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民间风俗、传统节日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民间故事等。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 体验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风俗体验等。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1. 讲解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2. 介绍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1. 讲解诗词的基本格律和创作方法。
2. 介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发展。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1. 讲解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四课时:民间故事欣赏1. 讲解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类型和特点。
2. 欣赏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课时:传统节日庆祝活动1.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体验民间风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和民间风俗体验的表现。
3. 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欣赏讲解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哲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孝道、礼仪、诚信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4.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技艺。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4.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
2.探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反思,学生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和记录。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探究指导:教师呈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并分组讨论学生对这些特点和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学生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并互相交流和分享。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海报,展示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听音乐,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内容。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以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和小竞赛,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容。
4.课堂活动:学生自由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展示艺术品,引导学生再次了解传统文化的技艺。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技艺,并以示范的形式进行指导和示范。
3.巩固练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传统文化技艺的实际练习,如书写、绘画、剪纸等。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经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传统文化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介绍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传统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2. 介绍各个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 学生进行传统艺术的创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传统艺术创作能力。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2. 举例说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讲解传统美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年级上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目标:了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来历,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教学内容:讲解成语故事,分析成语中的道理,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2. 第二课:典故《掩耳盗铃》教学目标:了解典故“掩耳盗铃”的来历,理解典故的含义,学会运用典故。
教学内容:讲解典故,分析典故中的道理,进行典故问答。
3. 第三课:古诗词《静夜思》教学目标:学会古诗词《静夜思》,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的美。
教学内容:朗读诗词,解析诗词意境,进行诗词创作。
4. 第四课:传统节日习俗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的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节日习俗,进行节日活动体验。
5. 第五课: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教学目标:了解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来历,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学会讲述故事。
教学内容:讲解民间故事,分析故事中的情感,进行故事表演。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阅读法、讨论法、实践法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故事音频、图片、节日活动材料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与展示: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结合课件或实物进行展示。
3. 互动与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4. 实践与操作: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复习与巩固。
二年级国学教案范文

教案一:《禽兽用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禽兽用鸣》,使学生了解到动物的叫
声与习性之间的关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动物的
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掌握《禽兽用鸣》的内容。
教学难点:
2.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1.课文《禽兽用鸣》。
2.录音机或其他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二、呈现(20分钟)
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不同动物叫声的录音,让学生先听后猜测是哪些动物在叫。
然后,教师给出答案并询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动物的叫声不同。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会发出特定的叫声。
三、讲解(20分钟)
四、小组活动(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然后观察该动物的习性以及发出的叫声,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最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五、总结(10分钟)
教学延伸:。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格式等。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三章:中国成语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对成语故事背后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章:中国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字体、笔法等。
教学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5. 第五章:中国绘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画派、技法等。
教学难点: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写书法、绘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
3. 实践作品:学生的书法、绘画等实践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诗词、成语故事等。
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实践材料:书法、绘画等实践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传统文化教案二年级上庄小学房兴丽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单元目标:1.通过朗读韵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课外积累。
2.扩大学生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单元训练重点:积累优美的韵文三、单元训练难点:理解韵文1 《声律启蒙》节选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了解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二、教学重点:生僻字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三、教学难点:掌握韵文意思四、教具学具:韵文片段、对联的延伸知识五、教学学法:引导发现、合作探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对联是汉语家园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
学习对对联的基础是古代蒙学的对子歌,我们上学期已经接触了《对子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二首。
