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第一讲-从利用到创造——史前设计艺术1
中外艺术设计史发展略

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史略1、艺术设计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是人类依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合目的的创造活动,反映着人类的自觉意志和经验技能。
2、艺术设计史的特征;第一、艺术设计的意识性与自觉性。
第二、艺术设计的目的性与预见性。
第三、艺术设计的规律性与审美性。
第四、艺术设计的指向性与指导性。
3、艺术设计史的范畴。
艺术设计史是研究和总结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创作规律和实践经验的一门学科。
4、艺术设计学。
所谓艺术设计学是研究人的造物行为和设计规律的,是融多种学科于一体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
5、根据艺术设计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历史时代的精神特质,我们把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大致分为史前艺术设计、古典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三个时期。
6、中国艺术设计历史的分期则只能按照社会性质来分段;即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以及现当代的艺术设计四个阶段。
7、所谓手工业是指劳动者使用或制造简单的手工工具,依靠手工技艺而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
8、西方手工业时代艺术设计的共同特征;第一、设计和生产形式主要有官办机构和个人小作坊,生产手段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机械操作,技术水平较差,生产效率较低,产品小批量而多样化。
第二、设计活动的对象大多功能较为简单。
第三、阶级差异的烙印在设计作品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第四、设计与制作往往融为一体。
第五、产品的销售方式以主要满足本地小范围的需求为主。
9、古埃及艺术设计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建筑设计方面。
10、古埃及从第四王朝开始,用砖石结构方法来建构房屋。
11、古埃及的建筑形式也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各种陵墓建筑上,出现了一种更能体现权威、意志和宗教精神的新型陵墓建筑金字塔。
12、金字塔首先由第三王朝做赛尔王的大臣伊姆荷太普设计建造,由六级阶梯组成的平顶四面锥体,这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用石头建造的巨大的建筑物。
13、古代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时至位于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域的广大地区,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外设计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外国艺术设计史第一章手工业时代的设计史前社会—1750年• 艺术设计的萌芽• 在距今300万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人类有意识的制造工具就揭开了设计史的序章.• 以打制石器为代表的最早造物活动• 人类由于能够制造工具而成为真正的人.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时代.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 旧石器制作工艺和造型观念的发展• 在长达百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里,人们在日复一日的长期的打制石器的过程中提高了技艺,使制作出的石器的器形越来越规整,加工越来越精细,造型越来越多和复杂,打制石器的发展过程也是旧石器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孕生的过程• 在早期的骨器上出现的磨制的痕迹表示着一种崭新的磨制工艺的开始,磨制工艺使器物变的光洁润滑,增强了美感。
人类逐渐掌握了锯、切、削、磨、钻孔等技术,能制作骨针、鱼叉、骨刀和鱼铲等。
• 另外,钻孔技术和火的使用也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在这一系列的生产手段极大地拓宽了造物的构成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初步的审美意识,在制作产品时体现出对实用和美的双重追求。
• 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迎来了崭新的—新石器时代。
• 主要的标志特征:一是磨光的石器被人们广泛的使用;二是打制和使用陶器;三是农业和家蓄饲养业的出现。
此外,纺织品的设计也是新石器时代值得夸耀的设计。
• 新石器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也孕育出早期设计文化的繁荣气象。
第二章西方古代国家的艺术设计第三章古代埃及的设计艺术第四章• 从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国家起,到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征服止,期间大约延续了2500年之久,这段历史就是古埃及的王朝时代。
可谓“尼罗河的恩赐”第五章第六章在西方艺术史上,希腊、罗马时期可以说是第一个艺术的黄金时代,不论雕刻、建筑,还是诗歌、戏曲都达到了全面的繁荣,其影响可以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及更长远的时代。
史前的艺术设计

史前的艺术设计古埃及的艺术作品,例如雕塑、浮雕、⼯艺品等,历经岁⽉的打磨,⾄今仍然光彩依旧,魅⼒⽆穷。
⼤约在300万年前,⼈类已出现在地球上。
⼀般认为,⼈类的历史始于180万年前,从距今180万年到1万年的漫长时期,属于旧⽯器时代。
