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总体规划
兰州大学榆中校园优化分析报告

兰州大学榆中校园优化1.校园网络基础数据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
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发展壮大,迅速崛起。
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在“开发大西北”、“建立战略后方”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肩负起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历史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211工程”、“985工程”的历史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综合优势更加突出,迎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并以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强、办学成绩突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学校现有本科生2,0710人,硕士研究生9,682人,博士研究生2,295人。
在职教职工4,204人,有专任教师2,015人。
1.1校园范围234G工参信息(基站分功能区,小区覆盖范围)占用小区列表.xl sx2校园网络质量评估2.1 DT测试对比测试指标对比覆盖图对比4G初测:复测:3G覆盖图:DT测试问题点汇总:问题点1:此区域存在大片连续弱覆盖,RSRP均值在-110dBm左右,建议新建基站增强覆盖(如下图)已规划“榆中兰大一体化”。
问题点2:此区域主要是由于信号较杂导致SINR差,建议控制大学城天山堂1、大学城天山堂2、大学城2覆盖范围,该区域主要由大学城正门覆盖(如下图)(已完成)问题点3:此区域主要是由于信号较杂导致SINR差,建议控制大学城天山堂3、大学城天山堂2、大学城正门2覆盖范围,该区域主要由榆中民大19号楼1覆盖(如下图)(已完成)问题点4:此区域主要是由于信号较杂导致SINR差,建议尝试调整兰大1号楼或民大19号楼改善覆盖(已完成)问题点5:此区域主要是由于信号较杂导致SINR差且存在弱覆盖RSRP均值在-105dBm左右,建议尝试调整兰大16号楼2扇区改善覆盖(已完成)2.2 CQT测试FAST覆盖情况对比:楼宇弱覆盖比例图楼宇MR采样数分部图1、2、3、4、5、6、7号宿舍楼采样点在(10000-1000000)比例范围内采样数多,这些宿舍楼为高业务楼宇。
榆中大学城

大学城失败最根本所在是,许多地方政府都是为了获得中央 投资资金,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盲目制定经济发展规 划,没有进行经验验证或者项目评估。 兰州市榆中区大学城的建设,在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较弱、建 成区面积、高校学生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大学城的规模却 排在全国前列,大学城建设不单单一个高校建设的简单问题,而 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定位问题。榆中并没有处在兰州市一个有 效的辐射范围之内,大学城与兰州市之间的联系微弱也成为了 扼制其发展效应的因素.
城市的演化和发展是经济社会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形成衍生出对集会交换的需求,于是有了市场;对居 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通的需求产生了公路;对于艺术 的需求产生了剧场……
大学城的两个特征: 多样性。大学城远非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封闭、自成体系 的文教园区模式,而是在组成内容、教育功能、区域互动 关系等方面具有全新的高校建设模式,其中,促成其发生 变化的因素往往有时代背景、教育发展、城市化生产手段 等深层的动力机制和相关高等教育产业化效应的影响,因 而具有复杂、多样化的外在特征。作为城市空间外扩的建 设手段,甚至成为产业结构和城市升级的因素。
(二)我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 是以大学为主体,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产 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标,依托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系统,以研制、开发 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亚为主导,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创新和 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集教育、科研、开发服务、生产、居住、旅游休闲等 多种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化社区。
兰州榆中大学城 榆中简介:榆中县是甘肃省兰州市辖唯一的国家级扶 贫县。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全县分为北部干旱山区、 南部高寒二阴山区和中部川塬河谷地三类地区,经济 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县级财政困难。但拥有交通便 利(陇海铁路、柳高速公路、312、309国道、101、 兰02省道及东金公路纵横贯穿)和县城兰州距市区38 公里等区位优势,旅游等资源较为丰富。 根据2009年全国统一实点变更数据 显示,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29469.6公 顷,其中农用地174829.5公顷,占土 地总面积的53.06%;建设用地14975.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5%;其他用 土地面积为139664.4公顷,占土地总 面积的42.39%。
兰州大学校园环境改造计划精

兰州大学校园环境改造方案一、改造根据根据?兰州大学十一五开展规划?、?兰州大学校园建立规划纲要?、?兰州大学本部校区规划调整方案?、?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绿化景观规划?和百年校庆要求,制定校园环境改造方案。
二、改造目的显著提升校园环境层次,全面美化校园育人环境,展现兰大风采,树立良好形象,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与学生的教育熏陶相得益彰。
在学校百年华诞之际,使校园相貌得到整体改观和优化,建立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人文化、数字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三、改造原那么1.坚持遵循规划进展改造的原那么。
根据学校开展战略规划和校园建立规划施行改造,既遵循规划原那么和思路,又与时俱进,积极汲取先进的建立和开展理念。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那么。
环境改造中,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表达环境育人的理念,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坚持传承校园文化的原那么。
环境改造中尊重和保存已形成的建筑与环境风格,同时,以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小品等人文景观,凸显兰大百年名校的精神和风貌,表达兰大自身的文化特色,营造积极进取,青春活泼的校园环境气氛。
4.坚持创立一流品质的原那么。
立足长远,立意高远,追求和表达一流品质,以通透、交融、清新、亲近等特征,展现一流大学校园环境品格。
5.坚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的原那么。
把握点与面、全局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结合,在实现过程中处理好“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关系。
四、改造思路1、本部:围绕一条轴线、一个中心点、一条环形线、“五个广场〞、“五个花园〞进展。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景观点建立带动景观区建立。
一条轴线:校大门至图书馆。
这是校园中轴线,本次不做大调整,待旧文科楼改造时一并考虑。
一个中心点:校园中心喷泉。
这是校园中心点,也是校园绿化区域中心点。
周围绿化已形成风格,只进展修剪和部分改造。
一条环形线:校园道路交通环形线。
这是此次改造的重点。
一是进展道路扩展;二是围绕环形线周边进展改造和布局。
榆中校区主体景观带一期工程主要节点说明

