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通向国学经典的思想津梁
国学经典成为语文教学的大石块

“国学经典”成为我语文教学的“大石块”鸡西市和平小学尹传梅经典阅读源于两个困惑:●“名列前茅”为何“无话可说”从小学到师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到了工作岗位却越来越觉得自己写作文彩的匮乏,文学功底的浅薄。
每天忙于工作,不断实践却怵于总结,囿困提炼,有时出于无奈,绞尽脑汁,写出文章也觉着没深度,更别提引用国学经典。
而曾不被老师看好的妹妹读了中文硕士后成了大学教授。
凡事的背后总有源头,我和妹妹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我出生在一个及其普通的家庭,家里没有任何可以阅读的资源,接受的只是朴素传统的教育。
而妹妹却出生在书香世家,在书海里长大,不时受着经典阅读的熏陶。
●读了名著为何依然“苍白无力”在我二十年的教学中,曾经教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读了一本又一本教材和中外名著,可说起话来、写起文章却还是有些苍白、无力······直到我校提出:“小学经典阅读教育研究”的课题后,让“国学经典”进课堂,使我明白了“童蒙养正”的道理,真正体会了“引经据典、触类旁通”的含义。
因此我以孙双金老师的“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理论为指导,在学校大课题的背景下确立了我的子课题:“国学经典教学模式”的研究。
让“国学经典”成为我的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大石块。
我所在的年组牵头选编了学校的《与经典同行》校本教材,学前背诵《弟子规》,一年背诵《三字经》,二年背诵课本以外的100首《唐诗》,三年背诵宋词、《诗经》80首,四、五年级开始背诵《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等。
我们校长常说:让孩子们从小就见识经典,就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我和学生在感受国学经典博大精深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都有提高。
我再也不排斥写东西了。
现在我已经有了主动写的欲望和冲动。
学生也在津津乐道地背诵过程中学会了运用。
其实,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我和学生的变化不仅仅停留在写作上了,而是我们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寻访津梁寺

寻访津梁寺作者:山程来源:《大理文化》2020年第03期也许是老建筑见多了的缘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那些历史文化遗迹都敬而远之。
不是怕去面对,而是怕触景生情,从而生出一些感叹来。
我曾试图找出这股力量的来源,可始终一无所获,直到我去到宾川排营津梁寺。
事实上,津梁寺之名,早已在我耳边萦绕得很熟了。
我从书本中翻找描写它语句的那些日子里,脑海中时常浮现出美丽的画卷。
我们眼前这座如今仅存东厢房三间,以及大雄宝殿小半个飞檐屋顶的津梁寺,地理位置很好,位于排营街东南方的妙高山下,叮叮咚咚的溪水从寺旁缓缓流过。
远远望去古老、幽静、宏大,撩拨人心。
在山巅,依山就势而建的津梁寺掩映在树木参天的密林中,若不是有熟人带路,很难在这绵延百里、树木参天的大山之中找到它的身影。
它隐秘难寻的地理位置,无疑表明了它的古老和神秘,让人着迷。
作为宾川早期古寺之一的津梁寺创建于唐南诏时期。
那个时候,神僧雷音,感蒙氏统一六诏之恩,邀请住在大理感通寺的赵之飞等人择址开山而建。
寺址选定后,雷音和尚等人经多方化缘筹措,历经六年,寺终建成。
当时的人们非常讲求风水,不仅选址严格,而且寺名也十分有讲究,因此,寺庙建好后,雷音和尚他们见这里古木参天,流水潺潺,气候清凉,遂取名津梁寺。
意即玉露生津于山梁之下的宝地,也有取天之津、地之梁的含义。
那天,我回想着这些有关津梁寺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和友人一道拨开密林,缓缓走近它,尽管我早有心理准备,可当站在它面前那一刻起,我站在原地,心中生出些许好奇感。
原以为,无论现在的津梁寺如何古老,书中记述的大雄宝殿、天王殿、子孙殿、东西厢房、照壁、戏台等建筑总会有迹可循。
此时,当我透过和煦的阳光看去,眼眸里除了呈现东厢房三间和大雄宝殿和小半个飞檐屋顶外,许多原有的物事,都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残垣断壁和残砖碎瓦,我尝试从现在的模样去寻访历史的足迹。
看着眼前古老的津梁寺,微风拂来,四下可见的野草摇晃不止。
我不知道这些野草生长了多少年,不过若要细细计较起来,它们的年头或许比津梁寺还要久远一些,更何况生命力。
《经典常谈》真题精练(综合题)(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真题演练

