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丝绸史..
绍兴丝绸史分析

绍兴丝绸史绍兴是中国丝绸的发祥地之一。
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透出蚕织信息;唐宋时代为绍兴丝绸业的鼎盛期,珍品迭出,产品剧增,以“越罗”总其名而为朝野所重,成为东南丝织业的中心。
宋末至元明,绍兴丝绸业受挫,日渐落于杭、嘉、湖之后。
进入近代以来,先后有过三次较大的发展势头,但最后均遭摧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丝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重新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之一。
一、唐以前的发展期早在新石器晚期,绍兴地区即留下了蚕织痕迹。
位于宁绍平原而紧邻绍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6700年左右的骨梭、打纬刀、陶质纺轮等大量原始纺织工具,在一件盅形雕器上雕有四条蚕形纹饰,蚕首及蚕身清晰,作蜿蜒蠕动状。
到4100多年前的夏时代,绍兴已出产和使用丝绸织物。
《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载,禹治水所到之处,“桑土既蚕”,“其筐织贝”,以丝织物为进贡之物。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文中“涂山”即绍兴之会稽山。
《韩非子》日:“禹会诸侯于会稽之山。
”《禹穴记》日:“禹既平水土,会诸侯稽功于涂,禹崩,遂葬于会稽之阴,故山日会稽。
”可见其时在古绍兴已盛行以丝绸作为诸侯执物的风气。
大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丝绸业在绍兴民间得到极大普及。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国,退栖会稽,向谋臣询问复国之计,计倪等曰:“必先蓄积食钱布帛;”“必先省赋敛,劝农桑。
”勾践遂将“劝农桑”定为国策,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以示劝倡。
同时,勾践以丝绸作为馈赠贿赂之物,广泛结交诸侯君臣,又于每年春秋两季向楚、晋、齐等国馈赠大批丝绸,以此为向吴报仇雪耻铺平道路。
统治者的刻意劝倡和大量需求,使绍兴丝绸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巨大发展。
首先,外地的先进技术被吸收了过来,《说苑》载:“鲁人善织履,妻善织缟,而徙于越。
”其次,品种日趋丰富,除传统的币、帛、采、罗、纱等以外,还独创了“榖”, 成为后世“绉纱”的鼻祖。
丝绸交易谈判案例

丝绸交易谈判案例篇一:丝绸销售丝绸销售(一)背景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的丝绸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本地制造商的天下。
内地生产的丝绸产品由于花色品种和质量等问题在香港的市场份额大幅度地下降,从以往的90%已经下降到10%左右,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挑战。
为改变这一不利状况,绍兴丝绸厂的范厂长决定以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向欧美市场进军。
在经过一番周密的市场调研,获取了对市场价格和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信息之后,绍兴丝绸厂开始小批量地生产各种不同花色和图案的丝绸产品。
产品的图案根据不同文化、习惯和品味设计,力求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
(二)谈判在一个凉爽的秋天,一个叫做爱德华?尼古拉的美国女商人来到了绍兴丝绸厂。
范厂长在厂里的样品展览室接见了她。
尼古拉仔细研究完展览室的样品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这时她突然转向范厂长并提出她打算预定其中的7种款式,她的报价是每码(1码=0.9144米)3.5美元。
听到尼古拉的报价后,范厂长并没有对她的报价做出正面回答,而是报出了同类产品在意大利、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美国的价格,接着他报出了5.36美元的价格。
听到这个价格,尼古拉大叫起来,5.36美元是香港的零售价格,如果她以此价格成交,她的老板一定要骂她笨蛋。
范厂长信心十足地回答说这个价格是香港的零售价,但是目前香港市场上没有这样的产品。
事实上,这个价格是产品的成本价,因为工厂所进的坯绸价格是每码5美元,印染加工费是每码0.36美元。
而同类产品在欧洲市场上可以卖到每码30美元。
范厂长进一步强调说,因为这是第一次与她做生意,建立友谊和关系式第一位的,因此他的报价是不赚钱的。
尼古拉再也沉不住气,不断提高自己的报价,从4美元到4.2美元,再到4.3美元,最后提到4.6美元。
范厂长只是微笑不语,最后他让尼古拉回去再考虑考虑,并说有一句俗话,买卖不成友谊在。
尼古拉没有多说什么,她踏进汽车离去。
三天后尼古拉发来电报,希望与范厂长再谈谈。
绍兴旅游景点攻略:从历史名城到旅游胜地

历史文化
绍兴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
美食文化
南湖
绍兴美食文化
游客
绍兴黄酒
绍兴臭豆腐
四季变换的田园风光:绍兴的农田和 山丘在四季之间变化万千,每个季节 都有独特的美。
