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修)
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修) 辨证 施治 课件

讨论分析
病机: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症状分析: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脾胃阳虚,寒气上逆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不可近——寒气攻冲,充 斥内外。
兼见:手足逆冷,脉沉迟,舌淡等证。 特点:疼势剧烈,上下走窜。 治疗:建中阳,驱阴寒 —— 大建中汤
烦,胸胁苦满
功效
行气除满,通下止痛以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表里兼治 治里
(四) 里实积胀俱重
【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宜大承气汤。(13)
讲 解
1.主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持续性疼痛)
★主证辩证细化:“腹满”不减;按之痛 ;满痛在脐周 2.治疗:当须下之 3.方药:大承气汤 寒下法。
正气未损,即能耐攻下者可用。---------“未下”。
★“黄自去”提示了实热腹满向愈的标志 ★若舌黄已下者, 如何治疗?
【辨证要领与思路】
①辨寒热虚实的关键是抓住主症。
②治法应与病机相应。
(一).里实兼表寒证: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 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 之。 (9)
讨论:
症状分析:
发热,脉浮数——表邪未解,入里化热 腹满(拒按)——邪气入里,里实已成 饮食如故——正气未伤
病机:表邪未尽,里实已成 治疗:表里双解 方药:厚朴七物汤 桂、草、姜、枣——解未尽之表邪 黄、枳、朴 ——泄实去满
(二).里实兼少阳证
【原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
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
厚朴三物汤 病机:偏气滞,胀重于痛 部位: 偏于中脘 治法: 行气除满 方药: 君厚朴 大承气汤证 偏燥屎内结,胀疼俱重 偏于大肠 荡涤燥屎 君黄硝
(五)
寒饮逆满
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修) 辨证 施治 课件

1.结合原文说明腹满的虚证、实证如何区别? 2.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证,在证候、病机上 有何异同? 3.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 气汤四方证在证候、病机上有何不同? 4.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大黄附子汤和当归 生姜羊肉汤所治之主症、病机、治则是什么?
病案 1
患者主症 黄枚香,女,28岁。五月间午 饭后,突然发热,心中微烦,恶心 作呕,呕出物伴有黄水,胸脘胀满, 大叫心下疼痛,辗转呼号,难安片 刻。
包大黄四钱,将前七味煎好后,再泡大 黄。
药后疗效
三日复诊,患者诉:时有寒热,胸 闷神疲,不欲饮食,脉弦而弱,测 知腑气已通,燥热得去,余邪欲从 少阳转出,宜因势利导,和解枢机, 予以小柴胡汤……五日,其夫来云, 已痊愈矣。
(《湖北中医医案选辑》第一辑,第21 页)
病案 2
患者主症 潘某,男,43岁。先因劳动汗出受 凉,又以晚餐过饱伤食,致发热恶 寒,头疼身痛,脘闷恶心,单位卫 生科给以藿香正气丸三包,不应, 又给保和丸三包,亦无效,仍发热 头痛,汗出恶风,腹满而痛,大便 三日未解。
诊
察
视其面色潮红,脉象弦紧有力,舌 苔黄而质红。触诊肝胃,压痛明显, 询其大便,五日未解。
证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分析:肝气内郁,化火灼胃,阴伤 胃 燥,腑气不通.
