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城市规划
西方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全球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01
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许多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进入城市,对城市规
划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和竞争力。同时,城市间也需要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03
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城
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需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节约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谢谢聆听
03
居住区规划
古希腊城市规划中,居住区规划相对简单,以临近街道 的独立住宅为主。
古罗马城市规划
01
02
03
城市规模
古罗马城市规模较大,如 罗马城的人口达到了10万。
道路系统
古罗马城市规划重视道路 系统建设,如罗马帝国的 道路网。
公共设施
古罗马城市规划注重公共 设施的建设,如浴场、剧 场、竞技场等。
影响
城市美化运动对西方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 的建设。
D
区域规划和地方政府的角色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旨在解决城市与区域 发展的协调问题。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
地方政府角色
地方政府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负责 制定城市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并监督规划的实施。同时 ,地方政府还需要与中央政府、区域政府以及私人部门等各 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
卫生条件差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运动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城市规划。
而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则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和特点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地区。
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迅速崛起,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以保护城市安全为基本要素,因此建造了城墙和城堡,同时也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通常以城市中心和城市围合的形式为设计重点,并且注重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性。
二、城市布局和结构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城市经常被包围在城墙之内,城墙有助于保护城市不受入侵。
城墙内的布局通常采用徽型或者方格状布局,城墙内的重点在于街道的宽度和几何形态。
由于城市通常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城市中心通常是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是住宅区和工业区。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以圆形或者四方形的形式为设计布局,城中心是关键的设计元素。
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中心和外围空间的结合性,城市的四条主要街道首尾相连、交汇于城中心,形成了城市的“气脉”和“骨骼”。
三、城市建筑和装饰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和装饰以石头、砖块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也较为保守,少有创新。
建筑通常采用豁口状窗户、尖拱形拱顶和简单的装饰设计。
此外,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多为教堂和城堡等宗教和军事建筑,建筑性质较为单一。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
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
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
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
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
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
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
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
第二章 外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与范例

古罗马时期的提尔城
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城
庞 培 城 丰 足 大 街 的 街 面
庞培 城狄 奥斯 库里 宅的 中庭
庞培古城的市苑全景,正中高台为朱 庇特神庙,远处背景为维苏威火山
第四节 中世纪的城市建设
一、背景: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 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 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 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 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 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 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 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卡洪城
古埃及城市,又名伊拉洪、拉洪。在 法尤姆绿洲东南部,尼罗河西岸。古埃及 法老大多生前为自己建造宏伟的陵墓,卡 洪城便是为兴建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公元 前1896~前1887年在位)的金字塔陵墓 而修建的一种特殊的居民点,当时人口约2 万人。陵墓完工后,该城便被废弃,逐渐 湮没在沙漠中。
卡洪城
2、城市的结构特征:
3)在中世纪的政治背景下,城市有着特殊的地 位,尽管从 11世纪初到 14世纪中期城市的市 民阶层始终只是一小部分,但却不断地、迅速 地发展,直至成为全体居民。由于法律对于集 中在城市的居民十分有利,因此,市中心意味 着是最为令人渴望的区域:富裕居民生活在中 心区,贫困者则在城市边缘。市中心建有全城 最高的建筑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城市的轮 廓线,从而使城市的总体景观在高度上失去了 统一:市政厅的塔楼,教堂边的钟塔或教堂塔 楼。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是指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的发展和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安排和控制。
它涉及到地域的规划、交通的规划、环境的规划等多个方面,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1. 古代城市规划古代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军事防御和宗教信仰上。
例如,古埃及的城市规划通常是围绕河流而建的,以方便灌溉和水运。
古希腊的城市规划常常是基于对战略地理位置的考虑,通过城市墙等设施进行防御。
古代罗马的城市规划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以马赛克式的道路网和城市中心建筑物的布局著称。
2. 中世纪城市规划中世纪城市规划受到封建土地制度和道路交通的制约。
城市通常围绕着城堡或主教堂而建,道路狭窄,布局混乱。
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在欧洲,城市周围的农田通常是封建领主的私有土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有限。
3.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工业革命使得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的规划需要适应工业化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工厂建设的需求。
城市被分割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交通系统得到改进,铁路和地铁的出现提高了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联系。
4. 现代城市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着重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居住质量的提高。
城市规划师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供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改善交通流动性等。
城市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例如住宅区、商业区、绿化带等,使得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5. 未来城市规划趋势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智能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城市规划将更加强调环境友好型建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等。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管理、能源利用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结论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从古代到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从军事防御和宗教信仰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居住质量的提高。
未来,城市规划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 城市设计发展简史

第二章城市设计发展简史作为人类改造物质环境的手段,城市设计在历史上是伴随城市建设逐步发展的。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设计19世纪以前,西方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建筑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CIVIC DESIGN),在城市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贯穿于城市设计中,城市和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
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of Miletus)最早阐述了“网格式”街道,并在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予以实现。
