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高校太极拳教学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高校太极拳教学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太极拳在高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课程。
然而,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深入发展和提升。
一、引言: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太极拳通过缓慢绵长的动作,调整呼吸,以达到塑造体型、强健身体、舒缓心情和改善健康等目的。
太极拳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免疫力,还能够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等,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了国内高校体育课程的热门课程之一。
然而,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本文将探讨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教学内容单一太极拳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主要包括“太极拳基本功”和“太极拳器械操练”。
这种简单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教师素质差异较大。
部分教师对太极拳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化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容易造成学生的负面情绪。
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部分教师偏向于传统的“口传心授”,并将教学重点放在技术操作上,忽略了太极拳理论和精神内涵的传授,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下降。
三、提升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对策为了解决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可以采取丰富教学内容的对策。
例如,可以将太极拳与其他健身项目相结合,例如瑜伽、普拉提等,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太极拳教学要提升教师的素质,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教师可以参加太极拳理论方面的培训和讲座,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可以加入太极拳教研组织,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可以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学习优秀教学经验等。
高职太极拳教学效果加强措施分析

高职太极拳教学效果加强措施分析摘要:太极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公共体育活动。
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人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太极拳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课程。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如何提升太极拳教学质量,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全面评估当前的太极拳教学状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引言自古以来,太极拳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它的独特的优势和神奇的力量,使其深受全国各地人们的青睐,并且被广泛用作健康养生的方式。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普及的重要体育项目,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堂上,通过传授太极拳,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尽管太极拳的动作技术比一般的体育运动要复杂得多,但它仍然受到许多中老年人的喜爱,然而,由于许多高职学生对它的负面看法,使得太极拳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进而也使得传播体育文化和武术文化变得更加困难。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探讨如何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太极拳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迫切。
一、当前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模式班级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在知识、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差异。
这种模式下,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固定,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也相同,导致能力较好的学生难以学习,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二)教学组织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太极拳的动作繁多且课时有限,单凭一周一次的教学,学生很难全面地掌握并理解它。
因此,教师们不得不加快进度,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使他们更加侧重于考试的目的,忽略了太极拳的本质,无法真正体会到它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内容太极拳理论是其核心,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这一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只是简单地传授套路和技巧,却没有深入地探讨太极拳的理念和文化,这样容易将注重内外兼修的太极拳练成“慢体操”。
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
民族凝聚 力, 激发爱 国主义情操。 太极一词源 出《 易》, 周 文理 学家 曾有 解释 : 太 极谓 天 地未 分之 “ 三、 高校 开展 太 极 拳 教 学 的 优 势 分 析 前, 元气混而为一 , 即是太初 , 太一也 ” 其含有至高 、 , 至极 绝对 之意。太 1 高校 具 有 得 天 独 厚的 教 学硬 件 、 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 , 曾称为 “ 长拳 、 绵拳 、 软手 、 十三势 ” , “ “ 等 在 除拥有健全的场馆 、 器材外 , 更为重要的理论与技术 兼备的教师 队 清朝乾 隆年 间 , 山西人 王宗岳 所著得 《 太极拳 论》 由此 确立 太极 拳 的 伍 保 障 。 , 名称 。 2 高校 特 有 的人 文 气氛 、 2 种 类 、 高校里人文氛围浓郁 , 因此为普及太极拳提供了良好 的文化气氛。 太极拳经过不断的创新 、 提炼 , 演变出许多流 派 , 其中流 传较广、 影 3 大 学 生较 高的 文 化修 养 、 0 深远的大致有以下 5派 : 向 陈式、 杨式、 吴式 、 式与引\ 太极 拳。其中 武 式 大学生知识储备 丰富 , 思维 活跃 , 能深切 体会 到太极 拳 的文 化 内 陈式太极拳是最为古老 , 其他 流派 的太极拳都 是在此 基础上 演变与 发 涵 , 潜心练习易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展的 , 目前 高校体育教学 中较普遍 的太极拳 主要是 根据杨 式太极 拳所 四 、 校 太 极 拳 教 学 存 在 的 问题 高 创编的 简化太极拳 ( 即二十 四式太极拳 ) 。 1 对 太极 拳 认 识 不 足 、
2高校特有的人文高校里人文氛围浓3大学生较高的文大学生知识储涵潜心练习易达到内四高校太极拳教1对太极拳认识不在教学实践中学作因此学习太极拳就思维活跃的特殊时期缓慢重意不重力的太2重实践轻理论在实际的太极拳教理论学生不了解动作3教法单一在太极拳教学中跟着模仿只注重外在扭曲了太极拳发展传播响太极拳的教学质量
关于提升太极拳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

182作者简介:张斌(1967.7-),男,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跆拳道教学、太极养生。
