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词语积累“之”
中考语文之文言实词解释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见唐太宗,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为!”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是使为善者惧 ②相寿流涕而去 ③不得独私故人
02
参照现代意义推断
03
句内语法结构推断
04
整体语境推断
05
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式
坐:①古代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战国策魏策四》“先生坐。”②座位。《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③因……罪或错误。《汉书龚遂传》:“群臣坐陷王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④由于。乐府诗:“但坐观罗敷。”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横店中学 彭继峰
中考语文复习之
文言实词解释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中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考点阐述
01
02
03
基本原则:
理解文意,把握语境
课外考题,考察课内积累
01
根据字形推断
06
名词作状语
01
一般来说,状语由 形容词、副词或介词短语充当,名词是不能充当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每次用在谓语动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这样名词就活用为状语。
0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03
箕畚:用箕畚
04
形容词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的大山
使动用法
主语并不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让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若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子,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词的可能性极大。形容词带宾语时,形容词可能属于使动用法。
通假字、异义词、句式、虚词复习积累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复习积累——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三[考查方式]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主要考查形式:1.解释文中的通假字。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等。
[特别提示]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以声求义”。
简单地说,也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相互通假。
因此我们可以从字义、字音两个方面来辨别。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复习积累文言特殊句式——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五[考查方式]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这些句式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考生需着重掌握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常见的考查形式是翻译句子。
[特别提示] 1.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基本标志和规律。
一个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是有特殊的语言标志的。
只要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就基本可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了。
2.掌握文言句式翻译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翻译方法:“增”、“删”、“调”、“换”,在此基础上理顺文意。
——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六[考查方式] 文言虚词的理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主要考查的对象是之、以、为、而、其、然、于、乃、者、焉、乎等。
常见的考查内容是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出题形式可以是翻译题、选择题,也可以和翻译句子一起考查。
[特别提示] 1. 以“本”为本,归类整理。
以课本为依据,结合典型例句,对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分类归纳。
既可以单个虚词为线索来归类整理,也可以单篇课文或语段为线索勾连多篇来比较理解。
2. 结合语境,合理推断。
要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合理推断。
3. 全面复习,突破难点。
在归类积累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并掌握重点虚词的常见用法。
对自己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虚词用法要重点识记,不断纠错。
——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七。
2019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愚公移山》

方圆 将近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家 商量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 或后辈 尽、全 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 面,与“阳”相对 纷纷地 赞同 提出 连……都 把……怎么样
13.且焉置土石 14.投诸渤海之尾 15.荷但者三夫 16.叩石垦壤 1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8.孀妻 19.始龀 2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1.河曲智叟 22.甚矣,汝之不惠 2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4.其如土石何 25.固不可彻 26.曾不若霜妻弱子
愚公移 山
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 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实已散轶 佚,今本为东晋张湛所集。书中有不 少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
重点词语 1.方七百里 2.年且九十 3.惩山北之塞 4.出入之迂也 5.聚室而谋曰 6.吾与汝毕力平险 7.指通豫南 8.达于汉阴
9.杂然相许 10.其妻献疑曰 1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2.如太行、王屋何
有远大抱负并不畏艰难险阻,有坚忍不 拔的毅力,最终会走向成功。
思考: 河曲智叟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观点:愚公移山不会成功。理由: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观点:移山一定能成功。理由:虽我之死,有子存 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他们的观点分别代表了什么哲学观点? 愚公:是用发展的、长远的、无限的观点看问题。 智叟:是用停滞的、眼前的、有限的观点看问题。 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对比和衬托。
狱官 贤士
征于色发于声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吴举于士
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 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 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中考文言文翻译词语积累

