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藏气驱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致密油藏周期注气微观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致密油藏周期注气微观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致密油藏周期注气微观驱油机理实验研究王学武;杨正明;李文举;汪艳勇;时凤霞【摘要】针对致密油藏注水难度大,气水交替难以有效实施的问题,周期注气改善注CO2驱油效果的方法逐渐得到重视.利用大庆外围致密岩心,将致密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低磁场核磁共振仪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研究周期注气微观驱油机理的新方法,分析了不同驱油阶段岩心静置前后原油在孔隙中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周期注气指数参数,并对周期注气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气驱至不同阶段,静置前后T2谱图均发生变化,且不同驱替阶段T2谱图的变化规律不同,说明不同驱替阶段停注后原油的流动规律不同,其周期注气的微观驱油机理也存在差异.驱替至一定的PV数后,周期注气指数显著增加,周期注气效果显著提高.随着驱替倍数的增加,较小孔隙中的原油逐渐得到动用.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周期注气相比于连续注气采收率提高9.92%.上述研究丰富了核磁共振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 water injection in tight oil reservoir and the gas-water alternative injec-tion was difficult to implement,it was proposed that cyclic gas injection was used to improve the CO2displacement effect. A new method combining with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oil displacement in tight oil reservoir. The microscopic distribu-tion of oil at pre and post standing in different displacing stages was studied,and cyclic gas injection index was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cyclic gas injec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2spectrum of cores at pre and post standing in different displacing stages changed,and the change laws were different,which showed that flow law after stoppedinjecting and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oil displacement at different displacing stages were different. The cyclic gas injection index increased when displacing to a certain stage and the effect of cyclic gas injection increased greatly. The oil in smaller pores flow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placing PV num-ber,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yclic gas injection can enhance oil recovery by 9.92%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gas injec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enrich the application of NMR techniq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ilfield.【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07【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致密储层;核磁共振;周期注气;孔喉;微观机理【作者】王学武;杨正明;李文举;汪艳勇;时凤霞【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065007;大庆榆树林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151100;大庆榆树林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151100;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东营257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1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外对CO2驱油理论研究和矿场实验工作就已开展,注CO2开发油气藏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在传统的石油开采方法中,存在着诸如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问题。

而近年来,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驱油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其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为石油开采领域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文将重点研究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驱油机理,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概述微生物菌体是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的统称,其通过摄取和分解有机物进行生命活动。

微生物代谢产物则是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

这些物质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降低环境污染。

三、微生物菌体驱油机理研究1. 微生物降解原理微生物能够利用其新陈代谢作用对石油中的烃类物质进行降解。

通过分泌酶类物质,将大分子烃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如脂肪酸、醇类等。

这些小分子物质易于被其他微生物吸收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石油的采收率。

2. 微生物吸附原理部分微生物表面具有特殊的结构,如菌毛、胞外多糖等,这些结构使它们具有强烈的吸附能力。

这些微生物在石油储层中吸附并聚集,形成一种“生物膜”,可以有效地将石油中的烃类物质吸附出来,提高采收率。

四、微生物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1.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部分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表面活性剂,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

这些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石油更容易被水或其它溶剂冲洗出来。

此外,它们还能改善储层孔隙的润湿性,提高采收率。

2. 生物气体的作用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生物气体,如氢气、甲烷等。

这些气体能够降低原油的黏度,使原油更容易流动和采出。

同时,它们还能与原油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产生可溶性物质,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

五、结论通过对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驱油机理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微生物通过降解、吸附等作用提高采收率;而其代谢产物则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储层孔隙润湿性以及降低原油黏度等方式提高采收率。

