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学案:第6课时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022年中考生物总复习学案:第6课时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6课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考情分析】考试内容要求年份/分值题型考查点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2020/1 非选择题光合作用的产物2019/1 选择题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2017/0.5 选择题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影响因素2016/1 非选择题光合作用的产物2015/1 非选择题光合作用的场所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A 2018/1 选择题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3.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A2021/1 选择题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2019/2 选择题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2017/0.25 选择题呼吸作用的原料及影响因素2016/1 非选择题呼吸作用消耗氧气2015/1 选择题呼吸作用释放能量4.概述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B 2018/1 非选择题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2017/0.5 选择题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5.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B2017/0.25 选择题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2021/1 非选择题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6.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A【版本导航】人教版:七年级上P116~135;冀少版:八年级上P32~51、P57~60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7页一、光合作用1.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反应式3.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4.意义(1)光合作用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实现了物质转化;把太阳能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异养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其产生的氧气是生物圈中氧气的来源。

(3)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一、实验教学目标:通过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实验名称: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器材:广口瓶、导管、橡皮管、锥形瓶、绳子。

实验材料的准备:三只塑料袋(密封效果好)、两盆枝叶茂盛的植株、三根橡皮管、三个止水夹、三瓶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装置如下:甲(黑暗下)乙(阳光下)丙(阳光下)三瓶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重点:归纳出光合作用所需原料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对比能够得出实验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主要教学策略:注意实验装置的密封性要好;澄清的石灰水最好用饱和状态;采用植物需枝叶茂盛;插橡皮管的袋口扎紧时要适度、止水夹要紧,这样的效果好。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四、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取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在甲和乙袋内各放入一盆枝叶茂盛的植株,丙袋内不放植株。

通过导管分别向各袋内深吐气十余次,使袋内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插入橡皮管将袋口扎紧,并在橡皮管上夹上止水夹,防止气体跑掉。

(装置图见上面的实验材料的准备)2.把甲袋放到黑暗处,把乙和丙袋放到阳光下。

2小时后,打开甲乙丙的袋子上的止水夹,将橡皮管分别插入到甲乙丙3只装有澄清的石灰水的锥形瓶内,并将气体挤压到澄清石灰水中。

仔细观察各瓶内的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生物学实验中,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唯一变量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验证唯一变量的作用。

本实验中甲乙的变量是有无光照,乙丙的变量是有无植物,分别将甲乙对比分析和乙丙对比分析,乙内的澄清石灰水为什么还是澄清的,说明里面没有二氧化碳,原来吹入袋内的二氧化碳哪里去了呢?在光下被植物吸收了,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人教版初中生物复习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复习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2.分步教学,循序渐进:将实验步骤分解,逐一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探究、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针对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生物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了解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然而,对于光合作用的具体机制和实验操作,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针对这些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实验操作及分析等方面。
4.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难点,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光合作用原理、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总结。
8.课后拓展,提升能力:布置课后实验探究任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深入研究光合作用的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学设计

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学设计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一、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二)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验证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改进实验方法的可行性讨论,使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乐趣,领悟科学方法,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实验内容(一)实验名称: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二)实验器材装置:塑料袋(无色透明和黑色的两种)、带橡皮管的玻璃导管、夹子、试管、绳子等。

(附图片如下)(三)主要实验材料的准备:新鲜菠菜、澄清石灰水等。

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章第二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节内容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课本插图中介绍将一盆植物放入广口瓶来进行实验,不易操作;此外若按照课本步骤操作:最后向广口瓶内滴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结果不明显,无法清晰地看出实验现象。

而八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改进该实验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教学重点:理解课本实验设计原则,进一步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如何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三)主要教学策略: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四)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四、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如下资料分析内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统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所消耗的氧气量每秒平均为10000kg。

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来计算,大气中的氧3000年就会用完,那地球上的生物早就无法生存了。

人教版初中生物复习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复习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2.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能量变化;
3.详细阐述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示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应用价值,如植物的光能利用、生物燃料的开发等;
5.结合实验原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撰写实验报告;
2.要求学生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5.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认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克服实验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农民种植蔬菜、水果的过程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初中生物_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初中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上一章学生们学习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光”之后,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安排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就完整的体现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很强,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学习了第四章《有机物的制造者》,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

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

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在问题和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

应该注意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2、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绿叶制造淀粉等有机物必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实验探究,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五、教学方法:1、教法:引导教学法为主,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 姚文娟 月塘中学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  姚文娟  月塘中学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1、实验目标:通过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2、实验重点:通过实验得出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结论。

