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习俗
汉族风俗习惯特色

汉族风俗习惯特色汉族风俗习惯特色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大,也是历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时代不停的更改替换,汉族人的习惯也是随之发生了改变。
那么现今有的,汉族风俗特色,你具体都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吧!汉族风俗习惯介绍1、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汉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

汉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汉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汉族的文化习俗,欢迎阅读参考。
汉族的文化习俗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
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的文化信仰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形成历史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以下是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 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家人会在除夕之夜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以及给长辈送红包。
还有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燃放烟花爆竹。
2.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祖先的坟墓,烧纸、供奉食物和鲜花。
还有踏青、祭祀等传统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庆祝屈原的节日,主要活动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吃传统的粽子,还会装饰五彩丝线,驱邪辟邪。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人们会赏月,家人团圆,吃月饼和烧烤,还会做灯笼和玩花灯。
5. 重阳节:重阳节是尊敬老人的节日。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还会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
以上只是部分汉族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些节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汉族的风俗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1. 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 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
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如下:汉语的告别语同样反映了汉族的风俗习惯1、姓氏:最初,中国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
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
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
氏是姓的分支。
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
2、婚姻:中国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3、祭祀: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
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
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4、称呼:在中国,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
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5、节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中国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中国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热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的佐料,属纯茶原汁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
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等习俗了。
汉族民俗

压岁钱
春 节 拜年 时, 长辈 要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 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
• 蒸年糕 • 年糕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 的口味,几乎成了家 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 的黄、白年糕,象征 着黄金、白银,寄寓 “新年发财”之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端午 节,又称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一说是为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 设,另一说是远古的吴越民族,他们以龙为图腾,五月初五是 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的活动较为隆重,庆祝活动主要有赛龙 舟、食粽子,还要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避邪驱瘟。
中秋佳节,人们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月饼最初是 用来祭奉月神的,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吃月饼结合起来, 寓意家人团圆。 近代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它寄托着人们思念故乡、思念 亲人、祈盼幸福的浓浓情意。
• 走百病
• “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 妇女,他们结伴而行 或走墙边,或过桥,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第二节 汉族的民俗
(一)民族概况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部分荆蛮、 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汉族称“华”、“夏”或“华夏”, 以区别于其他各部族。 为什么我们叫“汉人”? 汉代以后称为汉族。 汉族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民族之一。 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应用数最多、 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又以地域为基础分 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 (二)民俗 1.物质民俗 汉族服饰历代变化较大,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夏季衣服颜 色较浅,冬季多为黑色、蓝色等深色。
汉族的民族特色 简单介绍

汉族的民族特色简单介绍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以下是汉族的一些民族特色的简单介绍:
1. 历史悠久:汉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和演变。
2. 语言:汉族的主要语言是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经历过数千年连续使用的文字系统。
3. 饮食文化:汉族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例如中国菜、面食、煲仔饭等。
传统的汉族饮食注重五味的搭配和营养的均衡。
4. 传统节日:汉族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源于古代宗教信仰和农耕文化,成为了汉族人民的重要传统和习俗。
5. 服饰:汉族的传统服饰是汉服,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传统的男性汉服通常以长袍和戴帽为主,女性汉服则以长裙、上衣、发髻和配饰为主。
6. 文学艺术:汉族有着丰富的文学和艺术传统,如诗词、小说、戏曲等。
汉族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哲理,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
7. 建筑风格:汉族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如古代的宫殿、陵
墓、庙宇、园林等。
传统的汉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总的来说,汉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深厚的传统,这些民族特色构成了汉族人民及其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于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_作文2750字_民俗作文_