致密油藏CO_(2)驱和水驱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

致密油藏CO_(2)驱和水驱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

致密油藏CO_(2)驱和水驱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
黄鑫淼;林伟;韩登林;雷征东;赵新礼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39)3
【摘要】为了厘清CO_(2)驱和水驱两种驱替介质的微观驱油机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建立CO_(2)驱油模型和水驱油模型,研究不同驱替条件下亲水纳米孔隙内原油密度随驱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驱油过程中烃类分子在纳米孔隙内的运移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注入介质的驱油效率都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CO_(2)驱油过程中,当注入速度较小时,CO_(2)膨胀发挥主要作用,随着注入速度增大,驱替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在亲水纳米孔隙中,当注入水的速度较低时,渗吸发挥主要作用,此时小孔隙中的原油驱替速度比大孔隙快,随着注入速度增大,驱替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大孔隙中的原油被快速驱替。

【总页数】10页(P72-81)
【作者】黄鑫淼;林伟;韩登林;雷征东;赵新礼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临沂大学数字地质与能源研究院;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碳中和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45
【相关文献】
1.致密油藏气驱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2.砾岩油藏水驱与聚合物驱微观渗流机理差异
3.水驱断块油藏CO_(2)气顶边水双向驱油封存机理及应用
4.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探讨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探讨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探讨致密油藏是指石油储层孔隙度很低,渗透率很小的油藏。

开发致密油藏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致密油藏开发方式。

常用的致密油藏开发方式之一是水平井开发。

水平井是一种在储层中钻出一条水平井段,并通过这个水平井段进行开采的方式。

相比传统的垂直井,水平井在储层中暴露的面积更大,能够有效地提高产能。

水平井还可以采用水力压裂技术,通过注入高压液体来打破储层岩石,增加油藏的渗透率,提高采收率。

另一种常用的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是CO2驱油。

CO2驱油是一种利用二氧化碳来替代常规水驱作为驱动剂的技术。

二氧化碳可以溶解在油中,降低油的黏度,提高采收率。

CO2驱油还能增加油藏中的压力,促进油的流动。

CO2驱油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二氧化碳的获取成本较高,同时也会引发一些环境问题。

一种新兴的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是页岩油开发。

页岩油是指在页岩储层中储存的软质油,它的提取需要采用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

水平井可以在页岩储层中穿过多个裂缝,增加暴露面积。

水力压裂技术则能够在岩石裂缝中注入高压液体,打破岩石层的结构,释放出储存的油。

页岩油的开发方式对于致密油藏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致密油藏的开发,一种关键的方式是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的开发技术不断涌现。

电磁波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储层中的电磁特性来确定油藏的性质和分布;纳米技术可以通过纳米颗粒来改变油藏的物理性质,提高油的采收率。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致密油藏的开采效果。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的探讨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水平井开发、CO2驱油、页岩油开发以及技术创新是一些常用的开发方式。

通过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开发致密油藏,提高油田的产能和采收率。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随着油气开采高效开发技术的发展,复合聚合物替代前辈产品的同时,它的宏观和微
观剩余油分布规律也受到了关注。

本文将介绍复合聚合物驱(包括地下热能聚合物驱)的宏
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宏观剩余油分布
宏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也就是油层内部的油藏类型。

根据复合聚合物驱提高产油量的机理,油藏可以分为横向渗块型、横向液驱型和横向气驱
型三类。

其中横向渗块型驱油性能最强;横向液驱型驱油性能中等;横向气驱型驱油能力
较弱。

微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微观分布特征,也就是储层质量好坏、构造
漏斗等。

随着油气开采技术的发展,油藏原油演化有利于生产,特别是提高了原油流性,
明显改善了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

此外,通过地下热能聚合物驱发挥油藏热量动能作用,触发油藏液体组分升降效应,改善油藏的孔隙结构,改变油层的原油演化规律,这样
也会改变剩余油在储层内的分布规律,特别是提高了构造漏斗的油藏微观剩余油构成。

总的来说,复合聚合物驱对油藏的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合
理调整驱动方式和产油技术,可以改变原油流性特征和油层传质特性,从而改善驱油效果。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探讨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探讨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各类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就油气资源而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开采需求,所以我们将开采目标逐渐转移到了非常规油气藏上。

致密油藏是非常规油藏的组成部分,致密油藏在我国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很好的解决我国目前石油需求。

