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 教案(系列五) Word版推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1单元第2课《雨巷》_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1单元第2课《雨巷》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雨巷》教案教材分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教法设计: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

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学法指导: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一《雨巷》单元,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雨巷》诗歌的朗读与解析;3.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分析;4. 课后习题及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雨巷》的作者、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及艺术特色;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解读现代诗歌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的分析;2. 教学重点:《雨巷》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巷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巷的想象,进而导入新课;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雨巷》,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3. 背景介绍:讲解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4.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分析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5. 例题讲解:选取课后习题,进行讲解分析;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现代诗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六、板书设计1. 诗歌《雨巷》2. 作者:戴望舒3. 诗歌主题:爱情、孤独、希望4. 艺术特色:意象、节奏、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2. 答案:意象分析:雨巷、油纸伞、丁香等;主题理解: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孤独的抒发和对希望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课堂互动情况等;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现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的分析;2. 课后习题的选取与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的分析a. 意象的象征意义:如“雨巷”象征人生的困境,油纸伞象征爱情庇护等;b. 意象的情感色彩:如“丁香”寓意着诗人的忧郁、孤独等情感;c. 意象的运用技巧:如通过对比、叠加等手法,强化诗歌的艺术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有选择地品读诗中意象和象征意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向诗外,或展读或创作。

过程与方法:美读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诗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导语一:戴望舒的《雨巷》,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最美的一首,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初见《雨巷》,便被其诗意诗境诗情惊艳,爱不释手,时时读之背之思之写之,深入骨髓再也忘不了。

这节课,我将带领你们走进《雨巷》,开启一段唯美的诗歌之旅(板书课题)导语二:要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唐诗宋词;而要了解现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导语三:随机应变,应景导入。

(板书课题)一、美读走进雨巷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学生静静聆听,静静感受。

2.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感情基调:凄美、感伤)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听出了雨巷的-------之美”3.学生试读:挑你最喜欢的一节来朗读一下。

(个读,生评,师评)(注意节拍押韵,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气轻重)4.配乐朗读。

小结:化我入境,通过声音读出字的质感、句的情感、篇的美感,做到“声情并茂” (板书)。

二、品读感悟雨巷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两个主要意象? (雨巷丁香或丁香一样的姑娘)2.请你换一换:在描写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时,能不能用别的替代丁香?△可不可用莲花替代?(没有愁怨)△可不可用芭蕉替代?(没有高洁)插入:丁香在古诗中的含义(美丽、高洁、忧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_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意象和情感教学难点:对“姑娘”象征意义的把握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对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

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听名家朗读,感受诗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2课 诗两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2课 诗两首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诗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为读者签名送书1929年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有位读者在上海水沫书店买书,选购的书中有一本是戴望舒的《我底记忆》,当他翻开《我底记忆》仔细看目录的时候,戴望舒走向前来,态度很安详地问:“你是哪一间大学念书的?念文学么?”聊了一会儿天,戴望舒便向这位读者请教姓名,这位读者告诉了他,但是他却没有告诉这位读者,只是从那一叠放在书架上的《我底记忆》的书堆里,抽取了一册,签上了那个响亮的名字,赠给这位读者,叫他不要花钱买了。

这时这位读者才知道他原来就是戴望舒。

徐志摩之死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一)背景链接《雨巷》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加入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然而,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戴望舒也被通缉。

《雨巷》正是诗人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

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写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

叶圣陶先生称这首诗为新诗的章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再别康桥》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1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因。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而后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大学剑桥大学所在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教案(系列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教案(系列五)

《雨巷》教课方案教课目的 :1、知识与能力:朗诵品尝,咀嚼诗歌语言,深入境界 ,掌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朗诵法,感悟法;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伏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创建的模糊迷离,低回感人的境界。

教课要点 :掌握中情意象 ,深入领会诗歌感情。

教课难点 : 领会诗歌低回感人的境界。

教课时数 :1 课时教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雨如丝的江南,悠久孤独的巷子,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惋惜,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准时代的哀婉的心曲。

今日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会雨巷的景色,去找寻丁香同样的姑娘的芳香。

二、作者简介:师 :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状况?作者介绍 :戴望舒 ,(1905—— 1950),浙江杭州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前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贞洁而温柔 ,多情又潇洒。

(望舒即月神 ,飞廉即风神 )戴望舒出生于 3 月 5 日 ,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 ,意志单薄 ,爱好想象 ,犹豫不决 ,躲避现实。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轻柔的性情,戴望舒笔下贱淌出来的诗句也必定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赏识这首《雨巷》。

三、朗诵感觉,深入鉴赏 ,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诵学生听朗诵录音时,老师板书生字词巷道( Hàng )街巷(xi àng)徘徊(páng hu áng)彳亍(ch ìch ù)颓圮(tu í p)ǐ难过(chóu chàng)篱墙 ( l )í师 :听完这首诗你的感觉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明确 :孤单 ,孤独 ,悲凉 ,难过 ,,徘徊等 (感情基 )是的 ,中没有大江去似的大方豪,也没有涓涓流似的快明,而是罩着一淡淡的愁。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雨巷》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难点、重点1、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

2、体会丁香姑娘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

(二)教学方式:感悟式、诵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一、导入北方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江南的小巷,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尤其是江南的小巷更给人一种雪月风花,杏花春雨般梦幻浪漫的感觉,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来体味1、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正音: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2、现在请大家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四、分析课文(一)意象大家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忧愁情绪,问:这种低沉、哀怨和无奈的体验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

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

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那么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雨巷中的意象所引发的感受: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Word版含答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习重点】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象征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

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

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

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

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 ) 彳亍..( )..( ) 寂寥凄婉..( )..( ) 颓圮( ) 惆怅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太息凄婉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感悟法;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重点: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诵
学生听朗读录音时,老师板书生字词
巷道(Hàng )街巷(xiàng )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惆怅(chóu chàng )
篱墙( lí )
师: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低沉幽怨
师: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 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齐声朗诵
2、师:朗诵完诗歌,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么模样?穿什么衣服?
师: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

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

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
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一定更美了
师: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

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诗歌介绍宋人秦观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看来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

何况这时诗人正在一个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还有“颓圮篱墙”的小巷里呢?
四、结合背景,深入探究,诗歌意象
师:那么,为什么诗人会这么忧伤呢?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明确: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篱笆墙】颓圯---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狭窄---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丁香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哀怨、凄婉。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理想的幻灭
意象说明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

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

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

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集体朗诵)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

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

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

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 “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

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

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

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

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
而又清俊。

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

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

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七、结语: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

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八、作业
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