关于提升太极拳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张斌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拳种,因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特点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但是在实际的太极拳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太极拳的教学效果,更是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文首先研究了太极拳教学中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太极拳教学效果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效果;若干思考一、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方面教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从教学方法来说,通常是由教师讲解示范、由学生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受课堂教学时间所限制,真正能够学会、记住的太极拳动作不多,并且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巩固;从教学内容来说,当前的太极拳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从表面上看动作简单、速度缓慢,但是需要掌握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教师方面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较低是影响太极拳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在太极拳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对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进而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对太极拳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学生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太极拳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对于太极拳无法提起学习兴趣,那么就无法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学习、联系太极拳,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提升太极拳教学效果的相关策略(一)强化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太极拳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想提升太极拳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的有效提高。
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太极拳的相关培训,强化教师对太极拳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让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提高,促使教师理论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试论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太极拳的“拳外功”

试论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太极拳的“拳外功”摘要:太极拳教学是高等院校武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
高等院校开展太极拳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强研究,从而为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太极拳;拳外功一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师自身对太极拳认知的偏差目前,太极拳这一具有较高健身价值、传统的运动项目,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作为必修课程普遍开展。
但大多数学生对太极拳兴趣不高,我们应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抓住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契机,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然而,一些高等院校太极拳师资却不尽人意,个别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师对太极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一个套路的教学,认为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二十四式太极拳或规定的太极拳动作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对太极拳浅显的认识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从而不利于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和认识,甚至影响他们最终放弃或弱化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
2.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重武轻文”的传播心态必然导致“重形式,轻内涵”的教学浮浅从逻辑上讲,传播者的认识偏差必然导致受众的接受内容偏离真实。
这样,我们不难推测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师对太极拳的认识局限和教学心态势必对高等院校的太极拳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是目前我国太极拳教学效果提升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筋骨肌肉是外,人的性灵是内”,太极拳主要锻炼的不是筋骨皮肌肉等外形,而是内在性灵,即精气神的和谐。
锻炼者通过自我性灵的内心修炼,可以将整个心力集中于意念,达致精气神的中和,忽然顿悟,发现平时所用的力多是肌肉用力,属拙力,而太极内劲的整体发劲是一种别于拙力的整体内力,它可以发掘出人潜在的能量,可以使人“以小胜大” 。
“以小胜大” 、“以柔克刚” 的太极拳智慧告诉人们太极拳是一种省力的拳,是一种智拳。
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作者:伊亮来源:《体育时空》2014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1摘要相信大家都知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之一。
在我国,武术一直受到关注,并且被列入到体育课堂当中。
太极拳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为了在高校当中更好地推广太极拳项目,整篇文章从目前太极拳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太极拳教学问题对策研究太极拳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健身效果,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用于防身。
由于太极拳对开展活动的场所和器材都要求不高,所以在高校当中能够广泛开展。
各种突出的优点,让太极拳能够有效继承和发展。
目前,高校当中开展的太极拳教学并不理想,日常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解决。
所以,整篇文章从高校当中,太极拳教学的状况入手,具体分析太极拳教学面临的不利因素,最终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发展给出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学情分析日常教学当中,教学对学生的身体情况和知识水平并没有进行了解,没有及时向学生普及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没有及时告知太极拳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健康管理,在没有告知任何作用的前提下,自然没有获得学生对于太极拳教学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过于空洞日常教学当中,普遍存在“重术轻学”的现象。
教师仅仅关注具体的动作技巧,而没有进行太极拳内涵的教学。
学生如果不了解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往往认为太极拳只是简单的做动作而已,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
(三)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方法不恰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缺少积极性,学习的整体气氛较为沉闷。
太极拳的动作技术较为复杂,很多学生由于记不住而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后续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
有的学生哪怕记住了动作,但是却感觉跟体操差不多,丧失了武术的真正意义。
(四)缺乏坚强的意志太极拳的健身作用,需要长期的坚持锻炼才能够有效显现。
高校太极拳教学策略探讨

高校太极拳教学策略探讨一、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由于太极拳是一种较为柔和的运动方式,对于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不同,对太极拳的适应程度也各有不同。
教师在开展太极拳教学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包括患有哪些慢性病、是否有运动伤害等。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果。
二、注重基础动作的训练太极拳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武术运动,要想真正掌握太极拳的精髓,首先要打好基础动作。
基础动作是太极拳的核心,对于太极拳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基础动作的训练,夯实学生的基础。
