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1 必修一讲义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5必修三(三)、必修四讲义

学案5 必修三(三)、必修四——《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过、相、窃、凶等)、虚词(焉、之、以等)、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背诵相关名句。
2.重点辨析“焉”的用法,掌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特点。
3.翻译重点句式(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东蒙主D.昔者先王以为..答案 C解析A项“有事”是“用兵”之意。
B项“河东”是“黄河以东”之意。
D项“以为”是“把……作为”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 )A.⎩⎪⎨⎪⎧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B.⎩⎪⎨⎪⎧秋水时至斧斤以时入山林 C.⎩⎪⎨⎪⎧以亏人自利也亏无为之大道哉 D.⎩⎪⎨⎪⎧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损害,毁坏。
A 项过错/责备。
B 项按时节/时节。
D 项偷窃/私下,表谦副词。
②( ) A.⎩⎪⎨⎪⎧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无乃尔是过与 B.⎩⎪⎨⎪⎧河内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则将焉用彼相矣 D.⎩⎪⎨⎪⎧材木不可胜用也刑人如恐不胜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尽,全。
A 项这样/与“尔”同义。
B 项收成不好,荒年/不幸。
C 项辅佐/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③(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C.⎩⎪⎨⎪⎧固而近于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虎兕出于柙移其粟于河内 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项……的时候/……的人。
C 项表递进/表转折。
D 项从/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 D解析 D 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2019届高考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指导复习.doc

2019 届高考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指导复习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 2)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 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 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2019-11-06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2)共其乏困通:,(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2019-11-06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 2)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 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 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2019-11-06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2)共其乏困通:,(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2019-11-06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 2)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 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 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2019-11-06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2)共其乏困通:,(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2019-11-06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 2)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 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 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2019-11-06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 2)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 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2019-11-06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 2)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 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 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2019-11-06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 2)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稳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应快乐理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 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快乐害怕忽然绕“彩”“拒”“纳”彩色坚守采取()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何厌之有:( 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反早早地隔膜,嫌怨座位有二心,附属二主渡河知足认真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予并列希望宽容、谅解身子向上起遭到《鸿门宴》()闻大王存心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怪推却预计、揣摩用酒肉款待来宾劝告 3. 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3456789。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5(一)

必修 5(一)——《回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教案目标1.识记《回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3.背诵并默写《回去来兮辞并序》 (全文 )、《滕王阁序》 (第二、三自然段 )中的重要语句,注意易错难写的字形。
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回去来兮辞并序》(1)乃瞻衡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曷不委心任去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3)所赖君子见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俨骖于上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回去来兮辞并序》(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______.(2)会有四方之事:______.(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______.(4)三径就荒: ______.(5)知来者之可追.: ______(6)聊乘化以归尽:______.《滕王阁序》(7)识盈虚之有数.: ______(8)气凌彭泽之樽: ______.(9)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_____________(10)时运不齐,命运崎岖:______________..3.解说以下多义词《回去来兮辞并序》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人之危:.(1)乘聊乘化以归尽:.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振长策而御宇内:.(2)策策扶老以流憩:.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3)尽潦水尽而寒潭清:.则智者尽其谋:.4.指出以下加点词语的活用种类并释义《回去来兮辞并序》(1)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棹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生所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园日涉以成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8)襟三江而带五湖:..(9)雄州雾列,俊采星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四美具,二难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理解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5.写出以下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谨拜表以.闻:②臣具以表闻:.(1)以③是以区区不可以废远:.④臣无祖母,无以.到现在天:⑤乐琴书以.消忧: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于②俨骖于上路:.①风飘飘而.吹衣:(3)而②鸟倦飞而.知还:③门虽设而.常关: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6.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色《回去来兮辞并序》(1)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5)望长安于日下:(6)纤歌凝而白云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重要语句翻译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回去来兮辞并序》7.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数复奚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鸿鹄之志。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5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2)选项构成是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是对传主某一