基于此,本文就对致密油藏及其相关开采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致密油;开采技术;技术探讨1、致密油藏特征及定义美国是最早开采页岩气的国家,页岩气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能源市场需求,对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将开采页岩气的工艺技术应用到了低渗透油藏原油开采中,这里的低渗透油藏原油就是致密油。

致密油指的是:一种蕴藏在低渗透油层,以吸附或游离态存在于生油岩中,紧挨着致密砂岩且未经大规模长距离位移的石油聚集。

对致密油所采用的开发技术较为多样化,目前我们主要使用水平井技术和压裂技术,不同的开采技术其应用优势不同,需要根据致密油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开采技术。

致密油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储集层物理抗性较差,能源分布具有一定层次性,含油量较高,油气分布呈连续性特点。

致密油的油质较轻,在单井开采的情况下,一般是没有产量或者低产量,通过相关的工艺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致密油开采量。

致密油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也要满足一定的需求条件才能形成,比如致密储层的分布比较连续,并且有着成熟状态下的生油层。

2、致密油藏开发机理致密油藏因流体性质和储层物性的差异,与常规高渗透率油藏有着不同的渗流规律和渗流机理,通常表现为低速非线性渗流特征。

致密油藏内狭小的孔喉和复杂的环境使得油水通道细微,有着很大的渗流阻力和液固界面相互作用力,储层渗透率低。

上覆有效应力对低渗透多孔介质物性参数有较大影响,影响到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出现低速非线性渗流现象。

致密油藏渗流与常规油藏渗流的主要区别在于应力敏感特征和启动压力梯度现象。

岩石润湿性、有效围压和原油黏度都会对启动压力梯度造成影响,在一定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相似的情况下,启动压力梯度会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加而提升。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探讨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探讨

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探讨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变得愈发重要。

而在石油开发中,致密油藏的开发方式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致密油藏指的是储层孔隙度很低、渗透率很小的油气藏,其开发难度相对较大。

采取合理的开发方式对于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致密油藏开发方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发。

一、水力压裂技术在致密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水力压裂技术是一种通过高压水射流对石油藏进行钻孔破裂,将油气资源从岩石中释放出来的技术。

在致密油藏开发中,由于岩石孔隙度小、渗透率低,传统的开采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水力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通过对储层进行人工破裂,增加了储层的渗透性,使得原本难以开采的致密油得到了释放和采收。

水力压裂技术在致密油藏开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水平井开发技术的优势及应用针对致密油藏的特点,水平井开发技术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开采方式。

水平井开发技术通过在地下设置一定长度的水平井段,可以有效地增加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产能和采收率。

在致密油藏开发中,水平井开发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储层的水平分布特点,提高了油气的开采效率。

水平井开发技术在致密油藏的开发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O2驱替技术是指利用二氧化碳将原油中的烃类物质推向储层的一种开采方式。

在致密油藏开发中,由于储层渗透性差,油气开采难度较大,因此传统的开采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CO2驱替技术通过注入CO2,推动原油向井口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

CO2驱替技术在致密油藏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开采方式。

多孔介质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模型的致密油藏储层模拟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储层的物理特性,预测油气的分布和运移规律。

在致密油藏的开发中,由于储层渗透性低,孔隙度小,很难直接观测到储层的内部情况。

而多孔介质模型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模拟储层中油气的分布和运移过程,为开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致密油藏动态渗吸排驱规律与机理

