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声现象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的利用》声现象3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的利用》声现象3
《声的利用》声现象3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复习提问:
1、声包括那些?声音指的是什么? 声包括:声音、超声波、次声波. 声音仅指人耳能感觉的那部分声.
2、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声音的大小跟什么有 关? 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有关,跟听着与发声体 的距离有关
随堂检测、中考链接
1、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信息的是:
(C )
A、有经验的工人通过听机器的运转声, 判断机器运转是否正常;
B、医生用听诊器可了解病人心脏工作
状况;
C、牙医用超声波清洗牙齿;
D、古代航行手在雾中通过号角的回声 判断悬崖的距离.
2.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一场即将来 临的大雨;某同学听到校园的钟发出“铛 铛铛”的声音时,就知道上课了。这些说 明了___声__音__能__传__递__信__息____。
信息的是
( A.C )(双选)
A.听到雷声预知将有一场大雨
B.用超声波清洗精密零件
C.用超声波探测金属内部是否有破损
D.超声波将水变成小水滴形成水雾
9、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 理是:( A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速度不同; C回声增强原声; 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而改变.
2、医生借助超声波可以准确的获取人体 内部脏器的图像信息(B超)
3、科学家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火山爆 发、龙卷风、台风、研究大气层结构等
4、军事上利用次声波来侦察大气中的核 爆炸跟踪导弹等。
超声波应用广泛
核爆炸
次声
导弹发射
声音与能量
振动的声波可以 吹灭蜡烛

3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质课件18

3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质课件18

3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质课件18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节“声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产生与传播、声音特征、声音反射和吸收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声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音反射和吸收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声现象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声学领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特征及其影响,声音反射和吸收现象。

2.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话筒、橡皮球、尺子、白纸、粉笔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无处不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和传播。

2. 例题讲解:(1)声音产生:以敲击橡皮球为例,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传播:通过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过程,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条件。

(3)声音特征:以不同长度尺子为例,讲解音调与振动频率关系。

(4)声音反射和吸收:通过讲解回声现象,让学生解声音反射;以吸音材料为例,讲解声音吸收。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声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声音在空气中以波形式传播。

2. 声音特征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音量:与振动幅度有关。

音色:与声波波形有关。

3. 声音反射和吸收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吸音材料可以减少声音反射,提高声音吸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

(2)解释为什在不同长度尺子上滑动会产生不同音调声音。

(3)举例说明声音反射和吸收现象在生活中应用。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以波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2)尺子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产生不同音调声音。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认识声现象 课件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认识声现象  课件

人耳的构造
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体验骨传导”
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 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刺激听觉 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现象:橡皮筋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用手摸颈前喉头的位置,说话和不说话, 感受一下吧。
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我们用转换法 把不容易视察到的 现象间接表现出来。
你能举出哪些奇特的发声方式
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 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
想想议议: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 中能传播吗?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学习目标
1.通过视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实验探究
同学们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 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视察橡皮筋: (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B.大于34 m
C.小于17 m
D.小于34 m
课堂小结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现象PPT课件

声现象PPT课件
C 1.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是为了从声音的传播环节控制噪声; D.发声扬声器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B.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程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色;
C.房间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C 3.海豚能够发出超声波,老虎能够发出次声波.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
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
B.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
声源
处减弱、从 传播
过程中减弱、
从 人耳 处减弱。
10.声的利用有两类,传递 信息 和 ___能__量______
考点过关☆专项突破
A 类型一:声的产生与传播
1.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 速度最快; C.禁鸣喇叭是阻断声音传播过程;D.只能通过阻断声音的 传播来减少噪声
课 标要求
• 1.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 2.了解声音的 特性 • 3.了解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 4.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考点扫描
1.声音的传播:物体发声要 振动
, 振动 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传播靠介质, 真空
不能够传声;通常声速 340 m/s,
声速在固体比液体 快 。 3.声音的特性:声音特性三种, 响度 、 音调 、 音色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就越大; C.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声现象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声现象  教科版

实 验
1、用相同的力敲所有的 烧杯,每个烧杯所发出的 声音相同吗?有什么区别? 2、分别用不相同的力敲同一 个烧杯,烧杯所发出的声音相 同吗?有什么区别?
高低 不同 大小 不同
下面两个图,哪个图中的小球振动的快?

