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护理在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护理体会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护理体会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指的是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且出生时胎龄不足37周的婴儿,因其生理上的不成熟和易感染等特点,需要特殊的护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曾经与这些婴儿进行过护理,亲身体会到了护理这类患者的重要性。
针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护理,其重点在于保暖、呼吸支持、营养和感染控制等四个方面。
保暖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于这类婴儿体表面积大,皮下组织薄,体内脂肪少,无法在体内保持恒温,需要采用保温措施。
通常通过双层胶袋、暖水瓶、温床等方式来协助其保暖。
呼吸支持也是针对这类婴儿的重要护理环节。
由于肺功能较差,易发生呼吸窘迫等情况,医生会使用呼吸机对患儿进行支持性呼吸治疗。
护士则需要监测患儿的呼吸状态和配合医生调节呼吸机参数,以确保患儿的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支持。
营养也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这类婴儿需要持续且充分的营养摄取,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由于婴儿肠道功能不完善,通过乳汁喂养的方式往往不太适合,医生通常会通过其他途径如经脐静脉或经鼻胃管等方式来进行营养支持。
护士则需要对婴儿进行定期的营养评估和监测,配合医生制定恰当的给药计划。
感染控制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的第四个方面。
由于这类婴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易感染,因此需要进行预防和控制。
护士应对每位患儿进行严格的手消毒和穿戴隔离用品等操作,并定期监测患儿的体温和呼吸状态,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护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实践,我深刻领悟到护理这类患者的重要性。
这些婴儿需要我们护士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呵护,才能够稳定地度过这个困难的阶段,茁壮成长。
在护理工作中,更需要我们引起思考的是如何降低婴儿的早产率,预防这类早产儿的出现,为婴儿带来更多的健康、温暖与爱。
早产低体重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促进其身体及智能发育的效果

早产低体重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促进其身体及智能发育的效果作者:满晓洁高海波肖静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13期极低出生体重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低体重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儿出院后仍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从而致其智力和生长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落后[1]。
儿童智力和运动及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为0~2周岁,因为该年龄低体重早产儿脑部发育最快,并且患儿脑部可塑性最高,因此此时给予干预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时期[2]。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脑部发育程度对其认知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患儿智能障碍给其自身和家庭及社会均造成极大压力和负担,同时给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更好地改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预后非常重要,我院对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产生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78例早产低体重儿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0例,女1 9例;体重1.75~2. 19 kg,平均为(1. 96 +0. 20) kg;胎龄26~35周,平均(3 0.9±2.8)周。
观察组中男22例,女1 7例;体重1.76~2.22 kg,平均(1. 95 +0. 18) kg;胎龄26~35周,平均为(30.7±2.7)周。
两组患儿在性别、体重及胎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按照医嘱进行喂养,如采用注射器经胃管注入奶等;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如常规体检和保健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按照评估一干预一再评估一再干预的步骤执行;为患儿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儿身体状况和孕育周期等。
采用微量泵进行喂食,喂食后可让患儿处俯卧位,于暖箱内放置俯卧垫,患儿可于垫子上进行肢体锻炼,每日给患儿进行俯卧抬头能力的训练。
出生时极低体重患儿的护理

收稿 日期 :0 6 1 ~ 1 2 0 — 2 1
喂养后患儿耐受 的情况 。注奶前先进行非营养性 吸吮 , 以促
进 胃肠激 素 的分 泌和 胃肠 蠕动 , 为经 口喂养 做好准备 , 练 训
会各界的关注l 我院 N C ” 。 I U共收治出生时极低体 重儿 2 , 3例 孕周 最小 的 2w, 8 体重最小 的 8 0 , 4g 现将影 响出生 时极低 体 重患儿生命质量相关因素的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
1病 例资料 本组息儿 2 3例 , 为本 院分 娩患儿 , 中男性 1 , 均 其 2例 女 性 1 例。 1 体重 ≤l0 g的 3例 ,8 胎龄 ≤2 w的 3例。平 O0 2w 9 均体 重 19g 2 0 ,平均胎龄 2 .w p a 评分 l i ̄3分者 5 98 。A gr mn 例 ,~ 4 7分 的 1 例 , 分 的 7例。经过精心治疗 和护理 , 1 ≥8 存
活l , 9例 存活 率 8 , 死亡 4例 , 1 . 死亡原因 : 26 %; 占 74 %。 硬肿
症合并肺 出血 2例 , 严重脏器畸形 1 , 例 消化道 出血 1 。 例
组病例 中发生 呼吸暂停使用呼吸机 的有 1 ,使用 呼吸机 5例
时, 每天更换 呼吸机 管道 1次 , 及时有效地 拍背 、 吸痰 , 持 保 呼 吸道通畅 , 防止痰液堵 塞 , 护理 中应 严格执行 消毒 隔离和 无菌作 制度 , 设专 人检 查 、 专人护 理 , 缩短操作 时间预防感
