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毒案例(一)

合集下载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一)??? 案例上海市某县一皮鞋厂女工俞某,女,21岁,因月经过多,于1985年4月17日至卫生院门诊,诊治无效。

4月19日到县中心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于4月21日又去该院血液病门诊就医,因出血不止,收入院治疗。

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5月8日因大出血死亡。

住院期间,曾有一位医师怀疑该病员的疾病与职业病有关。

但未进一步确诊。

??? [问题]??? 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毒物是什么?哪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毒物???? 2.为什么怀疑该病员疾病与职业有关?应采取哪些步骤证实这种关系?该医师为什么不采取这些步骤进行病因学诊断???? 5月9日举行追悼会,与会同车间工人联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现象。

其中两名女工于5月10日至县中心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和白血病(以后也均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

??? [问题]??? 3.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如是何证实你的想法???? 4.该院医师为什么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推测其后果如何???? 上述两位病员住院后,医师告诉家属病难治好,至此车间工人惶惶不安。

乡党委和工厂领导重视此事,组织全体工人去乡卫生院检查身体,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者较多。

乡卫生院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

??? [问题]??? 5.试述职工卫生工作中三级预防的范畴。

乡党委和厂领导组织工人体检属哪一级预防???? 6.乡卫生院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意义是什么???? 此后,县卫生防疫站向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报告。

由市卫生防疫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等开展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 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坯料→用胶水粘合→缝制→制成鞋帮。

??? 制帮车间面积56m2,高3m,冬季门窗紧闭。

制帮用红胶含纯苯91.2%.每日消耗苯9kg 以上,均蒸发在此车间内。

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100mg/m3)的36倍。

卫生学职业病案例分析——李益锋

卫生学职业病案例分析——李益锋

卫生学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职业中毒案例分析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一、 目的要求;1、 掌握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2、 熟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的方法;3、 掌握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案例一】 患者赵xx ,男性,42岁,今年来常感全身乏力、关节酸痛、右上肢发麻、食欲减退、腹部隐痛。

因数日未解大便,并出现腹绞痛,收治入院。

体查: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7.1℃,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心肺(-),肝脾不大,腹软,脐周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四肢未引出病理反射;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心电图、X 线胸片均未见改变。

【问题讨论1】1、 上述资料中,你认为患者的病史还应补充什么内容?入院日期;现在及过去职业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既病史;血铅、尿铅测定结果;2、 当遇到腹绞痛患者时,应考虑哪些病症?铅中毒;胃溃疡、癌瘤、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肠套叠、急性肠溃疡、局部肠炎、腹膜炎3、 可以引起腹绞痛的生产性毒物是什么?哪些行业可接触该毒物?铅(铅矿的开采及冶炼、熔铅专业、铅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生活性接触)、汞(汞矿开采及冶炼、仪器仪表和电器器材的制造与维修、化学工业、冶金工业以及贵重金属加工作业、颜料工业、生活性接触)、二氯乙烷(化学合成、纺织、石油、电子、植物油提取等行业)、有机磷农药(农药生产车间,施用农民)、百草枯(除草工人,生产车间)进一步询问患者的职业史,发现该患者在某私人铅酸蓄电池厂工作12年,每天工作10小时。

疑为慢性铅中毒。

【问题讨论2】4、 慢性铅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哪些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对血液系统的危害。

(1) 神经系统:中毒性类神经征是铅中毒的早期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乏力、肌肉与关节的酸痛、失眠和食欲缺乏等。

