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大全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中国古代文化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故事大全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和人物传记不仅在当时深深刻在了人们的心中,而且通过不断传承,也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在这篇文章中,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中国古代文化故事的精华。

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它们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

一、《卧蚕惊梦》这个故事取材自唐代李贺的诗歌《长歌行》,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的梦境之旅。

原来,这个女子叫做玉娇龙,她在梦中见到了一只蚕,这只蚕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其身体宽广无比,几乎覆盖了整个她所在的屋子。

然而,当她突然惊醒时,才发现这只蚕原来是一个美丽的梦境。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个关于人生的哲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并不明确,我们需要以一种宽容和超脱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起伏。

二、《白蛇传》这个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名的爱情传说之一。

它讲述了一个天生人间的白蛇化为人形后爱上了一个人类青年,两个人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终于战胜了一切阻碍,走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传递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爱情可以跨越一切障碍,甚至是生死之别。

三、《荀子·劝学》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荀子的一次对话,荀子劝诱他的朋友去学习,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荀子“天生万物,或以其物而生人”以及“欲理须用心,洁己须以必”等人生哲学,传达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追求。

四、《孔子的学问》这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一段历史传说,讲述了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过路的青年,孔子问这位青年:“你懂得些什么?”青年回答:“我只知道规矩。

”孔子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若只知道规矩,这个人就是死的。

”这个故事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除了规矩和传统,我们还需要有超越的、创新的思想和行动,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五、《韩非子·五蠹》这个故事讲述了蚂蚁、蛇、蜘蛛、蚊子和人五个生物的不同特征和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对五个生物的比喻,表达了思考生活和哲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不同,并非本末倒置,而是确定了人类才具有卓越的智慧。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经典故事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并且教育着人们如何处世,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故事一:《孟母三迁》讲述了古代大儒孟子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困,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断迁居,直到找到位于学校旁边的住所。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故事二:《白蛇传》讲述了白蛇为了拯救爱人许仙而与妖怪大战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到爱情的力量和牺牲精神,同时也督促人们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

故事三:《梁祝》描绘了忠贞爱情的故事,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虽然离世已久,但他们的爱情故事依然流传了千百年。

这个故事教会了人们坚守自己的内心信念,勇敢追求真爱。

故事四:《牛郎织女》讲述了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相爱,最终被嫦娥仙子感动,允许他们在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故事。

这个故事弘扬了爱情、美德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故事五:《孔子讲述草木情》孔子运用自然界的事物,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使人们明白要珍惜自然资源、尊重他人并培养友善的品质。

故事六:《三字经》这是一本启蒙读物,通过三字一句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

这本书以简单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培养了无数中国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故事七:《双十一狂欢节》这是现代中国一个传奇的故事,讲述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双十一狂欢节上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中国商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的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美德。

这些故事不仅是深入人心的,而且对于每个人都有启发和教益。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了解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为人们带来智慧和启迪。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

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5、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优秀传统文化 典故

优秀传统文化 典故

优秀传统文化典故1. 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的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中药的奇效,为后世研究和利用草药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简朴生活:孔子的弟子曾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回答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道理,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

3. 愚公移山:传说中的愚公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决心移山。

尽管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阻挠,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了神仙,使得山移动了。

这个典故寓意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4. 三人成虎: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位聪明人看到有人散布谣言说看到了虎,他说:“三人成虎”。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谣言的力量,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传言。

5. 青蛇吃白蛇:白蛇化身为人类,与青蛇成为好友。

但因为误会,青蛇误以为白蛇背叛了他,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个故事讲述了友谊的珍贵和误解的危害。

6. 曹操与诸葛亮: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

曹操深知诸葛亮的才华,多次派使者前往邀请他,但诸葛亮始终不为所动。

这个故事传达了诸葛亮忠于自己的事业、不为权力所动的精神。

7. 李白醉酒: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以饮酒为乐,他的醉态和豪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成就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志向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8.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以求找到一个更好的老师。

这个故事强调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追求知识的决心。

9. 负荆请罪:西汉时期,范增因为建议刘邦负荆请罪,使得刘邦重用了他。

这个典故表达了谦虚、诚实和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

10. 岳飞守桂州:北宋时期,岳飞带领军队守卫桂州,坚守不降。

虽然最终因为政治斗争而被杀,但他的忠诚和勇敢精神深深打动了人们。

这个典故强调了忠诚、爱国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30个经典神话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30个经典神话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30个经典神话故事1.︱盘古开天︱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

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

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

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

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

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

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

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

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

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2.︱女娲造人︱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伏羲画卦︱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

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

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寓言、神话、历史事件等形式,传递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刻舟求剑":有一位人物在划船时,掉落了船中的剑。

他决定在船停靠的地方刻下标记,并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回剑。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船一直在漂流,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刻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观念。

2. "画蛇添足":传说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的画,结果却在蛇的身边加上了一双多余的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3.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愚公决定移山。

一位老者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 "盲人摸象":有几个盲人摸象,一个摸到了象鼻子,觉得象是像蛇一样的;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象是像柱子一样的。

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感觉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事物,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

5. "百鸟朝凤":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民们观察到鸟类往往选择一棵高大的树上集体栖息,鸣叫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故事中的百鸟朝凤的场景被用来形容众人协力同心,壮丽的场面。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勾践因为被楚国侵略,落入囚牢。

然而他并没有平庸地被困,而是卧薪尝胆,忍受痛苦考虑复仇计划。

最终,他成功地赶走了楚国的入侵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以逆境为契机实现目标。

7. "寿比南山":南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山峰,象征着长寿。

人们常常以“寿比南山”来祝福长寿。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大全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

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
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

霍氏对魏相极
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

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
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

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
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
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
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
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
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
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
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多看一些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
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要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
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
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
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
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
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
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yí)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
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
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
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
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

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
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
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梅子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
权统一天下的方略。

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

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
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此后,诸葛亮成为
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

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驾,前
后三次亲自登门,访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
之恩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