通过反复练习基础动作,使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姿势和动作要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基础动作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耐力和柔韧性,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双重锻炼。
三、注重形体的调整太极拳是一种讲究形体和动作的艺术,对于学生的姿势和形体要求非常高。
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形体的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模仿、比较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的动作要领和形体姿势,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动作质量。
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形体特点和问题,采用不同的调整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动作更加规范、流畅和美观。
通过不断调整学生的形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讲究心理的自我调控和情绪的平衡。
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太极拳的内涵、引导学生练习静坐、调理呼吸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够调整心态,提升自我修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太极拳的传统文化、演示太极拳的功效等方式,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提高太极拳教学方法措施

提高太极拳教学方法措施的重要性引言: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身体训练效果,备受人们喜爱。
然而,由于太极拳的复杂性和深奥性,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学员理解困难、技巧难以掌握等。
因此,提高太极拳教学方法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太极拳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一、理论探讨1.明确教学目标在太极拳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每个阶段学员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对于初学者,教师应该注重基本动作的教学,帮助学员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而对于进阶学员,教师可以注重技巧的训练,提高学员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步教学法,将复杂的动作分解为简单的部分,逐步引导学员掌握;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通过自身的示范来帮助学员理解和模仿正确的动作。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武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于学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太极拳的理论讲解,帮助学员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原理;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学员的技能。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员才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二、实践探索1.提供个性化辅导每个学员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员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对于柔软度不足的学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柔韧性训练;对于技巧掌握困难的学员,教师可以通过细致的指导和反复练习来帮助其提高。
2.注重反馈与评估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对于学员的进步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及时观察学员的动作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例如,当学员的动作不正确时,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帮助学员改进;当学员的表现出色时,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9月第8卷 第3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7Vol.8 No.3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3王向阳(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摘 要:本文从高校太极拳教学入手,分析了当前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一种终生受益的健身手段。
关键词:太极拳;问题;教学质量;措施 极拳太是我国古老东方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强壮筋骨,通筋脉活气血,养精神顺呼吸,濡关节好颜色之养生功能,且经常练习又可以达到防身自卫之功效。
在广范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今天,将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相结合大规模地开展太极拳教学,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太极拳文化的认识,加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太极拳在高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比较“磨人”。
为此,本文从提高太极拳教学入手,以教助普为路线,去探讨如何使太极拳这一优秀文化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在高校开展太极拳运动的优势111高校所提供的有利条件首先,高校不仅具有较好的教学硬件。
如:场馆、器材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理论和技术水平的师资。
其次,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和人文气氛。
这些为太极拳运动在高校的教学和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气氛。
112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有利条件练习太极,首先明拳理,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容易在练习中品味太极,也易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及修养,有较为完善的人格和人生观。
因此,他们能深切体会到太极的内涵文化和深邃哲理,为太极拳的习练提供了必要的主观条件。
二、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211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及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差异。
而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课程也较单一(开始,基本,结束),教学内容单调,教学要求非量化,评价标准太主观,这使能力较好的学生不够学、较差的学生学不会,因此使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212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太极拳动作多,而课时有限,仅靠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教学,学生很难掌握。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又不得不赶进度,因此造成了完成任务式的教与学。
213教学内容当前太极拳教学内容的特点:以技术为重,轻视或忽视理论,教学教师只讲解套路技术,从不讲解太极拳理论,将注重内外兼修的太极拳变成了“慢体操”。
214教学方法当前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特点:以教师为主导,课以教师讲解示范、领做满堂灌的形式,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双边性,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形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尴尬局面。
215教学活动当前太极拳运动课外活动特点:除课堂之外没有课外活动去加强巩固。
比起其他项目(如:田径、体操、球类),太极拳运动在课余活动和学校竞赛中无一席之地。
不利于太极拳的普及和提高。
三、改进太极拳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普及太极拳311使学生明确认识太极拳31111太极源流据传,武当道士张三丰,用“太极”这种宇宙演变生化模式,结合启悟的天人合一之道,作为拳术的基础原理和理论指导及结合前人内家拳术之精要和道家内丹而创出的太极拳,历经数百年,发展到今天形成了陈、杨、吴、武、孙等五大门派,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深受国内外人民喜爱的一种古老拳术。
