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社区关怀个案分析8月
老年人个案案例

老年人个案案例
老年人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身体、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
着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的特点。
因此,老年人的个案案例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关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身体健康的个案案例。
王大爷今年已经70岁了,他
曾经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日里喜欢在小区里散步锻炼身体。
然而,最近他开始感觉到腰腿酸痛,行走不便,甚至需要使用助行器。
经过医生的诊断,发现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疏松等老年常见疾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为他提供定期的康复训练和身体保健指导,帮助他缓解疼痛,同时也需要关注他的饮食和营养摄入,以维持身体健康。
其次,心理健康也是老年人关注的重要问题。
李奶奶是一位丧偶多年的老人,
她孤独地生活在家中,常常感到寂寞和无助。
她曾经因为抑郁情绪而就医,医生建议她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多与亲朋好友交流。
我们可以为她提供心理咨询和陪伴服务,帮助她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让她在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需要我们的关注。
张爷爷是一位独居老人,他生活
自理能力较弱,经常需要他的邻居或子女的帮助。
我们可以为他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测、药物管理等,以确保他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通过以上这些个案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和生活等方面所面
临的各种问题和需求。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关心他们,关爱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关怀。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老年人在晚年过得更加幸福、健康、快乐。
社工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分享

社工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分享失独老人就像被风雨吹打后独自飘零的树叶,看似孤单又脆弱。
但咱们社工一介入,就像给这片树叶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有这么一位失独老人李大爷,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那表情严肃得像个被抢了糖果的小孩,一言不发。
我就打趣说:“大爷,您这脸拉得比长白山还长呢,有啥烦心事跟我唠唠呗。
”他哼了一声,可算开了金口。
原来啊,他整天就一个人闷在屋子里,感觉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那我能让这潭水继续这么平静吗?当然不能!我就像个热情的小太阳,带着各种活动计划闯进他的生活。
我跟大爷说:“大爷,咱们这就像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可好玩了。
”我先拉着他去参加社区的老年书法班。
刚开始,大爷那字写得歪歪扭扭,像喝醉了酒的蚯蚓在纸上乱爬。
我就笑着说:“大爷,您这字可真有创意,这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流派呀。
”大爷被我逗得哭笑不得,但是也有了继续练习的动力。
后来,我又带着大爷参加了社区的园艺活动。
大爷那双手啊,在泥土里捣鼓的时候,我就说:“大爷,您这双手现在就像魔法师的手,这小种子在您手里指不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呢。
”他白了我一眼说:“就你会说。
”可嘴角却有了一丝笑意。
慢慢地,大爷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了。
他就像一朵重新绽放的花朵,和社区里的老人们有说有笑。
有一次,他还主动跟我说:“你这小娃子,就像一阵春风,把我这老骨头吹得又活过来了。
”再看大爷的生活,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他参加了老年合唱团,那歌声虽然比不上歌唱家,但也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充满了生机。
我跟大爷说:“您这是要成为老年歌星啦,到时候我就是您的头号粉丝。
”通过这个个案,我深刻地感觉到,失独老人其实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只要我们社工像一阵风,吹散那乌云,他们就能重新闪耀。
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就像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小灯,虽然微弱,但足够温暖这些老人的心。
现在的李大爷啊,生活得可带劲了,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就像挖到了一座宝藏一样开心。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第1篇(一)服务目标帮助服务对象宣泄内心的苦楚,勇敢面对,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增强自信心,引导服务对象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掌握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提高健康保健能力。
理论支持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
针对服务对象的这种状况,社工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在以往生命过程中因为丧子、丧夫而引起的压抑的悲伤情绪,借用人在情境中,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环境中认识,重视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家庭和社会角色对服务对象重要影响。
服务对象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经历有关,并且一直被哀伤情绪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服务对象健康生活。
