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产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应用进展
EMs相关性不孕的研究进展

EMs相关性不孕的研究进展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外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和侵润性生长,引起疼痛和不孕。
EMs病灶的数量、类型和位置与疼痛症状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1]。
相比之下,尽管临床上已经认识EMs和不孕症相关性,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EMs的不孕症是多因素的,EMs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干扰生殖[2],本文的目的是对EMs相关不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了解其潜在的治疗作用。
发病机制很少有研究揭示导致不孕症的确切原因,目前认为EMs通过多方面因素影响妊娠结局,以下将根据病变发生在盆腔、卵巢或子宫的不同部分描述这些过程。
盆腔由Sampson首先提出的经血逆流理论仍然是EMs主要发病机制。
也有人提出了腹膜的参与作用-体腔化生理论。
EMs的发生与围绕盆腔器官的腹腔液的改变相关。
输卵管伞开口进入盆腔,暴露于腹腔积液中,腹腔液特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自然受孕。
盆腔炎症是EMs的典型特征,不仅是EMs病变的结果,同时也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增殖和生长的结果。
发生机制包括:巨噬细胞的增殖、活化和吞噬功能障碍;促炎、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其功能障碍,细胞毒性活性降低[3]。
卵巢EMs有时会扩展到卵巢,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oma,EMA)。
囊肿通过占位效应、局部反应或两者兼有,减少有功能的卵巢组织,手术有可能加重这种情况。
虽然EMA的最佳手术方式尚不确定,但我们现在逐渐认识到,任何类型的手术都可能对已经受损的卵巢功能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一般而言,卵巢卵泡减少不会极大地影响37岁之前受孕的机会。
然而,EMA患者可在较早的年龄出现卵巢功能恶化。
在患EMA的不孕女性中,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较为普遍。
当卵巢卵泡数量下降是由于年龄老化(即40岁以上的女性)时,ART的数据表明卵母细胞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和激动剂对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疗效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和激动剂对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疗效厉丹丹;舒静【摘要】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tagonist,GnRH-ant)方案和GnRH激动剂(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方案对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 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不同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于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初次控制性促排卵及IVF-EF助孕的不孕症患者400例,其中200例采用GnRH-ant方案(低龄组和高龄组),200例采用GnRH-a(低龄组和高龄组).通过检测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及妊娠结果及其临床意义,确定GnRH拮抗剂方案和GnRH激动剂方案的可行性.结果 GnRH-ant低龄组(A组)和GnRH-ant高龄组(B组)在Gn使用时间、Gn用量、促排时间、取卵数及成熟卵数上,分别低于GnRH-a低龄组和GnRH-a高龄组.其中Gn使用时间、Gn用量和促排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卵数和成熟卵数无统计学意义.IVF-ET 治疗妊娠结果显示GnRH-ant低龄组和GnRH-ant高龄组在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上,均分别低于GnRH-a低龄组和GnRH-a高龄组,而持续妊娠率高于GnRH-a低龄组和GnRH-a高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控制性促排卵及IVF-EF助孕的不孕症患者,GnRH拮抗剂方案和GnRH激动剂方案临床妊娠结果均良好,无明显差异.【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临床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作者】厉丹丹;舒静【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浙江嵊州312400;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妇产科,浙江杭州3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1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和1978年第1例试管婴儿的诞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 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1-3]。
GnRH—a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GnRH—a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GnRH-a)在婦科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国内外学者针对其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回顾总结GnRH-a在妇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并进行如下综述。
标签:GnRH-a;妇科疾病;临床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是人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衍生物,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辅助生殖技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妇科肿瘤及中枢性性早熟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本文对GnRH-a在妇科疾病治疗的现状进行阐述。
