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沂水春风》精品复习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沂水春风》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初步认识和思考,以及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和态度,特别是孔子“吾与点也”的深层含义。

(2)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

2、难点(1)探讨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志向,以及这种志向所反映的儒家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人物的志向和儒家思想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归纳法:帮助学生归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沂水春风》,就是孔子与其弟子们一次关于志向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充满智慧和思考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文意理解1、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释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中“以”“乎”“毋”的用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中“或”“何以”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各弟子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表现出他的勇敢和自信,但也略显鲁莽。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诸侯国,“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体现了他的谦逊和谨慎。

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个小司仪,“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反映了他的低调和务实。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理念。

2、理解文中弟子们的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孔子“吾与点也”的深意。

2、难点(1)体会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2)探讨文中弟子们的志向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论语》中的一篇文章《沂水春风》,来感受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和风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3、重点讲解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1)实词:如“侍”“风”“咏”等。

(2)虚词:如“以”“与”等。

(3)句式:如宾语前置句“不吾知也”。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1、文章中孔子的弟子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志向?子路: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使其在三年内变得强大,有勇有智,懂得礼仪。

冉有:治理一个小诸侯国,使其在三年内百姓富足,但礼乐方面需要等待君子来施行。

公西华:愿意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做一个小相。

曾皙: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2、孔子对弟子们的志向分别有怎样的评价?孔子对子路的志向微微一笑,认为其不够谦逊。

对冉有的志向表示肯定,但认为其志向相对较小。

对公西华的志向表示理解和认可。

对曾皙的志向表示赞同,说“吾与点也”。

3、从弟子们的志向和孔子的评价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子路:直率、勇敢、自信,但有些鲁莽。

《沂水春风》教案:文学教学中如何发扬学生的主体性

《沂水春风》教案:文学教学中如何发扬学生的主体性

《沂水春风》教案:文学教学中如何发扬学生的主体性文学教学中如何发扬学生的主体性一、前言文学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意境品味。

中国优秀作家鲁迅曾经说,文学的价值在于开拓人的心灵。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文学教育中发扬自身主体性,成为了广大文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篇文章结合最近的文学教育实践,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扬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文学教育效果。

二、围绕教材精选引导阅读沂水春风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抗日英雄李先念的传记。

在教学中,要想达到效果,首先要从教材内容入手,合理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对于教材的精选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教学参考资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选教材内容,抓住故事的精彩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血与泪。

同时,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教材内小说、散文、诗歌三者的比例和阅读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不同理解,进一步拓宽学生文学素养的视野。

2.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内容虽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还是要在阅读上找到过程中的兴趣和快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兴趣。

可以在教学中采用集体朗读、小组朗读、小品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体验相应的情感和氛围。

三、讲堂授课与课外拓展相结合文学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课堂内进行。

学生参与各种文学社团、读书小组、阅读会,进一步体现学生在文学教育中的主体性,同时也是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暑期或寒假阅读的一种方式。

1.丰富阅读体验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里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外,阅读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得到拓展。

我们鼓励学生到公共图书馆、书店、文化广场等地阅读诗歌、小说,进入不同的文学创作阶段。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讲座、研讨会、文学写作指导等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文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拓展自身的文学意见空间。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十三 沂水春风》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十三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兰溪市第三中学俞笑笑[教学目标]1、掌握方、如、勇、与等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句式。

2、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理解人物志向,提高学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语句和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

3、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来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精神对学生立志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分析孔子为何“与点”,理解点描绘的图景[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和老师彼此陌生,除了在分班前有教到过的两三个学生,并且学生也刚分班后一个月,互相也不熟悉。

因此学生没有学过《选读》,通过课前沟通,他们对《论语》和孔子知之甚少,只是知道有这样一部书,对孔子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仁爱”“儒家”这样表面的字眼上,其经历及具体的思想几乎不知,甚至对传统文化有畏难情绪和觉得较枯燥的成见。

因为是理科班学生,尤其弱于表达感受,很少能主动发言。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情况,我做了以下设计:(1)学生从小被问志,但少有人观察过他人之志,当下有一个很流行的节目《中国梦想秀》,其中设立“梦想观察员”来观察点评他人之志,我利用这个导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换个角度,也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口—评志。

(2)本课先从理清“各人言何志”入手,这样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也可以降低文言文带来的阅读难度,更可以疏通文言字词句式,先“言”后“文”,“文”“言”结合。

(3)既然是几人言志,所以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凸显其区别,发掘其特点。

(4)在分析“子与点的问题”的问题上,鉴于学生知识储备,适当引用资料,但还是立足文本,从点描绘的图景来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个问题,我们从小都会遭遇,小时候妈妈问,上了学老师问,长大了自己问自己,很多人还很困惑。

