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散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治

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治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治临床表现及特点十二指肠溃疡中医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临床表现胃脘痞胀疼痛,多以久痛,饥时痛,喜温喜按,得食少愈为主要特征。
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以下特点:①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②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
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現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
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③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④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鉴别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同属消化道溃疡,临证时同中有异,不可不辨。
两者均是久痛,喜温喜按,胃溃疡疼痛常于饭后0.5~1小时发作,俗称“食后痛”或“饱食痛”,夹杂胃气不降,不通则痛的病机,属虚中夹实;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常于食后3~4小时发作,俗称“食前痛”或“饥时痛”,多属脾不升清,不荣则痛。
两种溃疡初痛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均可伴黑便,为脾虚不能统血之征,胃溃疡多兼呕血,夹胃气上逆病机,虚中夹实。
病因病机溃疡病的形成,大多和情志饮食有关。
思虑伤脾,或情志所郁、肝郁犯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机能损伤,逐渐形成溃疡。
亦由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饮食生冷辛辣等损伤脾胃,致使溃疡发生或加重。
过度忧愁、持续强烈的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病情加重有一定的关系。
大量实验材料与临床观察表明,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物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近年来国内有人对华东地区891例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示性情急躁者较易罹患消化性溃疡,尤以十二指肠溃疡为多。
类证辨治溃疡病多属虚证,久病体弱,痛喜温按,得食可缓,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厚腻或滑白,脉弱。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中药详解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中药详解胃或十二指肠粘膜被腐蚀,形成疮面,就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差不多,所以医学上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通称为溃疡病.溃疡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溃疡病发生的原因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器官,都是受大脑管理的,胃和十二指肠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大脑皮层受到某种有害的刺激,如忧愁、恐惧、愤怒、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都会使大脑皮层的机能降低。
在大脑皮层机能降低的同时,比较低级的神经中枢的机能反而亢进,结果就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功能不正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胃部肌肉紧张性加强,臂蠕动增加,供应胃和十二指肠血液的血管痉挛等等,导致部分的胃粘膜或十二指肠粘膜被消化而形成溃疡病。
当胃或十二指肠形成溃疡以后,它不象其他的皮肤破损或粘膜破损那么容易愈合;由于胃液的消化与刺激,溃疡多半变成慢性。
溃疡病的疼痛等症状对大脑皮层来说也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它可以影响并加重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溃疡病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这就是溃疡病之所以会反复发作、不易愈合的道理。
溃疡病的发作或复发,还有一些诱因,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等等。
还有一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辛可芬、利血平、考的松、强的松等,都能使溃疡病复发或恶化,因此,溃疡病人不宜用这些药物。
溃疡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
痛的部位是在上腹部正中或略偏左侧。
疼痛的特点和饮食有密切关系,可分为“早发的疼痛”与“迟发的疼痛”两种。
早发的疼痛,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出现,疼痛持续1~2个小时才逐渐消失。
直到下次进食以后,疼痛又再度出现。
迟发的疼痛,在进食后2~4小时出现,又可分为“夜间痛”和“饥饿性疼痛”两种。
“饥饿性疼痛”就是一饿就要痛,吃一点东西疼痛就可以减轻或消失。
“夜间痛”是指病人吃了晚饭入睡后被疼痛惊醒。
“夜间痛”吃点东西也可减轻疼痛。
一般的说,“早发的疼痛”是胃溃疡的特征,“迟发的疼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特征。
临床用药参考

口腔溃疡
• 1、急性口腔溃疡:口腔溃疡Ⅰ号饮(50.00元/ 口腔溃疡Ⅰ号饮( 口腔溃疡 元 付),7天为一疗程,局部用口腔溃疡散外上,口 口 腔溃疡Ⅲ号散( 腔溃疡Ⅲ号散(20.00元/次)调醋敷双足心,疼 元次 痛明显可加用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 • 2、复发性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用口 2 口 腔溃疡Ⅱ号饮( 腔溃疡Ⅱ号饮(50.00元/付)(症状缓解后改用 元付 口腔溃疡Ⅱ号散,30天为一疗程),局部用口腔 口腔溃疡Ⅱ号散 口腔溃疡Ⅳ 溃疡散外上,口腔溃疡Ⅳ号散(20.00元/次)调 口腔溃疡 号散( 元次 醋敷足心,疼痛明显可加用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 • 其它口服成药:清胃黄连丸、栀子金花丸、唇齿 清胃丸等。 • 其它局部治疗 :转诊到口腔科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1、退热 退热:赖氨匹林 ,可同时口服尼美舒利 退热 尼美舒利 2、抗病毒 抗病毒:炎琥宁、利巴韦林、清开灵 抗病毒 抗炎:阿奇霉素、头孢米诺、头孢替唑、克林霉素 3、抗炎 4.发热口服药 牛黄消炎灵胶囊 、清瘟解毒片 发热口服药:牛黄消炎灵胶囊 清瘟解毒片 发热口服药 小儿清咽颗粒(儿童)、 氨金黄敏颗粒 (儿童). • 5、卡它症状口服药 卡它症状口服药:氨酚伪麻那敏片、立林、复方感冒 卡它症状口服药 灵片等 • 6、咳嗽等其它症状:参照对症治疗 • 7、 高热不退者或反复发热者:加服中药发热Ⅰ号饮 高热不退者或反复发热者:加服中药发热 发热Ⅰ (100.00元/付),三天为一疗程。 • • • • •
临床用药参考
大连甘井子星加坡社区医院 ——易显文 易显文 2011年2月15日 年 月 日
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
• 1.先用疱疹 Ⅰ号饮(50.00元/付),14天为一疗 疱疹 号饮( 元付 程; • 2.0.9%NS 250ml • 0.25g 更昔洛韦 • ivgtt qd 14天为一疗程 • 3.免疫调节:干扰素 干扰素300万u im qd 30天为 干扰素 一疗程;胸腺五肽1mg im qd 30天为一疗程。 • 4.对症治疗: • 5.局部阿昔洛韦或喷昔洛韦软膏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病症及用药

