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合集下载

现代性焦虑与日常生活批判——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审美立场与艺术价值

现代性焦虑与日常生活批判——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审美立场与艺术价值
收 稿 日期 :2 1 0 0—1 2—2 4
活化 的场 景所 取代 , 活化 的语 言毕 显 出政 治话语 生
的空 洞 和虚假 。可 以这 样 说 , 王跃 文用 其文 字为 我
们 营造 的是 一个具 有 浓 郁现 代 都 市 生 活 气 息 的 E l

常社 交 、 庭 婚 姻 甚 至 婚 外 情 等 官 员 日常 生 活 含 家
量 , 成 了王跃 文 官场 小说对 日常生 活表 达 的结 构 生 性框 架 , 可 以说 是 王 跃 文 官 场 小 说 的创 作 模 式 。 这 正是 这种 模式 , 王跃 文 的官 场小说 成 为 了一 个 独 使
在 2 O世纪 9 O年代 以来 官场 小说 创作 热 潮 中 ,
王 跃文 无 疑是 一 位 引 人 注 目的创 作 者 。其 作 品具 有 着独 特 的艺 术 韵 味 和 美 学 价 值 。王 跃 文 的 创 作
选 择 的似 乎是 一个 远在 官 场之外 的民 间话语 姿 态 , 将 笔触 深 入到 纷繁 的官 场 日常 生活 之 中 , 以充场 小说 创作 步人 活跃
多 元 的艺术 轨 道 , 则显得 尤 为必 要 。
窄 局 面 , 视点 下移 , 绵实 的写 实情 节 和细节 中 , 将 在 以精确 的 笔力 , 展现 出作 者对 官 场 日常生 活 的深度
把握 和寓 言式 的思 考 , 作 品为 我们构 造 了一 个 巨 其 大的 官场 日常 生 活 世 界 。对 官 场 进 行 日常生 活 化 的叙 事构 成 了 王 跃 文 官 场 小 说 独 特 的文 学 景 观 。 “ 对官 场生 活 的演绎 成 了王跃 文 官场 小说 的基 本线 索 。通过 扩充 生活 化 的场景 如官 员 的接 待宴饮 、 日

2020年衡水市滏阳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衡水市滏阳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衡水市滏阳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②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

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

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③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

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④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

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

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

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⑤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

剩下的那两公里路,他一直在跟我说李暖暖,恭敬地一口一个小李老师。

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镇,来到了李暖暖教书的学校。

⑥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

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⑦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

她抬起头来看我。

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

我心疼了。

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⑧“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

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

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⑨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

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

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

列斐伏尔_文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_文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_⽂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常⽣活批判列斐伏尔:⽂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常⽣活批判陆 扬摘 要: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理论可视为20世纪后半叶思想发展的⼀个⾥程碑。

就⽂学和⽇常⽣活的关系⽽⾔,列斐伏尔在归纳出19世纪以降的失败和挫折、⼆元对⽴、奇迹这三⼤⽂学主题后,推崇波德莱尔把⽬光转向当代⽇常⽣活,使奇迹题材见出了勃勃⽣机和原创精神。

超现实主义也讲究奇迹,但它⼀⽅⾯终结了传统艺术对⽇常⽣活不屑⼀顾的傲慢,⼀⽅⾯也继承了19世纪⽂学对⽇常⽣活的攻击。

奇迹的要害在于将⽇常⽣活中的事物、事件陌⽣化,从⽽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酝酿⽇常⽣活的⾰命。

就此⽽⾔,⼈必须⾸先变成“⽇常的⼈”,然后才能变成“完全的⼈”。

要之,后现代时间转换空间的特点、⽇常⽣活审美化的特点,以及⽂学愈益被边缘化的特点,都可望在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中追根溯源。

关键词:列斐伏尔; ⽇常⽣活; ⽂学; 奇迹; 现代性作者简介:陆 扬,复旦⼤学中⽂系教授(上海200433)⼀、⽇常⽣活批判的背景列斐伏尔《⽇常⽣活批判》第⼀卷1947年出版,之后作者感到话犹未尽,于1962年出版第⼆卷,副标题为《⽇常⽣活社会学的基础》;1981年更继⽽推出第三卷,副标题为《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向⽇常⽣活元哲学)》。

