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发病机制概述共22页
重症药疹课件PPT

适当锻炼
适当进行锻炼,增强身体 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和 血液循环。
患者教育
提高认识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重症药疹的 成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 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 治疗和康复。
定期随访
定期随访患者,了解病情变化和康 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康复 计划。
症状。
排除其他疾病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 症状的疾病,如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鉴别诊断
01
02
03
感染性疾病
重症药疹需与某些感染性 疾病相鉴别,如麻疹、水 痘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 能出现类似的药疹症状,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 炎等。
其他药物反应
重症药疹需与其他药物反 应相鉴别,如药物热、药 物性肝损伤等。
疹的辅助治疗。
皮肤护理
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防止皮肤破损和感染。
皮肤保护
避免紫外线照射和使用防晒霜,防止皮肤受 损。
皮肤保湿
使用温和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预防皮 肤干燥和瘙痒。
皮肤观察
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如出现红肿、水疱、糜 烂等现象,及时就医。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疏导 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不同种族和民族的重症药疹发 病率存在差异,提示遗传因素 在不同种族和民族间的差异。
03
重症药疹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诊断标准
药疹史
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 包括用药种类、剂量和
时间等。
症状表现
药疹(Drug Eruption)

轻型药疹
(一) 固定型药疹 (二) 荨麻疹型药疹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型药疹 (四) 紫癜型药疹 (五) 湿疹型药疹 (六) 痤疮样药疹 (七) 光感性药疹
重型药疹
(1) 多形红斑型药疹 (2)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3)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4)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一)固定型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4 引起药物 :解热止痛类、巴比妥类、青霉素 类、链 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引起。
(四)多形红斑型药疹(Erythema Multiform Drug
Eruption )
1 皮损特点: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 疹,境界清楚,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 似“虹膜样”;
2 部位:多对称分布四肢伸侧、躯干。常 累及口腔,口唇及外生殖器粘膜;
易发生中毒性反应,如甲氨蝶呤等常引起口 腔溃疡、出血性皮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疹称为中毒性药疹。
3 蓄积作用 有些药物排泄较慢,或患者有肝肾功能
障碍,或者药物剂量虽然不大,但用药时间 过久,均可造成药物蓄积而诱发药疹,如碘 化物所引起的痤疮 样皮损。
4 体内酶的缺陷
临床表现
(inical manifestation)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tiform Drug Eruption)
1、皮疹特点 :为散在或密集、针头至米粒大、 对称分布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融合成片或 弥漫性,类似麻疹或猩红热;
2、部位:全身泛发,对称分布;
3 自觉症状 :瘙痒、灼热,或发热全身症状;
(3)早期损害为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 可有糜烂、渗液、结痂;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药疹

诊断
诊断
患者有明确助服药史
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突然发生, 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并进展较快, 1—2日至
变态反应性
药物原形 半抗原+载体 代谢产物 药物+光照
抗原
免疫反应
与药疹发生有关的变态反应包括:
I 型: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Ⅱ型: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Ⅲ型:血管炎、血清病及血清病样综合征 Ⅳ型: 如湿疹样及麻疹样药疹、剥脱性皮炎
!变态反应药疹特点
1、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 对多数人则不发 生反应;
荨麻疹型药疹
1、皮疹特点:大小形态不一、鲜红色风团,持续时间长; 2、部位:全身泛发、对称分布 3、自觉症状:瘙痒剧烈、刺痛、触痛。 4、伴随症状:可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
、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蛋白尿等。 5、引起药物:多由青霉素、头孢菌素、痢特灵及血清制品。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紫癜型药疹
紫癜型药疹
1、皮损特点: 双小腿出现红色瘀点或瘀斑,散在或密 集分布;
2、部位:四肢、躯干均可累及; 3、全身症状:有粘膜出血、贫血、关节肿痛等; 4、引起药物:抗生素、巴比妥类、利尿药等。
其他类型
湿疹型药疹 痤疮样药疹 光感性药疹
痤疮
湿疹
湿疹型药疹 引起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及奎宁等。
2、皮疹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性质、剂量无关;高敏状 态下,极小剂量的药物也可诱发严重的药疹;
3、有一定的潜伏期: 初次用药 约4一20天,多数7—8天 再次用药 数分钟至24小时之内即可发生;
变态反应药疹特点
4、皮疹形态各式各样,很少有特异性; 5、抗过敏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 6、药疹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式近似
药疹发病机理