包括有效 的复温和保暖 ; 呼吸道的管理 ; 营养 的管 理 ; 适 宜 的环境 ; 严格 的消毒隔离 , 防感 染 ; 预 并发症 的预 防 ; 早期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护理中发育支持护理的效果观察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护理中发育支持护理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并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护理中发育支持护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2月1日-2012年12月1日所收治的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患儿进行常规的基础护理,而观察组32例患儿则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发育支持护理,对比两组小儿患者的胎粪排尽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以及恢复体重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儿胎粪排尽时间、恢复体重的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每天均进行体重监测。
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措施:运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即新生儿的暖箱无遮光罩;未进行降低噪音的相关处理,未刻意避免高声交谈和讲话等;未进行鸟巢式护理;操作和护理较多,打扰频繁;新生儿的静脉输液时间较长,且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将其挪出暖箱。
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发育支持护理,具体如下。
1.2.1 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
因此所有室内的窗户必须拉上窗帘,运用遮光罩将暖箱罩住,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
1.2.2 降低室内噪音的刺激,营造安静的环境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故尽量不要在新生儿的暖箱与床边说话。
此外,走路轻柔,避免摔碰暖箱或用力敲打暖箱,电话与监护仪器的声音均调到最低,以免产生噪音污染。
1.2.3 舒适护理舒适的体位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
将新生儿的被单卷成鸟巢样,并将鸟巢样的被单放置于新生儿的暖箱之内,再运用色彩较为鲜艳的具有卡通图案的床单套在鸟巢外面。
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进展论文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进展[摘要]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要点进行综述。
认为护理人员应重点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个器官功能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个体化护理,同时对其父母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和存活质量,改善远期成长目标。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3-01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胎龄已超过28周而未满37周,出生体重1000~1499g的早产儿。
胎龄愈小,体重愈低,死亡率愈高。
国内报道在63%-74%,其中体重80次/min的早产儿,改用鼻饲管喂养,以母乳作为首选,其次可选用奶:水为2:1的牛奶,由少到多,少量多次,速度不宜过快,奶量可按每次2-4ml/kg体重,每2-3h 1次,l~2d后每天较前1天增加1-2ml,哺乳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呼吸暂停、腹胀、呕吐,肠鸣音减弱或便血等现象发生,如有上述情况,立即停止喂奶,待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行喂养。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出生后5-7天开始予完全肠道外静脉营养支持。
与足月新生儿相比,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期相对较短,体重多在生后第5-6天开始回升,故每日测体重1次,及时调节喂养量,以体重保持在每日增加10-30g为宜。
5 预防感染极低体重儿抵抗力极端低下,加之皮肤的未成熟性,即使无外来损伤。
只是由于皮肤与床垫的长期接触,或自身尿粪污染都可使感染急速播散和加重。
另外暧箱内的高温高湿状态,医护人员的手、气管插管、监护装置、胶布等,都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所以护理时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及加强基础护理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入室前后,操作前后洗手消毒;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听诊器做到个别专用;非损伤性管理.给予有效的静脉置管,减少频繁穿刺造成皮肤损伤与感染。
监护时敷贴装置应尽可能小范围,并在皮肤上涂抹防意外故障的处理技能。
在繁忙的工作中尤应注意,稍有疏忽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在工作中应不断地学习探索,刻苦钻研专科技术,提高专科水平。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一、保持适宜的环境早产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需要保持温暖、安静、舒适的环境。
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保持室温保持在28-30摄氏度,床温为32-34摄氏度。
在床上加盖保暖薄被,遮挡门窗,避免风寒。
此外,噪音和光线刺激对早产儿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注意,要尽量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二、维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的呼吸道较狭小,容易发生呼吸困难。
因此,需要经常观察早产儿的呼吸情况,保持气道开放。
可以采用头高位、半侧卧位等姿势,通过改变体位来促进呼吸道通畅。
需要经常检查氧饱和度,如有需要,可给予辅助氧气治疗。
三、监测进食情况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消化系统未充分发育,需要精心监测其进食情况。
早产儿常常出现吞咽困难、反流等问题,所以要注意采取小量多餐的喂养方式,避免胀气和过多负担。
如果早产儿无法正常进食,可能需要通过管饲或静脉输液等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四、预防感染早产儿的免疫功能较弱,易受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手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衣物、尿布等物品。
并且要控制探视的人数,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早产儿还需要接种各种疫苗,以提高免疫力。
