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相见欢”、“朱颜改”、“春风十里”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与诗歌情感相互映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相见欢》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李煜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与《相见欢》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相见欢》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诗歌的字面意义解析。
诗歌的深层含义探讨。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解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的把握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探讨和解读。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讨论区:提供学生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解读诗歌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活动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活动三: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教材:《相见欢》文本参考书目:有关《相见欢》的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网络资源:有关《相见欢》的音频、视频材料6.2 教学材料印刷材料:诗歌文本、相关注释和解读材料电子材料: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解析字面意义,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深入探讨深层含义,进行诗歌表达练习,总结评价7.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30分钟介绍背景,40分钟解析字面意义,20分钟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20分钟深入探讨深层含义,20分钟进行诗歌表达练习,10分钟总结评价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相见欢》的内容介绍。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帮助学生掌握。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修辞手法和词语。
阅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诗歌《相见欢》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的参考资料。
3.2 教学材料诗歌打印文本。
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实践活动6.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扮演诗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6.2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七章:作业与评价7.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的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句子的理解。
2. 诗歌语言特点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相见欢》,提问:“相见欢”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默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抒情句子,提问:诗歌中的“相见欢”是如何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教师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诗歌的学习成果。
(2)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中“相见欢”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其他表现友谊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友谊的表达方式。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1 教学⽬标 1、学习通过知⼈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描述法、⽐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意象助读法、⽐较赏读法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动、形象的⽅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我们来⼀次背词⽐赛,请放开声⾳读这⾸词。
(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
) 背完词,有⼀个⼈从词⾥⾛出来,你看到的是⼀个怎样的⼈?(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年苟安⽣活。
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活。
(幻⽰) ②朗读指导,要⽤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平,⾛近词⼈理解词意,这叫知⼈论世法(板书)。
我们该⽤怎样的语速、语⽓、语调来读这⾸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轻烟似的闲愁。
该⽤哀痛低沉的语⽓来读。
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泉映⽉》读。
(荐读1⼈,齐读1次。
)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切景语皆情语(幻⽰),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个景,说出它与词⼈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向: (1)西楼——表达⼀种离别之愁。
(幻⽰)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个怎样的地⽅?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在⼀起? 第⼀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相见欢》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相见欢》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1.1.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到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渴望。
1.3.2 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亲情和友情观。
1.3.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关心他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相见欢》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以及其含义和作用。
2.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和相关的阅读材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第五章:教学过程与步骤5.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标记重要的词句和段落。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解析,解答学生的问题。
5.5 文学欣赏: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感受和体验课文的文学美。
5.6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相见欢》中词句的意境和韵味,感受其语言之美。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愁苦、孤寂之情。
(2)体会作者通过意象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领悟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作的语言、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忧伤、凄凉的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和心情?”(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忧愁的词——李煜的《相见欢》。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重点强调他从帝王沦为阶下囚的经历。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李煜在亡国后的痛苦和无奈。
3、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点名让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词句解读(1)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西楼”、“月如钩”中的“月”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5、情感体会(1)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词句进行分析。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点明词中主要表达的是李煜的亡国之痛、思乡之愁和孤寂之感。
6、艺术特色赏析(1)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如简洁、含蓄、生动等。
(2)探讨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比喻、烘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同上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相见欢》一、导语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
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三、学生自由读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五、齐读六、内容分析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
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
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
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
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②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
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
爱妃宫娥,前呼后拥。
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
其乐融融。
欢声笑语自不待言。
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
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何时还我自由之身。
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涌上心头。
③下阕直抒愁情妙在何处?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
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
如写愁之深。
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了的语言,表现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
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读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作业1、读李煜的《虞美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2、摘抄名句并背诵相见欢①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
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
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寞”者,非梧桐深院。
乃人也: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
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
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
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
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
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明确:以“剪不断。
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
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
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
“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
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四、结论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
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品评】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