根据其发展状况,旧⽯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艺术设计的萌芽,也⼤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在这漫长的时期中,⼈类的⽣产⼯具还是极其粗糙的⽯器,除了采集和猎获⾷物之外,⼈类还发现和利⽤了⽕。
旧⽯器时代艺术设计的萌芽旧⽯器时代早期(距今180万年到20万年),对原始社会的⼈类⽽⾔,⽯头⽆疑是取之最为便利、⽤之最为长久的东西。
从这⼀点看,⼈类的早期造物活动很可能经历过⼀个从选择天然⽯块到有意识制造⽯器的漫长过程。
虽然⼈们这种捡取的⾏为还停留在很低级的层次,但这种简单的⾏为中却包含了功能、形态、材料、符号⽅⾯的有意识选择,反映出对“便利、实⽤、安全”等三⽅⾯的考虑,这本⾝就是⼀种设计观念的体现。
此后,由于天然形成的、适于削砍、敲击、刮擦的⽯块过于罕见,原始⼈开始有意识地加⼯⽯块,制作出了三⾓形、⽉⽛形等简单的⽯叶⽚。
另外,⽯制雕刻品、刮削器、⽯钻以及投掷尖状器等⽯⼯艺作品的出现,虽然还⼗分粗糙,但已显⽰出⼈为设计的痕迹,具有⼀定的实⽤功能,特别是其通常所追求的对称、平衡、饱满等造型因素可以视作形式美感的萌芽,出现了审美因素。
⾄旧⽯器时代中期(距今20万年到5万年),⽯器有了第⼆次加⼯,种类也随之增多,除原有的砍砸器外,⼜出现了尖状器、刮削器等类型,器型由简单到⽐较复杂,加⼯较为精细,选材较为多样,使⽤功能也向专门化、多样化发展,反映出原始⼈设计思维的发展。
与此同时,此类⽯器中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也更加显著。
威兰多夫的维纳斯,是迄今为⽌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雕像之⼀。
距今5万年到1.5万年,是旧⽯器时代的晚期。
这⼀时期除⽯器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制作越来越精细外,⾻针、⾻锥、渔钩、渔叉、投⽭等相继出现,在该时期晚期还出现了⼸箭。
12-13下中外设计艺术史复习材料3

中外设计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史前设计艺术一、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水平,能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
第二章各文明圈的设计艺术第一节古代埃及的设计艺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是公元前27-26世纪建于开罗近郊的吉萨金字塔群,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库夫金字塔,是人类设计史上最辉煌的杰作之一。
古埃及木制家具设计,已基本奠定了后世家具的一些基本类型和形制。
最光辉的范例要算第十八王朝的年轻国王图坦哈蒙的随葬家具了。
第三节古代中国青铜时代的设计艺术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成书于我国春秋的《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技术规范的专著,它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原则。
第五节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设计艺术二、古代希腊的设计文化1、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成就是雅典卫城的设计,其中心建筑是位于南侧偏东高岗上的帕特农神庙。
3、希腊建筑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由此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程式化作法,并称为“柱式”。
“柱式”基本上是三种:多立安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
三、古代罗马的设计古罗马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表现在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上,如道路、供水道、竞技场、广场、公共浴池等设施。
建于公元前27年的万神殿是罗马建筑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建筑材料上,除了砖、木、石外,运用火山灰制成天然混凝土(三合土)。
第三章手工业时代鼎盛期的设计艺术第一节中世纪的设计艺术中世纪设计的最高成就是哥特式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杰出代表。
中世纪的设计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成就很高的也是与宗教有关的各种圣遗物箱、十字架、圣书函、护符、圣餐杯、烛台、香炉、洗礼盆等。
第二节伊斯兰国家的设计艺术伊斯兰设计中以植物纹样为主的装饰艺术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纹样。
中外设计史第一章

石器设计的出现
旧石器时代 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其划分有三 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 布广泛。 带柄工具与杠杆原理和动力原理 人类使用工具之始,都是直接用手把握, 而不知柄的作用。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原始先民才逐步意识到带柄工具所 具有的省力作用。
衣饰:距今25万~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人类进入了智人 阶段,晚期智人还制造了很多生活器物和各种饰品。从考古发掘的遗 迹推测,智人生活的十多万年间创造了原始社会的服饰。进入到新石 器时代后,人类逐步掌握了制造皮革以及纺织麻、棉、编织等技能, 原始服饰有了重大的进步,标志着人类对纤维衣料的使用由此开始。 建筑: 象征性建筑:
重要的陶文化期
仰韶文化 各种彩陶器皿
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的代表。
半坡型
早期红陶为主,后期转为灰黑色。以线的造型为主。
彩陶船型壶
人面鱼纹盆
庙底沟型
纹饰特点:褐红色胎黑彩纹饰为主,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回旋纹为主。 器型特点:以尖底或大鼓腹小底为代表。