诊断:腹痛(少阳、阳明合病)
治疗
法宜疏肝解郁,调气通便。予以大柴胡 汤:北柴胡二钱五分,酒炒黄芩二钱,
酒炒白芍四钱,法夏一钱五分,炒 枳实二钱,鲜姜三片,大枣三枚,另
烦,胸胁苦满
功效
行气除满,通下止痛以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表里兼治 治里
(四) 里实积胀俱重
金匮要略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痛、呕吐②因疝或蛔虫引起的寒性腹痛③胃肠痉挛、肠道蛔虫梗阻、嵌顿性疝等属
阴寒内盛者可化裁运用。3、赤丸证——寒饮所致厥逆的证治16十六、寒气厥逆赤丸 主之。【讨论】脾胃阳虚寒饮上逆故四肢厥冷。以药测证当有腹痛、呕吐、眩悸、 苔白滑、脉弦紧等证。病机为阳虚寒甚水饮上逆治当温阳散寒化饮降逆。按本证疑
有脱简难为后世法临床运用不多。二实热证1、厚朴七物汤证—腹满兼表证的证治9 九、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讨论】1、本条是倒装句 “病腹满发热十日”是倒装文法不是先腹满后发热而是发热后再出现腹满。倒装的目 的是突出腹满主证。2、关于“饮食如故”a/ 程云来认为是“热能消谷”b/ 徐忠可认为 胃气素强c/ 尤在泾认为“胃气未病”以尤说为是因病变重点在肠胃气未病故尚能饮 食。3、本证是表里同病里证重于表证脉浮是表证腹满是里证有脉数及发热十天的病 史说明病已传变于里故本证是里重于表的表里同病。4、治当表里双解本证表里同病 属于实证本应先表后里但其病变重点已偏于里故应表里同治。证腹部胀满按之疼痛
未用足此为下不得力在这种情况下再见腹满拒按的可再下之以尽去其邪。文莽彦医 案②体虚不任攻下如素体本虚下之得利不止病情转虚舌苔虽黄但不可再下此须注意 再者湿温苔黄禁下更应牢记。③药不对证如阳明热结津枯燥屎不行单用下法则大便 难通苔黄难去此时则应改变方法如考虑用增液承气汤等。4、虚实对照的辨证方法“腹 满时减复如故”与“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正好互相对照前者为虚寒证后者为里实证。腹 满有时减轻不一会儿又恢复原状此乃脾气虚寒运化功能减弱所致“脏寒生满病”即指 此。因为寒为阴邪得阳则散故有时减轻得阴则聚故又“复如故”。假如是实证腹部胀 满便没有减轻的时候即使减轻一点也微不足道这充分说明了“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乃 为典型的里实证。“减不足言”是插笔目的是加强辨证与“不减”对举加强实证的辨证。 这种主证对比一虚一实相互对照的辨证和写作方法颇值效法。虚证实证主诉腹满时 减腹满不减腹诊按之不痛按之痛甚舌苔苔白滑焦黄起刺治法宜温补理中辈宜攻下承 气辈三、证治一虚寒证10、14、161、附子粳米汤证—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 证治10十、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词解】1、雷鸣形容 很响的肠鸣音。2、切痛切为急迫之意切痛形容腹痛得利害。【讨论】1、病因是寒 湿“腹中寒气”说明本证病因是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故病除脾胃虚寒外还有水湿。 “雷鸣”说明有水方中用附子配半夏也说明胃肠有水。叶橘泉就认识到附子、半夏可 去胃中积水两者缺一效果大减。2 、主要表现为“寒象”和“逆象”本证以“雷鸣切痛、 胸胁逆满、呕吐”为特点可概括为“寒象”和“逆象”腹中寒气水湿流于胃肠水湿不化故 雷鸣切痛中焦虚寒、寒气冲逆胃失和降故胸胁逆满、呕吐。证肠鸣频频其声可闻腹 痛剧烈喜按喜温胸胁逆满呕吐时作吐出为清稀水饮或挟有不消化物四肢冷小便清苔 白脉沉紧而缓理脾胃阳虚阴寒内盛水饮上逆法温中散寒止痛化饮降逆方附子粳米汤 方中附子温中散寒以止痛半夏降逆止呕配附子善化寒饮粳米、草、枣扶助中气以缓 急迫。临床见脾胃寒甚多加蜀椒、干姜逐寒止痛。【临床运用】1、腹痛呕吐2、久 痢杨某女39岁气郁久痢元阳下陷一剂泻止。【鉴别】理中汤中气虚陷下利为主中焦 虚寒附子粳米汤寒饮上逆呕吐较著2、大建中汤证—脾阳衰微、中焦寒甚的腹痛证治 14十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 建中汤主之。【词解】1、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形容腹皮突出好象有头足状的块状上 下冲动是由于腹中寒气攻冲所致。【讨论】1、病机是“腹中寒”腹中寒说明脾胃阳虚、 中焦寒甚与上条“腹中寒气”病机相同但中阳更虚寒气更重条文首言“大寒”可证。2、 主证满痛有面广、痛剧、成象的特点由于中阳大虚、阴寒积于腹中上下攻冲故有上 述特点①面广从上下来说由腹到心胸从内外言由脏腑到经络均被寒气充斥故可见腹 部上下痛和心胸中大寒痛。