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和虚词.共45页

合集下载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一.重要实词:《世说新语》两则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2.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谈论诗文3.俄而雪聚俄而:不久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6. 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是。

7.陈太丘与友期形期:约定8.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至:到。

去:离开10.去后乃至乃:才11.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2.非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13.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14.下车引之印:拉15.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16.去后乃至乃:才。

《论语》十二章1.学而时习之时习时:按时2.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3.人不知儿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 三十而立立:站立9.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10.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逾:越过,超过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12. 不堪其忧堪:忍受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1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趣15.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16.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7. 于我如浮云于:对于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于此19.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20.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2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22. 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23. 仁在其中矣仁:仁德古代诗歌四首1.东临碣石临:到达2. 水何澹澹澹澹; (水波)荡漾3. 山岛竦峙竦:高起峙:挺立4.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5.海日生残夜残夜:夜将尽未尽6. 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向阳的树7. 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不够虽有嘉肴1.虽有嘉肴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不知其旨也旨:甘美3.虽有至道至:达到极点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困:不通,理解不了6.然后能自反也自反:反省自己7.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河中石兽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河边2.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 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4.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5.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求:寻找竟:终于6. 棹数小舟棹:划船7.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讲学,教书8.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情的道理,规律9. 是非木杮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10.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1.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1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13.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14. 但知其一但:只15.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智子疑邻1.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什么叫做虚词实词虚词(一)副词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例如: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吃得下就吃说清楚再走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越…越也…也不…不既…又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虽然…却如果…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例如: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

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

例如: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

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一、120个实词1、爱: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

《柳毅》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同上)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第六册:(无)2、安: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文言文实词虚词大全

文言文实词虚词大全

一、实词文言文中的实词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实词:人物类:1. 君王类:皇帝、君主、王、臣等2. 官员类:大夫、臣、官、仕宦等3. 地位类:贵人、贫民、士族、百姓等时间类:1. 年:年、岁、时、日、月、辰、秒等2. 季节:春、夏、秋、冬3. 时间词:曙光、明朝、晚上、日头等地点类:1. 地名词:山川江河、城市、道路等,如山、水、都、京、宫等2. 方位词:东、南、西、北、中、上、下、左、右等抽象概念类:1. 德:仁、义、礼、智、忠、信等2. 情感:喜、怒、哀、惧、爱、恨等3. 思想:道德、人性、道义、忍辱负重等动作类:1. 睡觉:寐、寝、枕等2. 吃饭:食、啖、嚼、馔等3. 行走:行、走、步、趋、趋前等以上只是一部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实词种类非常丰富,根据文言文的不同语境和表达需要,还会有很多其他实词的使用。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通过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深入领会文言文的内涵和语境。

二、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虚词:1. 介词:于、於、乎、之、於是、所以等。

2. 连词:而、然、若、既、故、非、或、如等。

3. 助词:之、乎、者、所、得、可、耳、将、焉等。

4. 叹词:噫、哀、欤、嘻、啊等。

5. 语气词:兮、耶、哉、矣、云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修饰、标记语法功能等作用。

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使用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以上列举的虚词只是一部分常用的虚词,实际应用中还会有其他虚词的使用。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了解虚词的用法和语义,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一、实词1. 名词- 定义: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名称。

- 示例:- 表示人的名词:“学生”“老师”“父母”。

- 表示事物的名词:“书本”“桌子”“花朵”。

- 表示地点的名词:“学校”“公园”“北京”。

- 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思想”“友谊”“文化”。

2. 动词- 定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等。

- 示例:-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跑”“跳”“写”“读”。

-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想”“爱”“恨”“喜欢”。

- 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生长”“变成”“提高”。

3. 形容词- 定义: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 示例:- 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大”“小”“高”“矮”“好”“坏”。

- 表示状态的形容词:“高兴”“悲伤”“安静”“热闹”。

4. 数词- 定义:表示数目和次序。

- 示例:- 基数词:“一”“二”“三”“百”“千”“万”。

- 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

5. 量词- 定义: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 示例:- 物量词:“个”“只”“条”“张”“本”。