1 GnRH-a的作用原理及特点人体下丘脑分泌GnRH刺激垂体产生FSH和LH,FSH和LH进一步作用于卵巢,刺激卵巢分泌性激素,这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GnRH-a正是通过作用于这一系统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
GnRH-a可以竞争性占据垂体的GnRH受体,当外源性给予一定量的GnRH-a时,受体被全部抢占,垂体对GnRH的反应被阻断,卵巢的激素分泌也随之减少。
在给药初期,FSH、LH水平和卵巢激素分泌会有短暂的升高,这是由于GnRH-a与GnRH受体结合早期刺激垂体释放FSH、LH,这种短暂的升高可持续7 d左右。
随着受体被GnRH-a持续占据,GnRH无法与受体结合刺激垂体释放FSH、LH,因此FSH、LH又随之降低并达到绝经期水平。
GnRH-a对卵巢的这种调节作用是可逆的,在停药后6周左右,多数患者的卵巢功能即恢复正常。
GnRH-a作用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副反应,较为明显的为低雌激素症状。
GnRH-a抑制血清雌二醇浓度,并将其平均浓度控制在绝经期水平,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围绝经期的不良反应,包括潮热、盗汗、烦躁、失眠、阴道干燥、性欲减退和行为改变等。
多数患者在应用GnRH-a 4~8周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雌激素症状,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故GnRH-a治疗周期通常控制在6个月以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5 间质细胞 2 膜联蛋白5 2 精子 2 受体 2 促性腺激素 2 kisspeptin 2 青春期启动 1 雌二醇 1 辅助生殖技术 1 视神经节 1 表达 1 蛋白激酶c 1 葡萄糖耐量试验 1 莱迪希细胞 1 药物合成 1 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 1 花鳗鲡 1 膜联蛋白a5 1 胰腺纤维化 1 肝脏 1 肝细胞 1 综述 1 糖代谢 1 类固醇激素 1 睾酮 1 生物学功能 1 生殖调控 1 瑞林药物 1 爬高试验 1 消化道 1 活动率 1 活力 1 性类固醇激素 1 寡肽 1 孕酮 1 妊娠结局 1 妊娠率 1 卵巢 1 兴奋性氨基酸 1 免疫组织化学 1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和抑制剂 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1 体重指数 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1 人工诱导 1 人工繁殖 1 下丘脑 1 三疣梭子蟹 1 β 细胞功能 1 p38 mapk 1 g蛋白偶联受体54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2009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序号 生殖 2 1 高繁殖力 1 2 针刺 1 3 超微结构 1 4 调控 1 5 荧光定量pcr 1 6 膜联蛋白5 1 7 能量 1 8 绵羊 1 9 神经分泌细胞 1 10 生长激素 1 11 生殖轴 1 12 激素 1 13 拟穴青蟹 1 14 心理应激 1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 1 16 大鼠睾丸间质细胞 1 17 垂体细胞 1 18 因子分析模型 1 19 原发性痛经 1 20 前脑 1 21 初情期前母猪 1 22 内分泌网络 1 23 促黄体素 1 24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cnrnr)基因:pcr-sscp 1 25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1 26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1 27 促卵泡素 1 28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1 29 kisspeptin 1 30 kiss-1基因 1 31 gpr54基因 1 32 gnrh类似物 1 33 3β -羟类固醇脱氢酶 1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在男性不育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在男性不育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引言:男性不育症是指男性在正常性生活条件下持续一年以上无法实现生育目的的疾病。
对于男性不育症患者而言,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和精子注射。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在男性不育症治疗中具有潜力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可能的应用前景。
作用机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一种生物活性多肽激素,通过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互作用,调控睾丸的功能,包括睾丸激素的合成、分泌和排泄。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可以模拟体内的自然GnRH,通过调节GnRH受体的活性,从而调整性腺的功能。
这些药物主要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 Antagonist)两类。
研究进展:1. GnRHa的应用:GnRHa是目前男性不育症治疗中的主要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自然GnRH 的合成和释放,降低睾丸激素水平,从而抑制精子的生长和发育。
研究表明,GnRHa可以用于治疗睾丸功能减退症、精液质量差和精子浓度低等不育症患者。
此外,GnRHa也被广泛用于体外受精和精子注射过程中,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2. GnRH拮抗剂的应用:GnRH拮抗剂是另一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在男性不育症治疗中也有潜力。
与GnRHa不同,GnRH拮抗剂可以直接抑制垂体前叶释放的促性腺激素,从而降低睾丸激素的水平。
已有研究表明,GnRH拮抗剂可以用于治疗睾丸功能减退症和降低睾丸激素水平引起的多种不育症类型。
未来前景:1. 个性化治疗:随着对男性不育症病因和机制的深入了解,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育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可以更准确地选择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联合治疗:除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或治疗方式也是提高男性不育症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促排卵药物及综合应用方案 (1)

