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

2021学年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
2021学年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建议用时:30分钟)

中国某些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间”字可解读为“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读下图,回答1~2题。

1.在我国北方,图示房屋门的朝向是( )

A.东B.南

C.西D.北

2.在我国北方,一年中屋内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达到最大时的日期出现在( )

A.3月B.6月

C.9月D.12月

1.B 2.D [第1题,根据材料中汉字造字知识,“间”即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从图片上看,该地正午阳光是斜射,也就是此日该地位于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北面或南面,此时该地位于直射点的正北或正南方向,阳光能照射进门,所以门的朝向为正南或正北。材料表明该地为我国北方,则正午太阳在正南,门应该朝向正南。第2题,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日期是不同的,射入门内的光照面积也不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高度最大,射入门内的光照面积最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小值,射入门内的光照面积最大。12月份,是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月份,因此,屋内正午阳光照射面积在一年中最大。]

李某乘车在莆田街道上等红灯时,随手拍下了前方的太阳能红绿灯。下图为拍摄的红绿灯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李某车辆行驶的方向为( )

A.正南B.正北

C.正东D.正西

4.如果可以通过电脑调控太阳能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以获得最多的太阳辐射能,该太阳

能板一年中调整角度范围是( )

A.90°B.66°44′

C.23°26′D.46°52′

3.B 4.D [第3题,太阳能红绿灯上的太阳能光板要面向太阳,即朝向南方,图中为李某在乘车时等红绿灯拍的照片,可知此时李某车辆正在向北行驶。第4题,莆田位于北半球,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能光板与地面的夹角小;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能光板与地面的夹角大,因此该夹角的调整范围就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即46°52′。]

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易错题)该地可能是( )

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6.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D 6.C [第5题,根据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且太阳光全是从南方照射进入室内,可以推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本题错选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所表示的内容。第6题,根据上题可知,图中正午太阳高度大的光线是该地夏至日正午的光线,正午太阳高度小的光线是该地冬至日正午的光线,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冬至到春分,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减小;春分到夏至,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因而该房室内冬暖夏凉,有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甲、乙、丙为我国某地300 m×300 m范围内新建居民区的三个规划方案。三个方案中①~⑥为居民楼,且序号相同的居民楼长宽一致,黑色阴影为居民楼影长,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回答7~8题。

甲(1月14日 12:00) 乙(1月14日 12:00) 丙(1月14日 12:00) 7.据图推断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松嫩平原B.塔里木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D.华北平原

8.下列关于各方案中楼高和楼间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高度一致

B.⑤号居民楼在乙方案中最低

C.乙方案中的①②号居民楼间距小于丙方案

D.甲方案各楼间距与乙方案各楼间距不同

7.A 8.C [第7题,读甲、乙、丙三个方案图可知,北京时间12时时,该居民区楼房影子朝向东北方向,由此可判断此时该地地方时大于12时,在120°E以东,最可能位于松嫩平原。第8题,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影长大于甲方案,故在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较高,同理可判读出⑤号居民楼在丙方案中最低;乙方案中①②号居民楼楼影较丙方案短,故楼高度低,楼间距小于丙,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方案和乙方案中的居民楼间距相同,楼高不同。] 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乙

(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标出夜半球。

(2)甲图是__________(日期)前后的地球光照图,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__,对应在乙图中的位置应该是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__。

(3)此时A地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___。此日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__________。

(4)在乙图中__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快,在乙图中__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慢。

(5)在②点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间的夹角为__________,此时,黄赤交角为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晨昏线应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第(2)题,由甲图判断为冬至日,对应乙图中④位置,④为冬至日,①为春分日,②为夏至日,③为秋分日。第(3)题,甲图中的A点位于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上,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应为:

90°-23°26′=66°34′。第(4) 题,在④点(冬至日)附近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在②点(夏至日)附近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第(5)题,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都是66°34′,黄赤交角是23°26′。

[答案](1)略(2)12月22日冬至④

(3)0°66°34′

(4)④②

(5)66°34′23°26′

[教师备选题]

某校(23°26′N)高中生,中午前后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利用一根标杆,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杆影长度,并将其结果绘制成示意图。仔细观察下图,回答1~3题。

1.此日的节气是( )