蜥蜴纹彩陶瓶
人面彩陶瓶
马家窑文化
玉器设计的出现
1、玉器的图腾特点 2、玉器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中国彩陶文化
陶器产生 重要的陶文化期
在我国的古老传说中,陶器最初是由舜开始设计制造的,所谓“陶可滨, 作什器于寿丘。”记录的就是“舜陶于水滨”这段传说。
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工艺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方法有手制和轮制两种。最 初制作陶坯大都是放在木板或竹席上,以便于移动旋转,有的还垫以树叶。后来 逐渐采用转动的轮盘(幔轮),既便于制陶时的盘和加印文饰,又可利用旋转以 修整器口,使之规整。这种方法大约开始于仰韶文化的中期,为后来轮制陶器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轮制法是一种进步的制陶工艺,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 下游。轮制陶器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 成形。它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并且在器表里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 部分往往遗有线割的偏心纹。
中外设计史教案

第一章从利用到创造——史前设计艺术思考要点是哪些因素引发了史前设计的萌生?与现代设计观念相比较,史前设计的内涵与特征该如何理解?实用与审美的需求对史前设计形态产生了哪些影响?工具、彩陶、建筑等设计类型的特征分析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节史前设计萌生的环境与条件一、设计的萌芽时期的总体特征这是人类的设计意识产生并缓慢发展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逐步的改善和提高,石器工具的出现便意味着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活动的开始。
二、群体的作用生存,是史前人类的第一要务。
在当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被动的关系,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也依赖于群体的协作获得食物而生存。
于是,史前人类以血缘等方式组成群体,并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狩猎、采集等维持生存的活动。
群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需的,最初依靠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随着人脑以及人体相应器官的发育,产生了语言。
可以说,语言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伟大跳板,依靠口语交流,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发现等直接传递给对方,进而相互协调行动,巩固和发展了群体组织,提高了在自然中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语言交流,自身未曾经历过而被其他人用语言告知的外界信息和经验,大量进入人脑,使人类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快地发展,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相应提高,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这个过程中,群体的协调组织、个体间的交流沟通为设计萌生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同时,形成群体所必然带来的习俗、信仰等观念性的内容,也成为影响设计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自意识的觉醒——设计活动产生的根本前提人类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渐渐学会了选择石块,这种选择必不可少地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判断、比较等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逐步掌握了改进的简单加工技术,出现了早期的打制石器。
2024版《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1]
![2024版《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0582f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5.png)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目录•教案概述•中外艺术设计史概述•中国艺术设计史•外国艺术设计史•中外艺术设计风格流派•中外艺术设计案例分析•中外艺术设计未来趋势01教案概述掌握中外艺术设计史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对艺术设计的认知和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当代艺术设计作品,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01020304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外艺术设计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及代表作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解析重要历史时期和代表性地域的艺术设计风格及特点,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针对学生难以理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案例分析。