②痛剧“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心胸中大寒痛”不仅说明痛、 满的范围广同时也说明疼痛剧烈。本证腹痛有二个特点一是“上下痛”即其痛上下走 动而无定处二是“不可触近”即拒按。③成象即“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乃阴寒凝聚所 致。或有蛔虫亦可见。3、呕吐有格拒现象即“呕不能饮食”附子粳米汤证虽有呕吐但 尚能饮食足见本证脾胃虚寒的程度更重。4、本证既为虚证为什么“痛而拒按”呢实证 的满痛是着而不移其满不减。本条“不可触近”似乎象实证但其痛是上下走动、痛无 定处其满是时增时减仔细分辨属虚自明。证腹部胀满疼痛剧烈痛无定处拒按胀满时 增时减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呕不能饮食伴唇淡苔白手足逆冷或吐蛔脉沉伏。理中阳 衰弱阴寒内盛法温中祛寒大建中气方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方中川椒、干 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建立中气共收建中散寒之效。【临床运用】①中阳虚弱之腹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
原来这是一段,底下又一段。
趺阳脉就是脾胃脉,候脾候胃,微者是虚,弦者是寒实,弦脉一般和紧脉差不多,主寒又主实,是寒实。
胃既虚,寒又盛,法当腹满,我们讲.伤寒论.太阴篇,腹满而痛这是虚满,虚满有寒。
假如要是不满,胃是虚,假设寒不在胃里,也必从下往上攻,所以大便难。
两胠疼痛,两胠就是两侧两胁,道理是虚寒从下上,因为胃虚啊,胃虚“邪之所凑,其其必虚”寒在下乘着胃虚就往上了,往上攻,所以两胠疼痛,那么这气往上攻,不往下去,所以大便难,这是寒从下上的一种现象。
当以温药服之,这温药服之是双关的,上面那段,法当腹满当然也要用温药了,那么这个病也要用温药了,这是一段不是两段我刚才说错了,一段分为两解,一个是趺阳脉微弦,微者胃虚弦者寒盛,胃虚又有寒,依法当腹满,这是虚满。
不满者必便难,如果不满,胃虽虚,寒当时没在胃里头,那么当时就不满,光虚而已。
可是虚下面有寒,不然脉不会弦的,下面的寒也必乘虚而上攻,所以大便难,两胠疼痛,道理就是寒从下上,就是由于胃虚,寒从下上。
这两种情形,无论是胃虚而满,或者是大便难、两胠疼痛,寒从下上这种情形,都应该用温药来治疗,那么该用什么温药呢?他在这没有具体讲,是原则是说的,当然阴证而实。
这是第一段,说这个腹满,上面讲的都是虚寒,有虚有实有热有寒,不是一样的,所以底下对腹满有所发挥。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到这是一段,底下“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
”这又一段。
腹满有实有虚,实满里头有东西,按着有抵抗,大力按有拒按有疼痛,就是胃家实那种满,一按就疼。
所以胀满按之不痛,里面没有东西,所以也就不疼,不痛者为虚。
假设里头痛里头实的很,你碰不得,一按他就疼,这为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下也。
舌苔黄这是里实的一个症候,我们临床上常看舌苔,腹胀满又拒按,舌苔再黄,肯定是里头热实,那么没下的时候舌苔是黄的,下之后,病实解了,腹满也除了,那么这舌苔黄也自然解了。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好,我们开始,我们今天要介绍这个,第十篇。
第十篇,分几样,第一个腹满,第二个寒疝,第三个宿食,这一篇就分了这三个重点。
那腹满呢,包括了实,包括了虚,我们有虚和实,如何去辩证,如何知道他是虚,如何知道他是实,这就是这个条辩要讲的。
这个腹满包含,只是一般的气胀,怎么,老师我总是每次吃完饭,胃口什么......这个很正常啊,能吃能喝能拉能睡,可是每天的肚子很胀,常常排气,哦,上面隔气出来,气很多在里面,这个气怎么处理。
对不对,这个是最简单的,那个人完全正常。
没有脾脏肿大,没有胰脏,没有胰脏癌,没有肝癌,什么都没有,就是肚子很大,气很多,常常哦哦,然后放屁,所以呢这种人去旅游的时候,一个人一个房间最好。
那实在没有办法,要两个人在一个房间,就开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在经方,在伤寒论里面提到,哦,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就是专门治疗气胀,这个气胀本身不是很严重的病。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qū)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那你如果说,摸到这个病人呢,趺阳脉,就是讲冲阳的脉,冲阳在脚上面,足阳明胃经上的冲阳脉,微弦,弦呢,代表是寒,有寒水,法当腹满,这个腹满跟腹痛不一样,肚子痛,腹满的时候,胀满,腹满者必便难,意思是说,如果你摸到的胃上的脉是寒的,胃里面是冷的,应该是肚子胀满,结果这个人没有胀满的话,就是便秘,所以一个实一个虚,如果是胀满的话,就是虚,如果便秘的话,就是实。