这个问题就是?(请学生回答)“你长大要做什么”“你的志向是什么”立志很重要,三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即志向。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共3篇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共3篇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共3篇《沂水春风》教学设计1《沂水春风》是一部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小说,描写了身居农村的普通人民在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人性矛盾和社会变革,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该小说非常适合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选材之一,下面将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并分享我的个人思考。

一、教学设计本次课程分选读与分析阅读两个部分,分别安排为教学思路的准备和重点深化:1.选读部分通过朗读,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概括挖掘文章的主旨,理解作家所讲述的孤独、挫折、信仰、坚持、情感等多重内涵。

选读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迅速进入文章的世界,并准确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

2.分析阅读部分通过分析,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动人之处,考虑作家写作的方式、表达的主题、角色的形象及其力量以及语言气氛。

分析阅读部分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人物、情节、主旨等主要内容。

2.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解读难句和深入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了解作家、文学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针对性,从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创造自己的文学语言和文化体验。

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对于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等软知识,可以采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让学生迅速了解故事情节、主人公命运等基本情况。

2.问题课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描写技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3.互动探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识别小说中的难点,探讨小说中的问题、展开各种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提升阅读的商讨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内容针对选读和分析阅读两个部分的不同需求,我将小说《沂水春风》的教学内容进行如下设计:1.选读部分内容:1.1生命的根本价值通过挑选小说中各种场合,尤其是张落花等主人公的经历,引出人的生命在人格、价值、尊严等方面的主题,深刻地表达人在物欲追逐的社会中需要回归本源的价值。

《沂水春风》教案设计

《沂水春风》教案设计

《沂水春风》教案设计《沂水春风》教案设计「篇一」春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北国春风豪放壮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感知北国春风的雄壮美。

了解描写景物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析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同学们,现在,我们北方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虽然只是初冬,大自然已经显示了他的威力。

能不能说说你对冬天的感受?冬天虽然寒冷,但我们同样热爱冬天。

因为冬天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会产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想象;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动人诗句。

今天呀,咱们就提前走进春天,一起来学习林斤澜的散文《春风》。

(从生活中导入,拉近师生间以及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

)二、检查预习:(3分)1、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说说你所了解到林斤澜。

2、现在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写错。

提醒学生:着(zhuó)重刮折(shé)嘎(gā)地一声冰碴(chá)吹号(háo)冰砚(yàn)乍(zha)暖还寒粗犷(guǎng)冰溜(liū)三、整体感知:(理线索,品情味)(12分)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变化)2、师生交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一开始就喜爱吗?作者明明要写的是对北国的春天的喜爱之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自己喜欢北国的春天,却写怀念江南的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尾为什么对江南的春天有了嫌恶之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体会其作用。

沂水春风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沂水春风也称沂水舞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沂水春风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沂水春风》教案一、基本要求1、背诵17.4、9.11、“‘点!尔何如?’……吾与点也!”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居”、“如”、“方”、“作”、“撰”、“伤”、“与”等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4、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教学风格以及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5、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斐然成章訚訚如也行行如也暴虎冯河好谋而成侃侃如也乘桴浮于海子哭之恸自牖执其手莞尔而笑卓尔不群千乘之国喟然饥谨铿尔冠者哂之俟撰浴乎沂舞雩祓濯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归与!归与⑵子见南子,子路不说⑶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⑷莫春者,春服既成《沂水春风》说课稿一、教材《沂水春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类《<论语>选读》中的第十三课。

《<论语>选读》不像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那样,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这本教科书分为十五篇,没有单元的划分,而且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只能说,《沂水春风》主要是描述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论语>选读》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

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问志、述志和评志。

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我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把孔子对三子的评价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说,是将三子和曾皙做了一个比较。

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

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沂水春风也称沂水舞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过程与步骤】一、导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哂俟甫相铿莫冠沂雩喟2.句读:由也 / 为之赤也 / 为之小《沂水春风》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说了。

你们平时总是说:‘世上没人了解我呀!’(现在,)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侵略,国内又发生了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人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听了,对他笑了一笑。

(接着,)孔子问(冉求)道:“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来,但至于礼乐教化,(我的才能不够)只能等待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实行了。

”“公西赤,你又怎么样?”(孔子接下来问道。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我愿意)在宗庙祭祀时,或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水春风》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哂俟甫相铿莫冠
沂雩喟
2.句读:由也 / 为之赤也 / 为之小
二、把握全文线索
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
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探究文本(一)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字词、句式点拨:
1.字词解释:侍坐、居、如、或、以
2.句式(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

夫子“循循善
诱人”,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知”与“不知”?
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

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明确: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

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
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
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

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

(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
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jiā)豚”。

(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

(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志”——“以礼治国”)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假定这样一个背景,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

乱世英雄,力挽狂澜才够气魄——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

”为何要强调“有勇”和“知方”?
“有勇”——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

“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

《礼记·礼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

《礼记·经解》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记·祭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曲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