榆中校区主体景观带一期工程主要节点简介
1. 门前广场——南北两侧为绿地,通过高大的云杉类树木,从视觉上阻挡商业建筑,营造宁静的校园氛围。
广场中央石雕的校徽与校门上的校名构成了完整的视觉识别体系。
2. 入口绿地——中央阶梯坡道两侧种植高大乔木,坡道高处平台设置三组灯柱阵列,形成绿地标志点。
两侧的斜坡绿地种植常绿灌木和地被植物。
连接南北两侧规划建筑物的通道在绿地中穿过,其东西两侧为主要进出道路。
3. 溯源广场——地势相对提高的圆形广场,位于校园规划东西轴及南北轴交汇点,由“国立兰州大学”牌楼(待建)和一系列的跌级水景、绿地及中心水面构成。
溯源广场作为主体景观建设的高潮点,寓意学子知识、眼界、心胸开阔;周边延续跌落的水景给整个景观赋予了灵气,象征着兰大精神的不断传承。
4. 主题广场——位于图书馆前,两侧为绿地,中间为校园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广场,与溯源广场的西侧连为一体。
主题广场设计将百年兰大的一百件大事分别雕刻在花岗石上,均匀无规则地分布在广场地面(暂未实施),同时一百个冷雾喷头与其一一配对,使行人沿着梦幻般的薄雾,仿佛徜徉在兰州大学百年历史的长河中。
榆中校区主体景观带二期工程将在溯源广场平台和东侧分别建设“国立兰州大学”牌楼和水景广场,在图书馆西侧建设下沉式广场,同时完善景观两侧的道路系统。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概况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概况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校本部47公里。
北邻陇海铁路,设有夏官营站;南临312国道和巉兰高速公路。
校区总占地面积5468亩,其中建设用地2120亩,绿化用地3348亩,现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404297平方米,是兰州大学五个教学园区中规模最大的校区。
榆中校区始建于2000年9月,2001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现有三个年级本科在校生9000人,设立20个院,64个本科专业。
校区交通便利、信息通畅,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先进完备的教学、实验条件,标准齐全的文体活动场馆,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为莘莘学子求学深造提供了理想的天地。
创建背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推动了新一轮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兰州大学作为一个具有近百年建校光荣历史和国家布局在西北地区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由于在兰州市区受到办学空间的影响和制约,已经难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高教事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
在这种情况下,校党委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果断作出“发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重要决策,全面实施党中央关于“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提出“把兰州大学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
2000年11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同意筹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批复”(教发展[2000]150号),兰州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扩建新校区的两所部属重点院校之一。
2001年8月底,榆中校区(北区)一期建设和维修工程基本完工,第一批新生顺利入住新校区。
区域优势榆中校区处于甘肃省确定规划建设的“兰州科教城”的核心地段。
同时,又处于兰州市城市建设“东扩区”榆中盆地的有利位置,地理空间容量较大,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
2001年12月9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同教育部签定了省部共建兰州大学的协议。
省、部各级领导对榆中校区的发展建设非常关心,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长陈至立,现任教育部长周济多次在校区建设期间亲临考察。
绿色校园环境规划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绿色校园建设规划前言:在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绿色校园已经成为21 世纪大学校园规划的共同追求,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绿色大学校园是校园规划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采用正确的规划设计原则和对策,确立具有环境生态保护,满足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意义的绿色大学校园规划是当前的迫切要求。
1绿色校园(一)“绿色校园”的内涵“绿色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绿化校园”,更主张环境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励师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和联系,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即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环境素养,落实环保行动。
“绿色校园”是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的具体体现,是21 世纪学校环境教育的新方法。
学校首先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的学习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价值观,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正规环境教育的基本功能。
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约占学生每天生活的1/3,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过校园的环境、生活和管理体系传递可持续发展思想尤显重要。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学校也被看作是一个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它随时随刻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校进行环境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环境管理活动本身也是师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机会和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有着特定的教育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校园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改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校园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素养。
三年榆中的变化——离校前写给学弟学妹们