反正都是寒。
如果两胠,就是这个疼痛(倪师按后腰部)肾脏后面到膀胱,我们的输尿管的地方,就是这两个地方,哦,中,这个下来的地方,虚寒从下往上走,当以温药服之。
第一段的话的意思是,就是告诉诸位,你是病人有虚寒的现象,胃脉虚寒的,虚寒的现象,肚子会胀满,还有就是肚子是实的,肚子也会胀满,这里讲的是,胀满但不痛,这是虚寒,虚寒的现象呢,最明显的就是两边痛,不是中间痛,中间痛的话,可能是承气汤症,不然小肠或大肠痛,承气汤症,这是虚满的一种症状。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三)里实胀重于积(原文11条) [分析] 痛—腹部胀满而痛 闭—大便秘结不通 病机—实热内积、气滞不行 以胀痛气滞为主→胀满重于积滞,故不用承气 攻下而用厚朴三物汤。
→行气泄满为主,攻泄阳明腑实为辅。 →厚朴三物汤 厚朴—行气泄满 大黄、枳实—去积通便
(四)里实积胀俱重(原文13条) 病机→实热与燥屎内结,里有实邪,腹满不减 →攻下里实 →大承气汤
(六)脾胃虚寒(原文14条) [分析] “心胸中大寒痛”→为严重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病因病机) 主证→疼痛
范围广 从上下看:从腹部到胸中,寒气都攻冲作痛
从表里看:从经络到脏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痛势剧烈:痛不可触近,为严重的虚寒证 兼证→呕吐、不能饮食、手足厥逆 治法:温补中阳,祛寒止痛 方药: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重用)—温中散寒止呕止痛 人参、饴糖—大建中气而缓急
(五)寒饮逆满(原文10条) [分析] 腹中寒气→指脾胃阳虚内寒,水湿内停(病机) 寒水相逐于胃肠 →腹满 雷鸣切痛 病因 胃气上逆→呕吐 病机 寒水横逆,水湿内阻,气机升降之枢受阻 →胸胁逆满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痛 方:附子粳米汤: 炮附子—温中祛寒止痛 半夏—温中化湿,降逆止呕 甘草、枣、粳米—补中益气,缓急止痛
原文2条:实热性腹满 腹满属于实证→多由宿食停滞于胃,或燥屎积于肠道 →按之多痛,胀满不减轻时,苔黄厚而燥 腹满属于虚证→多为脾脏虚寒,气滞不运所致 →按之多痛,且时有减轻、时有用满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是辨证施治的关键。
二、证 治
(一)里实兼太阳表证(原文9条)—太阳阳明同病 [分析] 病机: 发热十日 太阳表邪未 病腹满 表邪未解而趋向于里 兼见大便秘结,苔黄燥 说明病变主要在肠 解而兼见里 实,且里证 饮食如故—说明病变中心在肠,不在胃 重于表证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四分。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舌黄用下法的原则
1.不可但见舌黄即用下法
例如:湿温患者舌苔黄,禁下
2.舌黄未下者用下法的条件
• 腹满 • 按之痛
3.不见黄苔可否用下法 有可能,如寒实证、水饮、瘀血等
4.黄苔下之后,如仍有可下之征,可再下
腹满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四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四分。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病名解释
宿食:即伤食,是食停于胃肠所引起 的疾患。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四分。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主要内容
• 病因
• 腹满虚实的辨治
• 证治
• 误下变证
腹满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四分。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实热内积,气滞不通
腹满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四分。
腹满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四分。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运用2
