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团体标准
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化建设初探

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化建设初探姜月清1 崔晓军2* 张艳红1 黄 潇2(1.国家气象中心;2.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摘 要:近年来,气象部门充分挖掘气候生态优质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气象标准在其中发挥了规范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
本文梳理分析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气象服务保障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依据标准内容属性和应用方向将标准分为气候生态资源评价、旅游康养宜居气象保障、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气象保障4类,并归纳分析相关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化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4.01.013Study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Value of Climate Ecological ProductsJIANG Yue-qing 1 CUI Xiao-jun 2* ZHANG Yan-hong 1 HUANG Xiao 2(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re; 2.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y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have fully used the advantages of high-quality climate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actively explored the path and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climate ecological products, in which meteorological standards have played a lea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ional standards, sectoral standards, local standards and association standards related to climate ecological products providi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ttributes and application direction of the standards, the standard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climate ecological resource evaluation, travel and living environment meteorological guarantee, agricultural product climat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wind energy and solar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eteorological guarante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standard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words: climate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re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基金项目: 本文受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ZZXM13)资助。
公共气象服务

三、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专项工程气象服务
风能和太阳资源评估和预报服务 风能资源详查
为风电规划、风电场选址提供气候资 源评估服务: 千万千瓦风电基地:8个 地方政府风电规划:66项 风电场选址:300多个
效益
2011年风电气 象服务效益评 估显示,我国 风电行业气象 服务总体贡献 率为1.85%, 气象服务效益 值约为8.85亿 元。
服务行业:农业、水利、航空、海洋、交通、电力、城建、林业、工矿、能源、环保、 保险、旅游盐业,储运,卫生、体育等
面向农业和林业生产、农田建设和林业资源保护等,开展的农业气象服务。
面向大江大河、湖泊水库,提供重点流域面雨量和汇流、重点江河冰情、凌汛
监测和预报服务,以及重点城市的积涝预报和地表水资源定期评估分析等服务。
一样,具有公益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基本特征。
非竞争性:一个消费者对一种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 和使用
非排他性:公众的任何一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都可以享 受这种产品。
公共气象服务在保持气象服务公益性这一基本属性的同时,也表现出部分非公益性的 特点。
一、公共气象服务内涵
三、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
产品:《重要气象报告》、《气象信息专报》、《天气要情》、
《重要气象信息》、《天气实况》、各类预警信息、《天气快
报》……
平台 :MESIS(气象服务信息系统),建立数据环境统一、数据分 析算法统一、业务流程统一、产品标准规范统一的体系架构,支持 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决策气象服务一体化应用。
公众生活
行业安全生产
《空气负离子测量仪器性能测试规范》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空气负离子测量仪器性能测试规范》团体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提出,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归口,项目于2020年批准立项,计划项目名称《空气负离子测量仪器性能测试规范》。
该标准由浙江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罗昶负责,主要起草单位为浙江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和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项目协作单位为杭州赛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万仪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华风锐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依派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威德创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
2. 主要工作过程2.1 成立起草组、召开启动部署会、任务分工、制定工作计划2020年5月,在杭州召开了标准编制工作部署视频会,成立了编写组,明确了编写组人员分工任务,确定了标准编制编写原则和总体思路,制定工作进度计划。
2.2 组织调研、研讨咨询、确定技术路线2020年6月-9月,完成标准编写的前期准备工作,研究学习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南、规范等文件,调查国内外负离子测量仪技术现状,详细研讨目前负离子测量仪技术参数,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初步确定本标准具体技术参数、编制思路、框架和内容。
2.3 技术参数的试验、分析和验证2020年7月-9月,编写组根据前期调研的情况,又组织相关专家对标准编制的工作进展进行研讨,特别是对相关标准的仪器技术指标进行讨论研究,以GB/T 18809-2019 《空气离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和JIS-B 9929-2006《空气离子密度测定方法》为基础,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分析,通过上述大量实验对负离子测量仪的性能测试方法进行了改进完善,对本标准中规定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了验证研究,形成了本标准中的性能试验方法,证明了本标准确定的各项技术参数的可行性。
2.4 完成初稿编写2020年9月,项目组在杭州召开会议,对前期试验进行了总结,根据各项性能测试结果,完成测试规范初稿和编制说明的编写。
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5.10.11•【文号】气发〔2015〕71号•【施行日期】2015.10.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气发〔2015〕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意见》(中气党发〔2015〕1号)精神,就进一步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标准意识标准是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气象标准化工作是气象事业提质增效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气象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科技人员都要牢固树立标准化理念,将标准贯穿气象工作全过程,切实做到有标可循、依标办事。