服务策略1.提供心理慰藉情感陪伴,引导服务对象理智、积极看待“生老病死”自然界规律,正确认识失去儿子和老伴这一痛苦经历,正确表达思念,疏导服务对象的悲伤情绪。
2.链接社会资源、同辈群体力量,给予生活、情感支持。
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学习健康预防和保健的相关知识,保障老年健康生活的幸福值。
3.引导服务对象学习居家生活的知识和技巧,提高服务对象生活适应能力。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第2篇(一)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通过社工多方面的努力,从个体、人际关系等层面介入,通过接近2个月的时间,改变了服务对象当前的无力感,服务对象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对生活有了期待,社会交往能力逐渐提高,社会功能也逐渐增强,周围的一切都努力向着美好和舒适的生活方式改变。
(二)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社工运用观察法,了解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并与预先制定的服务目标相比照,评估服务成效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及各个目标的达致程度情况。
通过比照,基本达成双方共同制定的目标。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个案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对特定个体或家庭进行干预和支持的过程。
在独居老人个案介入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社交关系等方面,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独居老人建立联系。
通过社区、居委会等渠道获取老人的信息,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然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电话或上门拜访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沟通,了解老人的需求和问题。
在交流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尊重老人的意愿,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困扰。
接下来,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评估。
这包括老人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
通过家访、观察和与老人交流,社会工作者可以了解到老人的生活条件和问题所在。
在评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综合考虑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老人的个别化服务计划。
在个案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老人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购买日常用品、支付水电费等。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增加老人的社交活动,促进老人的社交关系。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老人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个案介入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与老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尊重老人的意见和决策,积极倾听老人的需求,与老人共同制定服务计划,并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服务。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老人的家人、邻居、社区资源等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支持老人的网络。
总结来说,独居老人个案介入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工作者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社交关系等方面,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个案介入的过程需要与老人建立联系,评估老人的生活状况,制定个别化的服务计划,并通过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来改善老人的生活情况。
在个案介入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与老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其他资源一起为老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独居老人个案案例

独居老人个案案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独居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生活上的照顾、心理上的抚慰、身体上的照顾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独居老人的个案案例。
这位老人名叫张爷爷,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了。
他的妻子在几年前去世了,他的子女都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离开了家乡。
于是,张爷爷就开始了独居生活。
虽然他的子女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看望他,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无法长期陪伴在他的身边。
在家里,张爷爷需要自己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家务事。
由于年龄大了,他的身体也不如以前健康,常常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
此外,他还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
为了帮助张爷爷,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去看望他,给他送一些生活用品和药物。