实习七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2011

实习七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2011

【问题讨论2】 问题讨论2
3.试述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毒作用机制。比较急、慢性苯 试述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毒作用机制。比较急、 中毒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中毒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4.指出造成患者慢性苯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指出造成患者慢性苯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5.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经分析认为有毒气,随即用送风机送风,与此同时, 经分析认为有毒气,随即用送风机送风,与此同时, ××又下去抢救 突然感到鼻子发酸,咽部发苦发辣, 又下去抢救, 黄××又下去抢救,突然感到鼻子发酸,咽部发苦发辣, 当伸手去抓张×× ××时 已感两手不由自主, 当伸手去抓张××时,已感两手不由自主,即憋了一口 到池口时也失去知觉,昏倒在池内。 气,到池口时也失去知觉,昏倒在池内。此后又连续有 四位工人前赴后继昏倒在池内。 四位工人前赴后继昏倒在池内。 检查发现送风机送进的风量很小, 检查发现送风机送进的风量很小,随即在风机上接 了管子通入池底,继续送风。以后下去的4 了管子通入池底,继续送风。以后下去的4人均带三层 用水浸湿的口罩,腰间系了绳子,经二十多分钟的抢救, 用水浸湿的口罩,腰间系了绳子,经二十多分钟的抢救, 池下7人全部拉了上来。前三人因中毒时间较长, 池下7人全部拉了上来。前三人因中毒时间较长,虽经 多方抢救,终因呼吸心跳全部停止而死亡。 多方抢救,终因呼吸心跳全部停止而死亡。1人深度昏 抢救12h时后苏醒, 人昏迷5min 10min后苏醒 12h时后苏醒 5min后苏醒, 迷,抢救12h时后苏醒,3人昏迷5min-10min后苏醒,后 面下池的四人均未昏迷。 面下池的四人均未昏迷。
【问题讨论1】 问题讨论1
1.看到连续两人突然昏倒在贮浆池内,你认为其可能原因 看到连续两人突然昏倒在贮浆池内, 是什么? 是什么? 2.能产生“电击样死亡”的毒物有哪些?造纸厂贮浆池最 能产生“电击样死亡”的毒物有哪些? 常见的毒物是什么?还有哪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种毒物? 常见的毒物是什么?还有哪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种毒物?

职业病案例: 刀具厂职业中毒

职业病案例: 刀具厂职业中毒

刀具厂职业中毒2020年10月5日下午4时,温州某金石刀具股份有限公司造成急性中毒5人,其中4人死亡.电镀废水处理设备,因使用过程中发现废水处理罐渗漏,进行检修,排废水完毕;1名工人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开始清理罐体中的污泥,昏在罐内;另一名工人抢救,即摔至罐底.后经消防官兵戴上防毒面具等进入罐中救出,送医院救治.主要工艺有镀铜,铬,镍等,使用氰化钠,氰化亚铜等氰化物剧毒品,并产生电镀废水,经处理后排放.含氰含碱废水→氰集水池→氧化反应池→沉淀反应池→沉淀池.事故现场监测:硫化氢7.7mg/m3,氰化氢0.77mg/m3(国家职业卫生标准MAC:硫化氢10mg/m3,氰化氢1mg/m3_).职业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因职业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2.4%.据统计,我国因职业安全事故,职业中毒,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00亿元.典型案例2020年泰顺县某叶腊石矿455名工人体检发现约有00名矽肺病.估计安置和补偿费用需600万元.1993年泰顺县承包沈阳至本溪高速公路致使196名职工患尘肺,温州中院判决赔偿2亿元.造成中毒事故的原因原料,设备,环境因素(经济相对落后,中小企业和非正规企业问题突出,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人的原因(安全意识淡薄,弱势群体,流动劳动者.职业伤亡事故60-70%是由于职工违章操作和缺乏卫生知识所造成)管理的原因(职业卫生管理与服务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管理缺乏科学依据,随意心大)事故统计分析因果连锁模型我国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基于这一模型.管理失误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加害物事故行为人职业中毒事故调查处理指南报告现场处理与调查取证调查报告的撰写报告1,一般事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6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报告.2,一般事故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调查处理;对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职责进行调查处理.现场处理与调查取证现场协助医务人员抢救中毒人员.控制现场,防止事故扩大.必要时,采取临时控制措施.事故原因调查取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了解工艺流程,原料,产品,产量,事发经过,中毒人员症状和救治过程,有无违章行为,与以往操作的不同点(询问中毒工人,同事,企业主或负责人,现场见证人,并制作询问笔录)现场调查生产车间概况,有无操作规程,警示标识,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等(现场监督检查笔录,拍照)收集现场物证(采集现场使用的原料等有关物品进行实验分析,现场模拟测试)调取或复印相关书证(劳动合同,工资单,病历资料,历年监测报告,生产工艺流程,原料,中间体,产品等技术资料)鉴定结论(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等.事故责任调查取证:重点调查企业负责人和直接主管人员的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询问企业主或负责人,中毒工人,同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防护措施,劳动者健康权益维护等落实情况,制作询问笔录)现场调查(现场检查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制作检查笔录,拍照)调取或复印相关书证(职业卫生防护经费的支出,监测,体检,培训工作执行情况)等.行政处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可适用《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条的规定。