药疹发病机理药疹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尚有不少总是有待今后研究阐明。
但皮肤病学才倾向认为,大多数的药疹仍是变态反应所引起的。
其主要根据如下:一、药疹发生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者须经4~20日的潜伏期,倘若致敏状态已形成后,则多数在十分钟至24小时内,即可发病。
二、药疹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及其药理作用无关。
已发生过药疹的人,即使应用该致敏药的很小剂量,仍然可再次发病。
三、某些病例可用致敏药进行脱敏。
四、痊愈后的患者,若应用与原致敏药物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亦可引发药疹,这就是前面已叙述过的交叉过敏;还有另一种情况,当病人处于敏感状态增高时,尚可对一些在化学结构式毫不相关的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这便是所谓的多价过敏或多原过敏。
五、药疹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类药等抗过敏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某些药疹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药物毒性作用或光敏感作用有关。
前者象药物性剥脱性皮炎,一般认为该病是药物剂量使用过大或服用时间太久所致的毒性反应;后者如内服磺胺药后,一旦暴露于阳光下,就可能发生皮炎。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药疹(Drug Eruption)

3 引起药物
多由青霉素、头 孢菌素、痢特灵及血 清制品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tiform
Drug Eruption)
1、皮疹特点
为散在或密集、针头 至米粒大、对称分布的 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融 合成片或弥漫性,类似 麻疹或猩红热;
较少情况下也可由别嘌呤、米诺环素、 钙通道抑制剂及雷尼替丁等引起。
• 临床特征为发热、皮损、淋巴结肿大、 血液学异常及器官受累。
• 早期皮损可表现为面部、躯干上部及 上肢的麻疹样皮损,可演变为剥脱性 皮炎样皮损,因毛囊水肿明显而导致 皮损浸润变硬。面部水肿具特征性, 真皮浅层水肿可导致水疱形成,也可 出现无菌性脓疱及紫癜。
(一)固定型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1 皮疹特点
为圆形水肿 性紫 红色斑疹,边 界清
楚,单个或数个常
为一个;
固定型药疹
2 部位
口唇、外生殖器等 皮肤粘膜交界处,手 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
3 自觉症状
瘙痒
固定型药疹
4 皮疹消退后遗留 色素沉着,不易 消退;
5 再用相同 药物 则在原部位发生 同样皮疹;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治疗(Treatment)
1 治疗原则 停、排、抗、支、 防
(1)停用一切可疑致病药物; (2)加速体内药物排泄; (3)抗过敏; (4)加强支持疗法; (5)防止继发感染和治疗并发症。
2 轻型药疹
(1) 5%葡萄糖
500m1
维生素C
2、部位:
全身泛发,对称分布;
2 自觉症状 瘙痒、皮肤灼热、或发热全身症状;
药疹的发病机理

药疹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功能恢复期,所用药物在正常用量情况下引起的一种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由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反应,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包括在内。
我国所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草案)中明确规定不良反应的具体范围为:①所有危及生命、致残直至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的不良反应;②新药投产使用后所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③疑为药品所引致的畸形、突变、癌变;④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⑤非麻醉药品产生的药物依赖性;⑥疑为药品间互相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⑦其他一切意外的不良反应。
药疹(drug eruption)则是主要发生在皮肤及(或)黏膜上的药物不良反应,故亦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或称为皮肤药物反应(cutaneous drug reactions,CDR),即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
据统计,药疹占ADR的1/4-1/3,新加坡卫生部药物警戒权威机构统计2003年药疹占ADR中46﹪。
药物不良反应由来已久,但在20世纪后期以来,医药学高度发达,表现得更为突出。
不但发病率逐渐增多,新型的药物反应也在不断的出现。
因此,ADR是一类不断发展的疾病,需要我们更多的去认识。
皮肤是ADR中最常累及的器官,药疹在ADR中最为常见,波士顿药物监测协作组在37000名住院患者中统计医院常用药物的药疹发生率为2%。
Hunziker等(1997)报告了瑞士3家医院1974-1993年20年中药疹患者数,在48005住院患者中有1317人(2.7%)发生过药疹。
最常见的致病药物为青霉素及磺胺类,最常见的反应类型为斑丘疹形皮疹(91.2%)及荨麻疹形皮疹,与上述波士顿调查结果相似。
药疹的发病机制