A.春分B.夏至

C.秋分D.冬至

2.此日后继续观测,一周内正午标杆的影子( )

A.不变B.变短

C.变长D.无规律

3.该地经度是( )

A.120°E B.124°E

C.90°E D.116°E

1.B 2.C 3.D [第1题,12时16分影长为0,说明此时太阳直射23°26′N,为夏至日。第2题,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达90°,正午影长为0。夏至日后,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影长变长。第3题,该地北京时间12时16分太阳高度最大,据此可计算出经度是116°E。]

下图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读图,完成4~5题。

4.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则①点所在经度为( ) A.30°E B.59°W

C.21°E D.无法确定

5.(易错题)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可能为( )

A.10.5°S B.15°S

C.19.5°S D.24°S

4.C 5.B [第4题,根据材料,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①点的地方时是正午12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结合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出①点所在经度为21°E,C对。第5题,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即直射15°N纬线时,此时距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还差51日。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距冬至日日期间隔为51日,所以距南回归线的纬度差与②点距北回归线的纬度差相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可能为15°S,B对。本题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利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周期是一年。]

6.分析下列①②③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判断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①③②D.③②①

C [依据图中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可知,①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②地为赤道地区,③地在南回归线上。]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画出晨昏线,并指出所画的是晨线还是昏线。

(2)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_,北半球是________(节气)。

(3)此时,__________________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4)此时在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可知,在图中画出的部分晨昏线附近的地区正由昼转向夜,因此是一条昏线。第(2)题,从图中看出,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是冬至日。第(3)题,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第(4)题,赤道与南回归线(H=90°)的纬度差是23°26′,因此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6°34′,北极圈与南回归线的纬度差是90°,正午太阳高度则为0°。在晨昏线上,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是0°。

[答案](1)画图略。昏线。

(2)23°26′S冬至日

(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4)66°34′0°0°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规律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3.能达到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逻辑推理过程 ,突破高考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随纬度变化规律: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春分日秋分日3月21日 9月23日 前后 赤道 由直射点纬线向南北两侧依次 等距离递减 夏至日6月22日 前后 北回 归线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 2、随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带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达最大值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达最小值达最大值 赤道上 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春秋分日达到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达到最大植。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计算:H=90°—/φ-δ / 即①取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②取其纬度差的余角。 例1: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各选项中,对四地纬度位置的说法与图示情况相符合的是 ①A.23°26′N B.46°52′N C.66°34′N D.90°N ②A.90°N B.66°34′N C.23°26′N D.0° ③A.0° B.23°26′N C.90°N D.66°34′N ④A.23°26′N B.46°52′N C.90°N D.66°34′N 例2:设m(纬度0°、30°E),n(23°26′N、30°E)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B每年有某时刻Hm=Hn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单选题 1.夏至日,某地(32°N,121°E)为使太阳能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则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α应调整为 A.23.5°B.35.5°C.8.5°D.55.5° 2.下图是春分日正午,垂直立在北半球不同纬度四个地点的四根竹竿影子的长短情况,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①④③② 图a是天津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户外实践活动期间面朝正东拍摄的行道树(道路两旁的景观树)照片,图b示意北半球极夜面积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3~4题 3.图a中行道树照片拍摄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A.5:00-6:OO B.8:00-9:00C.12:00-13:00D.17:00-18:00 4.从甲到戊期间,图a中行道树正午树影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A.逐渐变长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D.先变短后变长 塔里木盆地是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夏至日,北京时间17:00,一组驼队在塔里木盆地中部某地行驶,右侧有一排新月形沙丘,与行驶大致平行。读图,回答5~6题

5.拍摄此景观时,其面向的方向可能是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北方D.西南方6.从上述景观可知,此前该地盛行的风向是 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7~8题 7.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的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A.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南、近靠北回归线的地方 C.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 D.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的南温带 8.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本地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A.白昼长度B.正午太阳高度角C.大气温度D.降水量 读下图完成9~11题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判断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A.①到②段B.②到③段C.③到④段D.④到⑤段 2.五一节之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A.北半球,往南移动B.北半球,往北移动 C.南半球,往南移动D.南半球,往北移动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据此完成3~5题。 3.国务院批复发布农民丰收节的当天,太阳直射点接近下图中的哪个位置 A.①B.②C.③D.④ 4.全国农民在庆祝首届丰收节时,我国昼夜情况接近哪幅图 A.B.C.D. 5.我国国庆节那一天,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A.北半球B.南半球C.赤道上D.南回归线上 读3月21日(春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完成6~7题。

