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高中地理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D.科技含量差异
D 3、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山西民居:“肥水不流外人田”建 筑特色与当地降水少有关。
竹楼可以反映西双版纳地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青藏高原藏民服饰:独特的民族服饰及穿戴习惯 为适应当地的温差。
南矮北高
南繁北齐 南细北爽 南老北孔 南轻北重 南拳北腿 南船北马 南文北武 南米北面 南甜北咸 南敞北封 南经北政
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特点:
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两方面 内容上:
单要素的或多要素的
范围上: 可大可小 形成上: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综合作用 状态上: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
地域文化的特征:地域性、综合性、相对稳定性
蒙古包: 适合草原游牧民拆装携带,圆形设计对风起 缓冲作用,毡顶斜坡有利于排水, 东南方向开门,是民族信仰更为抵御严寒。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文 化: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后者称为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等。 非物质文化:制度、价值观、艺术、风俗、礼仪等;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2、地域文化: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 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 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西方园林风格:
敞朗、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和盘托出。 是性格外向、开朗的表现
【练习】
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
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C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3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 教案1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3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 教案1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3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教案1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重点难点]:1、文化与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讲授过程]:阅读探索活动,问题:你看到这几幅图及其对比,能联想到什么?你知道这几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景观:景物景色等)这几幅图体现了四个地区文化的差异。

一、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服饰、雕塑、等。

非物质文化(包括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甚至包括国家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因此,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域相联系,即各地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定义:P44,第三段。

特性:空间性: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举例]山西商帮、绍兴师爷、陕西麦客、天津混混,北京板爷、保定府的狗腿子。

时代性:一个地域的地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地域文化总是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

例:欧洲的教堂:中世界是权力的象征,但现在则更在于其是一种信仰或者旅游点。

3、地域文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它是形成地域差别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的组合形成地区的特色,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特点等,丰富和充实了人类地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特点。

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人口集中的地区,朝鲜同胞能歌善舞,节日多穿着传统服装,农村屋中砌有一连的大炕,街上狗肉馆很多等。

而:海南黎族苗族人口集中的地区,建有特别的房屋,妇女着花彩缤纷的衣饰,人们在高大椰子树上迅速爬上爬下,吃着槟榔的人口角鲜红。

[承转]地域文化能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也会影响到城市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中图版必修二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说课稿

中图版必修二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图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以后来学习。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故而本节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

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如城市的地域结构、建筑景观、饮食、交通、服饰等,非物质方面的如语言、、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教材主要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本课时要学习"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注意将具体的地域与具体的文化相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下一课时学习,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2、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身边的例子及各种文化景观,事物图片等来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学会通过收集资料,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能准确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2、通过感受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确定本节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图版必修二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

中图版必修二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教学构思】“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节的教学,是新课标“人口与城市”中的专题教学,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中学生人文地理知识比较薄弱,思想也较为幼稚,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十分重要。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生在前面学过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等人文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收集资料是可行的,例如学生可以从互联网、报刊、杂志、电视、录像等途径获取资料,并结合生活地理知识(如乡土地理、外出旅游和探亲的见闻等)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学习。

学生事先开展这些活动之后,教师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由现象找本质,分析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学会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能力目标:根据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去关心周围的各种人文现象,并通过多种途径搜索资料,进一步养成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学习,从乡土地理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观念。

【教材分析】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对城市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不同地域的比较,着重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的影响。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文的重要内容和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材料制作成图片,以幻灯播放的形式吸引学生,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提出课题,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初步探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备课资料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备课资料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解读结合典型城市建筑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和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和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是分不开的。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东方文化的体现。

凡是从国外归来的华侨,大都会来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

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等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故宫周围的建筑与欧洲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引入新课——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41~4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42~4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并完成[思考交流]2。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的设问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题]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43图2-3-7的解读及[思考解答];来讲解知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注意[特别提醒]。

→步骤5: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

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1.文化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1)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2)内容: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3)形成: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特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1.文化与地域文化有何区别?【提示】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后者称为精神文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影响;3、通过实践,锻炼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培养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影响城市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这在前面两节中已有大量涉及,本节主要从地域文化这一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对其城市的影响。

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所以本节安排了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显然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地理学中的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城市是人创造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同城市的文化景观,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所以教材主要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的影响,以此为代表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本节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本节教学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三、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部分世界不同城市的景观、图片、地图等资料。