也就是说
乙 乙 球振动的频率高
一只蜜蜂从你耳旁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 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 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人耳处 “掩耳盗铃”是在
减弱噪声。
9、超声波与次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 中的声能 应用:医院里的B超检查、声呐等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应用:检测地震、海啸、台风等一些自然灾害 10、声音具有能量。例:利用声能击碎体内 的结石等,你还知道什么事例吗?
提示:蝴蝶翅膀的振动频率小于 10HZ,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为 500——600HZ。
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单位是赫兹)
响度
小实验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将系在细绳上的 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 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 重做上面的实验.

在研究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的 探究实验中,谁是否在不经意中也发 现了一些现象和事实,能说明声音的 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结
声现象知识结构网络
声 现 象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传播: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声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响度:振幅决定响度 特征 音调:频率决定音调 音色:发声体决定音 利用 传递信息 传递能量
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干扰人们正常生活、学习、 工作的声 危 生理 噪音 害 心理 防止噪音产生 控 制 阻断它的传播 防止它进入人的耳朵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教案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教案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教案一、知识点概述声现象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一系列现象。

声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谈话、听音乐、使用语音识别软件等都需要对声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声现象通常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进行教学。

通过学习声现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教案将对中学物理课程中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知识点分析1. 声波的产生声波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形成的波动现象。

声波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跟随振动,形成波动。

声波可以通过介质传播,例如空气、水或固体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声波的产生过程,例如敲击钟表产生的声波,乐器演奏等。

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声波的产生原理。

2. 声波的传播声波的传播是指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时,其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的介质对声波的传播速度有不同的影响。

声波的传播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来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声波的传播过程,并测量声波的传播速度。

3. 声波的接收声波的接收是指人类或其他生物对声波的感知和理解过程。

人类通过耳朵来接收声波,耳蜗是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之一。

在声波接收的过程中,声音的频率、振幅等参数会对听觉产生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和实验来说明人类对声波的感知过程,例如声音的高低、响度等参数对听觉的影响。

4. 声波的性质声波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例如传播速度、频率、波长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来进行教学,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声波的性质。

5. 声音的产生机理声音的产生机理是声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等参数与振动的特性有关。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实际应用:介绍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难点: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听觉的形成过程。

5. 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6. 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运用声音的基本特性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其应用能力。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讲义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讲义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讲义声现象是指声音在传播和反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

声现象的研究是声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

下面将对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1.声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具有以下特性:(1)声音的响度:即声音的强弱,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强;(2)声音的音调:即声音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声音的音色:指声音的质地和独特性,使不同乐器或声源产生的声音有所区别。

2.声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声波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波的重叠原理:当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时,不同声波叠加形成复合波,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可以得到合成波的声音特性;(2)直线传播:声波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声波的传播距离与时间满足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的关系;(3)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或边界时,部分能量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4)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称为折射。

根据折射定律,可以预测声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向;(5)衰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称为衰减。

衰减的程度与声波传播介质和传播距离有关。

3.共振现象:共振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作用而振动时,被激励的振幅越来越大的现象。

声学中的共振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腔共振:空腔内的声波与空腔本身的特征频率共振,产生共振增强的现象。

例如,乐器的共鸣箱和吹奏乐器的音柱就是通过空腔共振来增强声音;(2)机械共振:物体在自然频率附近受到外界振动作用时,会出现共振现象。

例如,桥梁和建筑物在受到频率接近自然频率的震动作用时,容易发生共振破坏;(3)电磁共振:当电磁波的频率与物体的电磁振荡频率匹配时,物体会发生共振现象。

例如,无线电接收器中的天线就是通过电磁共振来接收电磁波信号。

4.声的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或边界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声波沿障碍物边缘弯曲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声现象班级姓名【考点聚焦】本课时相关的考点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乐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