6.根据春分日的正午影长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B.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C.太阳光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小,气温越低 D.此时北极点附近全天都是白天 7.这一节气全球白天与黑夜长短情况是 A.昼夜等长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D.不能定,纬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8.每年冬去春来,天气逐渐变暖,对这种现象有下列四种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①是地球自转产生的②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③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回归线移动④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回归线移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9.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这一天是 A.9月23日前后B.12月22日前后 C.3月21日前后D.6月22日前后 10.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1.太阳能够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限是 A.北回归线和赤道B.赤道和南回归线 C.南、北纬66.5度的纬线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二、解答题 12.读经纬网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应用教案

课题 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变化规律及应用 计划课3 时教学目标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分布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图示法读图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容及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思维导图, 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考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回归线 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 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 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 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 至极点 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2018·大连联考)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解析图中丙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丙地在23°26′N上;乙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夏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推断出乙地在0°~23°26′S之间且接近23°26′S;甲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很小(低于10°),得出甲地在23°26′N以北,66°34′N以南,且距离66°34′N较近;同理推出丁地在23°26′S以南,66°34′S以北,且距离66°34′S较近。所以四地自北向南依次为:甲、丙、乙、丁。 答案 D 正午太阳高度的三点特殊规律 (1)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近大远小规律: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考法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分布规律判断 1.(2014·课标Ⅱ,4)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下题。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具使用说明 邻水县九龙中学沈俊 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回归运动)问题是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文字表达往往不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如果说能够巧妙地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仅以利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示,进行分段分析的教学进行阐述,供参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日期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图1 一、直射点与昼夜长短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相关的基本知识,如: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二、图示分段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相应的时间段,如: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①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②段;9月23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③段;12月22

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④段。 三、分段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的变化(图2以北半球为例) 图2 (1)纬度变化规律 ①段和②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③段和④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2)周年变化规律 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图3以北半球为例)

2019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专题1 微专题三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4)思维导图学案

微专题三: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4) 如图为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景观及其示意图,这种热水器非顶层用户也可以安装使用,既节能环保,又能与建筑景观融为一体,适合在大中城市高层建筑中推广使用。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在我国北方使用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全年平均使用时间没有热带地区长 B.甲集热器与丙热水箱组成一套设备 C.随纬度增高,集热器与墙面夹角β减小 D.随楼层增高,集热器与墙面夹角β减小 2.若太阳能集热器可随时移动,则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做 法是 A.夏至日,广州安装在北面 B.夏至日,北京安装在北面 C.春分日,新加坡安装在北面 D.春分日,堪培拉安装在南面 3.( 2016·江苏地理,9~10)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 (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 (1)~(2)题。 (1)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 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我国某小区阳台统一安装上下伸缩式晾衣架。读图,回答4~5题。 4.与武汉相比较,北京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A.冬季长,夏季短B.冬季长,夏季长 C.冬季短,夏季长D.冬季短,夏季短 5.北京与武汉相比较,正午时冬夏绳索长度伸缩变化的幅度 A.北京大于武汉B.北京小于武汉 C.北京等于武汉D.无法比较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可根据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7:1.3.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时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教学目标: 1.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2.了解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中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新课学习 (投影)图1.23a(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思考下列各题: 1、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2、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4、极昼和极夜现象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生:略 师: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极昼现象出现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极夜现象出现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读图指导) 1、指向地心的光线→太阳直射光线→太阳直射点;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2、全球;图中标有一些昼长的数值,找出其分布的规律,比方说和纬度的关系,可联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的活动所得的一个结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来说明分布规律的表述。 肯定学生“昼长由南向北减少”、“昼长从北极向南极减少”之类的说法,更要充分肯定“纬度越高,昼越长(短)”的表述。 3、极昼、极夜现象即昼长为2 4、0小时,注意图中昼长为24和0小时所涉及的范围。(活动)请同学们阅读图1.23b(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图1.23c(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组讨论并完成“读图思考”。 生:图1.23b(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极昼现象出现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极夜现象出现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生:图1.23c(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无极昼、极夜现象。 (承转)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那么可不可以由此推断出一个回归年中任意一天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呢?或者是地表某纬度在一个回归年内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指导)同一时刻,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夏至日一般,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春分→夏至→秋分), 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弧比重越大,昼越长夜越短,并且直