这三卷《⽇常⽣活批判》,第⼀卷英译本1991年由⽶歇尔?特瑞⽐奇(M ichel Trebitsh )译出,第⼆卷2002年由约翰?莫尔(John Moore )译出,第三卷2005年由格⾥⾼利?艾略特(Gregory Elli ott )译出,三卷书皆由特瑞⽐奇作序。

特瑞⽐奇在第⼀卷译序中说,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向享有盛名,可是并不被⼈⼗分看好。

⼀个原因在于作者被认为是⼀个业余的⼿艺⼈,只思耕耘,不思收获,没有将他改变⽇常⽣活的划时代构想,转换成切实可⾏的改⾰措施。

同时列斐伏尔的⽂风晦涩含混,跌宕多变,时⽽有似跑马,时⽽有似狂想曲,同哲学话语那种清晰明了、⼀针见⾎的论述风格,适如其反。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感受和体验,以美为主导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生活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平凡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性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被赋予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愉悦。

一个普通的早晨可以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当我们静静地品味着早晨的阳光、鸟儿的歌唱和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就能够欣赏到生活的美。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审美感受和体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仅包括欣赏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等高雅的审美活动,还包括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

无论是饮食、穿着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它们更加符合我们对美的追求。

在饭菜的摆盘和装饰上下功夫,让一顿普通的饭菜变得雅致可口;在居住环境的装饰和布置上追求简约而精致,让家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审美生活日常化的支撑,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需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驱动。

只有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生活本身成为我们追求美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美学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在实践生活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外在的美的追求上,而忽视了内在的美的培养和提升。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同样重要,这也是构建审美生活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追求真实和本真的美。

生活美学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追求,而是要我们体验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追求真实和纯粹的美。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瞬间,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让这些美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论日常生活_审美化_

论日常生活_审美化_
[%] 为了给现代制造一种智慧的虚假名声。” 尼采认为
现代文化有两个特征,其一是现代人用五光十色的 昔日文化碎片, 掩盖自己的贫乏和枯竭, 由此造成虚 假的繁荣,因此现代文化成了隐藏自己的做戏的艺 术。其二是现代人因为贫乏和枯竭, 盲目追求刺激。 对此尼采对他的冤家瓦格纳虽然是满口赞辞,但是 我们发现,尼采最讨厌的现代文化的两个特征—— — 做戏和激情, 瓦格纳此时都沾上了边。做戏和盲目追 求激情的结果之一, 便是一个审美趣味的大崩溃。
"%$ 趋扩张之时保持澄明的人文理性与批判精神” 。
比较西方从波德莱尔、尼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 美学现代性传统对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批判和国内 今日对 “日常生活 审 美 化 ” 两种判然不同的态度, 是 耐人寻味的。无疑这一批判中有一些历久弥新的东 西, 无论我们把它叫做人文失落的焦虑也好, 抑或坚 持为艺术而艺术的高傲也好。但是另一方面, 今日中 国流行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 们久被压抑的感性的解放, 并不是一句空话。美学直 接介入现实生活其实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事实 上由于大众文化似乎具有过于强烈的审美泛化意 识, 而大众文化在产业化的推动下, 在我们这个尚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大有压倒 主流文化反客为主的势头,审美在我们的周围几乎 也到了泛滥无边的地步。就美学自身而言, 或许同日 常生活审美化拉开一段距离, 当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美学格外关注的虚拟性和可变 性,正是被许多人冠之为后现代的当代社会的特征 所在。美学标志着向感性创造力的转移, 也标志着用 细腻的法则来强制雕塑感性。这一对矛盾的解决, 肯 定也是哲学的基本使命之一,因为我们的一切学科 或者说科学,其最终目的毋宁说便是改善我们的生 存意识和生存条件。因此, 美学在它的纯理论层面上 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可不必盲目地跟风所谓 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而惟恐不及。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二、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渊源与内涵审美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理论概念,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思想界。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哲学背景紧密相关,是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主观的、普遍的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后来的审美现代性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尼采的哲学思想也对审美现代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认为,艺术和审美是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肯定和超越。

尼采的这种思想为审美现代性提供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的视角。

(1)审美自主性:审美现代性强调审美的自主性,认为审美是一种独立的价值领域,与道德、宗教、政治等领域相分离。

审美自主性的提出,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挑战和超越。

(2)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审美现代性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的体验,与个体的情感、意志和生命体验密切相关。