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 细节。
(3)只选错误的一项。设误点在“分析”部分,在“
2.掌握解答步骤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别注意以下内容: 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错误。
原文中的“爱”是“吝惜”意,非选项中的“爱好
(2) 原文:六岁教书, ( 王充 ) 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 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选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
答案
原文“ 徼”是“求取”意,“ 不好徼名于世”,
好追求名声”,而不是“追求好名声”,曲解文意。
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三 概括和分析文本
——仔细
掌握关键能力
概括和分析内容题的解答步骤和方法
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
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 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
解答概括和分析内容题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把
①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
②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
③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
④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
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A.彭时真诚坦率, 没有地域偏见。 李贤对他曾有抵触, 但相处 √
“真君子”; 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 他认为不可压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3 准确断句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夕之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 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 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不过,首先 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五年,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 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 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旻、 市竹木入官,贬旻房州司户,载均州司户。
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 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 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 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 会赦复官,卒。既没,人多惜之。(选自《宋史》)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 命
D“.朝臣廷”清应明是乃下使句言的者主/语无故,而再去根臣据/虚所词甚“惜乃也”/数“人也之”心“/皆
爱“去”“爱”等去判断,结合语意即可断句。
参考译
点拨关键
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比较固 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结构。给 要用慧眼找出句子中的虚词,再根据其位置的特定性,从
参考译
点拨关键
文言断句,断开的每个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的一个 装句,古代汉语的语序大致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同,一 谓语后;谓语前,宾语后;定语前,中心词后;状语前 语前,补语后。在给文言文断句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词 的词义和词性,然后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先抓 部分——谓语,因为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一般都要有谓 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再通过它找主语, 语序逐层理清关系,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名词、代 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文言文课件(必修1)

的量。也泛指质量。
15.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
16.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17.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
七、明句式
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特点及标志。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 (3)此世所以不传也( ……也,表判断 )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 )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致意,引申为)劝酒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13.属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④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连缀,写作 )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等,辈 ) ①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 )
②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士兵 )
14.卒 ③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
②巫医
③不耻相师( 学习,效法 ) ④或师焉,或不焉( 从师
)
⑤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⑥齐师败绩( 军队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读作“chuá) n”,传达,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读作“chuán)”,流传
五、懂活用 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向西、向东 ) ②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日,每日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 ) (2)名词用作动词 ①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 )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做梦 )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 ④吾师道也( 师,学习 ) ⑤顺流而东也东( ,向东流 )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5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3) 只选错误的一项。设误点在 “分析 ”
2.掌握解答步骤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解答概括和分析内容题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
①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
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
②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
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
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
游侠之流也。 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答案
选项: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
③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
(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
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
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
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
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
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
(1)原文:亓诗教复劾正春( 指传主翁正春 )科场徇
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
选项: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
而请求去职,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 答案
“ 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是“皇帝虽然安
(2) 原文: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 王者师。” 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 答案
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
雪。疏言:“光,以惠小民。”
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3 必修三(一)讲义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⑥易⎩⎪⎨⎪⎧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⑧已⎩⎪⎨⎪⎧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⑩诚⎩⎪⎨⎪⎧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 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 ②其⎩⎪⎨⎪⎧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 必修一——《劝学(节选)》《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①“而”字的意义和用法,②“所以”的意思,③通假字的辨识。