致密油藏动态渗吸排驱规律与机理

致密油藏动态渗吸排驱规律与机理王秀宇;巨明霜;杨文胜;隋微波【摘要】高效开发致密油藏是石油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渗吸采油作为开发致密油藏的重要机理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选取新疆油田致密砂岩天然岩心和人造岩心,在室内条件下,利用改进的动态渗吸实验装置,系统地研究基质渗透率、温度、压力、岩心尺寸和裂缝密度等因素对动态渗吸采出程度的影响.通过将实验参数进行无因次化,得到无因次渗吸采出程度归一化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的采出程度大于目前广泛应用的Ma模型计算结果,与动态渗吸实验得到的规律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当岩心渗透率处于同一级别时,动态渗吸采出程度既有可能与岩心渗透率呈正相关,也有可能呈负相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温度越高,岩心长度越短,动态渗吸效果越好;压力对渗吸效果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佳范围,在本实验条件下为5~7 MPa;动态渗吸采出程度的增幅与裂缝密度呈线性正相关.【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9(026)003【总页数】7页(P92-98)【关键词】致密油藏;动态渗吸;致密油;渗吸排驱规律;无因次时间【作者】王秀宇;巨明霜;杨文胜;隋微波【作者单位】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2世界上致密油资源非常丰富,经济价值巨大,中国致密油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高效开发这类油气资源是石油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9期2017年5月中国科技论文CHINA SCIENCEPAPERVol. 12 No. 9May2017致密油藏气驱微观驱油机理研究陈挺w,杨正明2’3,王学武4,肖朴夫w,王向阳w(1.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2.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7;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7;4.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油气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要:针对致密油藏产能低,注水开发困难的现状,为提升致密油藏开发效果,选取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致密油储层不同滲透 率等级岩心平行样,进行注C02和N2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岩心不同孔隙区间的占比和含油饱和度,以及 2种气驱下不同滲透率等级岩心的采出程度和残余油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致密油油藏,C02驱整体上好于N2驱;对于滲 透率在0. 2X1(T3〜1.iX ltrV m2的致密油岩心,滲透率越高,C02驱效果越好,滲透率越低,N2驱效果越好;岩心的大、中孔 隙贡献了大部分的采出原油,c o2和N2在大、中孔隙上的驱油效果较好。

关键词:油气田开发;致密油藏;驱油机理;c o2驱;凡驱;核磁共振中图分类号:TE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2095 - 2783(2017)09- 1038 - 06Study on micro displacement mechanism with gas flooding in tight oil reservoir CHEN Ting1’2, YANG Zhengming2’3, WANG Xuewu4, XIAO Pufu1’2 , WANG Xiangyang1’2(1. College o f Engineering Science , University o f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2. Institute o f Porous Flow and Fluid Mechanics ,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 bang f ang ^Hebei 065007, China;3. Institute o f Porous Flow and Fluid Mechanics , bang f ang Branch o f Petro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 fPetroleum Exploration& developm entbang f ang Hebei 065007, Chinas4. College o f PetroleumEngineering,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 f Petroleum-, Dongying, Shandong 257061?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ow productivity and the difficulty of 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 in the tight reser­voir,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tight reservoir, the parallel core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grades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in a block of Ordos Basin were selected, and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of N2and CO2 injection werecarried out. Combin- eding wit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each kind of oil displacement mode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grade core flood­ing efficiency and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wereinvestigated. The investigationsshow that for tight oil reservoir, CO2is better than N2in gas flooding effect.,For tight oil cores which permeability is from 0. 2 X10_3 pm2to 1. 4 X10_3 pm2,the higher the core permeability, the better the effect of CO2 flooding, the lower the core permeability, the better the effect of N2flooding. The large and medium pores of the core contribute most of the produced oil. Gas flooding effect on large and medium pores is better. Keywords:oil and gas development;tight oil reservoir;oil-displacement mechanism;CO2 flooding;N2 flooding;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随着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致密油资源成为 未来有巨大潜力的石油接替资源^]。

对于致密油 藏的开发,由于油藏渗透率极低,且在注水补充能量 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导致注入十分困难[!M]。

目前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的开发上,主要是以水平 井与体积压裂相结合的方式为主[5]。

2014年韩永林 等[6]研究了致密油的水驱油渗流特征,认为水驱最 终驱油效率较低;彭晖等[7]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 致密油储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2015年李海波 等[8]定量研究了鄂尔多斯致密原始油相分布空间,认为原油主要赋存于纳米级孔隙内;樊建明等[9]建 立了致密油水平井衰竭式开采产量递减规律;李忠 兴等[1°]进一步研究了实际生产中注水吞吐的开发效果。