【知识要点】——课前热身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

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都是。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3)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 一般来说,声音在中传播,中次之,中传播得最慢,在200 C空气中声速大约是________,空气温度升高声速变_ ___。

(4)声音是一种,它具有。

(5)声音碰到障碍物时要回来。

回来的声振动传到耳朵里,就是。

2.声音的三要素:(1)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与声源振动的、距以及声音传播的有关.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2)声音的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的单位是:.(3)音色反映的是,人耳能分辨不同人或物体发出的声音, 根据就是它们的不同.音色不同,它们的波形同。

3.乐音与噪声:(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________。

(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的波形是_______。

但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________。

(3)减小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有:在处、在声音中和在使噪声减弱。

4.超声与次声:(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叫做声。

(2)频率比可听声高的声波叫做。

他具有________、穿透能力强等特点,(3)频率比可听声低的声波叫做,监测与控制他有助于减少他的危害,并可用来预报、和监测核爆炸。

【解题引导】——课堂讲练互动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例1】(2008年南京市)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l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发声,声音主要通过传递到人耳.2.乐音的三要素辨析:【例2】(08十堰)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

在抗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例3】(08罗田)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点拨】保温瓶里发出的声音是有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随着水位升高,瓶内空气柱越来越小,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

3.噪声的控制【例4】(08内蒙古通辽)嗓声是一种环镜污染,一些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A.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B.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要戴上耳罩C.在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D.在录音棚内安装隔音设备4.研究问题的方法:(1)控制变量法:【例5】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有关,要研究出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粗细之间的关系应选择怎样的弦进行研究?点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粗细之间的关系应控制弦的材料、长短松紧相同,而粗细不同,所以应选择材料、长短松紧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弦进行研究。

(2)转换法:【例6】音叉在发声时,它的振动不易观察到,如何才能证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点拨:1.用手摸,将视觉转化为触觉。

2.将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有水花飞溅。

将振动转化为水花的运动。

3.将一乒乓球轻轻靠在音叉上,乒乓球被弹开。

将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

【课堂反馈练习】()1. (08海南)小王和小强练习敲鼓,小王大力敲,小强用较小的力敲,鼓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2. (08苏州市)我们生活在—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B. 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07自贡市) 06年“超女”全国决赛亚军谭维维,是一位爱自贡、爱家乡的优秀歌手,她的妈妈——富顺县永年小学的张老师每当从收音机中收听到谭维维演唱的歌曲时,根据歌声立刻就能判断出是女儿维维在演唱。

张老师主要是根据下列什么来判断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歌词()4.( 07厦门市)为了使交通更加通畅,厦门市几条主干道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 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5.(07潍坊市)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6.(07镇江市)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7.(07徐州市)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

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8.(07黄冈市)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

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9.(08江苏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10.(08江苏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11.(08湖北荆门)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

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A.减弱声波的反射B.增强声波的反射C.增强声音的响度D.装饰的美观些()12.(08天津)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老师讲话时声音要小一些B.每位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C.在教室周围植树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13.如图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14.(08江苏泰州)如图8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______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15.(08江苏扬州)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产生的,它是通过传入我们耳中的。

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不同。

16.(08江苏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17.(08四川内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

地震时产生的(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H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课后拓展练习】()1.(08福州)08年的CCTV青年歌手太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三者均可()2. (08广东)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铺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3.(08湖南株州)“……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声B.锣鼓声响度很小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4.(08辽宁沈阳市)学习了声现象后,爱动脑筋的小明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然后排在一起,如图l所示。

对着管口吹气,由于空气柱的________就会产生声音。

管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__(填“音调、响度、音色”)就不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吸管乐器。

5.(08湖南衡阳)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这说明声能够传递__ ____,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

6.(08山东济宁)在图所示的实验中,李明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

这表明:。

7.(08年大连市)往暖水瓶中灌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_________变化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声和钢琴声,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8.(2008年青岛)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播的.(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弱)于玻璃板.9.请阅读下列短文:会跳动的声音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还会“跳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