春天的田园风光 绍兴的农田在春天里绿意盎然,山丘上野花烂漫,如诗如画。 夏天的田园风光 夏季,绍兴的农田一片金黄,山丘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清凉的 感觉。 秋天的田园风光 秋季,绍兴的农田变成了金黄色的海洋,山丘上的树叶变得五彩斑斓, 如同一幅美丽的油画。
绍兴是文化名人的故乡 根据历史记载,陆游、王阳明等许多文化名人都出生或活动在绍兴。 绍兴旅游资源丰富 绍兴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鲁迅故里、越王勾践陵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绍兴美食闻名天下 绍兴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而闻名,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古老的城市布局:绍兴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保留了大量古代元素。
03
绍兴的传统工艺
绍兴酒的酿造技艺:绍兴黄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其酿造工艺世代相传。
绍兴黄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 根据中国酒文化协会的数据,绍兴黄酒在2019年成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 绍兴黄酒的酿造工艺世代相传 绍兴黄酒的酿造工艺已有千年历史,代代相传,成为绍兴独特的文化遗产。
绍兴织造的传统技艺:绍兴丝绸 以其独特的织造技艺和优雅的质 地闻名于世。
绍兴丝绸的历史悠久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绍兴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 年。 绍兴丝绸的独特织造技艺 绍兴丝绸以其独特的织造技艺而闻名于世,如提花、绣花等。 绍兴丝绸的优雅质地 绍兴丝绸以其柔软、光滑、光泽的质地而受到赞誉,被誉为 “丝绸之王”。 绍兴丝绸在旅游中的价值 绍兴丝绸作为绍兴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 购买,成为绍兴旅游的重要收入来源。
绍兴的概括

绍兴的概括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绍兴是一座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
绍兴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荟萃之地,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曹雪芹、袁枚等。
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绍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绍兴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鲁迅故居和世界文化遗产绍兴古城了。
鲁迅故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重要纪念地,也是绍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鲁迅故居,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位伟大文化人物的生平和作品,体会到他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绍兴古城则是绍兴历史文化的缩影,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吴越文化和文化的独特韵味。
古城内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如八字桥、惊驿亭等,每一处都流露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漫步在古城中,仿佛穿越时光,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除了历史文化遗产,绍兴还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闻名。
作为江南水乡的一部分,绍兴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海鲜和特色小吃在这里应有尽有。
如绍兴的螃蟹、河虾、酒糟鱼等都是当地人和游客的最爱。
绍兴还是中国名酒之乡,绍兴黄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口感而闻名于世。
来到绍兴,品尝一碗正宗的绍兴肉粽,再来一杯绍兴黄酒,绝对是一种享受。
绍兴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点,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如绍兴的东湖、兰亭等自然景观,给游客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这里,人们可以漫步湖畔、登高远眺,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不管是追溯历史、品味美食,还是欣赏自然风光,绍兴都能让人流连忘返。