- 动量词:“次”“回”“趟”“遍”。

6. 代词- 定义: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的词。

- 示例:-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 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

-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

二、虚词1. 副词- 定义: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等。

- 示例:- 表示时间的副词:“已经”“刚刚”“马上”。

- 表示程度的副词:“很”“非常”“太”“极”。

- 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全”“只”“仅仅”。

2. 介词- 定义: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 示例:- 表示时间的介词:“在”“于”“从”。

- 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到”“从”。

- 表示方向的介词:“向”“朝”“往”。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

数词: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
注意:第一,第二也属于数词。
五、量词
量词: 表示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分类: ①物量词 : 只、个、件、间、所、座。 对、双、群、伙、帮、副、批。 点、些。 寸、亩、斗、克、立方米、人次。 杯、盘、碗、桶、 堆、封 ②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次、趟、回、遍、 顿

功能: ①量词常用在数词后面,组成数量短语,充 当主语、定语。 例如:一斤是十两、一座钟。

六、代词
六.代词 分类: A 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您们、 他们、她们。 B 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哪(问人或事 物)、哪儿、多么 (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 。 C 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 (指数量)、 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
他是一个高而 瘦的老人,须发都 花白了, 还戴着 大 眼镜。我对他很 恭敬 ,因为我早听 质朴、 博学 的人。 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
1、因为人多,屋子里很 热 。 2、我们按照程序 严格 把关。 3、他的字写得很 工整 。 4、酒香不怕巷子 深 。 5、这本书的内容很 深 ,可真难懂。
四、数词


三、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能表示 某些逻辑关系。 连接词和短语的有:和跟 与 同 或 既 等。 连接短语或句子的有:还是不但 就是 不管 无 论 除非 不论 等。 连接句子的有:要么 何况 况且 然后 以致于是 与其……宁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只有……才只要……就 等等 连接词、短语、句子的有:而并 并且 而且 或 者 等。 连接句群、段落的有:至于 于是 但是 然而 因此 等。

常考文言实词虚词全文

常考文言实词虚词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常考的文言实词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

(《老子》)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

(《晋语》)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

(《论学•学而》)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

(萧统《文选序》)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

(《周易•乾卦》)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

(《管子•八观》)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刘向《别录》)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

(《柳宗元传》)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

(《活版》)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左传•宣公十年》)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战国策•齐策》)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

(《察今》)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

(《新唐书•杜希全传》)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

(《伦语•卫灵公》)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拜见:日往朝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

(《后汉书•刘宠传》)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

(张籍《赠道士宜师》)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

(《墨子•亲士》)②登、升:乘鄂渚而反顾兮。

(屈原《离骚》)③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贾谊《过秦论》)④压服、欺压:三国必起而乘我。

