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地区的明代汉族移民 姓名

合集下载

云南省明清时期进士名录

云南省明清时期进士名录

云南省明清时期进士名录明清两代,云南文化、经济长足发展,知识分子士绅阶层迅速崛起、壮大,对边远、封闭、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知识分子士绅阶层的崛起、壮大又与明初汉族大规模移民云南以及科举取士密切相关。

较保守地估计,明代大约有300万汉族移民云南。

云南明代的科举考试,乡试始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癸酉科,这年到应天府(南京)参加乡试的云南人,有李忠、杨嵩两人中举;会试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这年参加会试的云南举子,有昆明人李忠中进士。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诏停科举,云南也和全国一样废除了科举考试。

明清两代,全国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云南仅有数次未参加考试。

明清两代的会试和殿试,全国共取文进士51624人,云南籍(包括在云南的外省籍人士的后代)举子共有950人(明代257人,清代693人)中文进士。

笔者收集资料多年,经过较细致的整理、划分,大体上可以把这950个进士的籍贯按云南如今的行政区划归属于下(具体人名略):昆明市的盘龙、五华、西山、官渡4区,明清两代都属于昆明县。

明代有51人中进士,清代有163人中进士,居全省州县之首。

大理市是由明清时期的太和县、赵州(今大理凤仪镇)合并而成的。

太和、赵州二州县明代有42人(太和县40人,赵州2人)中进士,清代有70人(太和县49人,赵州21人)中进士。

石屏县,明清时期称为石屏州。

明代有10人中进士,清代有53人(55人次)中进士。

石屏的袁嘉谷,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中第二甲62名进士;同年举行的经济特科,袁嘉谷又中第一等第1名,因而有中“特科状元”之说。

建水县,明代称为建水州,清代改为建水县。

明代有27人中进士,清代有32人中进士。

保山市的隆阳区,明代称为金齿司、保山县,清代称为保山县。

明代有25人中进士,清代有16人中进士。

晋宁县由明清时期的晋宁州和昆阳州合并而成。

明代有4人(全为晋宁州人)中进士,清代有30人(晋宁28人,昆阳2人)中进士。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自古以来多民族共存的地区。

在明代,随着政治、军事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大量汉族移民涌入云南。

这些移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

本文旨在探讨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情况,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现象。

首先,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动因主要有政治和军事因素。

明代初期,明朝政府为了巩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大规模移民政策。

同时,为了增加边防力量,明朝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军事移民,将大量士兵和官员调派到云南地区。

这些政治和军事移民不仅增加了云南的人口规模,也为汉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其次,云南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融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特点。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明代时期的云南有彝族、白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随着汉族移民的涌入,不同民族之间开始出现了交流和融合的现象。

汉族移民在经济活动、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当地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当地的少数民族也对汉族移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第三,云南汉族移民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变迁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族移民的涌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他们引进了一些农业技术、商业经验和手工业技艺,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汉族移民在土地开发、商品流通和市场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商业品种、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促进了云南社会的变迁。

此外,云南汉族移民对当地的宗教信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时期,儒家思想在云南地区开始传播,汉族移民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带来了儒家经典和礼仪制度。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云南地区传播开来,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宗教信仰之一。

汉族移民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宗教信仰成为他们团结的纽带。

综上所述,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历史现象。

明朝—朝廷大规模向云南移民

明朝—朝廷大规模向云南移民

明朝—朝廷大规模向云南移民明朝—朝廷大规模向云南移民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是云南人说不完的话题,是云南人心里的牵挂,是云南人寻根的情结,中国人一向是守礼义、重亲情的,因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乡的山水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

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华夏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一种故乡情结。

如今,柳树湾高石坎(即今石门坎)已经是处于南京城繁华的闹市区了,听说,每一年都有不少云南人去南京寻根呢。

而很多云南人从小就对“南京”这两个字很耳熟,见到南京人也自然地有一种亲切感。

要追宗溯源,我们就得先了解我们的先祖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状况?以及人所处的历史条件,这样才能理出头顺来。