冬至太阳直射到哪里

冬至太阳直射到哪里 【篇一:太阳方位】 太阳方位 一、太阳出没的方位: 平常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而实际上,太阳只有在春分和秋分,即 太阳直射赤道时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东升西落,其余的时候太阳升落 方向都向北或向南有一定的偏移。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太阳升起的方位为东偏北,太阳落下 方位为西偏北,即东北升,西北落,全球如此。观察点越偏北,太 阳升落的方位就越偏北。同一地点,太阳直射点越偏北,即越靠近 北回归线,太阳升落的方位也越偏北。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情况 正好相反,即东南升,西南落。 太阳升落的方位可以从光照图的晨线上和昏线上读出,如图1.21。 二、正午太阳的方位: 夏半年,太阳从东偏北升起,从西偏北落下。冬半年,太阳从东偏 南升起,从西偏南落下。但并不代表太阳正午一定跟着偏北或者偏南。 正午太阳的位置一定位于正南或者正北,但究竟是位于正南还是位 于正北,这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和和观察者所处的纬度。直射点偏南,正午太阳则偏南,直射点偏北,正午太阳偏北。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正午太阳的位置和地面上物体的影子方向始终 是反的,即太阳位于正南,则影子在正北方向,太阳位于正北,影 子在正南方向。 【篇二: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编辑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和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中文名 太阳直射点 光线 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 角度 90度 位置 地心和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时间 为正午12时 夏至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秋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训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训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选择题 月球与八大行星一样作自西向东公转,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观测到月球、地内行星经过与太阳表面的天象,且前者比后者经过日面的时间短。下图为甲地观测到的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年内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h为11°,则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A.18° B.23.5° C.29° D.34.5° 2.若观测者在甲地某日先后观测到月球、水星经过太阳表面的天象,则第二天正午三大天体在星空中的位置可能是() A. B. C. D. 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两楼盘户型结构相同(见图甲)。读图回答3-4题。

3.若福州楼盘每层高2.8米,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米,图乙中②栋10层住户一年中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 A.11个月 B.9个月 C.7个月 D.1个月 4.上级部门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图乙)进行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扩大南北楼的楼间距 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若黄赤交角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的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与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应该( )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随意 下图是“我国某地朝南窗户的冬、夏至和春秋分日正午阳光入射图”。据图回答7-9题。 7.阳光如①所示射入窗户,下列正确的是( ) A.冬至日 B.夏至日 C.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D.昼最短夜最长 8.当阳光如②所示射入窗户,若此时是北京时间11时,则该地点位于( ) A.北京的北边 B.北京的西边 C.105°E D.135°E 9.当阳光如③所示射入窗户,江淮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正值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月份 B.河流正处于枯水期 C.水稻播种后在田中生长 D.处于梅雨季节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在湖心岛开发的观河景观宾馆示意图,分别有①②③④四种户型。读图完成10-12题。

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应用

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1. 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由此向四周呈同心圆递减(如下图甲)。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太阳高度值为各点对应纬度上的最大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其变化特点是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乙)。其值大小由如下公式决定:H=90°-|φ±δ|(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某地纬度,δ为直射点纬度,若φ与δ在赤道同侧取“-”,不同侧则取“+”) (2)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3)极点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时期,太阳高度全天都不变(如下图甲),始终等于直射点纬度,其值的年变化幅度解于0°~23°26/。 (4)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的太阳高度的变化:从日变化看,极昼期间,全天太阳高度始终都大于或等于零度,其中极圈上在0点时刻有太阳高度为0的时刻(如图乙),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太阳高度全天始终都大于零度(如图丙);从年变化看,北半球是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增大,南半球反之,其最大值由公式H=90°-|φ±δ|决定。 (5)其他纬度的太阳高度变化:都是日出日落时为0,12点最大,12点前递增,12点后递减。特殊之处是:赤道上的太阳高度是6点和18点为0(如图丁),其最大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范围是[66°34′,90°]。