2005年的8月,我们坐着校车被刚刚毕业离校的04级师兄师姐们带到了榆中校区这一片启用了没几年的地方,现在转眼三年,为响应周校长决策我们将搬离榆中校区这个被俞敏洪称为大山里的全国重点大学的地方,马上走了还是有一丝的不舍,尽管三年来总是抱怨榆中校区的荒芜和落后。
现在突然想写一点关于榆中校区的变化,留作纪念,也算是给师弟师妹们讲解一下榆中校区的历史,希望你们在这里过的顺利。
2005年是当时的2001届榆中校区最早见证的那一批学长们毕业的日子,他们当时给我讲了很多校区的历史。
最早他们刚来的时候,校区是没有通上马路的,外面那些路当时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一路颠簸来到这里。
当时的校区很小,还没有现在的南区,校门是现在德源楼前面的那一处遗址。
学校里的主要建筑除了兰空留下的烂房子就是教学楼了,宿舍楼只有现在的27、28、29、32等几栋,还没有二食堂和综合市场等现在觉得还可以去转转的地方,他们当时只有一个年级三千人不到,校园里没有路灯,到了晚上黑灯瞎火的整个校区就像鬼片中的荒郊野外坟场,为此他们每天晚上都闹,拿着锅碗瓢盆敲锣打鼓,甚至有一天晚上将一个大垃圾箱点着,火光冲天。
学校不得不每天晚上要求学生工作的老师在这里留守,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每个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以前是没有的副书记的。
学校当时做了好多工作,包括和当地政府的协商,据说当地政府在兰大搬过来之后打了一个很大的标语:“依靠兰大,脱贫致富”,于是就出现了白天兰大将校内外的路灯装上,一晚上过去这些路灯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他们那一届是艰苦创业的一届,很不容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兰大是亏待他们的,当时的兰大排名已经掉到了差不多全国40名,而李发申校长还在想办法准备在榆中校区建高尔夫球场。
以上是最早的师兄们讲给我听的,接下来是我们05年过来后我亲眼看到的榆中校区的变化:1、周校长来到兰大。
我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应该排在第一位,虽然现在兰大的师生都在讨论周校长究竟在兰大能待几年,可是正是因为周校长,兰大才有了中兴之象。
兰州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纲要

兰州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纲要根据兰州大学2004-20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4-2010年学科与队伍建设规划和“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学校校园建设布局和各方面的实际,特制定兰州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纲要。
一、校园建设概况与存在问题兰州大学现有建设用地3800多亩,分盘旋路校区、榆中校区、一分部、二分部、三分部(现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医学校区等六个校区和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校医院等四所医院。
另有4000多亩绿化和生产用地,4800多亩草地农业科研与教学实习用地,发展空间较大。
其中盘旋路校区占地面积592亩,是榆中校区建设之前的主校区,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榆中校区占地2410亩,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之中,已有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一分部占地面积200亩,大部分为教学区,少部分为家属区,共有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二分部占地面积91亩,绝大部分为家属区,一小部分为教学区,共有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三分部现为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同样是科研、行政、家属区混用,占地面积13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医学校区占地面积275亩,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
六个校区目前共有建筑面积111.6万平方米。
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各校区功能划分不科学由于兰州大学的各个校区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各校区的功能划分不可能统一确定,只能是走一步规划一步,导致各校区功能划分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协调发展的建设机制,多功能混用比较突出,影响了学校的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
因此,如何使各校区的功能划分更加科学、合理、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建筑标准低,且老化严重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计、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路径园林无疑有自己的特点。
但大部分建筑标准较低,功能单一,破旧简陋,老化严重,各种管线和设施不够配套,需要进行彻底改造、翻修或拆除。
而榆中校区现有大部分旧建筑是兰州空军在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其建筑标准也比较低,功能利用范围较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项目名称及提要:
项目名称: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总体规划
建设地点: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
规划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规划设计人:江立敏、王辉
规划面积:137.8公顷
规划设计完成年月:2002年9月
竣工年月:
2.设计构思与作品特点:
本案主要规划任务是体现兰州大学百年老校的特征并有效解决新老校区的衔接问题。
规划以纵、横两轴为控制线,使建筑与外部空间依托于此,垫定整体环境的基调——反映理性庄重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基本特征。
在确定校园整体结构基础后,辅以多条纵向副轴,使各区的建筑沿副轴发展,这种“多中心一副轴”模式使校园结构脉络清晰,把新老校区纳入整体的规划结构并解决了分期建设与保持校园完整性的矛盾。
为协调新老校区保留与发展的问题,以一条蜿蜒绿带联系生活区和校前区的两个入口,使现有校区与规划新建区域之间形成一条绿色的“生态带”,诠释出过去、现在、未来的交融,为庄重、理性的校园结构注入一些活泼、浪漫的个性特征。
3.校园规划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学校规模:17000人
●校园占地面积:137.8公顷
●校舍建设用地:179000m²
各种运动场地:141000 m²
道路、广场用地:43000 m²
绿地:466000 m²
发展预留用地:266000 m²
●校舍总建筑面积:515700 m²●平均每生建筑面积:30.34 m²/生●建筑容积率:0.37
●绿地覆盖率: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