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积累:《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子兵法-用间篇

川岛芳子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 于众者,先知也。”
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了解敌 人,而了解敌情的主要手段就是从知道 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也就是用间。 将这一思想运用于企业竞争当中, 就是要高度重视信息在现代商战中的重 要作用,牢固地树立信息观念。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 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强调了一个问题,即如何有效地使 用“离间”之计。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 要设法离间他。离间敌人的目的在于使 敌人失去团结,无法“上下同意”,出 现混乱,然后再“乱而取之”。 在有的时候,还可将五种间谍同时 进行使用,这样就会使敌人无法了解其 中的奥妙,这也就是使用间谍的神秘之 处。
“贵在用间”是孙子的一个极其重 要的思想,无不用间是战争中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的重要条件。 在谈判中,用间策略主要有以下几 敌方阵营中 的间谍辅助我方的工作;“木马计”— 也就是潜伏到敌人内部进行破坏和颠覆 活动的计谋。
南造云子
竹内云子
“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 舍之,‥‥‥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非民 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古往今来,兵家指挥作战,不用间 就无法得知敌情,不知敌情,也就难以 正确制定战略、战术。 如果出兵进攻敌人,都应该率先派 遣间谍探明对方实力状况,然后再采取 进攻行动,这样才能大功告成,战无不 胜。
葛丽泰· 嘉宝
用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不仅在 军事领域,还延伸到了经济、外交,乃 至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用间已经成为 了一种极其重要的竞争谋略,各种类型 的经济间谍,大量地搜集对手经济情报, 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主动权。
《孙子兵法》之
《用间篇》
总论
孙子在本篇中,着重强调了用间与 反间的重要性。而如何使用间谍是本篇 论述的重中之重,使用间谍的方式有五 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升间。 孙子分析了五间的任务,指出其来源, 分析其作用。 孙子不仅说明了间谍的重要地位, 还特别强调了利用敌方间谍的重要性和 奇效。“用间”说的理论与原则在今天 日益丰满,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前言:道生万物,万物亦归于道。
阅读经典也一样,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通过阅读,去体悟经典中的道意。
如果一味跟着经典走,卷帙繁浩,犹如苦海无涯。
道之在军,便是军神,大家细细体悟,会发现《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有很多相似之处,祝大家早日明悟自己的道,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从而一往直前。
经典读起来与看起来,体会有所不同,建议大家可以读一读,文末链接直达原文。
始计篇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翻译〗【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曹永孚【摘要】<正>【原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1),公家之奉(2),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3)于道路,不得操(4)事者七十万家(5)。
相守(6)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7),不知敌之情者,不仁(8)之至也,非人之将(9)也,非主之佐(10)也,非胜之主(11)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期刊名称】《孙子研究》【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4页(P115-118)【作者】曹永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E892【原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①,公家之奉②,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③于道路,不得操④事者七十万家⑤。
相守⑥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⑦,不知敌之情者,不仁⑧之至也,非人之将⑨也,非主之佐⑩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明君贤将(有的版本为“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孙子兵法用间篇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用间篇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兵书,被誉为古代兵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用间篇阐述了军事中谋略运用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进行间谍活动和诡计布局。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用间篇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一、原文解析1. 敌间谍:“故用间之法,左右前后反正,孰知其数?”(原文)这句话强调了用间活动的隐秘性和不可预测性。
孙子认为,在敌人的左、右、前、后等方位,都可能潜伏着各种间谍,而敌人并不会清楚知道到底有多少间谍混入其中。
2. 招引敌间谍:“吾以此观之,胜负将有以见矣。
”(原文)孙子在这句话中指出,通过招引敌间谍和引导其暴露,可以从中得知胜负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利用敌间谍的存在和行动,可以为我方提供胜利的预测和判断。
3. 利用敌间谍:“微利以诱,差利而誉之,安而能使之,可使从也。
”(原文)这句话强调了利用敌间谍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通过给予敌间谍微小的利益,并以差异化的彰显来奖励他们,以安抚他们的内心,并让他们愿意为我方效力。
4. 备勤而动:“动而不见其诸己者,勿复与之期。
”(原文)孙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在行动中保持警惕和审慎的重要性。
他提醒人们,如果发现有人在行动中刻意隐瞒自己的动向和计划,就不要再与他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5. 控制敌间谍:“如此,虽有智者不能喻。
”(原文)孙子在这句话中指出,即使敌方的间谍再聪明,也难以察觉我方的控制和引导。
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地控制敌间谍并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解析总结用间篇是孙子兵法中讲述间谍活动和谋略运用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总结:首先,用间活动需要保持隐秘性和不可预测性。
敌人对于间谍的存在和数量一无所知,而我方必须保持警觉和防范。
其次,招引敌间谍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通过给予微小的利益和差异化的奖励,可以引导敌间谍暴露本身并为我方所用。
再次,用间活动需要密切关注和监控。
一旦发现敌方间谍的动向有异,就需要及时采取行动并保持警惕。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翻译〗【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间篇(上)