3、实验难点:运用实验法设计或改进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4、实验材料用具:青菜、小烧杯、导管、小试管、橡皮管、橡皮塞、止水夹、大号保鲜袋、澄清石灰水等。

(1)按演示实验装置在上午准备一套,并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便于上课使用。

(2)另准备一套和实验装置完全相同的材料用具,便于上课演示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5、实验原理: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6、实验过程: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那么,生物在呼吸作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后,能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先请学生动脑,设计探究实验。

接下来请学生观察P80上的实验装置。

师:对于这个装置材料、仪器的选择,老师有点疑惑,就是我们实验室没有一个可以放下一盆植物的容器。

那么我们可否对此进行改进一下呢?生:交流讨论师总结:将大广口瓶换成大号保鲜袋。

植物用带根的青菜放入小烧杯中代替。

袋口放上带导管的橡皮塞,用棉线固定。

具体实验步骤:1.取甲、乙、丙3只保鲜袋。

在甲和乙袋内各放入一个嵌入烧杯中的青菜,丙袋内不放。

用棉线、带导管的橡皮塞固定紧袋口,然后用止水夹夹紧橡皮管,使其密封。

通过导管分别将各袋内空气给排出,然后再向袋内吐气,使袋内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2.把甲放到黑暗处,把乙和丙放到阳光下。

2小时后,分别将甲乙丙3只袋内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仔细观察各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师:由于此实验耗时有点长,所以老师事先在实验室已经准备了一套,并给以充分的光照。

初中生物_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初中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上一章学生们学习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光”之后,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安排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就完整的体现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很强,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学习了第四章《有机物的制造者》,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

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

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在问题和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

应该注意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2、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绿叶制造淀粉等有机物必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实验探究,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五、教学方法:1、教法:引导教学法为主,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一、实验教学目标:通过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器材:广口瓶、导管、橡皮管、锥形瓶、绳子。

实验材料的准备:三只塑料袋(密封效果好)、两盆枝叶茂盛的植株、三根橡皮管、三个止水夹、三瓶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装置如下:
甲(黑暗下)乙(阳光下)丙(阳光下)
三瓶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
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归纳出光合作用所需原料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对比能够得出实验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主要教学策略:注意实验装置的密封性要好;澄清的石灰水最好用饱和状态;采用植物需枝叶茂盛;插橡皮管的袋口扎紧时要适度、止水夹要紧,这样的效果好。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四、实验教学过程:
设计如下:
1.取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在甲和乙袋内各放入一盆枝叶茂盛的植株,丙袋内不放植株。

通过导管分别向各袋内深吐气十余次,使袋内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插入橡皮管将袋口扎紧,并在橡皮管上夹上止水夹,防止气体跑掉。

(装置图见上面的实验材料的准备)
2.把甲袋放到黑暗处,把乙和丙袋放到阳光下。

2小时后,打开甲乙丙的袋子上的止水夹,将橡皮管分别插入到甲乙丙3只装有澄清的石灰水的锥形瓶内,并将气体挤压到澄清石灰水中。

仔细观察各瓶内的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生物学实验中,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唯一变量而排除其他因素的
干扰从而验证唯一变量的作用。

本实验中甲乙的变量是有无光照,乙丙的变量是有无植物,分别将甲乙对比分析和乙丙对比分析,乙内的澄清石灰水为什么还是澄清的,说明里面没有二氧化碳,原来吹入袋内的二氧化碳哪里去了呢?在光下被植物吸收了,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验和归纳能力。

4.这个实验只要注意装置的气密性、注意光照的时间和澄清的石灰水饱和状态,实验就不会
失败。

五、实验说明:
该实验即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7章2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中的内容,原实验安排如下:活动过程:
1. 取甲、乙、丙3只广口瓶。

在甲和乙瓶内各放入一盆枝叶茂盛的植株,丙瓶内不放植株。

通过导管分别向各瓶内深吐气十余次,使瓶内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凡士林封口。

2.把甲瓶放到黑暗处,把乙和丙瓶放到阳光下。

2小时后,揭开瓶塞,分别向甲乙丙3只瓶内滴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

仔细观察各瓶内的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甲乙丙
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个瓶子中澄清石灰水的实验结果不同,分析原因。

每次上到这节课时,我就在想到哪里找这么大的可以放植物的广口瓶呢,这个实验装置这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