下面是本人从网络上收集而疏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葬于明孝陵。

二、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招降“北元”策略失败曲靖的白石江是南盘江的一条支流,是今天看来并不起眼的一条小江,全长3l里,由东向西穿回曲靖坝子南北两翼。

江流距曲靖城一公里,中上游地势险恶,是古代北行古弹道和普安路(东行古驿道)的交汇口,历史上是曲靖的咽喉要塞和打通云南的必经之地。

显然古代的白石江却不是今日的这个样子,它宽阔,浩荡。

一直是曲靖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

明洪武元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将元顺帝赶到了大漠以北,自己很威风地坐上了龙椅,然而让这个皇帝大伤脑筋的事是,云南被控于梁王把匝瓦尔密之下,是元朝残余势力,臣属于“北元”。

然而云南这个叫把匝刺瓦尔密的梁王凭借着边疆山高皇帝远,一直没把这大明王朝放在眼里,仍然与北部边塞的元朝残余势力遥相呼应,权属上仍旧臣属于“北元”。

果敢族:流落缅甸的明朝汉人遗民

果敢族:流落缅甸的明朝汉人遗民

永历帝身后的溃兵上千人,逃到了麻粟坝,开始和这一带的掸、克钦和克伦等尚处于刀耕火种原始部族生活的原住民们打客家。原住民打不过这群远来如狼似虎的有谋略的职业军人,迁到周边高山,中国改朝换代的难民们,得以在此休养生息。
在果敢采访期间,很多老街(果敢首府)人向记者强调:“我们是汉人,好多人祖上是从南京府过来的。”南京与果敢为什么有如此深的历史渊源?原来最早来果敢定居的那跟随明永历帝南逃至此的兵将,因南明王朝原在南京定都,所以不管他们后来跑到哪里、祖籍何乡,几百年后统统对外说“祖上来自南京府”。
罂粟人称“懒汉庄稼”,每年10-11月播撒在刀耕火种的坡地上,只消间苗一次就不再料理。直至来年3-4月果实成熟,就可以刮浆制膏,女人孩子都能轻松胜任。果敢人也和缅北众多民族一样开始垦荒种烟。百余年后,种贩鸦片成了当地主要经济来源……
到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时为光绪帝在位)谈判定界,订立《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勘边定界后,果敢正式被划入英属缅甸。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族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
这块长约十余公里、宽不过几公里的坝子,管辖着缅北萨尔温江东岸总面积约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边境线长达250公里。今缅甸联邦的这个总人数只有20多万的少数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统是中国的汉族,他们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随明永历帝朱由榔残存的官兵。
“永历帝事件”后,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一杨姓将领为土司王(祖上南京府人)世守其地。现存果敢大庙附近的封诰碑记载了此事。从此清政府对缅北属地开始统而不治,果敢一带实际成为“化外之邦”。
1852年,英殖民者侵占缅甸,中国开始失去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英国人发现这里的土壤气候适合罂粟生长,派人传授种植技术,并指定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再销往世界各地,后来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的大清国受害最深。

明代云南汉族移民来源地研究

明代云南汉族移民来源地研究

明代云南汉族移民来源地研究
曾桐强
【期刊名称】《昭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3
【摘要】历史上云南的外来移民一直是西南地方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

论文主要依据族谱、县志、档案资料,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明朝这一时期汉族移民来源地进行研究,对云南现代汉族居民的祖先进行初步探究。

明朝时期大量外省籍移民以多种方式从江南各地移居-Z-南,其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军士武卒、商贩、流官、被谪戍云南的官吏、流放的富豪、充军的罪犯等汉民通过军事留戍、商入寓居、仕宦任职、谪迁流放等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都产毕了深沅的影响,
【总页数】7页(P22-27,32)
【作者】曾桐强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7.74
【相关文献】
1.明代云南的汉族移民
2.明代云南汉族移民来源地研究
3.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
4.明代云南的驿堡铺哨与汉族移民
5.明代新安守御所考略──云南历代汉族移民研究之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初云南四大诗人“平居陈郭”之“平”非平显考