要求:能够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总结成文字。

在课堂上可以和同学分享这些城市的故事、形成的历史等。

全班分成8个小组,各组同学选一个城市的资料并选出1~2名中心发言人。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小组活动)请两到三个小组给全班同学展示收集的城市,并介绍这些城市的一些特点、故事、历史等。

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域的城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及地图册等相关资料,谈谈地域文化的含义。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案中图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案中图必修2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1)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特点:①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②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③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②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a.表现:b.变化: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知识点一|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情景导入先思考———————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提示: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地域文化的含义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二、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地区人口分布生产活动生活习惯东部农耕区人口众多,密度较大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西部牧区人口分散,密度很小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应用体验不可少———————(上海高考)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在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歌舞等方面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3.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及建筑所反映的城市地域文化。

(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获取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

2.锻炼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文化”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各种地域文化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地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及对本国家、本地区地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中国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地方剧种?生答: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下面请大家欣赏两首曲子,判断分别是什么剧种。

多媒体影音资料:播放一段秦腔、一段黄梅戏。

学生判断正确。

老师提问:这两首曲子的唱腔各有什么特点?生答:秦腔气势磅礴、高亢、明亮;黄梅戏细腻、婉转、优美。

提问:大家都知道秦腔原产于陕西,黄梅戏原产于皖、赣、鄂交界处,主要流传于安徽省安庆地区。

为什么黄梅戏没有产生与陕西,而秦腔没有产生于安徽一带?生答,教师补充介绍陕西、安徽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貌)及秦腔和黄梅戏的原产地(投影两省的地貌图)并总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正是八百里秦川的广袤,塑造了陕西人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也产生了秦腔这样高亢、明亮的戏剧语言;而安徽一带的清山、绿水、小桥的灵秀景致塑造的是温和、细腻的安徽人,所以当他们想要表达对自然、生活的感受时,选择的是这种温婉、含蓄的黄梅戏。

这就是两地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

投影对比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前言: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我将按以下步骤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人文因素角度
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故面本节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教材主要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掌握了简单的城市地理学习方法。


过课堂学习,发现问题并按自己的理解思考并作出判断的能力基本具备。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学习,从乡土地理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观念。

(二)、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典型代表的基础上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学会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地域文化背景因素。

(三)、能力目标:根据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去关心周围的各种人文现象,并通过多种途径搜索资料,进一步养成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领会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
方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读课本P41页四幅图,进行对比,并作简要描述?并思考这几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听取学生回答后,借助多媒体播放:欧洲的城市,市中心往往是历史时期期遗留下来的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等,外围才是高层建筑,反映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外围建筑物高度逐渐降低,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道路格局;阿拉伯城市的市中心是典型的伊斯兰教风格建筑--清真寺,反映了该地的宗教文化特点;丽江古城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依山就水,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韵味,处处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四幅图充分体现了四个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了解地域文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板书]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活动:阅读课文P41~42页,思考:①什么是文化?文化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②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其含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在听取学生回答后,给予分析小结:
①文化是人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之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地域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②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又造就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所以根植于其中的文化必然会存在差异,故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③地域文化的含义:(P42页第二段)一方面,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影响当地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其深深烙上当地地域文化的印记。

④(活动)在同学们对照课文领会了地域文化的含义后,计论地域文化有什么特性?(结合同学们的发言,多媒体演示)我们可以得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即空间性和时代性。

3、(过渡性设问)地域文化产生于人类活动,那它对作为人类活动及文明的代表城市又有什么影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活动)阅读课文P42~43页相关内容,讨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再次回到P41页开头的四幅插图,让我们来分析并解答之前的疑问。

A、建筑布局:美国自市中心向外高度急剧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原因:历史短,欧洲移民自由传统,发展中形成了有别欧洲的特征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市中心广场、大教堂、事务所,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原因:历史悠久,市中多著名建筑,不愿让现代建筑夺去历史风彩。

B、建筑结构:中国围墙是主要景观,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中西地域文化差异,美国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体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
C、建筑风格: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原因: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不同
(三)、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扼要回顾主要内容后补述:本节课,我们面对博大精深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地域文化,只是做了一点浅显的了解。

其目的并不在于要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学会一种思维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了这种思维,大家就有了一双看世界的"慧眼",用这双慧眼去欣赏身边的世界精彩,就能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文化的含义: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地域中
2、地域文化的形成:人类的生产生活
3、地域文化的含义:P42
4、地域文化的特点:空间性、时代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以建筑为主) :
1、影响建筑空间布局;
2、影响建筑结构;
3、影响建筑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