二、预习反馈,粗知课文(课前预习)1、(课件出示韵文):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2、小组展示朗读韵文(教师了解学情及预习情况)三、精读韵文,感悟品读(课堂练习)1、师生合作朗读韵文,激发兴趣a.范读课文。
注意其中的字音。
b.学生自由练读。
c.标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d.小组内合作朗读正音。
e.指生朗读巩固朗读。
f.齐读课文,做到正确。
g.上下联对比接读。
(男女生或小组间)四、课后延伸,迁移运用1、把韵文读熟练。
2、利用工具书还原韵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对子歌。
2、分组开展朗读韵文挑战赛。
二、学习对子歌(节选一)1、《声律启蒙》十分讲究对仗和韵律,他是清代车万育编著的,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2、利用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还原韵文。
3、交流互补。
4、联系曾接触的古诗对仗特点,引导发现韵文对仗特点。
“来对往、密对稀”反义词。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等;(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2)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3)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
2. 第二单元:古诗欣赏(1)李白的《静夜思》;(2)杜甫的《春望》;(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和古诗,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和古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成语故事和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和诗歌意境。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和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成语和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成语故事和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单元测试: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成语和古诗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2. 第二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
3. 第三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
4. 第四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李白的《静夜思》。
5. 第五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杜甫的《春望》。
6. 第六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7. 第七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手工制作或表演。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2. 古诗文选集;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手工制作材料;5. 表演道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太公家教《节选》教学目的:一、了解蒙学的有关基本内容及其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二、了解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三、认识重读蒙学教材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二、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导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学为主体.儒学极为重视教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而作为基础教育的蒙学尤其受到重视,这就使我国古代的蒙学具有了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儒学伦理思想的特点.事实证明,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有效地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传统蒙学的这种伦理教化功能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道德教育的资料3、全班汇报交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1)生平简介(生卒年不详),西周齐国始祖。
又名姜尚、吕尚、吕望,字子牙。
西周初为“师”(武官名)。
也称师尚父。
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智勇双全。
相传著有《六韬》、《太公家教》等。
本文是姜太公的《太公家教》节录。
《太公家教》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于语言通俗,被认为“浅陋鄙俚”,所以公私藏书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书籍也少著录。
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内发现了唐人的写本一卷,后被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出版。
该书收录《太公家教》共580句计2610字。
全书以四言为主,自绐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
本文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都是崇敬老师、重视教师作用的教诲,很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2)汇报内容: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有疑责问,有教责受。
罗网之鸟,悔不高飞。
吞掉之鱼,恨不忍饥。
人生误计,恨不三思。
(3)注释:译文:学生侍奉老师,应当像对侍父亲一样恭敬,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应该有境外的私交,学生应该有主动给老师柬修的好意。
那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4)师补充民间故事4、学生谈上完本节课的体会5、师总结6、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增广贤文》(节选)一、经典回放: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页六、活动广角:第6页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治家格言》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第4课<<蝉>>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第5课画菊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二、学生跟读背诵《蝉》《咏萤》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h; 宋?郑思肖《画菊》并:靠,依傍。
疏篱:稀疏的篱笆。
赞颂了菊花宁可枯死枝头也不落地的独立、坚贞的品格,寄寓了决心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
四:日积月累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五:拓展活动梅兰竹菊1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
清?郑燮《兰》俗尘:庸俗的尘世。
2友他在空谷,不喜见炎凉。
愿吾后嗣子,婚媾结如兰。
清?郑燮《题兰》友:作朋友的意思。
炎凉:气候的冷热,比喻人情势利。
后嗣子:后代。
婚媾:婚姻。
3春兰末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清?郑燮《盆兰》末了:花开尽了。
呆:待。
荣枯:盛衰。
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
前两句教人珍惜时光,后两句道出世事枯荣。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凌寒:冒着严寒。
遥知:远远便知道。
作者抒写自己坚贞的意志和品格。
六、学生背诵七、你怎么理解的?还会背哪些有关的诗篇?第6课题画兰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兰草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二、学生跟读背诵《画菊》《梅花》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以兰草自比又以山中的群芳比喻不如意的外部环境,坚贞还自抱写出了作者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何事斗群芳则反映了作者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劳累喜爱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四:日积月累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五:拓展活动梅兰竹菊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
分析: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的诗特别深刻精警,以清新明快的语言,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流放南方时,他吸收“武陵夷俚”民歌的营养创作的《竹枝词》等,于唐代诗坛别开生面,也显示出他持立独行的个性。
六、学生背诵七、作业:背诵本课第七课鸡(节选)一、教学目标:1.背诵古诗2.学习诚实守信的品德。
唐?徐夤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
)二、教学内容解析:鸡名列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上长有美丽的花纹。
它守时守信,唤来朝日:一声啼叫,送走黎明。
诗人通过对鸡形象的描写,赞扬了一种诚实守信的品德。
诗人简介:徐夤是唐朝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多借咏史来反映社会现实,或以咏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拓展:花鸭(节选)杜甫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自我测评;补全下列关于鸡的成语。
()鸡()舞鸡()蛋()鹤()鸡( ) ( )若( )鸡鸡( ) 蒜( )第8课五月五端午节教学背景分析:端午节是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本课是从学生常见的民俗民情着手,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内的活动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并抓住端午文化习俗,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