一、实词1.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吾友之书,吾甚喜之。
”(我的朋友的信,我非常喜欢。
)2. 而: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3. 以:介词,表示凭借、按照、因为等意思。
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 于:介词,表示在、于、对于等意思。
如:“吾于书,亦有所得。
”(我对书也有所收获。
)5. 其:代词,表示他、她、它、那等意思。
如:“其闻道也固早乎。
”(他懂得道理确实很早。
)6. 故:连词,表示因此、所以等意思。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因此,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
)7. 乃:连词,表示才、于是等意思。
如:“乃知其非吾友也。
”(才知道他不是我的朋友。
)8. 所:所字结构,表示……的。
如:“吾所欲者,非吾友也。
”(我所想要的,不是我的朋友。
)二、虚词1. 也: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
如:“吾友也,吾甚喜之。
”(我的朋友啊,我非常喜欢他。
)2. 矣:语气词,表示时间、程度、感叹等。
如:“吾友之书,吾甚喜之矣。
”(我的朋友的信,我非常喜欢它了。
)3. 吾:代词,表示我。
如:“吾友之书,吾甚喜之。
”(我的朋友的信,我非常喜欢。
)4. 谓:动词,表示说。
如:“吾友谓吾,此书甚好。
”(我的朋友对我说,这本书很好。
)5. 若:连词,表示如果、好像等意思。
如:“吾友若在此,吾必与之言。
”(我的朋友如果在这里,我一定会和他说话。
)6. 焉: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等。
如:“吾友之书,吾甚喜之焉。
”(我的朋友的信,我非常喜欢它啊。
)7. 虽:连词,表示即使、尽管等意思。
如:“虽千万人,吾往矣。
”(即使有千万人,我也去。
)8. 其:代词,表示他、她、它、那等意思。
如:“吾友其知之乎?”(我的朋友知道这个吗?)总之,在备考中考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以便在翻译和阅读文言文时更加得心应手。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公输积累考点

公输语段知识点九年级下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公输》一。
词语解释;起:云梯:愿:义:说之:仁:争:胡:已:文轩:敝舆:褐:粱肉:何若:虽然:所以:寇:二.指出通假字,并解释;子墨子九距之距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公输盘诎诎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公输盘不说说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三、句子翻译: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3、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4、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
”5、公输盘不悦。
6、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7、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8、宋何罪之有?9、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1 0、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1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2、公输盘服。
公输盘被说服了。
13、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墨子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14、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15、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16、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17、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18、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呢?”19、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20、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21、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22、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2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4、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25、于是见公输盘。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
26、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27、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28、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九年级文言文词语积累知识归类

九年级文言文词语积累知识归类《曹刿论战》一、词类活用: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形作动,独自享有2.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3.公将鼓之:一鼓作气:名作动,击鼓进军 4.忠之属也: 形作动,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又何间焉:名作动,参与二、一词多义:之:1.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2.忠之属也/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3.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4.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国军队 5.公与之乘:代词,他 6.故逐之:代词,他们以:1.何以战: 凭借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3.必以信: 根据,凭借(依靠) 4必以情:用而:1.登轼而望之: 表顺承/修饰2. 再而衰,三而竭: 表修饰/顺承其 1其乡人曰:他的 2公问其故:他 3吾视其辙乱:他们的乃乃入见:于是则战则请从:就《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词类活用:1.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用法,使…听到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作状,当面3.朝服衣冠: 朝:名作状,在早晨服:名作动,穿衣服4.吾妻之美我者:美:意动用法,认为……美 5.私我也: 私:形作动,偏爱二、一词多义:之:1问之客曰:代词,指这件事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孰视之:代词,他,指徐公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助词 6.数月之后:语气助词,不译 7.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种情况而: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 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 表修饰 5.时时而间进: 表修饰以: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其:谓其妻曰:他的三、通假字:孰视之:同熟,仔细四、特殊句式: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倒装句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3.皆以美于徐公: 倒装句省略句4.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5.吾孰与徐公美?倒装句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狼》
《曹刿论战》 《爱莲说》
《唐雎不辱使命》 《陋室铭》 《马说》
《周亚夫军细柳》
之
——用法分析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
具答之
《桃花源记》
代词, 指代 人或 事或 物
代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
代事,指抄录书这件事 代物,指狼
复指代词,这、这样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送东阳马生序》
怠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
《狼》
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桃花源记》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 译
宾语前置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宾语后置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动词,到、往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①公将鼓之;②公将驰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何陋之有 马之千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