2.太阳高度的应用 (1)推算纬度:根据公式: H=90°-|φ±δ|,可求任意地点的地理纬度。 (2)推算地方时:一天中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处的地方时为12时;春秋分时,太阳高度为0处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赤道上太阳高度为0处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 (3)推算城市的楼间距:若某地楼高为h,楼间距s,纬度为φ,则该楼与处于其背阳一侧房屋的楼间距s=cot(90°-φ-23°26′)。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4)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线,确定该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多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多朝北。 (5)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6)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应尽量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设热水器安装角度为a,当地纬度为φ,则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为a=φ+23°26′。 ●专项训练 图3—1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降水量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2000年山西综合卷) 1.该地纬度可能为() A.90°N~23°26′N之间 B.90°S~23°26′S之间 C.22°N或22°S D.40°30′N或40°30′S 2.该地气温及降水特征是() A.终年高温多雨 B.夏热少雨,冬温多雨 图3—1 C.冬温少雨,夏热多雨 D.夏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如图3—2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京(39°54′N),新加坡(1°N),汕头(23°26′N),海口(20°N),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

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

B A 安边中学 高一 年级 一 学期 地理 学科导学稿 执笔人: 马瑞刚 总第 6 课时 备课组长签字: 包级领导签字: 学生: 上课时间: 2013.9.22 集体备课 个人空间 一、课题:第3节 地球的运动2 学习目标 1、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 2、绘图说明太阳的回归运动。 三、教学过程 【知识复习】 1、 在右图上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 图中表示近日点的是 点,时间 为 ;表示近日点的是 点, 时间为 ; 3、A 和B 公转速度较快的是 。 【导学释疑】 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在右图中标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南北极、 北极星、地轴、黄赤交角的度数、 黄道平面和地轴的夹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请在下图相应位置标出二分二至日及时间;标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 (2)结合教材P16内容在下图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巩固提升】 1、黄赤交角的特点 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1)“一轴”即地轴,它是地球的自转轴,始终与赤道面垂直。 (2)“二面”一是黄道平面,即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二是赤道平面,即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它始终与地轴垂直。 (3)“三角度”一是黄赤交角,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其大小为23°26′;二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它与黄赤交角互余,目前其大小为66°34′;三是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其大小始终为90°。 (4)“三个基本不变”:一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二是黄赤交角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三是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5)“两个变”一是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断变化;二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达标检测 1、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出现南北移动?移动的最北和最南纬度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2、假如黄赤交角不存在,即为零,太阳直射点是否会移动?如果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否变化呢? 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公转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是 (度数)。 (2)地球公转至A 点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时间是 前后。 (3)在地球公转轨道①②③④四个时段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有 。 (4)在图中A 、B 、C 、D 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 (5) 在图中A 、B 、C 、D 四点,太阳直射赤道的是 。 反思栏 ③ ④①② B D C A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例如,北京约在北纬40°,在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73.5°;在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26.5°。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23.5°,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由于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小于23.5度,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黄赤交角23.5度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南北情况与夏至时相反。其余时间是这两个状态的过渡。 黄赤交角的存在!因为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南被移动, 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楼上所说的都是在指太阳直射点的不同,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毕竟只有一处而已! 正午是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 这个最高的高度随季节变化。冬至的时候最低,正午的太阳能从向南的窗户射进大半间屋子,夏至的时候只照进窗台一点点。 这个最高的高度还和你所在的纬度有关。如果你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度,夏至时分正午的太阳在头顶上,它的高度是90度;再往北,随纬度升高,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越低。 怎样计算一个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一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决定了该地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那么,一个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否可计算出来呢?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由于地轴的倾斜,地轴与轨道平面始终保持着大概66`34'的夹角,这样,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并决定了太阳可能直射的范围: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即直射点的纬度为0`;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直射

