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历史高考复习之文史常识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
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019江苏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明朝
社会发展
与停滞
(1368
—1644年)
①明朝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
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唐朝创制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出现曲辕犁使耕犁相当完善;唐朝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并废止;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市坊分开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外贸海陆两旺
隋朝出现“三教合归儒”的主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在唐末用于军事;唐朝进入诗的黄金时代,名家流派辈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秦始皇统一文字,通行小篆,后又有隶书;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
两汉时期
中华文明
初步发展
(前202一公元
220年)
汉高祖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对抗朝廷,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选官以孝廉为主要标准
西汉推行代田法和耦犁,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的耕作法,发明播种工具耧车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西汉丝织技术高超。东汉青瓷成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重农抑商,海陆丝绸之路开通,陆路为主,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获得“丝国”美誉
2019届高三中国古代史专题综合
一、中国古代史
2019历史复习提纲(本学期第一轮复习使用)

2019年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知识内容中国古代史考试内容(17个知识点)1.北京人(了解)距今约71—2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北京人已经能直立行走、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制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原始农耕特点(了解)a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半坡居民种植粟。
3.商鞅变法(了解)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墨、儒、道、法家代表人物及著作(了解)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作《墨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孟子代表作《孟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庄子代表作《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代表作《韩非子》。
5.都江堰水利工程(理解)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引水分流、自动排沙泄洪,综合发挥防洪、灌溉、水运功效,显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6.陈胜吴广起义(了解)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7.西域都护(理解)公元前60年,汉朝设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8.《史记》(理解)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9.赤壁之战(了解)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于赤壁,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
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起源,包括夏、商、周等历史时期。
在高考中,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最早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起源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考生需要熟悉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
同时,还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各国纷争、百家争锋、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考生需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代表性的思想家和文化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特点。
3. 秦汉之际秦汉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包括秦朝统一和汉朝建立两个阶段。
考生需要熟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实行的一些变革措施,以及汉高祖刘邦的起义、建立汉朝、实行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考生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代表性的人物和文化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
5.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成就。
考生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代表性的人物和文化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
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在高考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的动荡事件。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和历史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2.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政治变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新的篇章。
文史有关知识点总结

文史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1. 早期文明:早期文明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期的文明,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东和亚洲地区。
其中,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是最著名的早期文明之一。
2.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代文明之一,它在政治、哲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古希腊文明以雅典为中心,包括波斯战争、雅典民主制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文明在政治、法律、军事、建筑和宗教等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古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统治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4.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它在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文明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成就。
二、宗教与哲学1. 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轮回转世和解脱等教义,对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起源于中东地区,后传入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
基督教强调信仰上帝、救赎人类和爱人等教义,对西方文化、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第二大宗教,起源于中东地区,后传入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
伊斯兰教强调信奉真主、遵守《古兰经》和宣扬和平等教义,对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文化、政治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哲学思想:哲学思想在世界各地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的梵谛关、中国的老子、孔子等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文学艺术1. 文学作品:世界各地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其中,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的《红楼梦》、印度的《摩诃婆罗多》、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史类高考知识点包括文学、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内容,是每个文史类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