各级气象部门要把标准作为提升业务技术水平和履行气象职责的重要抓手和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门槛作用,通过标准化建设,推进气象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集约化、规范化,促进气象资源的共享和最优配置,为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奠定基础。
二、完善标准体系着眼气象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各领域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和设计,加强与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家基础性标准对接,建立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库,构建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气象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等基础业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支持气象相关社会组织制定满足气象行业自律和市场需求的团体标准,鼓励省(区、市)气象局制定具有地域气候特点、气象专业特色或更严格、更细化的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编制说明

团体标准《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团体标准《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基于气象服务需求而要求制定的,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系统开放实验室承担具体编写工作。
2.协作单位无。
3.主要工作过程2015年7月,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对短时临近降水估计和预报等服务产品进行检验和评估,提出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的划分需求。
该工作由系统开放实验室承担,分别从历史降水数据加工整理,降水标准划分方法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初步结论。
2016年,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内部征求专家意见,将降水等级的范围限定在1小时(含)以内,将全国各地降水统一为以中东部地区为代表的单一标准。
2016年9月,向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提出申请,请求成为团体标准。
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建国以来,我国天气预报业务采用了约定俗成的降水标准。
基于此传统,中央气象台于2012年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即GB/T 28592-2012。
该标准规定了24小时和12小时的降水和降雪标准。
此标准主要针对天气预报业务,没有顾及到气象服务密切关注的更短时段的降水标准。
另外,降水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因此无法通过各种内插方法得到更短时段的降水等级标准。
本团体标准《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的建立是基于已发布和普遍接受的GB/T 28592-2012标准,即24小时和12小时的降水标准,从该国标确定的降水量入手,分析各等级的概率百分位,并以此为标准,映射到气象服务关注的更短时段的降雨量,从而形成,因此,本团体标准与国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以2008~2015年共8年间经质控后的降水数据为基础,以GB/T 28592-2012规定的24小时降水等级标准,寻找对应的百分位,以中东部地区为准,分别得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的百分位是70%、88%、96%、99.5%、99.95%。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是指在气象科学和气象技术领域中,为了规范和统一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这些标准文件对于保障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气象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首先,气象行业标准涵盖了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和应用等方面。
在气象观测方面,标准化的观测流程和方法能够确保气象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从而为气象科研和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气象预报和服务方面,标准化的预报技术和服务要求能够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满足社会公众和各行业的需求。
其次,气象行业标准对于提高气象技术水平和促进气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标准化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能够推动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气象科学理论的深化和完善,推动气象业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
再次,气象行业标准对于提高气象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提升国家气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服务规范,能够提高气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气象
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综合竞争力。
总之,气象行业标准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标准化的观测、预报、服务和管理标准,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各行业对气象信息和服务的需求,推动气象事业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气象支撑。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气象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推动气象行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太阳能资源测量方法--总辐射-中国气象服务协会

《防雷减灾培训机构能力要求》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防雷减灾组织管理是《气象法》赋予气象主管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国务院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国务院关于优化建筑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的贯彻落实以及气象部门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防雷减灾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队伍日益壮大,对其能力水平要求不断提升。
建设符合业务和管理要求的规范化防雷减灾培训机构,开展相关培训的需求极其迫切。
目前防雷减灾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规范防雷减灾培训,提升培训能力和质量,对培训机构进行建设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防雷减灾委员会以及其他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在全国多地广泛开展防雷减灾能力培训,为规范防雷减灾培训工作和开展培训机构建设、评价提供了基础。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河北分院多年来在雷电防护方面开展学历教育和行业培训,积极培养专职师资,开发培训班型,编写培训讲义,搭建实训平台,初步建成课程体系完整、培训讲义齐全、实训环境完善、师资队伍完备的雷电防护业务、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在防雷减灾培训能力建设和评价方面积累较丰富的经验。
2017年,中国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河北分院向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提出《防雷减灾培训机构能力要求》团体标准项目申请。