职业病案例: 印刷工二甲苯慢性中毒伤害事故

职业病案例: 印刷工二甲苯慢性中毒伤害事故

印刷工二甲苯慢性中毒伤害事故2020年7月7日,萧山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接到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和处理的举报。

起因是萧山市戴村供销社塑料厂(乡镇企业)职工任某被医院诊断为二甲苯中毒。

事故经过:7月7日,萧山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接到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和处理的举报,起因是萧山市戴村供销社塑料厂(乡镇企业)职工任某被医院诊断为二甲苯中毒,目前任某正在住院治疗。

该所接到举报后进行了调查。

任某于1997年进厂,1999年1月从事钙塑箱的印刷工作,1999年10月至2020年6月17日从事擦字工作。

2020年4月底出现身体乏力、恶心、头晕及牙龈出血等症状。

该厂在旧钙塑箱上擦字和在新钙塑箱上印字两道工序中,均使用了二甲苯等有机溶剂。

8月7日任某被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慢性重度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

萧山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于7月17日调查该厂二甲苯的进货渠道,发现有苯的进货发票,并对印刷、擦字作业场所的6个测定点采样检测,检测结果苯浓度全部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国家卫生标准40mg/m3),其中最高浓度达995.3mg /m3。

同时发现,该厂未申请职业危害因素登记和办理职业卫生审查手续;未对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未对印刷、擦字作业场所设立安全卫生警示标志和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根据调查,卫生监督所向该厂发出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在7月20日前完成职业性体检和设立安全卫生警示标志,并安装防护设施后方可从事印刷、擦字工作。

9月15日,杭州市疾病控制中心根据体检结果,对该厂另外14名印刷、擦字工人进行职业病诊断,诊断结果为:观察对象4人,慢性轻度苯中毒6人,慢性重度苯中毒1人。

事故分析:这起事故的发生,过程简单,事实清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安全防护工作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对生产环境的安全控制,尤其是有毒有害环境安全控制;二是生产过程的安全防护;三是对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

职业性苯中毒案例

职业性苯中毒案例

2010年2月4日,许昌龙正美发饰品有限公司三联机车间5名职工因身体不适先后到市中心医院就诊,医院对患病职工作出初步诊断:不排除接触苯作业导致的职业损伤。

接到报告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执法监督所与市安监局于当天组成调查组对龙正美发饰品有限公司三联机车间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测,发现空气中苯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事件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方面指示市安监局依法对龙正美发饰品有限公司实施停产整顿,另一方面安排市卫生局、市经济开发区督促龙正美发饰品有限公司立即组织三联机车间职工进行体检筛查。

检查中共发现35人血液指标异常,其中27人需住院治疗,8人居家治疗。

事件处置过程中,市委书记毛万春、市长李亚多次作出批示,对救治病人、履行职责、监督排查、调查处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龙正美发饰品有限公司疑似职业中毒事件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听取事件处置进展情况汇报,对医疗救治、职业病诊断、事故调查处理、发制品行业有害工序排查整治和善后处理等工作进行部署。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示,不惜代价,全力救治病人。

27名患者被安排住进许昌市条件最好的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

市卫生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医疗救治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龙正美发饰品有限公司患病职工的医疗救治和病情监测工作。

市中心医院在分析病情的基础上,采取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对患病职工进行了积极救治。

龙正美发饰品有限公司提供了充足的治疗资金,对居家治疗病人全额报销费用,对住院病人及时结算医疗费用,保证救治工作有序开展。

至3月30日中午,已报销医疗费用78万元。

2月21日,医疗救治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邀请河南省人民医院两位专家对治疗工作进行指导。

两位专家在会诊时表示,这些病人通过科学施治,正常情况下都可以治愈。

与患病职工救治工作同时,市疾控中心及时受理并依法组织了对龙正美发饰品有限公司28名职工的职业病诊断,诊断结果显示28名申请人均为职业性慢性苯中毒。

中毒事故案例

中毒事故案例

中毒事故案例
最近,我国某工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中毒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