肥胖患者中发生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的比例较高,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也常与其他促排卵方法合用或单用。
3.3 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手术 1984年,G j nnaess首次将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laparoscopic ovarian drilling, LOD)应用于PC OS患者。
3.3.1 适应证 氯米芬治疗有抵抗,又无条件作促性腺激素治疗;血游离睾酮高,LH≥10U/L;手术时可对盆腔其他病因作诊断。
3.3.2 治疗机制 LOD是在腹腔镜下在每个卵巢上打孔,为CC抵抗的PC OS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其主要机制在于破坏产生雄激素的卵泡基质细胞,并将卵泡局部较高的雄激素释放。
3.3.3 治疗效果 LOD可以获得大约92%的排卵率和69%的妊娠率。
在一项9年的术后长期随访中,有1/3的患者能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与使用FSH相比, LOD后的6~12个月和使用FSH促排卵3~6个月的临床妊娠率相似,LOD可明显减少多胎的发生,降低流产率,无OHSS;与卵巢楔切相比,LOD的盆腔损伤小,引起盆腔粘连可能较小,特别是体型消瘦伴高LH血症的患者预后较好。
LOD后再用CC、FSH或CC加FSH治疗后的多胎妊娠率明显高于单独用FSH的患者。
手术后仍有43%的PC OS患者不能自行恢复排卵,手术效果明显与不孕年限、身高、体重指数有关;高游离雄激素水平也有影响。
手术副反应是仍有可能发生盆腔粘连和麻醉意外。
手术操作中激光对卵巢皮质的热辐射作用,在理论上还有可能引起卵巢早衰。
因此,虽有证据能确定LOD对PC OS患者的治疗作用,但是不推荐将其作为有CC抵抗的PC OS患者的第一线治疗。
4 多胎妊娠不是促排卵的目的人类的生育主要是单胎,促排卵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成熟卵泡,使患者有正常妊娠机会。
药物促排卵也可能导致多胎妊娠,这不是促排卵的目的。
因为多胎易引起许多并发症,如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胎儿发育异常等,故应尽量避免多胎妊娠的发生。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疫苗在哺乳动物免疫去势中的研究进展

2024·02畜牧兽医XUMUSHOUYI摘要:GnRH 免疫阉割是控制动物性欲和生殖能力的一种手段,它可在不做手术的前提下达到“阉割”动物的目的,比手术阉割更安全便捷,是一种对动物福利友好的替代方案。
近年来GnRH 免疫去势疫苗研究发展迅速,本文阐述了GnRH 免疫去势的机制,综述了GnRH 疫苗在哺乳动物免疫去势中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GnRH 去势疫苗研发困境与发展前景,为GnRH 疫苗的广泛开发、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GnRH ;免疫去势;疫苗;哺乳动物动物去势技术是通过限制动物性器官的发育来消除或削弱动物性欲和生殖能力的手段,常被用于动物生殖管理。
目前常用的去势方法有手术阉割、化学去势和免疫去势。
传统手术阉割可一次性彻底绝育,但手术操作复杂,容易造成动物伤口感染、疼痛和应激反应,导致动物生长速率减慢,甚至引发动物疾病和死亡,也违背动物福利。
化学去势是利用棉酚、甲醛、高锰酸钾等化学药剂直接注射入动物睾丸部位,该方法应激少,出血少,但去势往往不彻底,并伴有持续的肿胀、疼痛和炎症反应,并有药物残留的风险。
免疫去势是一种新型的去势手段,以生殖激素作为抗原,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中和内源性生殖激素的活性,以此达到去势目的。
在这三种去势方法中,免疫去势不仅更安全、更人道,也可以提高动物饲料转化率,改善胴体质量,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最具优势及发展前景的去势方法。
近年来,免疫去势技术发展势头强劲,陆续出现了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促卵泡激素(FS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 )、精子特异性蛋白(TSP )等为靶点的免疫去势疫苗。
哺乳动物的生殖是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组成的神经内分泌轴控制的,即下丘脑-垂体-性腺(HPG )轴,在众多靶点中,GnRH 因其位于HPG 轴的顶端,是哺乳动物调节繁殖的终极信号分子,进而成为了生殖免疫调控的最佳靶激素。
国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戈那瑞林)的临床应用

国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戈那瑞林)的临床应用
王成瑜;梁青
【期刊名称】《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年(卷),期】2001(009)006
【摘要】目的:探讨国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戈那瑞林代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发排卵的效果.方法:对采用克罗米芬(CC)及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的104个周期,于卵泡成熟时,给予戈那瑞林,并与hCG诱发排卵的103个周期进行对照,观察排卵率、妊娠率及黄体功能.结果:用戈那瑞林诱发排卵,排卵率分别为90%(CC促卵泡发育)与91.66%(hMG促卵泡发育);妊娠率分别为18.51%(CC促卵泡发育)与19.44%(hMG促卵泡发育).与hCG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黄体期E2、P及卵巢血供情况较hCG组明显降低.结论:以戈那瑞林代替hCG 具有相似的排卵率与妊娠率,但部分患者黄体功能不足,需早期进行黄体支持疗法.【总页数】3页(P353-355)
【作者】王成瑜;梁青
【作者单位】苏州市妇幼保健院,215006;苏州市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国产戈那瑞林对正常人与妇科病人兴奋垂体促性腺激素试验 [J], 陆湘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丙氨瑞林临床前药理研究 [J], 周美华;褚云鸿;江文德;
李娟;杨隽;吴淦桐;宋国秀;赵志芳
3.“戈那瑞林”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J], 徐继艳
4.戈那瑞林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中期随访研究 [J], 李春; 岳彩虹
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那法瑞林对人乳腺癌细胞BCaP-37生长的影响 [J], 周颖奇;顾军;褚云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