030201教学内容与重点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中外艺术设计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设计风格及特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估与反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参与度;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中外艺术设计史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教学反馈02中外艺术设计史概述艺术设计的定义与分类定义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含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综合设计内容。
分类根据设计对象和领域,艺术设计可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多媒体设计等。
中外艺术设计史的发展历程中国艺术设计史从古代手工艺制品到现代设计,经历了传统手工艺、工艺美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等阶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和体系。
中外设计简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从利用到创造——史前设计艺术[考核知识点]史前环境和条件对史前人类设计艺术的影响引发史前设计萌生的因素史前设计艺术主要表现在史前人类围绕着生活所需的造物活动之中新石器时代陶器设计与加工艺术的特点实用与审美的需求对史前设计形态产生的影响史前设计的内涵与特征[考核要求](一)了解史前环境和条件对史前人类设计艺术的影响史前设计艺术主要表现在史前人类围绕着生活所需的造物活动之中(二)一般掌握引发史前设计萌生的因素新石器时代陶器设计与加工艺术的特点(三)重点掌握实用与审美的需求对史前设计形态产生的影响史前设计的内涵与特征第二章纷呈的源流——各文明圈的设计艺术[考核知识点]经济形态对设计艺术的影响、生活方式对设计艺术的影响影响设计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古埃及设计的环境特征古埃及的主要设计形态及其特征古代两河流域设计的环境特征古代两河流域的主要设计形态及其特征青铜工艺在技术、功用方面的发展特点我国奴隶社会设计思想百家争鸣的背景、表现爱琴海文明的设计艺术发展经历及其主要特点古希腊的设计环境特征、古罗马的设计环境特征古希腊的主要设计形态及其特征、古罗马的主要设计形态及其特征[考核要求](一)了解爱琴海文明的设计艺术发展经历及其主要特点(二)一般掌握经济形态对设计艺术的影响、生活方式对设计艺术的影响古埃及设计的环境特征古代两河流域设计的环境特征青铜工艺在技术、功用方面的发展特点古希腊的设计环境特征、古罗马的设计环境特征(三)重点掌握影响设计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古埃及的主要设计形态及其特征古代两河流域的主要设计形态及其特征我国奴隶社会设计思想百家争鸣的背景、表现古希腊的主要设计形态及其特征、古罗马的主要设计形态及其特征第三章象征与回归——手工业时代鼎盛期的设计艺术[考核知识点]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对手工业时代鼎盛期设计艺术的影响生活方式与造物形态对手工业时代鼎盛期设计艺术的影响。
手工业时代鼎盛期的设计观念与设计风格。
欧洲中世纪设计环境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史前设计意识的内涵与特征
有目的的功能需要 有意味的装饰
设计活动的基本过程:源于需求——产生预想——形成物化成果
表现形式:巫术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符号化——表号作用 意义:认知的功能目的大于审美意义
形式美感的产生
整齐、对称、均衡、规整等形式以合实用性需要的状态而出现并逐渐沉淀下来, 更是将使用和审美结合起来
• 磁山文化的半地穴房屋(800010000年前) • 种种迹象表明,河北武安的 磁山文化是中国北方一切新石 器文化的源泉。 • 磁山遗址中的坑穴,有圆形 的、有椭圆形的、还有长方形 的等等。较大的圆形坑,还保 留有柱洞和门道,据考证,那 原是磁山先民灯市用茅草盖顶 的半地穴式居住房屋:那引人 注目的长方形坑穴,是当时储 藏粮食和食物的窖穴,据考古 专家估计,粟谷的贮量在十万 斤以上;那些圆形的和不规则 的坑穴,是当时人民用来存放 生活用品的地方。
都施以彩绘,花纹全部为黑色,
主要包括有垂帐纹、水波纹、 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 纹、蛙纹和变体鸟纹等。夹砂 陶多饰以绳纹,某些器物的下 部装饰有绳纹、上部施彩。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
陶器的材质与加工工艺
陶器的造型手法有手捏法、泥条盘筑法、模制法及轮制法 (填空题、简答题)P16 2次 中国窑址:横穴窑、竖穴窑 史前陶器的装饰工艺:彩绘、刻划、堆贴
中外设计简史
第一章 从利用到创造——史前设计艺术
第一节、史前设计萌生的环境与条件
1、群体的作用(语言在史前设计萌生过程中的作用)p9
生存 依赖大自然 血缘等方式组成群体 依赖交流——肢体表达——语言: ① 直接表达、协调组织行动、提高生存能力 ② 获取信息和经验、思维能力智力得到发展(设计萌生奠定基础) ③ 习俗、信仰观念性(影响设计形态) 2、自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设计意识产生的必然条件:不满足于天成) 天然的石块或棍棒 经验累积、选择 改进加工,打造石器(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始) 内涵“以思维带动设计、制作,经过选材、改造、组合等一系列设计过程,制(创) 造出一种自然界中从来没有过的新物质。 3、火的使用与定居生活——人类改造过程两项伟大成就 火:生理体能、思维器官、改变物理性质——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转折点 定居:拥有丰富生活资料、生活用品、设计目的性、功能性明确
• 大地湾遗址 (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 3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甘肃省秦安县。 发掘年代:1978年 三足彩陶钵: • 食器(上,高10厘米)