这起事故引
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毒事故的发生往往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起事故的原因和经过,以便更好地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事故发生在某化工厂的生产车间,当时工人们正在进行化学品的搬运和混合操作。

突然,一股刺鼻的气味弥漫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工人们的头晕、恶心和呕吐。

紧急情况下,工厂立即进行了疏散,并派人将受伤的工人送往医院救治。

经过调查,事故原因最终确认为化学品泄漏,导致工人中毒。

这起中毒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提醒我们在生产和工作中要格外
小心。

首先,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管理,确保化学品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其次,工人在操作化学品时,必须佩戴好防护装备,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化学品泄漏引发中毒事故。

另外,工厂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类似事故,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和救援。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化工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化学品的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工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中毒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
生产课。

我们要从这起事故中汲取教训,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工人们的安全意识,做好应急预案,共同维护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甚至杜绝中毒事故的发生,让我们的生产工作更加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工作条件不当,导致工作者身体受到损害的一种职业病。

职业中毒不仅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讨论职业中毒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化工厂工人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小李是一家化工厂的工人,他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包括苯、甲苯等有机溶剂。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通风设施,小李每天都暴露在有毒气体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有机溶剂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小李长期暴露在有毒化学品中,导致了职业中毒。

化工厂应该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定期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工人接触有毒化学品的可能性。

案例二:矿工长期吸入粉尘张三是一名矿工,他长期在地下煤矿工作,吸入了大量的煤尘。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除尘设备,张三每天都暴露在粉尘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尘肺病,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矿工长期吸入粉尘导致了职业中毒。

煤矿应该加强对粉尘的控制,提供良好的除尘设备,定期对矿工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矿工吸入粉尘的可能性。

案例三:工厂工人长期接触重金属王五是一名工厂的工人,他长期接触重金属,比如铅、汞等。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防护措施,王五每天都暴露在重金属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重金属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工厂应该加强对重金属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防护措施,定期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工人接触重金属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职业中毒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企业应该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装备,定期对工作者进行健康检查,以及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作者的职业健康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中毒案例(一)案例上海市某县一皮鞋厂女工俞某,女,21岁,因月经过多,于1985年4月17日至卫生院门诊,诊治无效。

4月19日到县中心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于4月21日又去该院血液病门诊就医,因出血不止,收入院治疗。

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5月8日因大出血死亡。

住院期间,曾有一位医师怀疑该病员的疾病与职业病有关。

但未进一步确诊。

[问题]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毒物是什么?哪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毒物?2.为什么怀疑该病员疾病与职业有关?应采取哪些步骤证实这种关系?该医师为什么不采取这些步骤进行病因学诊断?5月9日举行追悼会,与会同车间工人联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现象。

其中两名女工于5月10日至县中心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和白血病(以后也均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

[问题]3.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如是何证实你的想法?4.该院医师为什么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推测其后果如何?上述两位病员住院后,医师告诉家属病难治好,至此车间工人惶惶不安。

乡党委和工厂领导重视此事,组织全体工人去乡卫生院检查身体,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者较多。

乡卫生院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

[问题]5.试述职工卫生工作中三级预防的范畴。

乡党委和厂领导组织工人体检属哪一级预防?6.乡卫生院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意义是什么?此后,县卫生防疫站向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报告。

由市卫生防疫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等开展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坯料→用胶水粘合→缝制→制成鞋帮。

制帮车间面积56m2,高3m,冬季门窗紧闭。

制帮用红胶含纯苯91.2%.每日消耗苯9kg以上,均蒸发在此车间内。

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100mg/m3)的36倍。

而苯比甲苯更易挥发,其卫生标准比甲苯低2.5倍,为40mg/m3,故可推测生产时,苯的浓度可能更高。

经体检确诊为苯中毒者共18例,其中包括生前未诊断苯中毒的死亡者一例。

制帮车间14例,其中重度慢性苯中毒者7例。

病例分析如下(实习表7-1):实习表7-1 某皮鞋厂慢性苯中毒患病率分布[问题]7.简述慢性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8.完成实习表7-1的统计分析。

9.如何衡量该事件的严重程度?10.欲了解发生此事件中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还需作哪些调查?对该厂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服务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该厂于1982年4月投产。

