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李煜教案

相见欢李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及其作品《相见欢》的背景和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提高学生欣赏古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于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相见欢》的情感揭示。
2.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2.课堂互动,活跃气氛。
3.个人写作,展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李煜的简介和《相见欢》的内容概括,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理解与分析(15分钟)让学生自己先读一遍《相见欢》,然后就文中的情感、描写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讲解李煜及其作品《相见欢》(15分钟)通过讲解李煜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4.学生个人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或感悟。
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写作指导。
5.学生展示和交流(15分钟)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写作,互相启发和补充。
老师也可选择几篇写作进行点评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对李煜及其作品《相见欢》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和文学作品欣赏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和进行个人写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和学习,提高了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
整堂课有很好的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1相见欢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相见欢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所写的一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该词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见欢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李煜《相见欢》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背诵积累本课的这首词,积累传统习俗中形成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揣摩词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语言,培养语言感受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词的意韵之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特有的文学样式的喜爱。
【学习重点】1.以读带品,以写带品,以品促读。
2.以想象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以品读的方式破译背景。
【学习流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李煜( )2、朗读指导。
3、作者、作品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诗。
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对后世影响亦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相见欢 李煜 教案

相见欢李煜教案教案标题:相见欢李煜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煜的背景和文学成就;2. 分析诗歌《相见欢》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李煜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通过简要介绍李煜的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他的兴趣。
主体:1. 分析《相见欢》的主题:a.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其主题是表达对相见欢的渴望和思念之情;b. 帮助学生理解李煜在诗中对相见欢的描写,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2. 分析《相见欢》的结构:a. 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包括四行一首共四首的格律;b. 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首诗的结构和转折点,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情感起伏。
3. 分析《相见欢》的表达手法:a.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对仗等;b. 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4. 文学鉴赏讨论:a. 引导学生就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进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b.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诗歌《相见欢》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2.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如何运用其中的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案评估:1. 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参与度;2. 学生对于李煜的理解和对《相见欢》的鉴赏能力;3. 学生的写作作业,检验他们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资源:1. 李煜的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2. 诗歌《相见欢》的原文和翻译。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李煜的其他诗歌作品,拓展他们对他的了解;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尝试运用李煜的表达手法写作。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资源的准备充分;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3.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对比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句子解析。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分析。
(3)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意境的把握。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煜及《相见欢》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障碍。
(2)小组内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分析结构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探讨诗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交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讲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识别与分析能力。
《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简案一、自由诵读,了解大意●古诗大意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闭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哎,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心头!二、抓住意象,深入分析●什么是意象?象: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它客观的、具体的。
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它是主观的、抽象的。
●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西楼、钩月、梧桐、清秋、丝缕●说说你所了解的象之意?1、西楼登楼的诗.doc风急天高猿啸xiào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2、钩月3、梧桐梧桐的诗.doc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初唐虞世南《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晚唐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李清照《声声慢》4、清秋秋天的诗.do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相见欢 李煜 教学设计

相见欢李煜教学设计《相见欢》是南宋李煜所作的一首词,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与爱人相见的憧憬和幸福的感受。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李煜的创作技巧和南宋文学的特点。
以下是一个针对该词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2.了解词的内容和意义;3.学习和理解李煜的创作技巧和南宋文学的特点;4.培养学生对于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词《相见欢》的词曲、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相关的资料和解析。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展示词的标题《相见欢》和一些关键词(如“因知君意”、“多情应笑我”等),引起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对这个标题和关键词有什么想法?”2.教师简要介绍南宋李煜以及他的文学创作背景,以及《相见欢》的背景。
呈现:3.教师播放《相见欢》的音频或演唱版本,让学生全面感受词的音乐性和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词的原文,并分段解读,让学生理解词的整体结构和每个段落的意义。
5.教师请学生通过自我发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以下问题:-词的内容和主题是什么?-词中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对相见的期盼和欢愉?-词中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心情?6.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回答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互相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拓展:7.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程度,选取合适的李煜其他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李煜其他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8.教师从词的形式、韵律、表达技巧等多个维度进行解析,并与南宋文学的特点相对比,让学生学会辨别和欣赏南宋文学的特点。
9.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其他南宋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比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巩固:10.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对南宋文学的理解,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词,也可以是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通过学习《相见欢》这首词,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李煜的文学创作和南宋文学的特点,还可以培养对于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相见欢》(李煜)教案

教案:《相见欢》——李煜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煜的《相见欢》,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意象及表现手法,了解李煜的生平背景及其词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鉴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与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相见欢》原文及注释,李煜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预习任务:学生预习《相见欢》,尝试理解词意,查找李煜的生平资料,思考词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李煜生平的短视频,简要介绍其从南唐后主到北宋囚臣的坎坷人生,以及他在词坛上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同情心。
•情境导入: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一个秋日黄昏,词人独自登上西楼,面对残月如钩,心中无限愁绪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词中的意境。
二、诵读品味,初步感知(约15分钟)活动设计:1.示范诵读:教师先示范诵读《相见欢》,注意语调、节奏的变化,传达出词中的情感波动。
2.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诵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感受词的韵律美。
3.分组诵读:学生分组诵读,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通过比较不同小组的诵读效果,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三、深入解读,理解情感(约30分钟)活动设计:1.词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词中的重点词汇,如“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理解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2.意象分析: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月如钩”、“梧桐”、“清秋”等,探讨这些意象在表达词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3.情感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词中表达的情感,如孤独、寂寞、哀愁等,以及这些情感与词人人生经历的关系。
4.表现手法:分析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象征、比喻等,探讨这些手法在增强词的艺术效果方面的作用。
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1 教学⽬标 1、学习通过知⼈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描述法、⽐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意象助读法、⽐较赏读法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动、形象的⽅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我们来⼀次背词⽐赛,请放开声⾳读这⾸词。
(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
) 背完词,有⼀个⼈从词⾥⾛出来,你看到的是⼀个怎样的⼈?(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年苟安⽣活。
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活。
(幻⽰) ②朗读指导,要⽤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平,⾛近词⼈理解词意,这叫知⼈论世法(板书)。
我们该⽤怎样的语速、语⽓、语调来读这⾸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轻烟似的闲愁。
该⽤哀痛低沉的语⽓来读。
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泉映⽉》读。
(荐读1⼈,齐读1次。
)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切景语皆情语(幻⽰),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个景,说出它与词⼈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向: (1)西楼——表达⼀种离别之愁。
(幻⽰)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个怎样的地⽅?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在⼀起? 第⼀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煜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一、释题导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
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
他25岁继承王位。
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
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
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
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翻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
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
雕绘栏杆和玉石
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
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品味赏析:
四、合作探究:
1、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明确: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明确: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3、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明确:“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4、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语。
由问天、问人而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此外此词还很好的运用了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