下面是文史类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文学知识点:
1.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
2. 古典文学: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戏剧、古代小说。
3. 现代文学:新诗、散文、小说、戏剧。
4. 文学流派:现代派、象征派、意象派、新感觉派、新浪漫派、抒情主义。
二、历史知识点:
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2. 中国近现代史: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革命、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
3. 世界史: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史、现代史。
三、地理知识点:
1. 中国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区域地理。
2. 世界地理:世界各大洲、世界各国、世界各地理区域。
四、政治知识点:
1. 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 政治实践:中国革命、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哲学知识点:
1. 中国哲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墨家哲学、法家哲学、农家哲学、名家哲学。
2. 西方哲学: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总结
文史类高考知识点较为繁杂,需要学生加强综合能力,充分掌握各学科的核心知识点。
希望以上文史类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文史常识

文史常识
◎八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止。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等为 主,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 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 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 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文史常识
文史常识
◎一 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 1.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 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 宋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等。 2.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的称号,朝 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 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如周武王、周厉王、周幽 王、汉武帝、隋炀帝等。
文史常识
4.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颂扬 皇帝、皇后、皇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 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 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 皇”“圣神皇帝”等。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 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至明清, 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 称。
文史常识
特殊方法——参照物法:这只适用于有已知相近的干 支纪年供参考的情况。如推算1895年的干支纪年,可以 1894年(甲午战争)作为参照物,“甲”的后面是“乙”, “午”的后面是“未”,就可得出1895年是乙未年。教 材中可当参照物的还有:1898年(戊戌年),1901年(辛丑 年),1911年(辛亥年)等。 3.民国纪年:利用国号纪年的一种方法,是把中华 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民国纪年 与公元纪年的换算问题。其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2 +(民国n年-1),也可简化为:公元纪年=1911+n。
2019年高考历史必考常识

2019年高考必考历史常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范晔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他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从而不记年代的先后.★七国之乱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八王之乱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国人暴动○1事件背景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以及社会的下层群众.在周代,所营筑的城邑通常有两层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的称"野人"或者"鄙人".西周的土地基本制度是"井田制",将大块的田地分割成九块,排成"井"字形.中央一块田地由大家合耕,收获归国家所有,为公田;其余八块收获物归各家所有,为私田.井田制下受田的人,平时向授予者交纳贡赋,战时有服兵役的义务.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权向每一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贵族和庶民取得贡赋,有权向接收土地者收回土地. 西周行使取得贡赋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庶民助耕公田;其二,诸侯采邑主朝觐贡献.到周夷王时,已有诸侯不朝.同时,随着私田的不断开发,使西周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国人不断依靠从山林湖泽捕鱼.打猎营利,这都对西周朝廷的经济收入造成影响.○2事件原因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继位.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周都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又称召公虎.邵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人们已经受不了了,都在议论纷纷)周厉王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这就是"道路以目".周厉王得知后十分满意.对召穆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议论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道:"是障之也!"(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样堵住人们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们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周厉王对此却置若罔闻.周厉王的高压政策,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3事件过程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2][3]○4事件影响《史记》一书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记年记事,因此发生"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的这一年,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最终被犬戎所灭.★南书房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康熙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一则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需经过王大臣会议,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则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康熙帝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职能南书房官员全是皇帝"秘书"在清史读物和清宫影视作品中,常能见到"南书房行走"这个称呼."行走",是指本来有官职而被派到其他机构中办事的官员."南书房行走"指的是在南书房执勤的翰林.凡入值南书房的翰林,正式官衔均为"南书房翰林",也叫"南书房行走".南书房行走有两个特点:第一,绝大多数是汉人,这是清朝采取的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消除汉族人反清意识,从而使之为清朝服务政策的具体表现;第二,均为经史.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出类拔萃的才人学者,比如入值南书房的王士祯为诗坛一代宗匠,朱彝尊与王士祯并称朱王,方苞是桐城派创始人,沈荃经术深湛,戴梓是很高明的天文学家.★五胡内迁发生时间: 东汉以来的汉魏晋时期所属年代: 东汉.魏.晋时期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两大阶段○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西学东渐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中美关系的变化世界格局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力量此消彼长!