关于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族的民风民俗,欢迎阅读。
第一篇:汉族饮食文化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
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
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
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
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
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
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八大菜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气候、物产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饮食原料、烹饪方法、口味爱好也不同,因而形成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族习俗(汉族人必读)传汉族习俗姓氏及名字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
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
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
氏是姓的分支。
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姓氏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②以职业和技艺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③以祖先的名字、爵位为姓,如孟孙、叔孙、王孙、公孙等;④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⑤以原始崇拜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等;⑥以居住地方的特征为姓,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⑦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
此外还有些复姓如长孙、贺兰、呼延,则是由少数民族语音译而成。
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内收入单姓共408个,复姓共76个。
近代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已收入单复姓共4129个。
常用姓氏不过200个左右,最常见的单姓只有100个,而以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伍、郭、马为姓的人已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
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
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
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陆游,号放翁。
现代人命名没有古代人那么讲究,除少数人有字、号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并且多为一字或两字。
名反映了汉族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
如有的用“富、贵、财、禄”等字,希望发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寿”等字,希望健康长寿;有的用“栋、杰、俊、才”等字,希望发达成材。
男子用动物命名时,多用“鹏、龙、虎、豹”,象征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则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征雄伟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应用“凤、莺、鸾、燕”等字和“兰、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温柔、贤惠。
称呼习俗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
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这里仅选其中的一部分,以显示其层次关系。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
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
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
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
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
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
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称之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不过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
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
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
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
文化心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
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
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
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
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
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其次,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
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见面问“吃了吗?”倒不是真正担心你会挨饿,仅仅是表示关心,表示亲热。
至于问你工资多少,多大年龄,有无对象,或有几个孩子一类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来则似乎有了干涉别人“隐私权”的嫌疑。
汉民族对性和性别问题上的保守传统也造成了男女性别在言语交际中的用语差异。
一般说来,男性用语比较直率、随便,女性用语比较含蓄、庄重。
用与性有关的字眼骂人,在男性中的出现率远远超过女性。
因为传统观念虽然也认为男性使用这些字眼并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谅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体统,似乎理所当然应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婚姻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
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
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
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
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
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丧葬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
“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
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
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参考资料:/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1&ID=441344亲戚的称呼不同地方不同叫法比如闽南话啊吧啊母啊爹啊娘啊伯啊姑啊姆等等汉族叔叔姐姐阿姨伯伯姥姥老爷舅舅舅妈姑姑姑妈表弟妹妹等等等我们都是社会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对我们有不同的称呼。
比如,一个男人,他的称谓一定有的是:他是他父亲或母亲的儿子;爷爷或奶奶的孙子;外公或外婆的外孙子。
还可能有的称谓是他妻子的丈夫;他儿子或女儿的父亲;他哥哥或姐姐的弟弟;他弟弟或妹妹的哥哥;他哥哥孩子的叔叔或她弟弟孩子的伯父;他姐妹孩子的舅舅;他舅舅或姨妈的外甥;他叔叔伯父姑姑的侄子;他岳父母的女婿;他妻子兄弟姊妹的姐夫或妹夫,反正是七姑八大姨的都能给他一个称谓……在我懂事以后,自家人的称谓是能分得清的,叫不乱,而有些亲戚邻居的称谓就很难分清了,不是我脑子太乱,而是在农村错综复杂联姻搞得让我分不清。
随着年龄的增长,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地理清了思路,但有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才合适。
结婚后,我的妻子也搞不明白我家一些亲戚的称呼法。
每当有客人到我家时,她总是很有礼貌地先问人家该怎样称呼。
我家亲戚的称谓好多人都有两种叫法,但一般的都是先按血缘的远近决定怎么称呼,但有时还是按父系的称呼关系为主,母系的为辅,也就是俗话说的“各门各叫”,反正是怎么叫也有道理,乱不了,但外人听得确实如坠云雾,不知其所以然。
下面我要举些例子,你可要听清楚了。
例一:我爸爸的本家二哥,可他是我妈妈的亲三姨的丈夫。
我妈妈就叫他为姨夫,我称呼他为二大爷(二伯父),我却不能叫他姨姥爷。
各门各叫的结果是二大爷家的儿子女儿叫我爸为叔叔,叫妈为四姐,我叫他们为哥哥,姐姐,二大爷家的孙子孙女称呼我妈为奶奶,叫我叔叔。
其实我和二大爷家的孙子孙女的血缘关系还是比较近的,八分之一的血缘关系,按母系的称谓,我们是一个辈分上的,但按父系的叫法就是我比他们高出一辈了。
例二:我本家的二哥,可他是我妈妈的一个亲姨表姐的丈夫。
我妈妈叫她亲姨姐为大姐,我却叫她为二嫂。
因为按照父系的称呼,她是我本家二哥的妻子,她家的孩子叫我妈妈为奶奶,叫我为叔叔,其实按照母系,我们的血缘关系也是八分之一的平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