绍兴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无论是追溯历史、品味美食,还是欣赏自然风光,绍兴都能让人物留恋,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关于丝绸的起源,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中国丝绸,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曙光。
浙江湖州钱三漾出土的绢片距今4750年,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距今5630年,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原始织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丝绸的发展历程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
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
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
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
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
绍兴的旅游景点大全

绍兴的旅游景点大全
绍兴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绍兴的一些知名景点:
1. 东湖:位于城市中心的城隍山顶,是绍兴最大的湖泊,湖畔风景优美,有许多特色建筑和游乐设施。
2. 鲁迅故居: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展现了鲁迅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3. 吴越王宫:吴越国的皇宫遗址,是中国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之一,展示了古代吴越文明的辉煌。
4. 茅盾故居: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故居,也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展示了茅盾的生活和创作经历。
5. 绍兴柯岩风景区:以柯岩古镇为核心,是绍兴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之一,有众多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
6.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柯岩风景区内,是中国唯一一座以丝绸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7. 绍兴皇家酒文化博物馆:展示了绍兴的酿酒历史和酒文化,有丰富的酒类收藏和展品。
8. 绍兴鼋头渚:以西湖风光为背景的一片湖滨景区,有独特的湖光山色和传统文化。
9. 越王城遗址:是中国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是古越国和吴越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10. 衢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绍兴市东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有山水秀丽和古建筑群。
以上仅是绍兴的一部分旅游景点,绍兴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去的地方。
参观绍兴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绍兴博物馆的观后感参观绍兴博物馆,让我对这座历史名城更加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这次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博物馆内展品的观察和一些收获。
砖木结构的建筑,仿佛把我带回了古时候。
步入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以精致的砖木结构和独特的园林布局让我顿时感到兴奋。
走进博物馆的大殿,我被大殿中心的一幅巨大油画所吸引,画中描绘了绍兴古城的百年演变。
这幅油画生动地展示了绍兴历史的沧桑变迁,让我意识到这座城市的丰厚底蕴和历史文化。
进入博物馆的展厅,展品的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是绍兴的历代名人展区,我看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的字画、书籍和文房四宝。
这些文化瑰宝,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表达了绍兴文化的卓越成就。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陈澄波的作品,他以其独特的画风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现代画坛的一代宗师。
