北方传统的布局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of design
中外设计史
课程简介
什么是设计? 设计是“使人造物产生变化的活动”,就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所体现的造物活动。
中外设计史是艺术设计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发 生、发展、演变及影响;掌握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设计思潮、风格、流派形成 的原因及特色;理解各民族设计作品的差异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古 今中外各个领域的设计原理、技巧、程序与具体运作具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并能 运用设计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进行设计策划和操作。
一. 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 青铜器: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青铜器 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石器时代的终结。
•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夏朝开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 物精美多样,器型浑厚凝重。随后,青铜器胎体开 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 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章节导读
本章内容着重对中国设计艺术史中自夏商周至春秋 战国,这段长达2000余年重要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这 一历史时期,设计领域不仅开创了青铜工艺的伟大成就, 而且在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也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生产 和生活资料,如铁质农具、车船制造、纺织服饰、陶瓷 器具等。本章内容以青铜器设计为开篇,逐次涉及此时 期各类设计的代表性成就。
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中亚、东亚之间存在一条由西 往东的青铜之路。最初导源于西亚的青铜器和铁器,首先影 响到新疆地区,然后到达黄河流域,这标志着新疆处于金属 东传的中心环节。而这种东西交流的居间者,最可能就是说 印欧语的吐火罗人。据此三点判断,青铜冶炼和铸造既然是 高度复杂的技术活动,就不可能只局限于某时某地封闭性完 成,其中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况且,在相连 的大区域里是不大可能存在两个独立而毫无联系的青铜文明。 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是从西向东传入的。这在西北, 特别是新疆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可以证明青铜冶铸技 术由西(小亚西亚)向东传播的事实。具体来说,古墓沟文 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疆部分 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并与中亚、西亚、中原均有联系。由 此而论,失蜡法既然是古埃及创造为先,又有证据可推论是 从西亚传入中原,那么此法就不是中原的创造技术(有关 “青铜之路”的考据内容,引自易华在《东亚古物》上的文 章《青铜之路:上古西东文化交流概说》,文物出版社, 2005年)。
课程特点
一、突出设计与技术、发明与创造的史实挖掘; 二、概括描述影响设计发展进程的历史背景; 三、揭示设计与艺术的 “巧思”与“审美”价值观
念; 四、连接贯穿古今的设计史料,突出“通史”意味; 五、增加各章节的“导读”及“深入探索” 等辅助
项目
第二章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 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一. 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二. 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实用设计 三. 冠冕服制与深衣华饰 四. 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 五. 《考工记》的成书背景及设计思想
• 青铜器的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为纳入,即盛装 物品;二为设,即陈设布列。商周时期又被当作封 建礼制“示身份、名贵贱”的器物,成为特定历史 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的象征。
1.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冷炼法熔铸法
(1)浑铸法:将器物用范块组合一次铸成。 (2)分铸法:青铜制造工艺的突出进步,为适应复
然而,新近考古发掘又证明我国春秋时期采用的失蜡法, 还是中原的古老技术。证据依次为:1977年湖北随县出土 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尊、盘透空附饰;1979年河南淅川出 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楚共王熊审盂等均为失蜡法 铸造。而这些青铜器结构繁复齐整,铸造精致,其独具的技 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并非西域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具特征, 表明铸造这些青铜器的失蜡法是中原古代工匠的独立创造。 首先是采用浑铸法将器具用范块组合一次铸成,这是中原本 土技术;其次是青铜器的花纹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 能够设计出如此复杂的青铜器镂空装饰效果,是中原自古老 琢玉就具有的工艺手段。另外,证明春秋战国之前,我国就 已掌握失蜡法技术,有学者提出是源于焚失法,而焚失法最 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是在失蜡法出现之后才逐渐消 亡的,这说明失蜡法是延续而来的创新技术(关于焚失法与 失蜡法存在延续关系的叙述内容,引自谭德睿《中国早期失 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一文,载《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4年第2期)。
发挥想象、以穿越的形式……考古学家、艺术鉴赏家、盗墓者
中国篇
课程纲要

秦汉:设计的自在与成熟 魏晋南北朝:设计的延传与疾进
隋唐五代:设计的诗意与华章 宋辽金西夏:设计的纷繁与林立
元代:设计的多元与交融 明代:设计的规制与变革 清代:设计的交替与衰落 近现代:设计的转变与更新
杂的青铜器形的塑造而出现的。 (3)失蜡法:又成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
的精密铸造方法。青铜器玲珑剔透,精细的花纹 铸造具有镂空的艺术效果。
☆失蜡法的西域传入与本土既有技术的争辩
目前,学界对于失蜡法究竟是西域传入还是植根于本土,存在着两种相 对的看法。认为失蜡法是源于西域的理由是:其一,从失蜡法出现的时 间推算,失蜡法最早使用是古埃及。文物发掘证明,早在公元前3 000 年左右古埃及已出现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金属饰物。相比较而言,我国直 至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其二,从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文化学多角度 考察表明,我国在商前期就与西域存在着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 流,并且出现有一条“青铜之路”。所谓“青铜之路”,是与“丝绸之 路”形成的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青铜之路活跃于夏商周三代,几乎没 有文字记载,主要是由西向东传播青铜与游牧文化。丝绸之路兴盛于汉 唐宋元时期,文献史料记载不绝,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 文化。两者先后相继而方向相反,可以说是青铜之路诱发了丝绸之路。 而后,丝绸之路取代了青铜之路。论证的依据是,在上古时期青铜技术 属于“高技术”,其出现或者说传播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是与羊、羊毛、 牛、牛奶、马、马车等技术的传播密切相关。青铜之路将西域和东亚纳 入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体系,丝绸之路又加强了东亚与西域,乃 至欧洲的联系。只有将“青铜之路”与“丝绸之路”相结合才能全面深 入地理解和解释欧亚大陆文化的形成及其相互交流的历程。其三,从人 类学和社会学考察看,吐火罗人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游牧民,包括 后来史书中常见的哈萨克族祖先古塞人,他们很早就活跃于中原,且不 局限于西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