明初云南四大诗人“平居陈郭”之“平”非平显考

明初云南四大诗人“平居陈郭”之“平”非平显考周雪根【摘要】明初,云南府出现了四大诗人“平居陈郭”.然而“平居陈郭”之“平”究竟是平显还是其子平宣,明代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清代就更含糊不清,即使同一作者此书称平宣,彼书称平显.后代更有甚者,竟然把其父子混而为一.从名望、影响、诗作数量看,似乎平显是当之无愧的,然考索其居滇时间则不然.实际上平宣也曾继任其父做了镇滇总兵官沐府西宾,居滇约40年.从其寓滇时间、交游等综合考查,基本可以坐实“平居陈郭”之“平”为平宣.【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2)005【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谪滇;平显;平宣;考辨【作者】周雪根【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明初,随着云南全省范围的平定、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巩固,滇云文教渐开,文学开始兴起,涌现出了一批诗人和诗作,其中有本土作家,也有外省籍寓滇作家。

明初云南政治军事权要、文化界领袖群英的人物沐昂就编选流寓迁谪云南的21位文士的270多首诗作成《沧海遗珠》四卷。

此外,明初还出现隐逸诗人群体和谪滇文人群体如“平居陈郭”等。

一明初云南府四大诗人“平居陈郭”,是昆明郭文和三名谪戍者的并称。

郭文,字仲炳,号舟屋,著《舟屋集》,属明代云南著名的隐逸诗人。

“居”指居广,字志弘,海昌人。

“陈”指陈谦,字以逊,别号禾斋① 康熙《云南府志》作“别号大斋”,郝正治《汉族移民入滇史话》作“别号大齐”,皆误。

,吴人(今苏州),能诗,有《禾斋集》。

“平”,有的史籍称平宣,有的史籍称其父平显。

到底是父还是子?明代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清代就更含糊不清,即使同一作者如朱彝尊,前后说法也不一,相互矛盾,此书称平宣,彼书称平显。

后代更有甚者,竟然把其父子混而为一。

这亟待我们加以辨析。

“平居陈郭”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明嘉靖间谪戍云南的著名学者、诗人杨慎的《升庵集》。

“百万汉民入滇”云南汉民的祖籍,竟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

“百万汉民入滇”云南汉民的祖籍,竟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

“百万汉民入滇”云南汉民的祖籍,竟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在平定了云南之后,朱元璋在云南实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的政策,即在云南地区实行“军屯”“民屯”和“商屯”,史称“移民实滇”。

应天府即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城柳树湾位于明故宫的东南角,地理位置是今南京市的蓝旗街和御道街一带,此地便是明朝初期南京移民的主要迁出地。

一,明朝南征军从“柳树湾”出发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遣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出征云南,南京柳树湾正是部队集结和出发之地,洪武年间柳树湾一带为东城兵马司、羽林左卫、金吾前卫的驻地,南征军在此集结并接受检阅后出发,故云南汉民有“来自柳树湾”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民间百姓所述及史料记载,明初入滇的汉民,一是跟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南征云南留镇的军屯者,准确地说:明朝南征军以及谪成、充军者从柳树湾出发入滇,这才是“云南汉民来自柳树湾”的真正原因。

二,明政府的“移民实滇”1,明朝南征军定居云南形成云南军屯。

据《明通卷》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甲辰,诏颍川候傅友德,永昌候蓝玉班师,留西平候沐英率数万众镇滇中”。

据《云南简史》记录云南军户约为16万户全部留在云南,实行就地屯垦戍边。

这些明初迁入的军屯移民有一部分在后来的发展中融入到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中,所以,世居云南坝区的汉族人家,绝大部分都有“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的说法。

据考证平定云南的入滇部队后勤兵站也设在柳树湾,但是朱元璋的部队组成和兵源并非全部来自应天府一地,江西、浙江、湖广、河南的都有,所以只能理解为南征云南的军队系从柳树湾集中出发。