这种对审美经验的主观性的强调,是对传统美学中客观主义倾向的一种反驳。

(3)审美现代性的批判性:审美现代性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审美现代性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审美现象和审美经验的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商业化、工具化等问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理论概念,它源于康德和尼采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的自主性、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审美现代性的批判性。

审美现代性作为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对于我们理解和反思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审美现代性的概念溯源审美现代性作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欧洲。

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带来了物质世界的巨大进步,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深刻反思。

现代性困境的突围——从审美现代性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现代性困境的突围——从审美现代性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代 名 词 , 至 人 们 孜 孜 追 求 的 自 由 都 带 来 了 道 德 的 沦 甚
以 用 来 创 造 实 现 某 种 目 的 和 方 法 的 理 性 , 时 也 可 以 同 把 其 他 东 西 变 成 方 法 , 成 工 具 … 。 工 具 理 性 是 启 蒙 变 现 代 性 的演 变 , 是 时 代 发 展 的 产 物 , 与 传 统 理 性 也 它
刘 超
10 3 ) 0 0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 , 首 北京
摘 要 : 代 社 会 带 给 了人 类 高度 发达 的 物 质 文 明 , 时 人 的主 体 性 却 受 到 极 大 的挑 战 , 日益 与 自身分 离 , 入 现 同 人 进
了“ 牢笼” 态, 状 现代性 的困境 已经是毋庸置疑 的事 实。审美现代 性试 图以艺术的 自律 为前提来完成对 人类的“ 救赎” ,

样, 自从 2 0世 纪 6 0年 代 以来 , 现 代 性 的 解 读 也 对
是 众说纷 纭 , 衷 一 是 。诸 如 现代 性 的起 源 、 值 等 莫 价 这 些 基 本 问 题 , 今 都 没 有 形 成 共 同 的 见 解 。但 不 论 至 是 现 代 性 的 支 持 者 还 是 反 对 者 , 面 对 现 实 处 境 的 时 在 候 , 不 得 不 承 认 现 代 性 并 没 有 取 得 预 料 中 的 圆 满 和 都 成 功 。科 学 演 变 为 工 具 理 性 的 压 制 , 主 成 为 强 权 的 民
日常 生 活 审 美 化 与 大 众 文 化 结 合 , 以感 性 的 张 扬 来 抑 制 工 具 理 性 的 膨 胀 。 但 是 二 者 能 否达 到 感 性 和 理 性 的和 谐 , 否 能

日常生活的界定--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的界定--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的界定--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蒋成贵【摘要】阿格妮丝·赫勒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对日常生活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

赫勒通过对“个体再生产”、“人类条件”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逐层次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

在此基础上,赫勒分析了“‘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的三个组成要素的特殊属性及共同特征。

% Agnes Heller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everyday life in her book Everyday Life. Heller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individual reproduction”,“human condition”and“objectified internal nature”to clearly unveil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ife. Thereupon, Heller analyzed the special properties and the common feature of the objectified internal nature.【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日常生活;内涵;特殊属性;共同特征【作者】蒋成贵【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9.1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是该学派的发言人。

《日常生活》是赫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的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

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导读:本文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角度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

在前现代,艺术与社会的功能关系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反抗现存社会的艺术,特别是面临巨大变迁的时代的艺术。

但从总体上说,艺术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是基本吻合的。

倘使我们把艺术和社会的这种功能关系视作艺术的基本发展线索,那么,面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面貌显然有别于传统艺术,与其说它是与社会相一致,毋宁说是与社会处于尖锐的对立。

如果我们对自浪漫主义以来的现代艺术稍作回顾,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尖锐的对抗性质和颠覆力量。

文学中,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范例。

且不说它笔下那些流浪汉、失意者、妓女、黑色的维纳斯和形形色色的古怪人物,就其诗集
的题目来说,是极具象征性的。

新奇、怪诞、丑陋,一切过去不曾进入艺术殿堂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在现代主义中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恶"与"花"其语义的对立在这里典型地披露了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倾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阿维农少女》似乎是对造型艺术各种规则和趣味的有意嘲弄,古典主义的优雅趣味荡然无存。

现代主义艺术家似乎与生俱来地就是反叛者。

兰波说道:"新来者自由不拘地谴责前人。

"正像一些西方学者指出的,现代主义文化与西方传统(古典)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裂。