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下达了《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关于2018年第二批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的通知》(中气协发[2018]12号),根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协会标准化委员会评审,同意《防雷减灾培训机构能力要求》列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2018年第二批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
1.2 主要工作过程2016年8月12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对河北分院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根据分院建设指南和评估指标说明,查阅了档案资料和实地考察实习实训条件,43项评估指标中8项为A级,5项为B级,河北分院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国家级气象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补充作用,为防雷减灾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和评价提供实践经验。
气象观测类标准评价体系构建

摘 要:为评判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发挥的指导作用及实施效果,需要对标准进行评价。
针对气象标准体系中使用广泛的气象观测类标准,结合标准的技术内容和要求,文章从观测业务特点出发,构建一种系统的、有效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为气象观测标准开展实例评价分析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为其他领域气象标准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观测,标准,评价体系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3.08.007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 StandardsLIU Hui-lan ZHANG Miao-miao WEN Hua-yang(Anhui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guiding function and effect of standard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standards. In view of the widely use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ndards in the meteorological standards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technical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tandard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ystemat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bservation operations. The system includes evaluation indexe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It provides technical guidanc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ndard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eteorological standards in other fields.Keywords: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基金项目:本文受安徽省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项目编号:CXM202202),安徽省气象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团体标准《隔离式防雷与接地保护装置及系统技术要求》编制说明标准起草工作组2017年1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团体标准《隔离式防雷与接地保护装置及系统技术要求》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本任务来源于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防雷减灾委员会及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标准制定工作,可满足新一代技术、5G通信、智慧杆以及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等共享信息网络的建设速度、建设质量、运行质量和稳定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旨在解决信息化系统建设和维护的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的难题。
1.2 主要工作过程自从本项目启动起,我司成立项目专家组,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先后前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上海电科所、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中国民用航空深圳空中交通管理站气象台、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等超20家单位进行调研学习,与各单位专家进行技术方案、防护措施、实施规则、技术指标等方面的深度交流,获得各单位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及丰富建议,在理论层面和实际应用层面都获得良好成效,对本项目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也加速本项目提前保质保量完成。
其次,依据本项目要求,结合各单位和专家的建议,我司积极开展标准基础性试验和关键技术验证工作,先后联合北京邮电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进行雷电防护方案设计、防护模型搭设、防护成效仿真和保护措施编制等工作,并先后经中国科学院的人工引雷实验验证、中国气象局的野外雷电试验验证、南方电网的冲击电力发生器和真型接地网试验验证、上海防雷中心的雷电入侵试验验证、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的模拟试验验证,验证结论是本项目编制的军用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方案良好,新引进的雷电入侵通道隔离防护技术方案(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和通道隔离防护技术方案)安全、合理和实用。
最终,为确保本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并结合本项目合同要求、标准体系方案和标准验证结论,我司邀请国内知名雷电防护专家对本项目进行会审评定,会议结论是本项目的雷电防护方案和标准内容是合理、环保和实用的,建议推广使用。
依据本项目要求,我司开展雷电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验证工作。
截止日前,我公司先后联合北京邮电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启动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和通道隔离防护技术研究和验证的工作,同时结合本项目的技术要求开展防护方案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方案验证和产品试验等工作,确保技术和方案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此外,为确保本项目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我司在项目启动前期就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南方电网、中国电信、上海防雷中心等单位完成人工引雷实验和雷电建模试验,实验数据和试验结果均验证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和通道隔离防护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为本项目奠定了研究基础。
1.3 标准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本标准由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防雷减灾委员会及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主要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名单(后续补增)见表1。
表1 主要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名单(后续补增)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2.1编制原则本标准按照GB/T1.1和有关标准进行编制,主要表现为:一是严格遵循工程文件规定的内容和设计文件的要求,严格执行技术规范;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三是严格执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正确选择有关技术方案。