31112太极拳要领头要正,肩要沉,肘要垂,腕要平,手要展,背腰拔,胸腰含,腹要实,腰要正,臀要敛,裆要圆,胯要落,膝要松,足要稳,中正平圆。
31113太极特点轻松柔和:太极拳的架势平稳舒展,动作不僵不拘,缓慢轻灵。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无明显停顿,势势相随,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圆活自然:太极拳动作不同于其他拳种,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
体现出柔和的特点,也能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均匀的发展。
协调完整:太极拳运动要求动作姿势上下相随,内外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求密切配合,以腰为轴,手脚呼应,讲求内三合(心与意,力与气,筋与骨相合),外三合(手与足,膝与肘,肩与胯相合)。
312提高太极拳教学的措施31211激发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因此,在进行太极拳教学之前,要上好一堂武术理论课极其重要,向学生介绍太极拳的发展史,突出强调太极拳是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中5223收稿日期:2007206214作者简介:王向阳(1969-),男,湖南湘阴人,讲师,硕士。
璀璨的瑰宝、奇葩,应该由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在具体技术教学中,示范动作应正确、舒展、优美、大方、刚柔相剂,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感官上得到一种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尝试学习的欲望。
招式应结合具体的攻防,使学生深入了解其招式的含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1212按层次分组教打破班级教学模式,以年级为单位分组,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身体素质的测试,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按优、中、差分成A、B、C三个层次。
依据教学的可能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学生将来的实际应用性制定各层次目标,去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灵活地把握对武术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的速度与尺度,选择适宜的、不同层次、深浅各异的练习内容和指导方法。
31213延伸教学领域在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发挥高校武术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建立以体育教师为主导,以体育骨干为主流的太极拳辅导站。
以此来拓宽教学领域,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31214改进传统教学方法3121411配乐教学运用背景音乐改善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态度。
首先,舒缓、优美、积极向上、抒发美好情感的音乐能放松人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入静,这是习练太极的基本要求。
其次,在典雅美妙的古乐声中习练太极,更能体味太极深厚的文化韵味。
3121412念动教学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已基本学会了动作,但出来的动作生硬、势不圆、不连贯、不能体现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念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较好效果。
首先要求在练完套时闭目思想,让自己的假设形象在脑海里练习看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然后针对不足之处反复进行操练。
经常采用这种方法练习,不仅有助于掌握动作的细节要领和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而且有助于培养对太极拳的理解,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3121413整体分解法运用“整体分解法”教授太极拳,将某些动作变化较复杂的“小段”(如“高探马—右蹬脚—双风贯耳—转身左蹬脚”等)从套路中分解出来先学习,利于集中精力各个“击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觉得越学越容易,越学越有趣。
从而避免了顺式学习时产生越学越难的感觉及滋生厌烦、畏难情绪,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太极拳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提对于学校体育乃至全民体育的重要作用。
以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以高校体育教学为阵地,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探究行之有效的太极拳教学方法,使教学娱乐化、健身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果,使太极拳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和良好健身手段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促进全民健身计划伟大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1]许书琦.太极教学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10221041[2]王忠勇,丁涛,颜红英.高校武术与全民健身[J].体育学刊,2001,(1):10421051[3]田桂菊.高校武术扑修课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4,(7):702711(上接第224页)学习和相互交融。
三、加强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组织机构与人员队伍作保证 高等学校与后勤集团应把加强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工作放到培养人才的高度来看待。
因此,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必须由高校来承担,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与后勤集团应密切配合,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队伍的配制上予以充分保证。
一是组织机构进社区。
除了前文所述的党建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之外,高校的团学组织在新的形式下也必须将自己的组织体系向社区延伸,团支部、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必须在社区中建立起来,为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机构保证。
社区管理部门也应当转变观念,将过去简单的“管”转变为今天的服务,因此,需对社区管理机构作出必要的调整,以更好适应工作要求。
要进一步加强主要由学生骨干组成的各种学生社区组织的建设,发展有指导的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青年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人员队伍进社区。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随着班级概念的淡化,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必须随之转移,要确立和加强辅导员定期下社区和学生宿舍的制度。
只有深入社区,才能准确、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一些问题的苗头,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在学生社区的党建、团建和第二课堂教育工作中也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同时,可以考虑设置一支与大学生同吃、同住,专门从事社区工作的社区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在现阶段可以作为学校现有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有益补充,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加强。
加强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社区管理不断发展,同时也会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富有朝气的社区文化氛围,发展具有德育化人文关怀特征的新型学生社区,从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人与学生这种新型的关系不再是简单体现在一种消费关系,而是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要将思想工作引入社区,建立一种新的服务育人理念,即要让学生吃的好、住的好,更要让学生思想上一个新的台阶。
让学生从单纯的追求知识,变为爱党,爱祖国,爱人民,追求理想,追求进步,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有知识,有道德的好青年,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