他们还邀请他一起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让他能够和其他老年人互动和交流。
同时,社区还为他安排了一名护理人员,每天来给他测量身体指标、照顾生活起居。
此外,社区还为张爷爷安排了一些志愿者,每周来和他聊天、玩游戏、陪他散步等。
这些志愿者不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还让张爷爷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爱。
通过社区的关心和支持,张爷爷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美好。
他也变得更加乐观和健康。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独居老人来说,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享受到晚年的美好生活。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一、引言独居老人是社会中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常常面临着孤独、悲伤和生活困难等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社会工作者通常会进行个案介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以一个独居老人个案为例,介绍个案介入的过程和总结。
二、个案介入过程1. 接触与评估社会工作者首先与独居老人进行接触,并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和需求。
通过面谈和观察,工作者能够初步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网络等情况。
2. 目标制定根据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与老人一起制定个案目标。
例如,改善老人的营养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建立社交网络等。
目标应具体明确,可量化,并符合老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3. 资源整合与计划制定社会工作者通过调查、咨询和网络搜索等方式,寻找适合老人的资源。
例如,营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组织等。
然后制定个案计划,明确每个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时间安排。
4. 执行与跟进社会工作者与老人一起实施个案计划。
工作者与老人定期沟通,了解老人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工作者也要跟进老人的进展,确保个案目标的实现。
5. 终结与评估当个案目标达到或无法达到时,个案介入将终止。
社会工作者与老人一起进行终结评估,回顾个案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并给予老人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同时,工作者也要确保老人在终结后能够继续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个案介入总结通过对个案的介入,独居老人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他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心理状态稳定了许多,同时也建立了一定的社交网络。
个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和计划制定,为老人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然而,个案介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老人对介入的抵触情绪、资源的不足等。
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个案介入是帮助独居老人改善生活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评估、目标制定、资源整合和执行跟进,社会工作者能够为老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72岁,妻子于2008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也接连生病,几年后因车祸离世,儿媳和孙女在甲地生活,服务对象独自一人居住。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服务对象深受打击,把自己封在家里,不外出与人交流,不愿意接触身边人,常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里看向窗外发呆,身体状况愈发下降,许多病症都接踵而来。
二、分析预估:1.心理方面:服务对象在妻子和独子的去世后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心理非常悲痛,不愿意出门面对别人,也不愿意跟外人交谈,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
2.家庭环境:服务对象的儿媳和孙女住在了太仓,离他居住地较远,因为孩子的学业繁忙,不能经常来探望他。
3.生活方面: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太好,导致各方面都很不便利,例如测血压、检查煤气表、查看药品的使用说明、分类药品、标注药品信息等,需要有人帮助,但又不想麻烦他人。
三、理论支持: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社工通过社会环境理论,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悲伤情绪,教服务对象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查看药品日期、将药品分类等日常生活问题。
四、服务目标:1.总目标:提供心理需求、生活照顾等服务,逐步改善缓解服务对象悲伤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内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对生活的信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2.分目标:①陪伴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沟通聊天,缓解其悲伤情绪。
②倾听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经历,更进一步的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关怀与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感。