目前在致密油藏注水开发上已有较为深入的研 究,但在注水开发以外的注入介质选择上还不够明 确。

C02驱以及N2驱相比于普通注水都有各自相 应的优势,N2驱有降低原油黏度、体积膨胀补充地层能量等作用;C02驱则有降低黏度、改善原油与水 的流度比、萃取轻烃等作用[1H4]。

这2种气驱方式 在众多低渗、特低渗油藏的开发上已有广泛的应用,因而可以借鉴到致密油藏的开发上,发挥二者的优 势来弥补注水开发的不足,建立有效的致密油藏驱 动体系,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致密油储层属 于致密砂岩油藏,平均渗透率为〇. 76X1CT3pm2,平 均孔隙度为12. 2%,主要孔隙类型为剩余粒间孔隙,收稿日期:2016-11-26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13-001)第一作者:陈挺(1991 ),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致密油藏开发及渗流机理通信作者:杨正明,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渗流理论、低渗-致密油气田开发和三次采油,yzmhxj® 263. net第9期陈挺,等:致密油藏气驱微观驱油机理研究1039孔隙结构以小孔喉为主,平均孔喉半径为〇. 18 pm,主流孔喉半径为〇. 36〜1.02 pm,喉道分布的集中程度和均匀程度较差,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非达西渗流明显[m7]。

本文将致密油岩心分为4组平行样,进行C02非混相驱和Ng驱物理模拟实验,并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这2种驱油方式对不同渗透率级别岩心的驱油效果以及残余油分布情况,为致密油藏注气开发提供参考。

1实验部分1.1实验岩心及流体实验岩心平均孔隙度为M. 5%,空气渗透率为0. 2X10—3〜1.4X10-d共选取8块岩心,按渗透率不同,每组2块、分成4组,岩心基础参数见表1。

实验所用原油为从岩心取心井所取原油,地层原油黏度为6. 64 mPa •s,地层原油密度为0. 81g/cm3,属于轻质原油。

所用模拟地层盐水的质量浓度为80 g/L;猛水为80 g/L的盐水按60 g/L加入MnCl2配制而成。

各流体与气体都分别加注于带活塞的中间容器内。

表1岩心基础参数岩心序号长度/cm直径/cm渗透率/(10-3/j〇n2》孔隙度/驱油方式1S.3892. 4960.23611. 64C02驱25.365 2.5000.22311, 49驱3 5.553 2.4960.50713. 49C02驱45'.3822. 4850. 51515. 12N2驱55. 4372. 490. 80317. 23C02驱65. 5182,5040.78815. 41N2驱75. 121 2.5111.41316. 44c〇2驱85. 397 2.4911. 38611 83編区1.2实验流程及设备本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实验流体加压系统采 用2台Quizix Q5000驱替泵协同工作。

回压阀仅在 气驱时使用,用以保证气驱时岩心的出口压力稳定。

使用2台手动泵,1台为岩心夹持器提供围压,另1台为回压阀定压。

恒温箱为岩心提供同等地层温度。

所用核磁共振设备为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 研究所自主研制的M ag n et2000型低磁场核磁共振 岩样分析仪。

1.3实验步骤实验基本步骤为:1)对岩心进行标号,洗油、烘 干、称重,测直径、长度,气测渗透率;2)将所选8块 岩心抽真空后饱和盐水,之后用核磁共振仪记录其 饱和水状态的流体弛豫时间T2谱图;3)以10 MPa 压力用锰水驱替盐水,驱替量为10倍孔隙体积(V p),用以消除核磁信号;4)以10 MPa压力用原油 饱和每块岩心,驱替量为10 V P,之后用核磁共振仪 记录岩心饱和原油状态下的T2谱图;5)取每组岩心 依次以10 MPa压力进行C02驱原油、N2驱原油的 实验。

驱替量都为10 VP,设定回压值为7 MPa。

每 块驱替完立即用核磁共振仪记录其驱油后的T2谱 图;6)利用所测核磁共振数据,分析不同驱替方式下 各岩心的采收率及残余油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