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教案 鄂教版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

三年级语文《xx建德xx》优质教学设计案例《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第一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宿建德江》教案

《宿建德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烟渚、日暮、客愁、野旷、天低、江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古诗的韵味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人背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江边月夜图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你能感受到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图中是江水、明月、孤舟,这是一个寂寞的夜晚,只有诗人一人站在江边,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
这正是诗人孟浩然所描绘的景象,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古诗《宿建德江》。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朗读,要求边听边思考:诗人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4.学生交流思考结果,教师板书:江水、明月、旷野、天空、树木、孤舟。
5.学生根据板书和课文内容,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师随即指导“日暮”、“客愁”等词语的意思。
6.教师总结初读课文的收获:通过朗读和思考,我们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和意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站在江边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看法。
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随即点拨、总结。
江水:清澈、平静;明月:皎洁、明亮;旷野:空旷、辽阔;天空:高远、深邃;树木:疏疏朗朗;孤舟:漂泊无依。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宿建德江》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收集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2. 收集学生的分析,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宿建德江》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活动】1.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结果,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
《宿建德江》经典教案

《宿建德江》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宿建德江》的主要内容、诗意及作者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o理解并背诵《宿建德江》,掌握其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o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学会赏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o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o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体会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o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o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o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o深入赏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的情感。
o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精神。
三、教学准备•《宿建德江》诗歌原文及注释、赏析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建德江的风光图片、相关音乐等。
•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和展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新课(5分钟)1.激发兴趣:展示建德江的风光图片,播放轻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引出课题《宿建德江》。
2.提问导入: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建德江,对江景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分享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3.简介背景:介绍作者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风格,以及《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自主阅读与初步感知(10分钟)1.自主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宿建德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诗歌的节奏。
2.字词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并理解词义。
3.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歌的韵律和感情色彩。
学生跟读,尝试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与赏析(15分钟)1.诗意解读:逐句解读《宿建德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宿建德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诗人情感的表达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
举例:指导学生运用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
(3)诗歌意境的体会: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野旷”、“江清”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宁静夜晚。
(4)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4)诗人背景与时代特点: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举例:介绍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分析其与唐代诗歌的关联。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寓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举例:解析“江清月近人”中的“近”字所蕴含的诗人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和向往。
(2)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参与度比我预期的要高,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朗读、背诵,并主动提问,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讲授诗句的修辞手法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对偶、拟人等修辞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如让学生现场创作诗句,以便更直观地感受和运用修辞手法。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1一古乐入境,直入课题一段优美的民乐为教室增添了古香古色,也把我们带到了“古诗诵读”天地。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遭受弃置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01页,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 教学生字(出示生字进行教学)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来,让我们一起读这几个生字(步骤:老师领读,强调字音;学生自读两遍;指名读,相机评价正音;开火车读;) 3(出示诗句)把这些生字带回到诗里面,谁能来读一读《宿建德江》?请你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一听,看他有没有把生字读正确,除了生字,这里面还有字是前鼻和后鼻音,也要注意听。
(指名读)4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模仿他来读一读。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1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边看插图边想像、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2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你们分小组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开始吧!(小组自学)3学生汇报:你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来,把你读懂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我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忧愁油然而升。
原野空旷,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使我的心情更觉压抑。
江水清澈,俯身观看,只有倒映在水中的明月离我是那么近。
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给我带来些许的安慰。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从“愁新”问题入手)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2.教学难点
(1)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诗中的生僻字词,如“建德江”、“旷”等,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在教学中予以突破。
举例:通过讲解字词的起源、演变,以及结合诗句语境来解释字词的意义。
(2)诗句的意象解读: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宿建德江》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有过寄宿他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抒发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宿建德江》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仿写等环节,加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宿建德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精品教案(第一课时)

3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时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明确:“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诗人“宿”的地方是小船。
2.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以故事激趣。
(1)教师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学生自主交流有关孟浩然的知识。
(2)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师:《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
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
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
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
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提示:“泊”是一个多音字,通过读诗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ó”。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难点: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诗文的打印页,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渚”,后鼻音“旷”。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字吗?3.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五、全诗回读、情感共和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
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齐背古诗)【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建德江》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诗歌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1.相关图片2.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涧泛舟》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
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洞庭湖寄阎九》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
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江上别流人》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梅道士水亭》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
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采樵作》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樵牧南山近,林闾北郭赊。
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
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
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