古典文化中被视为经典而存在的各种规范,在现代主义艺术家那里荡然无存;追求多变、不确定、稍纵即逝的审美经验,成了现代艺术家的渴望。

恰如波德莱尔所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

""这种过渡的、短暂的、其变化如此频繁的成份,你们没有权利蔑视和忽略。

"[2]现代主义者不仅在自己和传统之间划出一个巨大的鸿沟,而且对当前的现实也深表不满。

这一点在浪漫主义者那里已经初见端倪,现代主义更是偏激,尼采的格言可以视作这种取向的当然代表:"没有一个艺术家是容忍现实的。

"对当前日常生活现实的强烈不满,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倾向在唯美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诸种风格的艺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现代主义艺术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否定,其指向显然是未来。

于是,乌托邦成了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我们把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总的文化风格,一种文化大风格,那么,其总体上对日常生活的否定倾向十分明显。

这不但体现在艺术
不是生活本身,亦即对艺术是生活的模仿的古典观念的激进反叛,而且直接把古典的模仿原则颠倒过来,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艺术不必再跟着日常现实的脚步亦步亦趋。

不仅如此,美学中那些被认为天经地义的原则,也在现代艺术无所顾忌的创新和实验中被打破了。

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奇的追求取代了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审美的乌托邦彻底打碎了日常经验为基础的古典艺术。

恰如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呐喊一样,现代主义艺术是日常生活的彻底背离和颠覆,熟悉的世界和生活逐渐在艺术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了新奇和陌生事物的世界。

然而,我们的疑问是,在现代主义阶段,艺术变成为日常生活的颠覆力量和否定力量,这何以可能?其原因何在?
显然,这个问题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现代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范畴,它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逻辑范畴。

自启蒙时代以来,现代性就一直呈现为两种不同力量较量的场所。

一种是启蒙的现代性,它体现为理性的胜利,呈现为以数学为代表的文化,是科学技术对自然和社会的全面征服。

从社会学角度看,用韦伯的理论来描述,这种现代性的展开,就是以"去魅"与"合理化"的过程。

"去魅"通俗地讲,是一个把社会和人的命运从神的力量转到人自身的力量上来解释的转变过程,社会的发展变化受制与人自身的力量,而非神性的或超自然的力量。

"合理化"则是指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中,人们选择实现目的的手段,甚至所选择的目
的本身,都是受制于合乎逻辑的和合理的计算。

然而,当这种启蒙的现代性诞生伊始,一种相反的力量似乎也就随之降生,并随着启蒙现代性的全面扩展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种现代性可以表述为文化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

审美的现代性从一开始似乎就是启蒙现代性的对立面。

倘使说后者的代表乃是数学的话,那么,在比较的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的现代性或审美的现代性的代表形态则是艺术。

从时段上说,审美现代性的典型形态正是现代主义艺术。

美国学者卡利奈斯库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用审美现代性来对抗传统,对抗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艺术家,他提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这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但波德莱尔以后,在艺术中"那一半最终也被铲除了"。

"现代性已经打开了一条通向反叛的先锋派道路,同时,现代性又反过来反对它自身,通过把自己视为颓废,进而将其内在的深刻危机感戏剧化了。

""在其最宽泛的意义上说,现代性乃是一系列对应的价值之间不可调和对抗的反映:第一是资产阶级文明客观化的、从社会角度说可加以度量的时期;第二是个人的、主观的、想象的时期,是由’自我’展开所创造的私人时期。

后一个时期和自我的特征构成了文化现代性的基础。

从这种有利的观点来看,审美的现代性揭示了其深刻的危机感和有别于另一种现代性的根据,这另一种现代性因其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宗教衰亡后缺乏任何迫切的道德上的和形而上学的合法性。

"这里,卡利奈斯库揭示了两种现代性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如果回到波德莱尔关于现代性的经典界定上去,那么,我们似乎有理由
认为,那永恒和不变的一半虽然在艺术中消失了,却在非艺术的日常生
活领域中获得了全胜。

而两种现代性之争,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这一半对那一半的抗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主义艺术为何追求感性、个性、神秘、多变和短暂,这一切都可以从它对已经控制了日常生活的启蒙现代性的反抗角度来加以理解。

那么,审美的现代性究竟怎样来实现对日常生活的颠覆呢?更进一步,它在美学上提出了一些什么值得深究的观念和原则呢?
我们以这样一种视角来透视现代主义文化,就不难发现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