(《荀子•强国》)⑤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

(《汉书•陈汤传》)⑥计量、计算:乘事有功则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做状语,“机”、 “很”可以做补语。如“你太好了”、“他 曾经来过”、“味道好极了”。
❖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
组:(C )
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 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 C.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 2、对题目《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A.表示形状。例如:高大、粗细、圆长、弯 曲、宽广、鲜红、雪白、狭窄、笔直。 B.表示性质。例如:好坏、优秀、恶劣、诚 实、虚伪、狡猾、美丽、高尚、伟大、朴素。 C.表示状态。例如:迅速、敏捷、匆忙、平 静、悠闲、混乱、愉快、轻松、痛苦、疲倦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
还戴大着 眼镜。我对他很恭敬 ,因为我早听 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 的人。
极其、比较、相当、稍微、略微、多么等。
表示范围的有:都、全、单、共、光、尽、净、就、仅、只、
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齐、一概、一味、
统统、总共、仅仅、惟独等。
表示时间的有:刚、正、将、老(是)、总(是)、早就、
已经、正在、立刻、马上、起初、原先、一向、永远、从来、
偶尔、随时、忽然等。
表示频率的有:又、再、还、也、屡次、常常、往往、经常、
突然给了老虎一下。 A. ①动词 ②名词(方位词)③量词 B. ①介词 ②名词(方位词)③量词 C. ①动词 ②助词③量词 D. ①介词 ②助词③量词
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 一、副词
词.)
❖ 1、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 语气、情貌等。
表示程度的有:很、极、最、太、更、更加、格外、十分、
❖ A 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您们、 他们、她们。
❖ B 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哪(问人或事 物)、哪儿、多么 (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 。 C 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 (指数量)、 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
D.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例如:能、能 够、应该、可以、必须、得、要、会、愿意、肯、 敢。 E.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例如:使、叫、让、 请、派、要求、命令、禁止 。
F.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例如:来、去、回来、 出去 、进来、起来、开来。 G.表示行动始终。例如:开始、进行、停止、继续 H.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母亲 送 出来 吩咐“要小心”的时候,
我们已经点 开船,在桥石上一磕 ,退后 几 尺,即又上前 出了桥。
1、 掌握 法律武器,增强 禁毒 意识。
2、朋友,你是否 意识 到你 在 幸福之中呢。
3、他 水库 了三年。 4、酒香修不 修巷子深。 5、这本书的怕内容很深,可真难 。

三、形容词
❖ 三.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不断、反复等。
表示语气的有:不、没、没有、别、未必、准、一定、必定、
必然、却、倒、可、就、幸亏、难道、何尝、偏偏、索性、
简直、反正、多亏、也许、大约、好在、敢情等。
❖ 语法特点 副词一般只同动词、形容词相结合,例
如“都去、常去、就去、很大、更大、多么 大”。如果代词“这样”、“这么”、“那 样”、“那么”代替了动词,副词也可以用 在它们前面,如“已经这样了”、“就这么 着吧”。名词数量词做谓语时,副词也可以 同它们结合,如“这儿就三个人”、“今天 才九号”。
❖ 3、判断词性: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 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①动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4、说出标红字的词性。
她一边和面,一边和颜悦色地和大家讲自 己的经历,她说她和丈夫是一对患难夫妻。
动词 形容词 介词 连词
❖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A( )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
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 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一、名词
❖ 1、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 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 表示人或具体事物:学生、河流、水果、衣服 表示抽象事物: 教育、交通、事物、战争、和平 表示时间: 昨天、黎明、秋天、将来、刚才 表示处所: 郊区、附近、到处 表示方位:东西南北中、里外、上下; 前 头、 后头;上边下边
1、因为人多,屋子里很 热 。 2、我们按照程序 严格 把关。 3、他的字写得很 工整 。 4、酒香不怕巷子 深 。 5、这本书的内容很 深 ,可真难懂。
四、数词
五、量词
❖ 量词: 表示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 分类: ❖ ①物量词 :
二、动词
(一)定义: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 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 (二)分类:
❖ A.表示动作行为。例如:走、打、说、保护、分析、 赞成、旅行。 B.表示发展变化。例如:有、存在、出现、消失、 发生、灭亡、增加、缩小、扩大、发展。 C.表示心理活动。例如:爱、恨、想、忘记、觉得、 感到、希望、羡慕、憧憬、回忆。
1、出门向 东 ,不上半里,走过一 道石桥 ,便是我的 先生 的家了。
2、冬天的百草园 比较的无味; 雪 一下,
可就两样了。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名词: 1、小狗 躲藏在 悬崖底下 。 2、他的 字 写得很工整。
3、 小青 在 上海 。 4、我们按照 程序 严格把关。 5、运动会 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 。
只、个、件、间、所、座。 对、双、群、伙、帮、副、批。 点、些。 寸、亩、斗、克、立方米、人次。 杯、盘、碗、桶、 堆、封 ②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次、趟、回、遍、 顿
❖ 功能:
❖ ①量词常用在数词后面,组成数量短语,充 当主语、定语。
❖ 例如:一斤是十两、一座钟。
六、代词
❖ 六.代词
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