通过观赏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到见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博物馆的另一个展区则向我展示了绍兴丝绸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丝绸制品,从传统的锦缎、绢帛到现代的丝巾、衣物,都展示了绍兴丝绸的多样性和精湛工艺。
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了解到绍兴丝绸的特点是光泽度高、手感柔软,而且颜色鲜艳。
这使得绍兴丝绸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博物馆还开设了古代农耕文化展区,展示了绍兴古代农耕的历史和技术。
在这个展区,我见到了许多古代农具,如犁、锄头和种子袋,并了解到了古代农耕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绍兴农业发展的影响。
同时,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古代农耕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农田之中,亲身体验到了那时的农耕生活。
此外,在博物馆的角落里还设有专门的文物保护区。
这个区域通过透明的玻璃展示了文物保护的过程和技术。
我看到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他们耐心细致地进行着复原、清洁和防护等工作。
通过观察,我深刻体会到了文物修复的复杂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这也让我更加珍惜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讲 浙江丝绸文化史

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第一章曙光初现——史前时期的浙江丝绸1926年,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中国考古学前辈李济博士带队挖掘考古出土了半个茧壳。
这个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前期,距今约5000年。
半个茧壳的出土被视为中国蚕丝业起源的重要物证。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说皇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治丝的方法,历代统治者也将嫘祖奉为“先蚕”进行祭祀。
远古的传说加上半个茧壳的出土,一时间黄河流域是中国蚕丝业发祥地的说法似乎成了公认。
然而,亘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不息的长江,是否也同样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特别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那一片美丽富饶的平原上,是否也一样地诞生过功被千秋的原始蚕桑业?浙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一系列史前遗址的发现,为解答这一疑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杖首上的蚕纹河姆渡遗址首次挖掘于1972年,在1977年冬的第二期发掘时,出土了一个牙雕杖首,其特别之处在于上面栩栩如生的雕刻着四条虫纹。
这四条虫纹非常像蚕,看起来好像正在向前蜿蜒蠕动,头部和身上的横节纹明显。
另外还有一件陶片上绘有昆虫吃叶纹,虫体弓背屈体,沿着叶的边缘吞食,形象逼真。
河姆渡的先民们为何要在他们的器具表面绘上昆虫纹呢?这种昆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特殊联系呢?从出土文物推论,河姆渡人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富足而安闲。
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鸟崇拜是东南史前部落最普遍的原始信仰,并与太阳崇拜密切相关,而豕则与水、雨等自然力密切相关,是农业定居时代产生的一种观念,因此河姆渡人以鸟、太阳、豕、禾等图像来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与未来的期盼。
那么,牙雕杖首表面上刻着的四条蠕动着的虫又代表着什么呢?据推断,这四条虫很可能正是蚕。
二、丝衣玉饰继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后之后的良渚文化,从目前发掘的遗址与出土文物看,良渚文化已经有一套以玉器和祭祀为中心的完整的礼制形式,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社会组织形态已经进化到邦国的阶段,出现了贫富差距与阶级分化,即从原始社会跨入了文明社会的行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丝绸史绍兴是中国丝绸的发祥地之一。
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透出蚕织信息;唐宋时代为绍兴丝绸业的鼎盛期,珍品迭出,产品剧增,以“越罗”总其名而为朝野所重,成为东南丝织业的中心。
宋末至元明,绍兴丝绸业受挫,日渐落于杭、嘉、湖之后。
进入近代以来,先后有过三次较大的发展势头,但最后均遭摧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丝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重新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之一。
