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5.20《相见欢》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相见欢”、“朱颜改”、“春风十里”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与诗歌情感相互映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相见欢》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李煜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与《相见欢》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教案》
五、深入赏析,探究主旨
1、读上片思考下列问题:
(1)词人为什么会“无言”?“独上”写出了怎样的步履和神情?
(2)与大多数词作一样,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仔细品读上片,说说词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写渲染这份离愁的?
2、读下片思考下列问题: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明确: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名句赏析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寂寞凄清之景,渲染气氛,烘托离愁。
2、“锁清秋”的“锁”字很绝妙,请简要赏析。
明确:这个“锁”字,既写景又写人,形象地写出词人那种孤寂凄凉的心境。
3、品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明确:用丝缕来比喻心头那种无法言说无可解脱的离愁,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愁苦之情。
2.背景简介:
宋太宗开宝八年,金陵城陷,李煜肉坦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内,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明确:诵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之感、悲痛之感。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相见欢》
授课人补充

集体讨论
记录人:
教学反思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
四、疏通字义,读懂诗歌
【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诗歌的字面意义解析。

诗歌的深层含义探讨。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解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的把握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探讨和解读。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讨论区:提供学生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解读诗歌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活动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活动三: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教材:《相见欢》文本参考书目:有关《相见欢》的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网络资源:有关《相见欢》的音频、视频材料6.2 教学材料印刷材料:诗歌文本、相关注释和解读材料电子材料: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解析字面意义,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深入探讨深层含义,进行诗歌表达练习,总结评价7.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30分钟介绍背景,40分钟解析字面意义,20分钟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20分钟深入探讨深层含义,20分钟进行诗歌表达练习,10分钟总结评价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相见欢》的内容介绍。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帮助学生掌握。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修辞手法和词语。

阅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诗歌《相见欢》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的参考资料。

3.2 教学材料诗歌打印文本。

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实践活动6.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扮演诗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6.2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七章:作业与评价7.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的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

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课文注释和翻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相见欢》,提问:“相见欢”在诗歌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与久别重逢的朋友相见的情景,体会诗歌中的喜悦和感慨。

(2)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相见的故事,感受友谊的美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6. 作业布置(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对友谊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

课后,我会对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评价与考核: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以评价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等方面。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句子的理解。

2. 诗歌语言特点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相见欢》,提问:“相见欢”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默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抒情句子,提问:诗歌中的“相见欢”是如何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教师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诗歌的学习成果。

(2)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中“相见欢”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其他表现友谊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友谊的表达方式。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相见欢》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相见欢》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1.1.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到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渴望。

1.3.2 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亲情和友情观。

1.3.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关心他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相见欢》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以及其含义和作用。

2.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和相关的阅读材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第五章:教学过程与步骤5.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标记重要的词句和段落。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解析,解答学生的问题。

5.5 文学欣赏: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感受和体验课文的文学美。

5.6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春水”、“明月”等。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对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相见欢》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师准备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3.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如诗人的介绍等。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

(2)学生朗读诗歌《相见欢》。

2. 新课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互相评价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苏州市景范中学黄素心
一、导语:
今天,
二、让我们一同感知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这首词,请读出你体会到的词人的情感。

大家评论一下,他读得如何,我们朗诵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三、指导朗读
(一)朗读是要有感情的。

——清代著名文学家评论家哲学家王国维说过:有境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将其作为[越调•天净沙]的“定格”范曲,被推崇为“秋思之祖也。


这片曲为什么被能被誉为“秋思之祖”呢?它究竟以什么样的情感让王国维评价其“沁人心脾”呢?请你再读这篇曲,感受一下它的情思。

问?题目是秋思,谁在思?思什么?思有情么?
(二)大家朗诵时候带着淡淡的哀伤,可是,我们这位作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情绪,你是否真正体会到他的心情。

让我们一同来走进他,体悟他当时的情感。

——背景介绍
看了背景,你是否可以深入理解词人的心境,他究竟思呢?
(三)饱含思乡离愁但词句中未出现一词写愁,那这些情愫由谁在承载?
赏析导读: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能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词人的离愁。

[思考讨论]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深入理解体会“月、梧桐、院、秋”所创造的意境。

[资料展示]
诵读指导:马致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你一定可以感觉得到了。

所有的景都蕴含了作者的愁绪,所以他看到的其它景,未能入诗入词,而我们现在看到他的词,能不能从景中感受到他的游子飘零在外,怀才不遇的愁绪,我们一起来朗读出来。

并且请注意他的重音和停顿,你觉得哪些语词蕴涵了词人的心绪,应当凸显出来,请特别注意。

可以适当做一些重音,或者做一点标识。

让我们来演绎这几句。

[学生朗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是的,词中景物包含了词人的心情,也让我们可感,可知。

(五)和大家一同走近马致远,走入《天净沙秋思》,我也深有感触,便让我也来试着朗诵这首词《天
净沙秋思》。

大家是否愿意再一起来朗诵,可以试着背诵它。

(齐读)
读词可以朗诵,可以品味,老师便与大家分享一下读词的感受:
(六)我们欣赏品读这一阕曲,我们读出了情,读出了画意,也读出了景物中的情意。

可是,大家有没有读出这一小令所含的韵律呢?大家似乎一直在读“秋思”却把“天净沙”给忘记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曾有人评价它的音韵美——
美在哪里?
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昆曲改编而来的曲——听听,它是否弹唱秋思的情韵。

(七)这篇小令极短,却让我们感受到情美、图美、音韵美,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它来创作一曲属于自己的“天净沙”
(七)小结: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散曲
小令
秋思
景情
难点
1.小桥流水人家——对比;映衬“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平沙(1)。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1)按此曲见诸元刊本《乐府新声》卷中、元刊本周德清《中原音韵定格》、明刊本蒋仲舒《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八、明刊本张禄《词林摘艳》及《知不足斋丛书》本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等书者,“平沙”均作“人家”,即观堂《宋元戏曲史》所引亦同。

惟《历代诗余》则作“平沙”,又“西风”作“凄风”,盖欲避去复字耳。

观堂此处所引,殆即本《诗余》也。

2.断肠人——图景感受: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我装饰了别人的窗子,明月装饰了我的梦
3.天净沙曲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