孙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间篇(上)作为《孙子兵法》全书的最后一篇,它在内容上与第一篇《计篇》遥相呼应。
如果说《计篇》强调先计后战,要求从“五事”、“七计”的角度,一一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劣强弱,做到“知彼知己”,《用间篇》的论述重心在于“知彼”,从探知敌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使用间谍的角度,说明“知彼”对于军事斗争的重大意义。
《用间篇》堪称是一篇“知彼”论的专文,对此,陈启天有精辟的阐释:“本书以《计篇》开宗明义者,乃首示知己之必要,而以《用间篇》殿全书者,乃专示知彼之必要也。
战争之事,计与间贯彻始终,而复互为关联。
非有计,则不能用间,非有间,则不能定计。
计始于战争之前,间亦用于战争之前。
计用于战争之中,间亦用于战争之中。
其所以先计而后间者,诚以不先求知己,虽知彼亦无益耳。
先求知己,复求知彼,作战之能事,得其大半矣。
关于知彼之事,《计篇》以下各篇虽曾偶涉及之,然非专论,故终之以《用间篇》云。
”本篇第一段的开篇八句,内容表述与《作战篇》第一段相近,均显示战争将极大消耗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影响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
而与战争的巨额开支相比,用在间谍身上的钱财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决策者因为吝惜钱财而不愿使用间谍,导致“不知敌之情”而最终战败,那么这种人就是“不仁之至”。
在作者看来,明君贤将之所以战无不胜,功业超群,就在于“先知”。
“知”的对象,不仅有“己”,更要有“彼”,要掌握敌人的军事信息。
孙子以冷峻的笔调,写出了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语句:“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在两千多年前,孙子便能排除鬼神迷信的干扰,睿智地提出“必取于人”的思想,极大地凸显了人的理性,凸显了掌握敌情对于战争结果的决定性作用,这标志着《孙子兵法》在唯物观与认识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其后四段,孙子论证了间谍的分类、功用,以及使用间谍的原则和条件。
他把间谍分成五类,即因间、内间、反间、生间、死间,一一揭示了每类间谍的特点,强调了“五间”之中“反间”的重要,并将“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也就是“关系最亲近”、“待遇最丰厚”、“事务最机密”,作为使用间谍的三大原则。
孙子兵法 用间篇

文言文翻译之孙子兵法用间篇《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下面我们来看看孙子兵法·用间篇。
【概述】《孙子兵法用间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莫亲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成为亲信了。
赏莫厚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该得到丰富的奖赏了。
事莫密于间:没有经间谍的事更应该保守机密了。
间事未发:用间之事还没有开始进行。
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和告知用间之事的人都要处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积累:《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武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莫亲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成为亲信了。
赏莫厚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该得到丰富的奖赏了。
事莫密于间:没有经间谍的事更应该保守机密了。
间事未发:用间之事还没有开始进行。
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和告知用间之事的人都要处死。
)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参考翻译
孙子说:凡兴兵10万,千里征战,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动荡不安,民众服徭役,疲惫于道路,不能从事耕作的有70万家。
战争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胜于一旦,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人情况而遭受失败,那就太不仁了。
这样的将帅,不是军队的好将帅,不是国君的好助手;这样的国君,不是能打胜仗的好国君。
英明的国君,良好的
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地超出众人之上的,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事先了解敌情。
而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验证,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