一、唐以前的发展期早在新石器晚期,绍兴地区即留下了蚕织痕迹。
位于宁绍平原而紧邻绍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6700年左右的骨梭、打纬刀、陶质纺轮等大量原始纺织工具,在一件盅形雕器上雕有四条蚕形纹饰,蚕首及蚕身清晰,作蜿蜒蠕动状。
到4100多年前的夏时代,绍兴已出产和使用丝绸织物。
《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载,禹治水所到之处,“桑土既蚕”,“其筐织贝”,以丝织物为进贡之物。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文中“涂山”即绍兴之会稽山。
《韩非子》日:“禹会诸侯于会稽之山。
”《禹穴记》日:“禹既平水土,会诸侯稽功于涂,禹崩,遂葬于会稽之阴,故山日会稽。
”可见其时在古绍兴已盛行以丝绸作为诸侯执物的风气。
大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丝绸业在绍兴民间得到极大普及。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国,退栖会稽,向谋臣询问复国之计,计倪等曰:“必先蓄积食钱布帛;”“必先省赋敛,劝农桑。
”勾践遂将“劝农桑”定为国策,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以示劝倡。
同时,勾践以丝绸作为馈赠贿赂之物,广泛结交诸侯君臣,又于每年春秋两季向楚、晋、齐等国馈赠大批丝绸,以此为向吴报仇雪耻铺平道路。
统治者的刻意劝倡和大量需求,使绍兴丝绸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巨大发展。
首先,外地的先进技术被吸收了过来,《说苑》载:“鲁人善织履,妻善织缟,而徙于越。
”其次,品种日趋丰富,除传统的币、帛、采、罗、纱等以外,还独创了“榖”, 成为后世“绉纱”的鼻祖。
再次,丝绸已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织葛的村妇为了称道葛布的轻盈便自然地以丝罗衬托,歌吟道:“(葛布)弱于罗兮轻霏霏。
”诸暨苎萝村,是远离都城的偏僻之地,但也留下了西施浣纱的佳话。
战国争雄,越国破灭,“劝农桑”国策随之中断,绍兴丝绸进入滞缓期。
秦和汉初无甚新的发展,直到汉朝后期才又渐次前进。
东汉时,从事蚕织者较普遍。
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即自称“系会稽上虞人”, “以农桑为业”。
书中多处以蚕织为譬阐述哲学观点,侧面反映出当时对蚕织技术已有较深了解。
同时,丝绸买卖也已成为常见的行业,如东汉会稽士人朱隽自小丧父,其母即以贩缯彩为业,将其抚养。
三国时,绍兴蚕织技术渐趋成熟。
吴末晋初会稽人杨泉在《蚕赋》中说:“温室既调……燥室是侯”;“爰求柔桑,切若细缕”等等,反映对蚕室的温度、饲蚕的用桑均掌握了规律。
在他的另一篇《织机赋》中说:“取彼椅梓,祯干修枝,名匠聘工,美乎利器,心畅体通,肤合理同,规矩尽法。
”反映织机的用料和制作已极讲究。
东晋时,大批人口南迁,一方面增加了对丝绸的需求,同时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力,会稽一带又处于南北交战的大后方,因此蚕织业有长足发展,“亦桑贸衣”是民间的普遍习俗;产品出现了华贵精致的大花纹织物,图案有“天、人、鬼、神、龙、象、宫殿之属,穷极幻妙,不可名状”;越地丝绸名声日起,丝绸贸易更形发达,郡治山阴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名人雅士常至山阴市场购买绸缎。
二、唐宋时代的鼎盛期隋唐伊始,绍兴丝绸开始具有全国影响,至中唐达到鼎盛期,一直延续到宋末,历时七百余年。
隋场帝年间,越地绸缎“耀花绫”被列为贡品,以“绫纹突起,时有光彩”而为朝野所重。
唐朝前期,绍兴地区继续努力吸收中原先进技术。
唐大历二年,越地节度使薛兼训,募军中未婚士卒,令他们携币赴江北觅娶善织之女子,结果有数百人娶回,使越州丝绸“竞添花样”, “妙称江东”。
中唐贞观年间,经过越地人民的苦心经营和历史积累,绍兴丝绸大放光彩,绍兴成为全国丝绸重地和江南丝绸业的中心。
1、精品繁多,全国居冠。
其时每年向朝廷必进的贡品有“宝花罗”、“花纹罗”、“白编绫”、“交梭绫”、“十样花纹绫”、“轻容”、“兰榖”、“花纱”、“吴绢”等近十种;另外又新创几十种进献,其中有“吴绫”、“吴纱”、“吴朱纱”、“花鼓纱”等等,而全国别的丝绸产地所进贡的品种一般只有一二种,多的也只有三四种。
2、产量巨大,遍及全国。
唐时绍兴丝绸产品有四大去向,一是作为每年向朝廷正常进贡之物;二是应付朝廷临时性巨额征调,如公元825年唐敬宗登位,下诏征越绫千匹;三是远销全国各地,连偏僻的边陲也有它的踪影,“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成为诗人笔下的塞外风情;四是就地供民间消费。
据以上四个去向估计,其时年产该在百万匹以上。
3、技艺精湛,国内称绝。
不仅为宫廷所看重,而且博得社会各界的广泛称道,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元稹等均留下了咏赞的诗篇,白居易在《缭绫》一诗中描写“越溪寒女”织的绸缎说:“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去年中使口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五代十国时,绍兴为吴越行都,吴越王奉行“世方碟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的方针,使杭州、绍兴一带的丝绸业继续繁荣,其中“越绫”、“越绢”成为吴越王大量征调的重要物资。