明军平定云南之后实行军屯,云南士兵与家乡联系多由兵站中转,经过时间的推移后人就只知祖籍是“南京应天府”了。

2,强制性移民形成云南民屯。

西平候沐英本身就是从江南徙滇的(沐英为回民),是明朝百万移民入滇之一员,又是移民入滇的策划者、组织者、安置者。

据《滇粹》记载,云南都督沐英和沐春父子曾两次回江南招募汉民入滇,对入滇的农民发给种子、资金,分给田地。

宣威吕姓始迁祖珍公简介

宣威吕姓始迁祖珍公简介

吕珍公父子始迁云南宣威的社会时代背景及生平概论太公第100代珍公第20代孙吕有凯云南宣威吕姓始迁祖吕珍,系太公吕尚第81代孙:诞生在元朝末期(公元1332年),建功立业在明朝。

一、揭竿而起元朝是我国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封建帝国王朝,公元1206年建国于蒙古,1279年灭南宋后,建都北京,历时162年,灭宋后实际统治中国89年。

1368年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建立明朝。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腐败、昏庸、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各种灾害不断发生,加上长期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汉人和南方人倍受压迫和欺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反抗元朝黑暗统治的情绪日益高涨。

1351年(元顺帝至正11年),在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和刘福通的筹划和领导下参加治理黄河的15万民工起义抗元,韩山童死后,起义军在刘福通领导下扩大到数十万人,因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

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

1352年,郭子兴等人在濠州起兵响应,郭子兴死后,这一支红巾军由朱元璋领导,成了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主力军,各地起义军都陆续归服或招降在朱元璋旗帜下统一指挥。

1353年,江苏泰州以贩盐为业的张士诚带领兄弟和吕珍等壮士17人,起兵反抗元朝。

吕珍任大将,杀了元朝地方军官和富豪,占领了泰州、松江、常州、六合等地,元军难以抗衡。

二、英勇善战1358年,张士诚在苏州设府称“周王”,建立周国。

1363年改周国为“东吴国”。

从起兵到1363年的10年间,占领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几省的部分地区,南至浙江绍兴,北至山东济宁,东至东海岸,西至汝州,纵横2000多里,势力超过了刘福通领导的第一支起义军。

这时各路起义军头目都想争天下当皇帝,开始相互火并,抢占地盘,1363年2月,张士诚想消灭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军,就派大将吕珍率兵攻打安丰。

安丰被围,粮尽人饥,难以支持,刘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怕安丰一破,张士诚势力扩大后难以招降,便亲自率大军赶往安丰救援刘福通,可是,朱元璋还没赶到,吕珍已占领安丰并杀了刘福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滇东地区的明代汉族移民姓名:吴建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地理学指导教师:蓝勇20070501 西南上学硕t学位论文摘要滇东地区的明代汉族移民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吴建勤指导教师.蓝勇教授摘要滇东地区是内地进入云南的咽喉所在地。

明代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滇东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滇东人口的民族构成,形成了明清乃至今天滇东地区汉族人口占大多数,汉族社会成为主流社会的特征。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汉族移民,在其自身的土著化过程中,与当地民族人民的交融过程中,为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诸多新的因素,至使滇东地区注入新的活力, 改变了社会的发展面貌和云南的民族关系。

奠定滇东区汉文化为主体的经济、思想文化基础,从而加快了滇东地区与祖国内地整体发展的步伐。

本文立足于田野考察,结合史料,拟就滇东地区移民的特点,汉民族共同关注的祖籍,迁徙过程,迁徙的时间、方式、人口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做细致的探索。

同时对汉民族在入滇以后对滇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民风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云南边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真实、全面的反映滇东地区的明代汉族移民情况。

全文包括绪论和正文二部分。

在绪论中,笔者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目前与本文相关的课题研究现状。

正文分别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由三个具体内容组成:明代之前的云南汉族移民情况及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云南汉族移民与内地移民政策不同特点,滇东地区明代汉族移民的特点。