专题07 《经典常谈》真题精练(综合题)1.(2023·江苏盐城·模拟预测)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下列题目。
(1)《经典常谈》是①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②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③《》,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班级开展以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为主题的活动,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相关篇目,说说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备选篇目:《〈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2.(2023春·北京顺义·八年级统考期末)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绝句最短小,贵含蓄,忌说尽。
”(忌,即应当避免)请你以下面绝句中的一首为例,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朱自清这个观点的理解。
(100字左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3.(2023春·山东烟台·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文段一】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了《博学篇》七章。
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______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
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
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
【文段二】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
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
(1)【文段一】中空白处应填的字体为。
【文段二】中介绍秦以后书体的演变,下列选项所用书体与书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草书正书行书B.正书草书行书B.C.草书行书正书D.行书正书草书篝火旁边有几个饭盒放在蓝色炭灰里。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
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
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
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左传·昭公十二年》
2023 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 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 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 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 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
试卷第 1页,共 11页
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 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 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 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 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 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 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 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立足国学经典 展现德育魅力

立足国学经典展现德育魅力
魏正伟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年(卷),期】2022()7
【摘要】“评价和教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建智慧课堂,开发“即时记录系统”“视频切片系统”以及“社交APP系统”等软件,从而形成、发展、提升“教学评一体化”。
秉持“评价即学习”的理念,建构以“学”为中心的科学教学模型,实现科学教学从传统的“教为中心”向“教学评一体化”转变。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魏正伟
【作者单位】抚远市前锋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乘书法之舟,徜徉在国学之海——读“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孙晓云书”系列丛书
2.诵国学经典,扬中华美德——论国学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
3.毫韵古风:彰显国学经典不凡魅力——简评北师大版《国学经典》(高中年级上、下卷)丛书
4.发挥国学经典魅力,助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小议国学经典在高中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应用
5.传国学经典挖德育精髓——国学经典融入小学班主任德育的新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学经典》书籍简介

《国学经典》书籍简介《国学经典》是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书籍简介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书籍简介《国学经典》是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萌等。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
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国学中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国学经典》内容提要《国学经典:赋》:赋之兴,由来久矣。
大夫登高之诗、俳优诙谐之语、游士纵横之言、屈子行吟之辞,综而衍之,乃成此体,自汉兴迄于清亡,与诗并列文苑,两千余年未曾中辍。
“五四”以来,“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之说甚嚣尘上,于赋之批驳更无以复加,以至百代显学,一朝烟灭,时至今日,竟成绝学,慎终追远,岂不哀哉!赋之弊毋庸讳言,赋之衰毋庸讳言,赋之亡则不可不言。
是有此书之编,不期于振拔斯文于一旦,只求能稍补前人之失,庶免数典忘祖之嫌。
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略述赋之演变历史,以求清其脉络;第二编选辑名家名赋,以求详其枝叶;第三编介绍赋体常识,以求正其声名;第四编选录近世学者之赋学论文,以求显其学之深广。
《国学经典:曲》: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在这里谈到的曲是广义的戏曲。
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
谈及戏曲,人们难免就会联想到一个“俗”字。
当然,这里所说的“俗”,并不是指俗气、鄙陋,它们相对于高雅、雅致的“雅”而言,是指通俗、质朴。
戏曲不只有俗的一面,同时也有雅的一面,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
本套书还有《国学经典:词》、《国学经典:诗》。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国学经典,滋养小学语文心灵

国学经典,滋养小学语文心灵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能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起到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一、语言的魅力国学经典如《论语》、《道德经》和《古文观止》等,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还能激发他们对汉字和语言的热爱。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经典、解读诗词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思维的启迪国学经典中的哲理和智慧,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论语》中的“有教无类”强调了教育应当公平的理念,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他人、如何看待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与经典相结合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价值观的形成国学经典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仁爱、礼仪、诚信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重要价值观。
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美德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品德的培养学习国学经典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德的修养。
通过经典的学习,学生能够领悟到许多关于责任、勇气和坚韧的道理。
例如,学习《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可以让学生明白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科学精神。
这种隐性教育,将成为他们日后人格发展的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既是语言学习的宝库,又是思维启迪的源泉,更是价值观和品德培养的重要工具。
通过有意识的经典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能力和人格发展上实现双赢,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让国学经典滋养他们的心灵,助力他们的成长。
浅谈国学金典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意义

浅谈国学金典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意义国学金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金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学金典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更是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浅谈国学金典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国学金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之美和思想精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国学金典,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通过国学金典的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理念,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情操,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学金典中的经典诗文和故事,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修养,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国学金典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素养。
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国学金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涵盖了诗词、文言文、经典故事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国学金典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古代经典的语言文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和优美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国学金典中的经典故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智慧,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方向。
三、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通过对国学金典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