人面形平底彩陶瓶: • 水器(下,高31.8厘米)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
实用性功能需求
实用的功能目的是首要的 造型的多样首先取决于用途 的不同 功能需求带动造型设计的变 化已经成为器物设计的基本 原则
磁山遗址的圆形半地穴建筑, 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穴、墙体、 立柱和门道结构
磁山人生活场景复原
• 半坡半地穴式房屋 680063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 • 半坡遗址位于位于陕西省西 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 是仰韶文化前期重要的遗址 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被发现 并且研究的新石器时期遗址。 该遗址占地5万平方米,已 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 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 墓葬,其中房屋有圆形、方 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 之分。说明此时中原文化不 但继承了原来磁山时期建筑 的特点,还出现了地面木结 构建筑。
半坡的半地穴建筑
半坡的地面建筑
河姆渡干阑式房屋复原图
•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 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 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 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河 姆渡遗址榫卯木构件的出土, 纠正了以往只有金属工具产生 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才有榫卯 技术的记载。 两期发掘共出土建筑木构件数 千件,主要有长圆木、桩木和 木板。其中凿卯带榫的构件 100余件,榫卯的主要类型有 柱头及柱脚榫、梁头榫、平身 柱上的卯、转角柱上的卯、带 销钉孔榫、燕尾榫、企口板和 直棂栏杆卯眼等,另外还出土 有刻花木构件。发现的大杈手 柱,反映了在榫卯技术应用之 后,还没有完全废弃用藤条捆 扎梁柱的技术。
因地制宜的材质
就地取材是选择基本材质的特点
工艺技术的追求
组织形态的支撑
打磨、轮制技术
群居——专业化分工——合作、协助、公需、流程
论述题:结合史料和具体设计形态论述史前设计的 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阐述实用审美的关系。 ——2010上半年 1次
吸水器
8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 省陕县。 发掘年代:1956~1957年 仰韶文化彩陶碗:食器(高7 厘米)
• 河姆渡遗址 •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 3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 江省余姚市。
发掘年代:1973年
鱼稻穗纹黑陶双耳盆:食 器(上,高16.2厘米)
第二节、工具的诞生与史前造物活动
1、“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富兰克林
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 三种早期石器工具: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中石器时代:钻孔、磨光技术 树枝、藤草捆扎组合工具、弓箭(复合型工具)
2、围绕定居生活的造物活动(举例阐述定居生活以及地域 特点对史前建筑设计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定居前提:住所坚固耐久 不同的建筑方式和形态的原因:因地制宜是设计原则。 1、半地穴建筑:黄河流域有广阔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不宜倒塌。竖穴上 覆盖草顶成为建筑样式 2、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气候潮湿、为隔离潮气和防止动物侵袭,远离地面 的建筑。采用榫卯木结构(河姆渡柱、梁、枋、板)——填空题 3、土坯建筑:气候干燥的中东地区,住房的墙由土坯做成。 4、黏土塑房屋模型 5、巨石建筑 6、室内陈设(赤陶小家具)、储物器(陶器和编织器——有衣料)
骨耜:工具(下,长16厘 米)
•
马家窑遗址
马家窑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酒器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
表号化与装饰目的
动植物、自然现象和图腾图形 抽象,具有组合规律和秩序感 标志着观察、概括、抽象、把握组合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的提高
•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多为橙黄
色,彩陶非常发达,许多器物 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
农耕、定居生活 调和控制水、土、火—创造—新的高度(主观、自由度) 专门手工业者——窑、作坊
多样性与相似性
最早的彩陶:两河流域、耶莫彩陶和哈森纳彩陶 区域:中国(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 欧洲(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
• 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鱼纹盆
仰韶文化彩陶
•
半坡遗址 (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 安市。 发掘年代:1954年~1957年
人面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上, 高16.5厘米) 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下,高
17厘米)
指甲纹陶壶:盛器(右,高15.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