投产前未向卫生防疫站申报,所以未获必要的卫生监督。

接触苯作业工人均未获就业前体格检查。

对该厂无职业的卫生宣传教育。

全厂干部和工人几乎都不知道粘合用的胶水有毒。

全部中毒者均有苯中毒的神经系统症状。

但仅7人在中毒死亡事故发生之前就诊,其余11人(占61.1%)直至事故发生后由该厂组织体检时才就医,致使发生症状至就诊的间隔时间平均长达半年左右[0.68(±0.70)年].对该厂接触苯作业工人无定期体检制度。

上述7名在事故发生前即因苯中毒症状就诊者,平均就诊2.14(±0.69)次。

分别被诊断为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或无诊断而只给对症处理药物。

事故发生后由职业病防治机构对全厂职工普遍进行体格检查,治疗中毒患者,并进行随访。

[问题]11.指出造成此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

12.如何防止再发生这类严重事故?资料来源:上海医科大学沈贻谔提供职业中毒案例(二)案例于××,男、23岁,蚌埠某化工厂工人。

于1980年2月18日中午感头晕、头胀、乏力、上腹部肌肉跳动。

至厂医务室就诊,扎针2次,未见好转。

继而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嗜睡、全身无力、两手发抖、拿物不稳,遂送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就诊。

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建议该病员精神病院治疗。

患者未去,而症状逐渐加重,两眼视物模糊,并有复视现象,语言不清,走路不稳,跌倒数次,大小便失禁。

至2月26日前后同工段另12名操作工人因陆续出现类似症状不能上班,分别到各市级医院就诊,诊断各异:“精神分裂症”、“胃炎”、“神经衰弱”、“美尼尔征”等。

而工厂医师则怀疑这13名病员的疾病系与车间毒物有关。

1.工厂医师为什么怀疑这些病人与车间毒物有关?2.各医院为什么有这样千差万别的诊断?3.应如何进一步证实?工厂医师向有关部门报告,并一起去该厂调查。

该化工厂系用氯甲烷生产硅油,合成工段操作室面积12m2.内装有6个管道。

经检查发现有2个阀门开关松开。

当时正值严冬季节,室内门窗紧闭。

随即测定室内空气中氯甲烷浓度为3000mg/m3(当时我国尚未公圸氯甲烷的最高容许浓度规定40mg/m3)。

该工段共有操作工13名,三班轮转,其中4名夜班操作工发病较重,均收住院。

内2人在班上昏倒,大小便失禁。

另2人严重头昏、不断出现恶心、呕吐。

其余9名日班工人症状较轻。

13名操作工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在19~38岁之间。

4.为什么管道阀门松开而未发现?从对该厂的调查中发现什么问题?说明什么?5.为什么夜班工人病情较重而日班工人较轻?患者主诉吸入氯甲烷后感有头晕、头胀、乏力,1~2天后症状加重。

同时出现头痛、嗜睡、恶心、呕吐、呃逆、胸闷、气短、心悸、视力模糊、复视、神志恍惚、肢体麻木、乃至大小便失禁等。

体征:轻度中毒者无。

较重4例住院后有低热(体温在37.4~38℃之间),脉速(最快为134次/min),咽充血,肌肉跳动,两手震颤,书写困难,步态蹒跚,急转弯易跌倒等。

龙伯试验、指指和指鼻等试验均为阳性(实习表7-2)。

实习表7-2 13例氯甲烷中毒患者的症状、体征临床化验及其他检查:4例住院病人周围血象均在正常范围内,白细胞总数为4950~9570,红细胞为340万~413万,血小板为13.7万~18.9万。

肝功能检查均属正常。

13例尿常规检查,3例镜检除有少量红细胞外余均正常,心电图检查除6例有窦性心动过速外,无其他特殊发现。

[问题]6.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你认为可能是什么病?复习氯甲烷中毒特征,如何排除其他疾患?上述13名病员被确诊为急性氯甲烷中毒,并与职业有关,至此全厂工人惶惶不安,引起市化工公司及工厂领导重视,组织全厂工人去职业病防治所进行体格检查,并组织人员进行全厂调查,结果如下:(1)该厂于1964年建立时未向劳动局及卫生局申报,劳动保护设备未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尤其是以后又在管道阀门开关操作处盖起操作室,无任何通风设备,操作工均未接受就业前体检。