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6年.特点:军事上对新中国实行武装包围,海军封锁中国海岸.侵略中国的邻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国邻国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印度.日本.韩国等)并大力扶助,保护台湾的安全: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地位!妄图扼杀新政权!成因:新中国的成立代表在社会主义版图上又增加了一个大国,美国不甘心国民党在中国的失败,仍抱幻想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颠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由国民党为代表的傀儡或附属政权!这性质和美国在解放战争中支持国民党一样,美国认为国民党并没有丢掉整个中国,但同时也看到国民党的无能,抛弃了增加一同盟国以对抗苏联的政策,改变策略,直接插手中国,妄图直接颠覆政权,而再让国民党代理统治!第二阶段:1956年—1976年特点及成因:新中国政权已经巩固,中苏关系恶化,苏美两大阵营冷战,美国在世界战场上总体处于攻势,美国知道中国政权已经稳定,而中苏恶交使美国看到了中国的利用价值,妄图让中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或者保持中立,因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承认新中国政权,但中美并未建交!这一时段内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中国外部环境异常恶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认识:苏美两国都走大国霸权政治路线,中国处于夹缝中但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因而双方都想以武力使中国屈服而加入自己一方!第三阶段:1976年至1991年特点.成因及认识:由于美国在世界战场上多次败北,美国不得不在全世界有所收缩,美国在冷战格局中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举进攻对中美都具有极大威胁,中美形成利益共同点,一致对抗苏联!79年中美建交至苏联解体,中美握手言和!第四阶段:1991—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发展引起美国的极大不安,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多元化,中国巨大的市场驱使美国和中国走贸易路线,但中美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中国逐渐强大,中美同时互相竞争~总的认识,国家的利益决定了双方关系的发展!★中苏关系变化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亦明确表示支持新中国,中苏两党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进入了后来被称为"蜜月时期"的友好合作新阶段.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到苏联访问,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在此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正式结成同盟.此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从1950年到1957年,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给予了大规模的援助,其中最突出的是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苏两国还在军事.外交领域紧密合作,共同反对美国对朝鲜的侵略等等.[其实前苏联与新中国结盟只是为其战略利益考虑,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存在亲如兄弟的情况,一切只为国家利益.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再波动,其原因就是国际局势和自身利益.斯大林愿意与新中国结盟主要原因就是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而这也恰恰是后来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其实两国关系的恶化是先从两党关系恶化开始的,之后意识形态矛盾激化,中苏关系全面破裂.中苏关系恶化期间,苏联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专家和设备资料,在两国的西段和东段边境不断发生苏联边防军打死打伤驱赶我边民事件,在黑龙江的珍宝岛中苏边防军曾发生武装冲突,一度被认为会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另外,中国曾有为数不少的边民外逃苏联的事件发生.中苏关系真正开始修复是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当时中美关系已实现正常化,苏联也是处于其利益与中国改善关系.] 注[]内为表述欠佳,仅当参考★五色旗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推翻满清后第一部由法律确定的国旗.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五种颜色的横条組成,五色横条等高等宽,依次排列.分別象徵中国汉.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由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开始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意大利因在一战后经济衰落;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日本在入侵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同时,美英等国禁止向日本输送战略物资,尤其是石油运输的切断,导致日本对美国的报复野心,导致第一强国美国的卷入,世界大战彻底爆发.○2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初期:法西斯的掠夺.侵略的战争.1942年以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3直接原因是由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国际First International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K.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它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国际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各国工人中去,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使各国工人逐渐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作好了准备.第一国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重要阶段 .在巴黎公社后形成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运动面临的直接任务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建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考虑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过时,它的继续存在会成为工人运动的一种桎梏,必须让国际这种组织形式退到后台去,而过渡到新的组织形式.国际于1876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第二国际SecondInternational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其名称起自20世纪初,是相对于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而言.第二国际前期活动中,由于对改良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这种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义派,以E.伯恩施坦为代表;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V.I.列宁.R.卢森堡和K.李卜克内西为代表;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以K.考茨基为代表.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几个主要政党领导机构中日益占居上风.第二国际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第三国际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破产,列宁为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建立共产国际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十月革命的胜利,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各国共产党的建立,进一步为第三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9年3月2日于莫斯科召开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和组织代表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第三国际成立.第三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第三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以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原有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于1943年6月正式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