高中地理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练习 新人教版.doc

高频考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作为地球运动的结果,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和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相联系,从而取材于我们的生产生活,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高考命题方向——以能力立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锦囊宝典 1.正午太阳高度的考查涉及以下几方面。 (1)规律: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2)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3)计算公式:H=90°-|φ-δ|,(H表示某日所求地正午太阳高度,φ表示当地纬度,δ表示直射点纬度。如果所求地与直射点在同一半球,δ取正值;如果所求地与直射点在不同半球,δ取负值)此外,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 (4)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影子变短;方向由太阳的位置确定。 (5)地方时:一天之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 (6)楼间距离要抓住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已成为高考的热点,应从以下方面突破本难点: (1)列为高考重点反复训练讲解。 (2)抓住规律,图形结合。 (3)研究高考试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难点磁场 图3—1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降水量的 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纬度可能为() A.90°N~23°26′N之间 B.90°S~23°26′S之间 C.22°N或22°S D.40°30′N或40°30′S 2.★★★★★该地气温及降水特征是() A.终年高温多雨 B.夏热少雨,冬温多雨 C.冬温少雨,夏热多雨 D.夏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如图3—2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 京(39°54′N),新加坡(1°N),汕头(23°26′N), 海口(20°N),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 是() A.新加坡、海口、汕头、北京 B.北京、汕头、海口、新加坡 C.汕头、海口、北京、新加坡 D.汕头、海口、新加坡、北京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 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请 读图3—3,运用以下公式回答4~5题。 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H=90°-|φ-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 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 值,冬半年取负值。 ②tan 35°≈0.7 tan 45°=1 tan 60°≈1.732 4.★★★★★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 30度)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图3—3),某 个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请问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5.★★★★★为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A.20米 B.30米 C.40米 D.50米 6.★★★★北纬38°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遮挡,两楼距离不小于(1999年广东卷)() A.Htan(90°-38°) B.Htan(90°-38°-23.5°) C.Hcot(90°-38°) D.Hcot(90°-38°-23.5°) ●案例探究 [案例1]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要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其支架倾角,下列四幅日照图中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太阳高度角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高考命题趋向,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知识依托:晨昏线的特点与节气的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太阳辐射强度等知识为依托。 错解分析:本题涉及知识点较多,错误可能出现在晨昏线的特点与日期的判断错误,也可能是忽视了地球自转方向,也有可能不知道正午太阳高度角具体指图中的哪一个角,再者也有可能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的要求不熟悉,出现计算错误等。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设计 大田县第五中学林国忠 有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问题是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文字表达往往不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如果说能够巧妙地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仅以利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示,进行分段分析的教学进行阐述,供参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日期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图1 一、直射点与昼夜长短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相关的基本知识,如: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二、图示分段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相应的时间段,如: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①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②段;9月23日~

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③段;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④段。 三、分段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的变化(图2以北半球为例) 图2 (1)纬度变化规律 ①段和②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③段和④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2)周年变化规律 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图3以北半球为例)

高中地理 极昼区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公式的证明 湘教版必修1

极昼区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公式的证明. 极昼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 )和子夜太阳高度角(H 最小)可以用 下面公式求得。 (φ为当地纬度。δ为当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我们用两种方法证明: 法一:太阳视运动图法 如图1(1)所示,北半球某极昼区某日太阳视运动图,Z 为天顶,P 为北天极,ESWNO 所在平面为地平圈,AEBWO 所在平面为天赤道,O为地心,CD O ′平面切天球的圆为该天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它平行赤道平面,是天球上的纬线圈。图1(2)为简图,∠AOC =δ,∠NOP =φ , ∠SOC =H,∠NOD =H 最小。 我们用图1(2)来推导一下上面的公式: H =90°-(φ-δ) H 最小=φ+δ―90°

如图所示∠AO C=∠BO D=δ,∠CO S=H, ∠ZO A=∠NO P=φ(等量代换) ∠ZO A=∠Z′O B=φ(对角相等) ∠PO A=90°(天轴垂直天赤道平面) ∠ZO S=90°(天顶垂直地平圈) H=∠ZO S-∠ZO C =90°-(∠ZO A-∠AO C) =90°-(φ-δ) H最小+∠NO Z′=∠DO Z′ H最小+90°=∠Z′OB+∠BO D ∴H最小=φ+δ-90°(等量代换)法二:地球剖面图法 如图3所示,太阳直射点在北半 球δ时,(90°N-δ)以北地区为极 昼,图中A点(纬度φA )位于极昼地 区,此时A点的太阳高度为子夜的 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 度即H最小,A′点的太阳高度为正午 太阳高度角(H),A与A′点同纬 度。现来探讨H最小、H与φ、δ之 间的关系。 证明:(1)已知直射点δ,H δ=90°,