③教授服务对象如何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查看药品日期、药品分类、标注药品信息等生活的部分难题。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标题:独居老人的孤独与困扰正文:独居老人是指年纪较大,生活中没有与之共同居住的家人或亲人的老年人。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独居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他们常常面临着孤独、困扰和安全问题等多重困境。
以下是一些关于独居老人的个案工作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案例一:张奶奶张奶奶是一位已经丧偶多年的老人,现在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区中的一间房子里。
她没有子女,亲戚也都住在外地,经济条件有限。
由于身体不好,她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购物、清洁和煮饭等。
社区的志愿者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每天帮她购买生活用品,打扫房间并煮饭。
同时,社区还组织了一些活动,让她能够结识一些朋友,减轻她的孤独感。
案例二:王爷爷王爷爷是一位退休的教师,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他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区中的一套公寓里。
虽然他身体健康,但由于社交圈子的缩小,他感到非常孤独。
社区为他开设了一些兴趣小组,如棋牌、书法和舞蹈等,让他能够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他的生活。
同时,社区还建立了一个电话服务热线,供他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解决生活中的困扰。
案例三:李爷爷李爷爷是一位曾在农村生活过的老人,如今独自居住在城市中的一套公寓里。
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虽然他的身体还算健康,但他缺乏社交活动,感到非常孤独。
社区为他组织了一些义工活动,让他能够参与其中,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同时,社区还与他的子女保持联系,定期向他们报告他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放心。
案例四:赵奶奶赵奶奶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她。
她独自居住在一个小区的一套公寓里。
由于她的身体状况较差,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社区为她安排了一位护理人员,每天来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同时,社区还为她提供了一些心理辅导,帮助她调整心态,缓解她的孤独感。
案例五:陈爷爷陈爷爷是一位退休的工人,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居老人社区关怀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长虹社区阳光逸城位于杭州市城北丁桥镇,是市政府推进民生建设,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背景下新建成的廉租房公租房集中社区。
本小区共有廉租房及公租房800套,目前入住率约为70%。
因本小区是杭州市保障性住房最集中的社区之一,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困难,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成了我们社区的工作重点。
徐大伯是一名81岁的独居老人,2012年6月从上城区迁来本社区。
徐大伯年轻时因盗窃罪,妻子与其离婚,膝下无子无女,孤苦伶仃。
并且他身患晚期直肠癌及白内障,又没有退休金,长期处于贫病交加之中。
去年年底困难家庭临时救助时期,因医药费报销申请周期长,该居民又急需救助款来支付医药费用,加上孤苦无依,生活穷困,徐大伯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社区了解到该情况之后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决定介入帮助徐大伯。
(1)收集信息,了解服务对象
询问: 徐大伯没有朋友,也没有子女,唯一的发小也去世了,只有发小的女儿偶尔前来照顾他。
据她介绍,徐大伯年轻时曾经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复旦大学,但文革时期遭到迫害,家道中落,加上遭受婚姻失败的双重打击,徐大伯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
迫于生计,徐大伯长期在外打工,一直到七十多岁年老体弱才回到杭州。
多年的打工生涯并没有给徐大伯带来多少财富,反而因为患上了绝
症,导致生活更加穷困。
走访:通过上门走访我们发现,徐大伯虽然身患重病,但求生意志顽强,一直不放弃希望,其生活尚能自理,交流没有障碍。
家里十分清贫,时值寒冬,没有空调的日子不知道年老病患的徐大伯怎么度过。
(2)从收集的信息中,分析徐大伯的需要
1.社会救助的需要。
徐大伯是直肠癌晚期,需要化疗,三次下来医疗费巨大,徐大伯没有退休金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医药费除了救助之外,本人无力承担。
2.生活照顾需要。
虽然徐大伯生活勉强能够自理,但是毕竟徐大伯已经81岁高龄,眼睛患有白内障,又由于长期与癌症病魔做抗争,他的身体日渐虚弱,孤身居住,无儿无女的他非常需要他人照顾。
3.心理治疗的需要。
作为一个50年代的名校大学生和富家少爷,徐大伯曾经拥有羡煞旁人的显赫光环,与如今的惨淡人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大半辈子的郁郁不得志和晚年的凄凉境遇一定让他倍感挫败,造成他丧失自信,心理失衡,封闭孤僻,急需心理引导。
4.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每个人都有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需求。
徐大伯没有亲属,也没有朋友,孤身一人,他非常需要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从而释放压力,排解苦闷,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和病情康复。
二.工作计划
(1)方案目标
帮助徐大伯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满足他的医疗需求,生活需求,精神需求,让他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方案实施策略
1.与徐大伯沟通,取得他的信任,听取他的具体诉求。