宋代绍兴丝绸进一步发展,数量上跃居全国之首。
这里有四个背景因素:其一,朝廷出于赏赐冗官和向异族“岁输”的需要,竭力提倡蚕织;其二,中唐以后中原战乱不绝,而绍兴较安定;其三,宋王室从一开始就遭异族侵凌,大批士人和百姓陆续南迁,至越者尤众;其四,明州(宁波)、杭州是当时的重要海外贸易港口,而绍兴这时已有浙东运河与上述两地相通,货畅其流,利于丝绸业的发展。
这时绍兴丝绸的繁荣可概括为三方面;第一,产业盛极一时。
宋人沈立说:“(会稽)习俗务农桑,事机织,纱、绫、缯、帛、岁出不啻百万”。
王十明《会稽三赋》中描绘说:“万草千华,机楼中出,绫纱缯榖,雪积缣匹。
”不仅一般农家从业,寺院和尼院也投入其中,所产的“寺绫”、“尼罗”流布极广。
第二,产量全国居首。
据史料推算,当时全国每年上交中央的绸缎约355万匹,浙江为125万匹,其中绍兴60余万匹,占浙江的50%左右,占全国的17%左右,若加上当地消费和民间销售,总数达数百万匹。
第三,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产品,如山阴和会稽的“绯纱”,诸暨的“茧布绸”等,均很有名。
由于宋时绍兴丝绸质优量多,影响遍及九洲,因此当时许多外地丝绸也伪称“越罗”,以广销路。
三、宋末至元代的挫折期绍兴丝绸业在宋末和元时遭受严重挫折,唐宋时的繁荣势头由此阻断。
宋末,官府以“和买”为名的横征暴敛首先给绍兴蚕织业以沉重打击。
所谓“和买”,是官府在农民青黄不接时贷给银钱或食盐,待农民收获蚕织产品以后,以绢绸偿还,一般贷钱千文还绢一匹(值一千二百文)。
到宋朝后期,朝庭加紧盘剥,对农民只征绢绸而不贷给任何钱物,“和买”成了新增的税外之税,而绍兴百姓一向“所贷最多”,在浙东路七个州中独占一半,因此一旦变成无偿征调,吃的苦头也就最大。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绍兴在“和买”名下被无偿征调23.26万匹,此后60年间年年如此,虽经五次削减,最后仍高达10万匹,百姓苦不堪言,“民伐桑柘卖老犊”成为绍兴乡间常见的悲剧。
元代以后,绍兴蚕织业受到进一步的破坏,原因有三:一是蒙元贵族南下后,将吴越等地的染织工匠和织女大批虏掠入宫为奴;二是元初在江浙实行收田赋、拒绢绸的征税政策;三是蒙元贵族对江南人民的镇压与防范甚严,战乱与纷扰增加,时人戴表源在《剡源集》中说:“搜山马过余春草,避世归人起夏蚕。
”正是绍兴蚕织业凋零的写照。
四、明清时期的滞缓期明初,战乱频繁,加之棉业迅速扩展,使全国极大部分地区的丝绸业呈衰废不举的局面,只有浙江、四川还有所坚持。
而浙江的丝绸业主要集中在浙北及太湖流域,绍兴从这时开始已落于杭、嘉、湖之下。
洪武年间,官府虽也曾在绍设置染织局,但“未几悉罢”。
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拧,而以三吴为最”,绍兴显然已被排在最发达地区之外。
会稽人张元汴更说:“今罗、绫、绉、榖,越中绝无,唯绢纱稍有焉。
”此时上虞、诸暨、会稽、山阴等县有零星蚕桑产地,诸暨出产绢。
清朝前期,浙江西北的蚕织业更形兴旺,而绍兴仍相对见衰,惟三四种绢绸有较大影响:“绉纱”,在康熙时花样日新,薄而不重,远近闻名:“绍纺”,质地厚实,仍优于嘉、湖等地;“榨酒绢”,供当地和外埠酿酒之用,产量极大;“纱筛纱”,供农家制作筛粉器具,相传初时嵊县西黎岙村人能织,“不传女子,只传新妇”。
五、近代起伏期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十年间,绍兴丝绸业有过三次较为明显的兴衰起伏。
1、清末起伏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自守,丝绸出口逐年扩大;十九世纪英、法、意等国相继使用蒸气动力织机,丝绸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蔓延蚕病,生丝原料在世界范围内极度紧张,所有这些都刺激了中国的蚕织业,也给绍兴丝绸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机会。
自道光年间开始,绍兴府属八县全部成为蚕桑产地,大批粮田改成桑地,生丝产销量激增。
据光绪四年和五年的统计资料,全府出售的生丝一年中即增长48%,达到1954担。
到十九世纪末,机械缫丝业在绍兴出现,1895年会稽县9人集股于曹娥白米堰创办“开源永”丝厂,置缫车208台,日产厂丝百斤,成为浙江最早的近代缫丝厂。
与此同时,织绸业也迅速兴起,第一家绸厂“益昌佩”于1893年在山阴(下方桥)创建;大批小型机户涌现,至清末,仅山阴华舍、下方桥两地,即有机户1639户,织机3400台;地域分布上各自形成专业特色:府城南区以产“绉纱”为主,和畅堂“王连记”所产官纱为其代表;华舍以产“生货”为主,纺绸、大绸是其中的主要品种;下方桥以产“熟货”为主,贡缎、花贡缎最为有名。
其时在织造技术上,绍兴还由历史上的一贯“输入”转向了“输出”,光绪17年(1891年),诸暨一名“蚕织能手”被清廷招去在朝廷开设的“绮华馆”专事织造;六年后又有四名丝织高手和若干染坊老师傅被湖北蚕桑局聘去。
但是,近代绍兴蚕织业作为中国蚕织业的一部分,始终受到内外反动势力的挤压,外国资本家利用不平等条约,一面百般掠夺茧丝原料,一面大肆倾销“洋绸”;清朝政府为应付巨额赔款,也加紧横征暴敛,因此绍兴丝绸业在清朝末年很快又陷入“厂丝早衰、绸业难振”的境地,“开源永”等第一批丝厂先后倒闭,机户纷纷停台歇业。
2、民元至30年代的起伏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声浪中,绍兴丝绸以改良蚕种、改良土丝、繁荣绸业为主要特点,形成了近代第二次发展势头。
民国成立不久,以绍藉人为校长的“浙江省工业学校”,先后在诸暨、嵊县、新昌设立蚕种场,生产优良蚕种,并在绍兴全境开辟蚕业改良区,统一推广新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