三、治疗用药:中成药+调节菌群药+对症用药 联合用药推荐:
四、注意事项:如遇病人腹冷或食冷及油腻食物则出现腹泻,则有可能为脾胃虚弱,可选用中成药, 参苓健脾胃颗粒、香砂六君丸或肠胃宁片等治疗脾虚类中成药。
第三节 肛肠疾病
急性肠炎
一、概述:是由于进食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如过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
食物而引起的胃肠道粘膜的急性炎症性改变,如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又称急性胃肠炎。
二、症状:多在夏季常发,与饮食有关,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
大便多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
1、传染途径:经血液及血制品输入、体液接触、母婴传播,不洁注射、针灸、手术治疗传播,世卫
组织已经证明,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
2、乙型肝炎的检查:
A、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
B、两对半:抗原
抗体
HBsAg(表面抗原)
HBsAb(表面抗体)
HBeAg(e抗原) C、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
胆结石
一、概述:是由胆囊管或胆总管产生结石,堵塞管道,引起胆道绞痛及炎症。 二、症状:有程度不同的腹胀、上腹部或左上腹部不适,持续性纯痛或右肩区痛,进食后加剧,胆 总管结石,可出现黄疸症状。 三、治疗用药:利胆排石+解痉止痛 利胆排石:消炎利胆、金胆片、熊去氧胆酸、消石利胆胶囊、排石颗粒、复方胆通、 解痉止痛:654-2、颠茄片 联合用药推荐: 四、建议顾客:多吃含维生素A的蔬菜、水果,少吃鸡蛋,少饮浓茶,经常运动,防止便秘,禁食辛 辣刺激食物,忌暴饮暴食 五、保健品推荐:平时可补充卵磷酯,防治结石形成。
名中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十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十四个秘方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秘方(14首)55.1疏肝和胃饮【来源】谭日强,《中国中医药报》【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实6克,瓜蒌、薤白、法半夏各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
【用法】上药每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250毫升浸药,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成100毫升,取汁温服;第二次用水200毫升,文火煎成100毫升,去渣温服。
【功用】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方解】消化性溃疡,又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中医肝胃不和的胃痛范畴。
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削弱了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因素,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导致自我消化形成溃疡。
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
诱发因素多与饮食失宜、气候失调、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有关。
主要表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有节律性。
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至2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消失;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在餐后3至4小时发作,进餐后可渐减轻或缓解。
本方用当归、柴胡、白芍养血疏肝;枳实、瓜蒌、薤白理气止痛;法半夏、陈皮降逆和胃;煅瓦楞、蒲公英制酸消痈;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主治】消化性溃疡。
【加减】嗳气打呃者,去柴胡、加旋覆花、代赫石(布包煎)各10克;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克(吞服);胃内灼热者,加炒栀仁、淡豆豉各10克;痛引胁肋者,加玄胡索、川楝子各10克;疼痛剧烈者,加炒蒲黄、五灵脂各10克;呕血便血者,加炒茜根、乌贼骨各10克。
【疗效】屡用屡效,奏效甚捷。
55.2健中调胃汤【来源】李寿山,《中国中医药报》【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陈皮各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敛疡制酸。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中、调补脾胃;姜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化瘀止血;公丁香温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敛疡;炙甘草和中缓急。
口腔溃疡散说明书