五、监测生长发育随着早产儿的成长,对于其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监测非常重要。
通过定期测量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早产儿的生长情况。
如有需要,可以调整喂养量和营养成分,以促进早产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六、建立亲子关系总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需要全面关注早产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早产儿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定期评估早产儿的状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早产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同时,也需要与家属积极沟通,共同为早产儿提供最佳的护理和关怀。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早产低体质量儿(lbw)喂养不耐受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方法:将早产低体重儿9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5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喂养+体位护理+抚触护理),比较组别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
结果:干预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均明显早于常规组,日增加体重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可以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联合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常规组采用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方式。
干预组则由经专门培训护士按以下步骤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1)非营养性吸吮(nns):每日胃管喂养前取无菌奶嘴置入患儿口中,诱导其进行nns,每隔2h1次,5-10min/次。
(2)微量泵间断喂养:用无菌注射器吸取患儿所需奶量后连接在胃管上,使用微量泵匀速喂养,喂养时间0.5-1h,每3h喂养1次。
(3)体位护理:喂养结束后将患儿置于专用卧垫上,放置前先往水囊中注入35℃温水约2500ml,然后将患儿放置入双侧布套内,最后将卧垫连同患儿置入经过预热的暖箱内。
患儿取俯卧位,依据患儿体长将凹形枕放置在合适位置上,将小枕凹口调至床垫外面,以便增加患儿俯卧的舒适度。
患儿头部要置于凹形槽内以确保其安全[2]。
(4)抚触护理:患儿每次喂养前均要仔细抚触,2次/日。
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婴儿专用润肤油润滑手掌后,依次轻柔、均匀地抚触患儿头部、面部、背部、四肢,最后抚触腹部,并轻轻活动患儿四肢,用手指腹轻揉患儿左侧小腹部6-10次,开始时用力要轻,其后稍加力,注意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反应,若患儿哭闹、躁动则立即停止抚触。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2组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日增加体重,记录喂养过程中的喂养不耐受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近年早产儿管理已成为新生儿病房的重要问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克的小早产儿病死率仍然较高,临床处理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讨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些主要临床问题及管理。
一、保暖出生后即予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6~28oC,湿度50~60%,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立即放在预热的暖箱中。
维持恒定的适中温度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早产儿适中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3~35oC左右,暖箱相对湿度70~80%,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湿度要80-90%。
为保持暖箱温度恒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如须暂时离开暖箱亦应保暖。
二、呼吸管理1、头罩或鼻导管吸氧:吸室内空气时血氧饱和度低于85%者,应给予吸氧,一般用头罩吸氧,应尽可能采用有空氧混合的头罩气源,总流量为4-6L/min,根据Sp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氧浓度,对日龄较大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1.0L/分。
要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监测血氧饱和度,一般将SpO2维持在90%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轻症或早期NRDS、湿肺、呼吸暂停、感染性肺炎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压力以3-5cmH2O为宜,吸入氧浓度尽可能低一些,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3、机械通气:如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升高、PaO2下降,则改用机械通气,一般先用常频通气,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
如常频通气效果不理想,可改用高频通气。
4、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诊断或疑诊NRDS者应给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即可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NRDS改变。
剂量每次100mg/kg左右,按需给药,如吸入氧浓度>0.4或平均气道压>0.78 kPa (8 cmH2O),可重复给药,间隔时间约10-12小时,有些病例需给2-3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护理在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31T13:36:54.8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黄勇帆