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心包炎、心源性喘息,体力尚佳, 而症见心下有压迫感,便秘,胸中苦满,心动悸,呼吸困难 等;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脑出血、脑软化症,见实证者, 心下部强度紧张,便秘,不寐,肩酸痛者;胃炎、胃酸过多、 胃溃疡、肠炎、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胆结石、肝炎、黄 疸、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习惯性便秘、口臭症,其证 亦为实者,脉诊、腹诊均有力者;急慢性肾炎、肾病、肾萎 缩、肾结石、阳痿等症,症见便秘,脉弦,腹诊腹直肌硬者; 肥胖症、糖尿病、半身不遂、肋间神经痛、癫痫、神经衰弱、 失眠症等,脉诊、腹诊均为实证而伴有胸胁苦满者。
1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 十
概述
病位相近:均涉及胃肠(胆);脾、肾(肝) 合篇意义 症状相似:腹部胀满疼痛
治法方药:可相互借用
概念
1.腹满病: 狭义:症状,腹部胀满,可出现在多种疾病过程中。 广义:疾病,以腹部胀满、疼痛、便闭、呕吐为主症的疾病。 2.寒疝病: 《说文》:“疝,腹痛也”,指急性发作性的寒性腹痛病。 3.宿食病:
〘病因病机〙
表里俱虚,内外皆寒,寒邪充斥,阳气不行。
第2段:论寒疝发作时典型证候的治法 寒疝绕脐痛-主症:剧烈疼痛。
部位:绕脐周围:寒气结于三阴经脉
若发则白汗出-白:“薄”,通“魄”,逼迫也 1.呈发作性:感寒辄发 2.疼痛剧烈,逼迫汗出 手足厥冷-四肢厥逆。〘病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其脉沉紧者-阴寒内盛(由弦紧→沉紧,甚至伏而不见)
宿 食 (二)宿食在上的证治(24)涌吐法-瓜蒂散:涌吐实邪 病
后世发展:消导法
〘习题〙
1.名词术语解释:
两胠 白汗 腹满病 寒疝病
宿食病 雷鸣切痛 如一炊顷 2.怎样鉴别腹满病寒热虚实证?
3.腹满病有虚寒、实热、寒实证,各举一方说明其病
机、证候特点及功效。 4.试比较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 物汤的证治。 5.寒疝发作时的典型证候是什么?用何方治疗?并说
〘病机〙脾胃阳虚,阴寒之气时聚(满)时散(减)
《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满病。” 此为寒-脾(胃)虚寒 当与温药-温补:宜服四逆辈
(二)实热性腹满 【原文】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解析〙 病者腹满-辨病;以胀满为主症,兼痛、闭、呕症 腹诊+问诊: 按之不痛为虚-喜按,得按则舒。 〘病机〙脾胃虚寒,气滞不运 痛者为实-拒按,按之痛剧。 〘病机〙实热内结,腑气不通 可下之-为寒下法-承气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解
大黄-泻下通便 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
-制大黄寒凉之性 后世温下剂的祖方
★仲景附子、细辛同用,用于治疗寒邪伏于阴分, 细辛虽为温里药,但其性辛散温通,芳香走窜,可入 里化表,宣通上下。善止疼痛,无温中作用。
【辨治思路】
①临床应重视药物配伍。方剂组成 中是寒温并用,还是寒温单用,应据病 情而定。
目的要求:
1.了解腹满、寒疝和宿食三种病证的 合篇意义及概念。
2.掌握腹满、寒疝的辨证施治。
3.了解宿食病的脉证和治法。
4.掌握条文:1、2、3、9、10、11、 12、13、14、15、16、17、18、19
概述
本篇共26条,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 食病的脉证和治疗。 1.腹满是以腹中胀满为主,可以出现于多种 不同的病变过程中,病机较为复杂。 2.寒疝是一种阴寒性的腹中疼痛证。 3.宿食,一般称为伤食或食积,是由脾胃功 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而停积于胃肠所致。
厚朴三物汤与大柴胡汤异同鉴别表
相同点: 同属实热证;均具满、痛、闭三大症候,有攻下作用
厚朴三物汤
大柴胡汤
辨证
阳明里实证
不
同 病位
肠(偏下)
点
症候特征
满痛在腹,大便不 通
里实兼少阳证
胆、胃(偏上)
满痛在心下
兼证 功效
腹胀不得矢气
行气除满,通下止痛以 治里
往来实热,郁郁微 烦,胸胁苦满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表里兼治
不 痛! 好痛!