2.向上级部门汇报徐大伯的情况,充分发掘帮扶救助渠道,尽可能的为徐大伯申请更多救助,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
3.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鼓励他面对困境,勇敢战胜病魔,建立自信并多多参与社会活动,推动身心的健康发展。
4.因徐大伯没有亲属朋友,社区承担托管责任,通过社工走访,居家养老和邻里互助照顾徐大伯的日常生活。
5.开展丰富的老人活动,让徐大伯能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知识讲座,书法棋类交流,康乐小组等各种活动,满足其精神需求,发展社会能力及自我潜能,并且让他一展所长,发挥余热,得到自我价值的满足,让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方案执行
首先,徐大伯所在的片区责任社工与他沟通,得知徐大伯目前主要的困难是市级临时救助的医药费救助金一直没有下来,而他原本就因癌症耗光了所有积蓄,后续的治疗还需源源不断的投入。
跟他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徐大伯因为直肠癌的治疗受了不少的苦,时常要忍受病痛的煎熬。
同时,当年的亲人散落各地,早已失去了联络,也没有什么朋友,唯一偶尔照顾他的发小女儿也在他搬来长虹社区并办理完
低保之后不再来看他了。
通过细心聆听和同理心的感受,我们可以体会到徐大伯不仅要忍受病痛之苦,还要承受孤独的煎熬。
除了医药费之外,徐大伯还反应了他生活的困难。
由于身体不好,社区离看病的大医院又相距较远,平时看病需要来往于城郊之间,还要面对医院人多手续繁杂等各种困难而无人帮助,让他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当他做完化疗,身体虚弱,家里也没有人照顾他;家里一贫如洗,空调也没有,寒冬或者酷暑都非常难熬,这些都让徐大伯倍感无助。
其次,了解到徐大伯的情况之后我们社区立即将救助徐大伯作为当前重点工作。
社区领导召集帮扶救助岗位,老龄岗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帮助徐大伯。
会上安排,社区书记及帮扶分管领导负责跟上级部门汇报该居民的情况,请求帮助,并争取更多的救助和更大的政策优惠;帮扶救助人员将徐大伯设为四级管理体系中的最高级别,对其重点照顾。
在低保的办理过程中由帮扶工作人员代其打无房证明,单身证明等材料。
在社区发放各类救助金的时候由工作人员送上门。
有优惠政策如临时救助,老年人免费健齿行动等,或者社区通知事项时对徐大伯优先告知,优先办理;老龄工作人员负责为徐大伯申请居家养老,隔天上门帮其处理家务和负责日常照看;公益性岗位大姐分头行动。
一位负责每天代徐大伯买饭并送上门,其他两位负责陪同徐大伯去医院看病,并负责定期的上门走访关心;社区工作人员也跟徐大伯的邻居介绍了他的基本情况,请周围邻居多多照顾。
在与上级汇报之后,镇领导及帮扶工作人员同本社区领导共同商
讨决定,针对徐大伯市级医药费临时救助之外的剩余部分,立即为他申请区级以及镇级临时救助,镇临时救助金到位速度快,能够为徐大伯解燃眉之急。
同时因徐大伯病情严重,经常需要住院治疗,社区启用医药费垫付机制,缓解他的经济压力。
并且因他生活困苦,还将为他免费安装空调。
随后,社区帮扶人员为他申请了区级以及镇级的临时救助。
镇级的临时救助金很快地得到了下发。
对于还不够的医药费,社区为他办理了医药费垫付,直接把费用达到医院账户。
而空调也及时地为徐大伯送来了政府关怀的暖风。
徐大伯看病时,公益性大姐陪伴不离,拎包,挂号,取药···帮了徐大伯不少忙。
回来时徐大伯对公益性大姐满是感激,连连道谢。
平时的生活中,居家养老人员隔天过来照顾,公益性大姐也会每天送饭,有时候还会亲自下厨为徐大伯做几道可口小菜和小点,让徐大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此外,我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对徐大伯进行了心理疏导。
让他正确看待人生的无常,从容面对往日的成功和如今的困境,以乐观的心态挑战病魔,并让他肯定自己,建立自信,鼓励他多参与社区活动,促进身心健康。
社区的文体工作者请徐大伯来到书画社为社区居民展示并指导书法,让徐大伯一展所长并且以此得到自我价值的满足,得到肯定和自信。
社区开展知识讲座,游园活动,元宵活动等都邀请徐大伯来参加,以此丰富徐大伯的精神生活,发展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老有所乐。
四.方案评估
通过介入,徐大伯的困难基本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品质都得到了提高,人也开朗许多:在医疗方面,我们对他提供了尽可能多渠道的救助,包括各级临时救助和医药费垫付。
同时,每次徐大伯去看病,我们的公益性岗位大姐都会陪同照顾;在日常生活方面,低保为他提供生活保障,帮扶救助人员在帮他办理过程中,尽量代其提供资料,免除他的奔波劳累。
居家养老提供定期的帮助和看护,公益性岗位大姐不仅每天走访,还为徐大伯买饭送饭甚至亲自做饭,让他倍感社区儿女的家庭温暖,填补了他没有子女亲戚的亲情空白;在精神生活方面,我们为徐大伯进行了心理疏导,鼓励他积极面对困境。
还利用图书馆,老年活动室,道德大讲堂等活动阵地为徐大伯提供教与学的机会。
一方面发展他的社会能力,让他融入社会,一方面让他发挥余热,肯定自我,丰富生活。
从多方面入手的帮助让徐大伯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五.专业反思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承载着每个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需要立足基本,从社区抓起,不然和谐社区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作为一名社工,要推进社区和谐,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我们犹如奋斗在最前线的战士:既承担对上的责任,下情上达,分担政府职能,做好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又承担对下的责任,传达落实各项政策,为百姓提供帮助,真心服务。
要真正做到上为政府排忧,下为居民解难,我们就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满足现状,而要
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品质。
我社区与普通社区不同,作为保障房社区,我社区共有低保,残保,困难家庭389户,还有约136户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多,老弱病残集中是这个社区的真实写照。
如何帮助这些困难人群是我社区的工作重点。
作为新建社区,我们一直在实践和学习中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更优的服务方式。
通过一个个典型个案,我们了解到我们今后的工作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多观察多关心。
早一步介入,早一步帮助居民脱离困苦,防止事态恶化,悲剧发生。
只要我们真正肯花心思,肯用真情,居民们一定能在我们的帮助下脱离困境,形成社区内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