(2)全厂干部和工人几乎都不知道氯甲烷有毒。

全部操作工经常因有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到医务室就医,对症治疗或病休,直至该工段无人上班时才引起领导重视组织体检、就医,致使病情延续半月有余。

(3)管道阀门无人检查维修。

[问题]7.亡羊补牢未为晚,工厂领导、医生和工人都应如何从中吸取教训,防止再发生类似事故?资料来源:蚌埠职业病防治所郭振勋提供职业中毒案例(三)案例某公社天平厂女保管员刘××于1982年4月16日上午8时半进入地下仓库取物,10多分钟后有人发现她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被救出仓库后,立即送医院抢救。

入院时为9时半左右,病人当时呼吸浅表、频数、脉微弱、口唇鲜红。

随从人员介绍库内存有机油、煤油、稀料和氢氧化钠等。

医院按急诊苯中毒抢救,见效不大,1小时后医院打电话报告所在区卫生防疫站劳动卫生科。

[问题]1.根据病人入院的临床表现及工厂所介绍的生产环境你的印象是什么?2.仓库内储存物种类很多,现场环境不了解,不能肯定为哪种病时,应采取什么措施?3.如是急性职业中毒,报告的要求是什么?不重视职业中毒报告的后果如何?区卫生防疫站劳动卫生科接到电话报告后立即有两位在夫带着测苯的快速检气管去该厂进行调查。

该地下仓库在一间办公室下面,室内地板有一个盖有木板的1.5m2左右的入口,直立一木梯供人上下之用、地下库的面积约为8m2、高2m2,地面为泥土地,比较潮湿,无任何通风措施。

地下库内除有煤油、稀料味外,有明显苦杏仁味。

库内有成桶的机油、煤油和稀料,及两箱白色结晶物,木箱未加盖,箱内结晶物已潮解。

经测定苯浓度仅为痕跡量。

因库内苦杏仁味重,考虑该白色结晶物是氰化物,经与工厂管生产的人员核对,证实该白色结晶物是热处理用的氰化物,而不是氢氧化钠。

根据调查结果,基本肯定该病人为氰化物中毒。

通知工厂封锁现场,该办公室不能进入,防止继续发生中毒。

进入地下库背出病人两位同专虽然当时尚无明显症状,但也进行医学观察。

防疫站医师立即通知医院按氰化物中毒抢救,并同时电话报告市卫生防疫站、市、区劳动局。

[问题]4.为什么必须进行中毒现场调查?工厂反映的情况为什么必须经过核实?5.现场调查后判断为氰化物中毒,根据是否充分?应怎样办?6.根据现场调查结果,你认为该厂在此次事件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建立哪些制度?医院得知是氰化物中毒后,因无解毒药品,速派人去有职业病科的医院要求支援解毒药。

中午12时,才开始用解毒药。

下午1时许患者出现强直性痉挛,每3~5分钟1次,肺部有少数湿罗音,2时半血压、呼吸较平稳,4时输血400ml,晚10时半肺水肿明显,经各种抢救措施无效,于4月17日清晨5时死亡。

[问题]7.请查阅有关氰化物中毒机制,急性重症氰化物中毒临床表现及抢救工作的关键?发生事故当天下午卫生防疫站医师佩戴防毒口罩进入地下库采集空气,用氰化物检气管进行鉴定,确定库内空气中氰化物浓度已超过100mg/m3(检气管最高刻度为100mg/m3),超过国家标准(0.3mg/m3)330倍以上,发生事故前地下库不常有人入库工作。

此次事故后关闭五天,市劳动局请矿山救护队同志来协助现场测定和处理。

救护队同志面戴氧气呼吸器进入地下库协助安放采样吸收管和小白鼠,小白鼠入库后立即死亡,地下库空气内氰化物浓度为6577mg/m3,超过国家标准19930倍。

采样后将木箱内的氰分钠和氰化钾分别装入磨口大玻璃瓶内,在库内喷洒了漂白粉和过锰酸钾进行处理。

由于仓库无法通风,进入仓库又不便,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要求工厂停用该仓库。

此后召开了全区工厂医务室和安技干部会,宣传了预防氰化物中毒的知识,并提出了仓库安全要求。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