2.2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2.2.1 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隔离式防雷与接地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及其分类、技术指标、检验规则等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应用隔离式雷电防护技术进行防雷与接地工作指导和隔离式雷电防护装置的开发设计、施工安装及产品选型。
其它信息化系统应用隔离式雷电防护技术进行防雷与接地工作也可参考。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最大持续运行电压、电压保护水平、温升要求、电压降、温升要求、载侧电涌耐受能力、雷电分流比、最小不饱和电流及耐压水平要求等,具体内容为:(1)最大持续运行电压a)将试品放置在温度试验箱中,对其施加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0.2%)规定值;b)将试验箱内温度上升到 70℃(±3℃),持续时间48h。
试验过程中,试品应能稳定地正常工作、没有可见可闻的损坏,分离装置不应动作;c)试品在常温下恢复2h,再进行限制电压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试验前后限制电压的变化率不应大于±5%。
(2)电压降a)二端口交流 SPD的L-N之间通过电阻性的额定负载电流IR时,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的电压降应不大于2%;b)二端口直流 SPD的V+~V-通过电阻性的额定负载电流IR时,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的电压降应不大于0.5%。
(3)过载能力测试具有隔离抑制器的产品输出端施加3倍额定负载电流时,装置中的电源隔离抑制器应能承受试验10s,不起火、不损坏,且负载恢复正常后能安全可靠工作。
(5)温升要求对防雷器件施加额定负载电流,抑制器达到热平衡后,测试防雷器件表面温度,表面温升限值应不大于55K。
(6)雷电抑制比要求具有电源隔离抑制器保护装置的雷电抑制比,要求在冲击放电电流In和Imax下分别的抑制比不应小于95%。
试验前后测试输出端的残压数据(考虑试品承受能力,在In下测试),保护装置所测得残压值应不大于表2中的规定。
(7)反击分流比要求具有接地隔离抑制器保护装置的反击分流比性能,要求在冲击放电电流In和Imax下分别的分流比均应小于5%,反击分流比测试时通过整机进行考核。
表2电源型隔离防雷保护装置电压保护水平2.2.2 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本标准的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见表3。
表3 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按照本项目要求,我司开展雷电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验证工作。
截止日前,我公司先后联合北京邮电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启动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和通道隔离防护技术研究和验证的工作,同时结合本项目的技术要求开展防护方案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方案验证和产品试验等工作,确保技术和方案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此外,为确保本项目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我司在项目启动前期就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南方电网、中国电信、上海防雷中心等单位完成人工引雷实验和雷电建模试验,实验数据和试验结果均验证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和通道隔离防护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为本项目奠定了研究基础。
(1)方案和技术验证我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南方电网、中国电信、上海防雷中心等单位完成人工引雷实验和雷电建模试验,实验数据和试验结果均验证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和通道隔离防护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为本项目奠定了研究基础。
1)与中国科学院完成方案和技术验证我司与中国科学研究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山东人工引雷实验基地进行为期3个月的自测与野外引雷试验,试验成果良好。
以试验数据说明:在接地电阻为102Ω的条件下,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产品对雷电泄放的效果基本等同于传统防雷技术在接地电阻为6.3Ω的条件下的雷电泄放效果。
试验结论:在采用传统防雷产品时,因地电位反击而产生的雷电可入侵负载内,电流值高达6248A;采用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的“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产品时,对地电位反击具良好的抑制作用。
试验报告见《“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和“通道隔离防护技术”自测与野外引雷试验》,报告编号:SHATLE-17-01。
2)与中国气象局完成方案和技术验证我司与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气象研究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进行为期3个月的野外引雷验证实验,实验成果良好。
实验结论:使用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的阻断技术(指“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和“通道隔离防护技术”)的对比组设备,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对比组设备电流峰值明显降低,雷电流衰减更迅速,雷电能量积分大幅降低,可以有效阻断雷电流传播。
实验报告见《深圳远征“隔离分组接地技术”和“雷电通道隔离技术”野外引雷验证实验》,报告编号:RD16-08-005。
3)与南方电网完成方案和技术验证我司与南方电在广东电网接地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冲击电力发生器和真型接地网)进行为期15日的试验,试验成果良好。
试验结论:利用广东电网接地技术与工程实验室的冲击电流发生器和真型接地网,在人工敷设的接地网中注入峰值l.2kA、8/20us的冲击电流,测量得到接入人工接地网的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接地阻断箱的输入电流、地网电位升和输入输出端的电位差等测量数据,试验结果证明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的联合接地阻断箱具有良好的防雷效果,为委托方考核联合接地阻断箱性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试验报告见《远征技术“联合接地阻断箱的接地网冲击电流试验报告”》,报告编号:GI6010Q1-159-2017。
4)与上海防雷中心完成方案和技术验证我司与上海防雷中心在进行为期5日的试验,试验成果良好。
试验数据分析:分别对受保护信息系统施加20kA、30kA和40kA的冲击电流,传统防护技术侵入雷电流大小是10kA、14.6kA和18.8kA;使用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产品时,侵入至受保护信息系统内的雷电流大小是0。
试验报告见《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试验》,报告编号:L20110524。
5)与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完成方案和技术验证我司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进行为期10日的试验,试验成果良好。
试验结论: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体化机柜综合防护箱及同类产品在防止地电位反击对通信设备造成损害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保护效果,主要呈现以下特性:1、局站防雷接地情况越好,如局站总地排接地点远离铁塔接地点时地电位反击保护效果越明显,如:局站总地排接地点远离铁塔接地点时的保护效果好于局站总地排接地点与铁塔接地点共点时的情况;2、由于防护箱防地电位反击模块主要呈现电感特性,所以在雷电流较大时,保护效果更明显,这也是符合雷击防护实际需要的效果;3、在使用防护箱后,对于防止地电位反击,可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对地网接地电阻的要求;4、设备阻抗越小,防护箱的保护效果越好;地电位反击回路中线路阻抗、地网阻抗越小,防护箱的保护效果越好,例如:局站内浪涌保护器泄放雷电流造成的反击,由于无地网阻抗,线路阻抗也非常小(因为泄放点和反击点为同一点),这时的保护效果较好:设备阻抗越大,相对来说,防护箱的保护效果将减弱。
试验报告见《FTTx雷电防护与漏电保护应用研究项目 - 远征综合防护箱防地电位反击测评报》。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本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EC 61643.11和IEC 61643-12,并有效借鉴GB18802.1、YD/T 1235.1、YD/T 1235.2、QX/T 10.2及CB/T 4171有关标准技术内容,标准处国内外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