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再别康桥 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2、深入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教法:1、朗读指导法2、启发式导问法学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讨论法。

[教学设想]:导入—解题—知人论世—三步朗读—学写[教学预案]: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走过了戴望舒的《雨巷》,今天我们又将《再别康桥》。

(老师板书课题)二、展示课堂目标三、解题:1、有谁能解释一下标题的字面意思?从标题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揣测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一次离别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离别诗都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2、有谁能列举几首来印证一下?预设: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小结:由此可见,大凡离别诗歌都要抒发依依不舍或劝勉之情。

四、作家、背景:1、作者是谁?抽一学生写出作者姓名“徐志摩”。

2、学生先介绍,然后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3、小结:作者在康桥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确实让作者有些留恋难舍。

由此可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也是揣摩诗歌情感的窗口。

五、诵读、整体感知。

(一)流利朗读,读准字音、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抽学生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到黑板上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并纠正。

3、抽几个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应注意的生字,并注音,然后让学生读。

(二)情绪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2、进行背书比赛:老师每两行提示一个字,看谁最先背得。

3、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三)审美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1、以自己的方式读诗歌,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并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其他同学评价。

高中语文 1.2再别康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

高中语文 1.2再别康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

再别康桥知识与技能: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再别康桥》,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重点分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

教学时间:一、导语佛云: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别离,求不得。

人生第一苦——生苦。

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

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

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

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

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但是美人迟暮,英雄迟暮的感觉的确很苦。

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老啦,不行啦”这样的感叹。

人生第三苦——病苦。

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之苦。

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

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我们年轻人还感觉不到死的威胁,虽然飞来横祸也会光顾年轻人。

对死亡最恐惧的是老年人,想到自己行将消失在这美好世界,的确很苦。

但是,对应于上面的生,这也是苦的终结,一个解脱。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

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

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还记得一个多月前的毕业场景,人去楼空,各奔东西。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

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 教案(一课时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 教案(一课时详案)

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3.教学方法:本文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新诗,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

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

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

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展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

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

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英语必修课,要求把文言文思想运用到现代英语表达当中。

再别康桥是新编选修5教材的课文,是由徐志摩所作的一首抒发怀念之情的现代诗作。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能够了解作者徐志摩所述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该课文的震撼感、美感和文学内涵,寓教于乐,掌握文言文与现代英语表达之间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史实和艺术内涵;2.掌握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促进学生分析、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信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关于此课文的知识面。

2.集体讨论:教师以在线或现场会议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讨论课文,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比如:对该课文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对作者的评价等等。

3.小组合作: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每组认真分析和解读该课文,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彼此辅助。

4.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展开阅读,进行个人的文学鉴赏和思考,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深入分析写作的艺术手法并撰写自己的文学评论,以此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课前小结:老师向学生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及作者。

在这部诗中,作者徐志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被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伟大的后人”的慈爱和祝福之情。

2.预习导入:提前几天,让学生预习本文,运用他们对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理解和表达技巧,尝试转化“别离”的情感。

比如根据“桥”这个情境词一个人离别的画面,进行想象性表达。

3.阅读教学:请学生分组,小组联合解读,学生可以用他们理解的话语进行讨论。

教师还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区分文言意象中的意境和现代意境的表达。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能准确总结出《再别康桥》中的相关文学常识。

2、能正确总结出本诗中的重点字音、字义、字形。

3、能当堂背诵《再别康桥》。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诵读,学会从诗歌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难点: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学情分析】我们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但对诗歌的鉴赏方法不太了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针对我们的特点,可采用感情朗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鉴赏。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一、早读内容:再别康桥二、回顾旧知:1.背诵《雨巷》2.《雨巷》中的相关文学常识。

三、基础知识感知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著有诗集《》、《》、《》等,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二、自主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朔月()漫溯()长篙()蒿莱()嵩山()枯槁()记载()河畔()挑衅()斑斓()波澜()2、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漫溯(suò)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àn)似(sì)的笙箫(shēng)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浮藻凄惋颓圮绿草如茵B、艳影笙箫静默追根溯源C、凄清惆怅悠长碧波荡漾D、迷惘太息冷漠夜斓人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再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语文 1.2《再别康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2《再别康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的: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2、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鉴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许多新诗应运而生,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派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有以诗歌奉献个人理想的个性主义诗人徐志摩,以诗歌以生命献给祖国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二、老师朗读《再别康桥》并指导朗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再别康桥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再别康桥教案
四、知人论世:徐志摩(1896—1931)
五、小结本文: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六、作业1、背诵课文。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自主合作探究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二、读诗: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明确:轻柔、舒缓
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明确:别离诗
一,导语: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必修1)
授课教师:王武宁
授课班级:高一(15)班
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
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
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
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

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
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

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
、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
(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7、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

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

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离别的还
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
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教学反思】
新月派的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

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

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

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比鉴赏法、美文扩写法、讨论法等,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

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

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碍。

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
在每一片浮藻间。

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

用自己的范读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flash 进行对比。

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

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

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

比如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

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

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

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最好应该让学生先尝试着扩写文章。

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

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