当代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家艾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把这一时期城市设计方法总结为:“以空间、轴线、建筑实体、连锁空间、建立张拉力及延伸等连接发展模式”2、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
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观念。
维特鲁威(Mareus Vitruvius Pollio)于公元1世纪末写的《建筑十书》中对古罗马城市设计建设思想,对城市选址、形态、布局等均有系统的论述。
3、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
产生了“基于理性原则的城市设计”。
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第一人的卡米罗.希特(Camillo Sitte)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在他的《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中总结归纳了适应当时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4、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奴隶社会夏代(公元前17世纪)和商代(公元前14世纪)的城市是经过规划营建的。
西周大肆推行宗法分封,受封的诸侯相继营建以城为中心的城邦国家,故“城”即称之为“国”,建城即为“营国”,都遵循统一的规划制度,城的基本结构按《周礼.考工记》所载。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摘要:城市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古代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结合产生原因,比较了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形态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制城市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它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建构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中西方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等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因此首先对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比较。
一.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礼制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因为这种方正严整、等级分明的城市格局可以反应皇权统治的至尊无上。
此外,在古代中国,本身抽象和无意义的数字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
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这些思想在城市规划就有应用。
(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
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每个阶段,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常规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 古罗马
— 古希腊城市 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
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 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亚平半 岛和小亚细亚等地。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 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 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 、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 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延续下去,从 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这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处理手法。最具 代表性的就是雅典卫城。它的建筑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 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既照顾到四周仰望它的景观效果, 也照顾到人置身于其中时的动态视觉美,堪称西方古典 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
希波丹姆斯模式:理性光芒的闪耀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和自然科学、理性思维发展的 影响,也产生了另一种显现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希 波丹姆斯模式。希波丹姆斯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 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 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在历史上,希波丹姆 斯模式被大规模地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重建与新建以及后来 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古希腊的海港城市米利都城(Miletus)、普南 城等都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因为整齐划一、管理方 便,很快就成为殖民者治理规划殖民地的常用手段,因而也有人 称之为殖民地模式。希波丹姆斯也因为提出了深刻影响后来西方 二千余年城市规划形态的重要思想而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 之父”。
米利都城(Miletus)平面
米利都城:以城市广场为中 心,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 架,公共建筑取代宫殿和市 民集会场所成为了城市的中 心。
普南城(Punan)平面
普南城(Punan)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邻近梅恩德河原出海口 处。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约4世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统治 时进行重建;改造了旧区,增筑了新城,公元前4~前1世纪为该城繁荣 时期。普南城背山面水,建在四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城墙厚2.1 米,上有塔楼,围护着岩顶及其下面的城市。从岩顶至南麓竞技场、体 育馆高差97.5米。中间两个台地上建有剧院、雅典娜神庙、会堂、第 二体育馆和中心广场。山坡上建有德米特神庙。城内有7条7.5米宽的 东西向街道,与之垂直相交的有15条宽3~4米的南北向台阶式步行街。 市中心广场居于显著位置,是商业、政治活动中心。广场东、西、南 三面都有敞廊,廊后为店铺和庙宇。广场北面是 125米长的主敞廊。 广场上设置雕塑群。位于西面与广场隔开的是鱼肉市场。全城约有80 个街坊,街坊面积很小,每个街坊约有4~5座住房。全城估计可供 4000人居住。住房以两层楼房为多,一般没有庭院。
古希腊的城市形态和规划思想
关于理想城市的探索
希波战争以前的希腊城市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在城市的自由发 展中,希腊城市中神与宗教的发展、自然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 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和谐的伸展,并熔炼成全新的城市生活、 城市人。正如亚里斯多德的名言:“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生 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为了这个朴素的目标.古希 腊的许多思想家们持续探求着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城市)形态,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就是杰出的代表。苏格拉底 认为,就人生幸福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城邦和城市生活自然发 展更好的了。他的学生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试图将希 腊社会引向一个永远也不能到达的理想彼岸。
帝国理想-古罗马城市规划思想及城市形态
古希腊哲学
希腊人在历史上是很独特的,其对物质生活的漠不关心是另人惊 讶的,他们追求自由,追求心灵的满足,渴望象神一样生活。希腊 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智慧第一——自由探索精神至上的文化形态。 这一点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他们推崇静观、思 辨、理智、自由,理想主义是其典型特征。古希腊哲学关注自然, 把自然当作研究对象,人和自然是相分的。古希腊的哲学是唯物主 义哲学观,讲究科学理性的思维。
希波丹姆斯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 政治和人本主义。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Miletus)和普南城 (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中心区为竞技场、集会广场、 剧院、雅典娜神庙等,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 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 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
柏拉图强调这个“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 秩序建立起来的,首先,应该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分 类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个阶层:哲学 家、武士、工匠、农民和奴隶,哲学是最高的知识,最理想 的国家就是让哲学家(集智力和智慧于一身)当国王来治理国 家。《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 理想设计出来的(圆形+放射)。在柏拉图看来,完整性和均衡 性只存在于整体之中,为了城邦应不惜牺牲市民的生活,甚 至也可以牺牲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他的这个思想对希腊后 期的城市规划(包括希波丹姆斯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在古希腊的诸多公共建筑以及建筑群中,突出反映的特征是追求人 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即使雅典这样重要的城 市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强制性人工规划。古希腊的许多城市与建筑、 建筑群并不追求视图上平整和对称,而是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 的地形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建筑景观,整个城市多由圣地庙宇来 统率全局,这点与中国古代造园的顺应地势有异曲同工之妙。
希波丹姆莫斯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充 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的建筑模式,。城市结合地形形成了不 规则的形状,棋盘式的道路网,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及一些公共建筑物 组成,主要供市民们集合和商业用,广场周围有柱廊,供休息和交易用。 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