口腔溃疡散说明书口腔溃疡散(万通)清热敛疮。
用于口腔溃疡。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口腔溃疡散说明书,欢迎阅读。
口腔溃疡散商品介绍通用名:口腔溃疡散生产厂家: 吉林万通药业集团梅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5177药品规格:3g药品价格:¥11元口腔溃疡散说明书【通用名称】口腔溃疡散【商品名称】口腔溃疡散(万通)【拼音全码】KouQiangKuiYangSan【主要成份】青黛、白矾、冰片。
【性状】为淡蓝色的粉末;气芳香,味涩。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敛疮。
用于口腔溃疡。
【规格型号】3g*1瓶【用法用量】用消毒棉球蘸药擦患处,一日2~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口腔溃疡散不可内服。
2.一般症状在一周内未改善,或加重者,应去医院就诊。
3.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4.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5.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6.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口腔溃疡散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避光,置阴凉干燥处。
【包装】药用聚乙烯瓶,1瓶/盒。
【有效期】24月【执行标准】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一册【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5177【生产企业】吉林万通药业集团梅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口腔溃疡散(万通)的功效与作用口腔溃疡散(万通)清热敛疮。
用于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散使用常见问题问:口腔溃疡散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答:1.口腔溃疡散不可内服。
2.一般症状在一周内未改善,或加重者,应去医院就诊。
3.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4.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5.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6.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口腔溃疡散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溃疡散治疗十二指肠溃疡66例疗效观察

芦丁线性范围为 115. 2 一1 152 ng。 见图20 2. 7 精密度试验 吸取同一浓度对照品溶液连续 进样 5 次, 以芦丁峰面积计算精密度。结果, 二 RSD
0. 65% ( n =5) 。 2. 8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 按供试品溶液的
制备方法, 分别处理成5 份, 依次进样, 每次10 闪,
临床案例
溃疡 散治 疗 十二指肠 溃疡 66 例 疗效 观察
曹志祥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资料 66 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61 例, 例; 男 女5 年龄 12 一 岁, 32. 4 岁, 60 平均 病程平均 5. 62 年。溃疡直径
1. 4 结果 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 线钡餐查盒影消失, X 无 激惹现象) 58 例, 好转( 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 线钡餐查完 X
结果见表 2,
3 讨论
3.1 由 2芦 的 谱 知在 nm 图 丁 光 可 ,257 ,358nm处
有吸收峰, 358 nm 处其他组分基本无吸收, 但在 有
利于黄酮类成分的检出, 故选择 358 nm 作为检测波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 化学工业出版 社, :247. 2005 郑虎占, 蓝泽宏, 佘靖.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 第五卷) . 学苑出版 社, :44684 469. 1998
RSD( % )
0. 69
2. 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 1. 0 g 阴性样品 6 份, 分别精密加人“ 2 ” 2. 项下对照品储备液 1. 0
ml , 分别按“ 3” 2. 项下方法制得供试液 , 以上述色谱 条件 测 定 芦 丁 的含 量, 丁 的平 均 回收率 为 芦 98. 16% , RSD 为0. 54% ( n 二 , 6) 见表 1。 2. 11 样品含量测定 取 3 批样品, 每批平行取样 3 份。取各批样品约2. 0 g, 精密称定, 2. 3” 按“ 项下 方法制得供试品试液, 以上述色谱条件测定, 测定
刘绍能按疮疡论治消化性溃疡经验撷要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各种原因造成深达黏膜肌层的局限性破损,临床以上腹部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为主,可伴有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伴有呕血、黑便,出现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
根据其临床症状,中医常按“胃痛”“吐酸”“胃痞”“呕吐”“吐血”“便血”等进行辨证治疗。
刘绍能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在诊治消化疾病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胃镜检查是中医望诊的延伸,提出按疮疡论治消化性溃疡,临床多获良效。
笔者跟师学习,收益匪浅,现总结刘师之经验如下,以飨同道。
1 基于疮疡理论类比论治消化性溃疡1.1 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与疮疡类似 基于胃镜检查是中医望诊的延伸之认识,镜下见胃黏膜溃疡深达肌层,表面有黄白苔,其状类似于外科的疮疡。
疮疡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中国古代医家有“疮者创也,疡者伤也”的解释,一般“伤”在皮肤,称为“疡”;“创”在肌肉深处,称为“疮”。
刘师采取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延伸外科疮疡之理论,提出“内疡”理论,认为黏膜层属于表皮,属于“伤”和“疡”;平滑肌属于“创”和“疮”。
疮疡的临床表现以红、肿、热、痛为典型特征,而消化性溃疡镜下所见溃疡深达肌层,周围黏膜红肿、糜烂、出血,临床可见上腹部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
疮疡经历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最后腐去肉生,形成疤痕,而消化性溃疡分为活动期、愈合期及疤痕期,其愈合过程与外科疮疡类似。
可见,两者在临床特征及病理分期上相似。
1.2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与疮疡类似 《内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此处荣气即胃气也。
李东垣提出“元气不足,营气逆行”,盖胃气调和,则荣卫之气皆顺流而无逆于肉理尔。
其认为“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
同时确立了托里、疏通、行营卫三种主要治疗方法,重视疮疡与脾胃元气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