[导读] 随着新生儿医学进步,医疗条件日臻完善,极大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黄勇帆(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广东江门 529000 )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护理在极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出生的40例极低体重的早产儿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并发症、喂养不耐受的例数、住暖箱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综合性护理有利于促进极低体重早产儿体重的增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极低体重早产儿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249-02 随着围生医学的迅速发展及新生儿监护病房的设立,早产儿的成活率逐渐上升。
但早产儿较正常的新生儿存在身体发育上的缺陷,并发症如身体、智力发育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为维持早产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预后,采取必要的早期护理干预手段,改善其生长发育状况,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对20例极低体重的早产儿实施综合性护理,显著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早产儿,其中男24例,女16例,均为呼吸暂停、轻度窒息、颅内出血、宫内感染、贫血的患儿。
孕周29~33,平均31.31±0.89周,出生体重1.0~1.5kg,平均1.32±0.25kg,剖宫产12例,阴道分娩28例。
早产的原因:胎位异常10例,胎膜早破8例,宫内窘迫6例,妊高征6例,安胎失败4例,先兆子痫4例,瘢痕子宫2例。
1 min Apger评分3~7分22例,>7分18例。
将该组早产儿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早产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下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早产儿常规护理,包括:保暖护理、喂养护理、病情监护、皮肤护理及预防感染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手段,具体措施如下:
1.2.1 改良管饲护理
在传统鼻饲法的基础上,选择把注射器活塞拔出来,牛奶倒入针筒内,让牛奶由于重力作用自动缓慢下流,每3 h一次,奶量以20 ml /(kg•d)开始,达到匀速缓慢的效果,在开始鼻饲喂养同时均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
经常观察患儿管饲期间胃肠耐受情况,注意有无呕吐、腹胀、腹泻、明显胃潴留现象。
1.2.2 抚触护理
抚触者用强生润肤油润滑双手,采用改良式抚触法即按先俯卧位抚触早产儿背部、臀部再侧卧位抚触四肢,最后仰卧位抚触头部、胸部、腹部[1],动作轻柔,力度适宜,室温保持在30~34℃,湿度55%~60%为宜;2次/d,15~20 min/次。
1.2.3 鸟巢式护理
将温箱置于相对安静的病室,将灯光调暗,温箱外壁罩上深色床单,只留前壁便于观察病情患儿睡于温箱内毛垫或水床垫上,颈下垫上一小块毛巾,抬高头颈部2~3 cm,仰卧或侧卧位,选材优质的棉布,剪裁呈长条状,每条长约150cm、宽为25cm,用大毛巾卷放在躯体四周,紧贴住患儿的背部、臀部,并绕过患儿的腹部、上肢外侧、会阴,围成巢状,适当控制肢体活动[2],每4~6h给予抚摸、交换姿势,定时播放悦耳轻音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出生体重的恢复时间、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吸入性肺炎、误吸、腹泻、腹胀、呕吐等)、喂养耐受的例数、住暖箱的时间。
若患儿出现以上情况认为喂养不耐受:⑴胃内有胆汁或咖啡样物质;⑵呕吐、腹胀,24h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⑶24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或胃残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h的量;⑷频繁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心率<80次);⑸粪便隐血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并发症、喂养不耐受的例数、住暖箱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出生体重恢复时间(d) 并发症(%) 喂养不耐受 (%) 住暖箱时间(d)
观察组 20 8.4±1.8﹡ 1(5.0) ﹡ 8(40.0) ﹡ 14.5±2.2﹡
对照组 20 10.2±2.5 4(20.0) 15(75.0) 21.8±3.6
注: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新生儿医学进步,医疗条件日臻完善,极大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但早产极低体重儿属于高危患儿,该类患儿各系统脏器功能发育较差,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迁延不愈甚至可导致死亡[3]。
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护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另采取改良管饲护理、抚触护理、鸟巢式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其中改良管饲法可帮助患儿顺利的度过喂养关,促进了奶量摄入,且由于重力作用自动缓慢下流,从而可以达到匀速缓慢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抚触护理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促进食物吸收的激素如促胃液素、胰岛素等分泌增加,增加摄奶量,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另一方面,抚触时皮肤感觉器将刺激传导至中枢神经系
统,间接地作用于五脏六腑及各神经系统,能产生良好的生理反应,使其身心受到抚慰。
鸟巢式体位支持使早产儿舒适,拥有安全感,有利于休息,促进睡眠质量和生命器官的代谢,减少哭闹。
结果显示综合护理组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并发症、喂养不耐受的例数、住暖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这提示,综合性护理有利于促进极低体重早产儿体重的增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不添加任何额外药物或治疗的健康保健项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玉萍.早期干预对低体重早产儿认知和行为能力改善的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9):50-51.
[2]朱爱霞,王梅,武艳霜,等.早期发育支持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功能发育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20-2122.
[3]康华.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 (2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