第二部分细致梳理出滇东地区的明代汉族移民的各种具体情况。

首先着重论述了军事移民情况,这其中包括它的移民??间、特点及人口估算。

然后对民屯、商屯以及各种自发性移民情况作出分析,这其中包括相关的人口情况、移民的籍贯情况等。

最后展开对以上诸种移民情况的迁移时间特征和地理特征的进行了讨论。

第三部分分别阐述汉族移民对滇东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工矿业、商业、儒学、民风等方面的影响。

其中移民对儒学方面的影响是探讨的重点。

最后对汉民族在入滇以后对滇东地区社会经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云南边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作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明代滇东地区汉族移民方式作用EastY unnanlocalthe MingDynasty Dan Nationalityimmigrant PostgraduateMajor inDistorical Geography:Wujianqin Supervisor:Prof Lanyong Abstract EastY unnanareaisthe gateway fromother places toY unnan.Inthe MingDynasty massiveDandNationalityimmigrants enteredeastY unnan area fundamentallychanged the population nationalconstitutionofEastY unnanarea hasformedeas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even today,the localDand Nationalitypopulationoccupied the majority, theDan Nationalitysociety becomesthemainstream society thecharacteristic.TheDan Nationalityimmigrants comesfromthedifferentarea thediffe renttime,thedifferent socialclass,in itsown indigenousprocess,with local nationalitypeople'Sblending,have broughtthenewsociety,theeconomy,cultural and many other factors,the areawas poured intothenew vigor Changedsociety'S developmentappear??nce andY unnan'S ethnicrelations.EstablishesEastY unnanareathelocalChinese language.tochange into themain boaytheeconomy,thethought culturalbase,thus spedup eastY urmanlocaland themotherlandinlandwhole developmentstep.This articlebasesonthefield inspection, unifiesthehistoricaldata as to 10cal immigrant'Scharacteristic,the ancestralhome whichDan nationali???ypays attentionto together,moves the process,n'love¥thetime,the way thepopulation aswellasmakesthecareful explorationwiththiscorrelationquestion. Willbeforthe pal-pose of studying,discusses Dan nationality in entering Y unnanlater positively to affectandvariousnationalitieswhichtheareasocial economy,culture folkway will produce tOY unnaneastdevelopstogethe??constructsthefunctionwhichin the Y unnanborderarea process will display,willreally marceveryeffort really, comprehensive toreflecteast Y unnanthelocal theMingDynasty Dan Nationality immigrantsituation. Ⅱn街丈节碗L学位论文Abstract Fulltext includirig introductionandmaintexttwo parts In theintroduction,'the authorhasoutlinedthisarticleresearch significance aswellas ??resent andthis article correlation topic researchpresentsituation. Themaintext separatelylaunchesfromfollowingthree parts: 111efirst part is composedbythreeconcretecontents:BeforetheMingDynasty'S Y unnanDan Nationalityimmigrant situationandthenhistorical bigbackground,Y unnan Dart Nationalityimmigrant andinland immigrantpolic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Eas?? Y unnanlocalthe MingOynastyDanNationalityimmigrant'scharacteristic. Thesecond part carefully combseast Y unnanlocal the MingDynasty Dan Nationalityimmigrant'S eachkindof special details First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military immigrationsituation,thisincluding its immigrationtime,characteristicand population estimate.Thenstores,business tothe people stores as well as each spontaneous immigration situationmakesthe analysis,thisincludingcorrelation populationsituation, immigrant'S native place situationandSO on.Finally launchedto aboveall kinds immigrates thesituationof migration timecharacteristicandthe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 havecarriedonthediscussion. Thethird partseparately elaboratesDan Nationalityimmigran???s toY unnaneastthe areain aspect theandSOon agriculture,handicraRindustry,industry and miningindustry, trade.Confucianism commonsocml practiceinfluence.Immigration totheConfucianism aspect influenceis the discussion keypoint.Finally in will enterY unnanto Dan nationality later positively to affectwithvarious nationalitieswhichthearea social economyproduced to???unnancast developstogether constructsthefunctionwhichinthe Y unnanborderarea processdisplayed tomakethe simpleanalysis. Key words:the MingDynasty EastofY unnanarea Dan immigration method effect Ⅲ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