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利用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8届天津市部份区高3质量调查(1)﹞下图为谷歌 地球提供的我国北方某城市居民区(40°N,117°E)卫星遥感影象,拍摄日期为某年的9月23日。读图回答1—2题。 1.判断该图拍摄确当地时间可能为 A.5:30 B.9: 30 C.13:30 D.17:30 2.为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小区居民 计划在楼顶铺设光伏发电装备,若光伏发电板可通过前后转动调理来 提多发电效力,则发电板和水平地面的夹角最小约为 A.13.5° B.16.5° C.23.5° D.26.5° 【参考答案】1.B 2.B 正午太阳高度的利用 1.肯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1天中的最 大值时,此光阴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肯定房屋的朝向肯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取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 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 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肯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1定时,可根据 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2分 2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1天中 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久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 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 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

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光阴影最短(等于0)。 5.肯定楼间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以下图。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剂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成直角。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时效果最好。以下图。 7.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散布高度 1般情况下,由于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散布高度。学*科网(2018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地2分2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A.春分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多是 A.琼B.新 C.苏 D.赣(2018届江西省高36校联考)某太阳能装备生产公司,测试新研发的“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装备。聚热板可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旋转,使聚热板始终正对太阳,从而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据图回答3—5题。 3.为更好的开发销售市场,对主要销售目标城市进行测试,以下城市不合适作为测试地的城市是 A.海口 B.上海 C.成都 D.乌鲁木齐 4.在各城市中,经1年测试,以下测试结论正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计算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2016年10月15日至16日,第八次金砖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领导人峰会在印度果阿(15°26′N,73°50′E)举行。下图为印度半岛区域图。据此回答下题。 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举行时,果阿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A.70° B.90° C.60° D.55° 答案 【答案】A 解题必备 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2)季节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与该地的纬度差 注意:若太阳直射点与该地同在北半球,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太阳直射点与该地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之和。 如北京(40°N)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

①夏至日:H=90°-北回归线与北京的纬度差=90°-(40°-23°26′)=73°26′ ②冬至日:H=90°-北回归线与北京的纬度差=90°-(40°+23°26′)=26°34′学霸推荐 下图为谷歌地球拍摄的某地(39°N,117°40′E)卫星遥感影像,拍摄日期为3月10日。读图回答1—2题。 1.判断该图拍摄的当地时间可能为 A.6:00 B.18:00 C.10:00 D.13:00 2.假设甲所在建筑物正午影长与建筑物高度之比为H,则 A.全年H=1 B.全年H=0 C.当H=1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D.当H=0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答案 【答案】1.C 2.C 2.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故不可能有太阳直射现象,即H=0不可能发生;当H=1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经计算可知此时太阳直射6°S,故当H=1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由于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该地不可能全年H=1。故选C。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课时4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自主学习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①与②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③。 2.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④。 3.时间(季节)变化规律 探究点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经线时的太阳高度角,此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如下图所示。

探究点(一)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材料二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读图1,探讨以下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 2.什么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3.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有何分布规律? 同样问题探究回答图2 (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图3 (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后再探讨以下问题: 4.归纳,任一时刻,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何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点拨 5.由第4问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两个规律:①两个地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就越大;②两个地方,与太阳直射点相隔的纬度“距离”相等,则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探究点(二)分析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的变化。 绘制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移动的轨迹图,根据点拨5问得出的规律,探讨以下问题: 6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点在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之中, 哪一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能否达到90°?哪一天最小?为什么?(夏至日最大,因为这一天P地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最近,冬至日最小,因为这一天P地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最远) 7.北回归线上在哪一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哪一天最小? 8 假如5月1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到Q地,那么Q地就在5月1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90°,除5月1日外,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返回时,是否还会有一次? 什么时候最小?为什么? 9.K地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什么时候最小?为什么? 10.M、N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为什么?(同理类推) 根据以上分析,填写下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