3.背诵《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 )A.⎩⎪⎨⎪⎧ 郯子之徒.日与其徒.上高山B.⎩⎪⎨⎪⎧ 孔子师.郯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一世之雄也 D.⎩⎪⎨⎪⎧ 小学而大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本来。
A 项同伙,一类人/随从。
B 项以……为师/有技艺的人。
D 项丢弃/遗弃。
②(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纵一苇之所如. B.⎩⎪⎨⎪⎧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C.⎩⎪⎨⎪⎧ 圣人无.常师无.贵无贱D. ⎩⎪⎨⎪⎧ 使之然.也其声呜呜然.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曾经。
A 项赶得上/往。
C 项没有/无论。
D 项这样/……的样子。
③( )A.⎩⎪⎨⎪⎧ 学不可以..已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B.⎩⎪⎨⎪⎧ 以为..轮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游于是..乎始于是..饮酒乐甚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哀吾生之须臾..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片刻,形容时间短暂。
A 项同今天的“可以”/可以用。
B 项把……制成……/认为。
C 项从此/同今天的“于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解析 B 项这/那么,则。
A 项接近,到。
C 项即使。
D 项凭借。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①(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用心..一也 C .古之学者..必有师D .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B 项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C 项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 )A .今之众人..B .凌万顷之茫然..C .驾一叶之扁舟..D .颓然..就醉 答案 C解析 A 项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B 项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D 项古义:倒塌,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 )A.⎩⎪⎨⎪⎧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意动用法,以……为师。
A 项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东进。
B 项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太阳。
D 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但意思不同,不及/攻下。
②( )A.⎩⎪⎨⎪⎧ 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C.⎩⎪⎨⎪⎧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 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的人”。
A 项就/却。
B 项代词,之/兼词,于此。
C 项在/词尾,……的样子。
5.写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介词,向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②其⎩⎪⎨⎪⎧ 其.曲中规第三人称代词,它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那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度,大概、恐怕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真是(一说表反问, 难道)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6.指出下面一组句子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④何以知之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答案 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7.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要点:就;博学;“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而)(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向上可以吃尘土,向下可以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要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用心”,古今异义词)(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译文: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糊涂呀!(要点:身,则,耻)(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我)认为凡是这一州山水有不同常态的,我全都享有(游览遍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特卓立。
(要点:凡是,山水有异态者,未始)(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朋友也知道那江水与月亮吗?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却始终不曾流逝;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月亮,却终究没有增减。
(要点:而,卒,大意对)8.在横线处填入所缺的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⑧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⑩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⑪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一)“而”字用法辨析1.请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字的用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吾从而.师之③则群聚而.笑之④顺流而.东也⑤耳得之而.为声⑥到则披草而.坐⑦穷山之高而.止⑧箕踞而.遨答案表承接:②⑤⑥⑦。
表修饰:①③④⑧。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表承接关系和表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
那如何区别它们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
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
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
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
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①⎩⎪⎨⎪⎧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017年天津卷第9题C 项答案 相同解析 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 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 2016年浙江卷第17题D 项答案 相同解析 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
(二)“所以”的理解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⑤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⑦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吕氏春秋·察今》) ⑧(贼)必于渡淮之所以..火标之 答案 ①④⑥⑦中的“所以”是“……的办法”或“用来……的”。
②③⑤中的“所以”皆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而⑧中的“所以”则是两个词,“所”,……的地方;“以”,用(火把)。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固定结构,有表示原因和凭借两个意思。
但也有例外,如上面⑧。
总之,需结合语境灵活辨析。
4.(2013·重庆)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注]。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 机:吉凶之兆。
译文: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以”是介词,把;“所以”是古今异义词,“……的地方”“……的原因”;“异乎俗”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乎”是介词,与、和。
(三)如何辨识通假字5.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①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③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构成通假字,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读音相同或相近;②字形相似,有一偏旁相同。
6.根据通假字的特点,试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炎”同“焰”③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陵”同“凌”④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或”同“惑”,“傥”同“倘”1.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译文:自从我成为受刑戮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忧惧不安。
(要点:“僇”同“戮”,刑辱;恒,常常)②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译文: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起酒杯相互劝酒。
(要点:“尊”同“樽”,酒杯;属,劝)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中的通假字和“所以”一词。
①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要点:判断句;“振”同“赈”,赈济,救济)②土工洊(jiàn,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要点:“罢”同“疲”,疲劳;于,表被动;所以,用来……的)辨识通假字,有一个语境前提,就是用该字来解释,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毫不相干,或者用该字在句中无法解释,这时,就有可能通假了。
再根据音同音近或形近原则,就可大致推断出本字了。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