实证
虚证
分析
1.从主证“腹满”的性质判断虚实属性: 腹满,按之不痛―――虚 腹满,按之痛――――实
2.实证腹满的治法:
下法 温下―――寒实证 寒下―――里实热证
★本条之腹满实证,从舌黄判断为实热证。
讲解
3.“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的含义:
提示用寒下法的两个应用指征:
黄舌
必须是实热积滞,舌苔转黄者,可用。――“舌黄”。 正气未损,即能耐攻下者可用。---------“未下”。
讲解
3.治法:养血散寒
4.方药: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 生姜—散寒 羊肉—补虚生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 补之以味”所以选用血肉有情之品羊肉补虚生血。
【辨证论治思路】
①寒疝辨证有阳虚、血亏之异。 ②寒疝治疗有逐寒、温经之别。 ③治病应充分发挥医食同源的作用。
②腹满证只有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方 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左右逢源。
(一)阴寒痼结
【原文】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
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 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 其脉沉弦,大乌头煎主之。(17)
讲解
1.以脉论病机:
弦—主内寒,里阳亏虚,阳气不能行于外而恶寒 (发病的根据)
方药: 赤丸
乌头、细辛——温阳散寒止痛 云苓、半夏——化饮降逆 朱 砂——宁心安神
(七) 脾虚寒盛
【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
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 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
讨论分析
病机: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症状分析: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脾胃阳虚,寒气上逆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不可近——寒气攻冲,充
粳米、大枣
【方药分析】
附子大辛大热,粳米、甘草、大枣补 中缓急,两者相合既能温中散寒、止痛 缓急,又能防止附子辛热太过。这是仲 景药物配伍特点之一。
(六) 寒饮腹痛
【原文】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16)
病机:脾肾阳虚,水饮上逆。
症状:腹痛,痛则冷汗出,手足逆冷,可兼呕 吐,心下悸等。
治法: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②“以利为度”临证治病应根据用药后 的反应决定疗程的长短。
厚朴三物汤和大承气汤证鉴别
厚朴三物汤 病机:偏气滞,胀重于痛 部位: 偏于中脘 治法: 行气除满 方药: 君厚朴
大承气汤证 偏燥屎内结,胀疼俱重
偏于大肠 荡涤燥屎 君黄硝
(五) 寒饮逆满
【原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 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 汤主之。(10)
2剂,水煎服。
药后疗效
本病外受邪气,内伤饮食,故 得畅下后即止服,糜粥自养, 症状悉除。 (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病案 3
患者主症 许某,女,43岁。两天前饱
餐3小时后突发上腹疼痛,以左 上腹为著,呈持续性疼痛、阵 发性加剧,向后背放射,多次 呕吐苦水,口渴喜冷饮,便结 尿黄。
讨论
治则:表里同治,温阳散寒。 方药:乌头桂枝汤
乌头——逐寒止痛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寒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腹中痛,逆冷,阳绝于里也; 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 表里,故当表里并治,乌头温里,桂枝解外也
小结
腹满是一个症状,多属脾胃病变,在疾病过程中, 可以出现寒热虚实不同性质,属于虚寒的,多与脾 肾有关。属于实热的,多与胃肠有关。 寒疝的主要症候是腹痛。原因多由阳虚寒盛引起。 发作部位不同,治则亦不同。 宿食即伤食,是由脾胃健运失常,食物经消不化, 停积为胃肠所致。在上者吐之,在下者,泻之。停 滞中脘,未至化燥成实的,用保和丸、平胃散等。
(三)寒疝兼表
【原文】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
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 枝汤主之。(19)
讨论
病机:内外皆寒,阳气亏虚 症状分析:
腹 中 痛——寒气内结,邪正相搏 逆 冷 ——阳气衰弱,寒盛于外 手足不仁——阴寒内盛,营血痹阻 《素·逆调 论》:荣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 身 疼 痛——外感寒邪,经脉不利
1.结合原文说明腹满的虚证、实证如何区别?
2.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证,在证候、病机上 有何异同?
3.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 气汤四方证在证候、病机上有何不同?
4.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大黄附子汤和当归 生姜羊肉汤所治之主症、病机、治则是什么?