药物反应继发于免疫或非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需要宿主的免疫途径也被称作药物变态反应。
一个药物引起免疫反应的能力取决于多方面。
大多数药物是小的有机分子,分子量不到1000Da。
这种大小的分子除非结合一个更大的分子(通常是一个蛋白质大分子),否则它们不能引起免疫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药物当作一个半抗原。
大多数药物没有能力与大分子形成共价键,不能形成这种类型的免疫抗原。
宿主对药物的反应方式有很多种。
机体对静脉给予药物和局部应用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
患者在吸收或代谢药物的能力方面也有差异。
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更有可能对氨苄西林产生麻疹样药疹。
机体对药物的免疫反应可能依赖免疫球蛋白E,IgE可能与瘙痒,荨麻疹,支气管痉挛和喉头水肿有关。
药疹可能引起血清病样反应。
细胞毒药物反应可能出现在药物与组织结合的部位,然后这种结合体成为抗体或细胞介导细胞毒的靶目标。
大多麻疹样反应是可复制的,被认为是免疫性的,但不是由IgE介导。
非免疫性的药物反应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导致。
阿司匹林、阿片制剂和放射性对照药物可能直接释放肥大细胞介质,导致荨麻疹。
超剂量用药可能通过直接损伤皮肤细胞引起皮肤副作用。
由于遗传因素不能对某些化合物解毒,导致有毒的代谢产物也能损伤皮肤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直接活化粒细胞与Sweet综合征关。
化疗继发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脱发或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特殊类型的皮疹,或针对某些特定部位的皮肤,例如应用细胞毒素剂可见到的肢端红斑。
抗生素能破坏正常的细菌菌群,导致其他微生物过度生长。
药物能相互作用,竞争结合位点或引起代谢改变,另外,某些药物。
例如锂通过活化中性粒细胞,能加重痤疮和银屑病。
患荨麻疹的儿童用NSAIDS治疗,能加重荨麻疹。
药物诱导的荨麻疹也能通过IgE机制、抗IgE受体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引起。
IgE依赖的荨麻疹反应通常出现在服药后的36h内,但也可在数分钟内发生。
一般开始于服药后的4~12d,在这段时间,抗体和药物抗原之间已达到平衡,允许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药疹大课 ppt课件

5/26/2020
下一页
五、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服药史。应详细了解起疹前3周 内的用药。
2.有一定的潜伏期。变态反应性药疹首次 用药的潜伏期为5-20天,重复用药在1-2 天内发疹。
3.发疹突然,多全身性、对称性分布。
(除固定型药疹外)。
4.鉴别相同症状的其它皮肤病。
5.确定致敏药物:
5/26/2020
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
常见药物有苯巴比妥、甲丙氨酯(眠 尔通)、氯普噻吨(泰尔登)、苯妥 英钠等。
5/26/2020
血清制剂及疫苗
破伤风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 犬病疫苗等
5/26/2020
中药
单味药:
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 丹参、鱼腥草、五味子、人参、两面针、 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 风、白蒺藜、大黄、蓖麻子等30余种。
下一页
(1)根据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 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 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
(2)试验方法确定致敏药物:有体内试验(皮 肤试验和激发试验)和体外试验(嗜碱性 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琼脂弥散试验、放 射变应原吸附试验、体外淋巴细胞转化 试验、皮肤窗试验)两类。
5/26/2020
•轻症药疹 •重症药疹
5/26/2020
下一页
轻症药疹
(一)固定型药疹 (二)荨麻疹型药疹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四)湿疹型药疹 (五)多形红斑型药疹 (六)紫癜型药疹 (七)痤疮样药疹 (八)光感性药疹
5/26/2020
下一页
重症药疹
(一)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二)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三)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5/2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