病案 1
患者主症 黄枚香,女,28岁。五月间午 饭后,突然发热,心中微烦,恶心 作呕,呕出物伴有黄水,胸脘胀满, 大叫心下疼痛,辗转呼号,难安片 刻。
【辨证论治要点】
①寒疝的主症是阵发性绕脐剧痛。 寒疝脉象不一,轻者微弦(第1条), 重者弦紧,危者沉紧。
②用峻猛剂应因人制宜。
(二)血虚内寒
【原文】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
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
讲解
1.病因:
血虚气少,气虚生寒 素体血虚,外受寒邪
2.主症:
腹中痛――势缓,多绵绵而痛,喜温喜按 胁痛,里急—肝血不足,肝之筋脉失阴血濡养 和阳气之温煦
★“黄自去”提示了实热腹满向愈的标志
★若舌黄已下者, 如何治疗?
【辨证要领与思路】
①辨寒热虚实的关键是抓住主症。 ②治法应与病机相应。
(一).里实兼表寒证: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
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 之。 (9)
讨论:
症状分析:
发热,脉浮数——表邪未解,入里化热 腹满(拒按)——邪气入里,里实已成 饮食如故——正气未伤
讲解
1.主症:按之心下满痛—实邪停聚于上腹心下 2.病机:实邪郁滞于胆胃 。 3.病位:心下,当为阳明胃脘并及少阳两胁 之处 4.治疗:和解少阳并攻逐阳明,双解表里
5.方药: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证与大承气汤证鉴别:
大柴胡汤证 病位 上腹和两胁 病机 少阳枢机不利
阳明邪热壅盛 治疗 外解少阳,内泄热结
分析
病机:脾胃虚寒 水湿内停 症状分析:
雷鸣切痛—寒湿内盛,水气相阻 胸胁逆满、呕吐—寒湿上逆,胃失和降 兼见:四肢厥逆、下利、脉沉细或沉紧, 舌淡苔白。 特点:腹疼较剧,重在肠鸣。
治法:温阳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附子粳米汤
温阳散寒
燥湿 降逆 止呕
甘 草 益脾和胃
附子
半夏
斥内外。
兼见:手足逆冷,脉沉迟,舌淡等证。 特点:疼势剧烈,上下走窜。 治疗:建中阳,驱阴寒 —— 大建中汤
方药讲解
蜀椒、干姜——温中散寒 人参、饴糖——温补脾胃 食粥者,温养中焦,以行药力.
大建中汤与附子粳米汤证鉴别:
大建中汤证
附子粳米汤证
症状:上下攻冲痛不可近 腹中雷鸣切痛
病机: 阴寒内盛为主
(四) 里实积胀俱重
【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宜大承气汤。(13)
讲解
1.主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持续性疼痛)
★主证辩证细化:“腹满”不减;按之痛 ;满痛在脐周
2.治疗:当须下之 寒下法。
3.方药:大承气汤
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辨证论治要点】
①临证凡遇腹满之证,首先应辨其寒热 虚实,其次应辨其有无兼证,一旦确定里热 实证,犹需据其疼痛与腹胀的程度及矢气之 有无、黄苔之润燥等,判断其证胀与积的孰 重孰轻,然后决定治法方药。
包大黄四钱,将前七味煎好后,再泡大 黄。
药后疗效
三日复诊,患者诉:时有寒热,胸 闷神疲,不欲饮食,脉弦而弱,测 知腑气已通,燥热得去,余邪欲从 少阳转出,宜因势利导,和解枢机, 予以小柴胡汤……五日,其夫来云, 已痊愈矣。
(《湖北中医医案选辑》第一辑,第21 页)
病案 2
患者主症
潘某,男,43岁。先因劳动汗出受 凉,又以晚餐过饱伤食,致发热恶 寒,头疼身痛,脘闷恶心,单位卫 生科给以藿香正气丸三包,不应, 又给保和丸三包,亦无效,仍发热 头痛,汗出恶风,腹满而痛,大便 三日未解。
两胠疼痛
★主证辩证细化:“腹满”时减;复如故;喜温喜按
3.治法:当以温药服之(理中丸等)
【辨证论治要点】
①虚寒性腹满的辨证要点是“趺 阳脉微弦”和“腹满时减,复如故”两 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