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合集下载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1.学习秦统一的历史,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建立国家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朝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而又客观的历史评价。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联系、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电脑历史挂图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是谁?他得丰功伟绩有何之处?“(使用电脑搜索。

)二、整体感知:(课件展示)1、秦朝在同一六国之前有那些改革的措施,主要是谁负责改革,他改革的作用是什么?2、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是?统一六国当中最有转折的战争是与赵国的哪场战争?3、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宰相是谁?他向秦始皇如何建议的,改革让秦国在以后的发展中怎么样?4、分析秦朝的建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意义?5、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6、探讨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作用和意义?7、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三、课文探究:(课件展示)1、秦朝的统一对于历史的贡献意义?学生分组讨论:(主要是立足于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产生的作用。

是要求学生达到的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要求要辩证的去看待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从而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3、秦朝灭亡的原因,对比秦汉统治者的治国策略,讨论汉朝为何能统治时间久?四、课文总结:本文通过对秦朝历史的学习,认识到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对秦朝统治的政策评价,让我们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是有其必然的因素。

七年级上历史13课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13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课题13、秦帝国的兴亡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综合全面多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因素。

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学会识读“秦朝疆域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了解兼并六国的史实。

按时间顺序将成语典故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与春秋战国、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相比较联系,探讨认识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对春秋战国的终结,开辟了中国新时代,推动多民族国家向前发展。

认识秦的暴政是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

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教学流程主导调控主体活动直观欣赏:出示秦始皇图片,请学生说说对此图片的直观感受。

导入新课:对于这个历史大人物,你我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感受与认识,这一次让我们进一步走入历史,拉近与他的距离,希望我们能在交错的时光中与秦始皇沟通对话。

(—)、“秦王扫六合”1、战国以来,不管是时代的要求,还是从各诸侯国的实力上看,都把历史的眼光聚焦在秦国,你能否综合全面列举证据证明。

2、在战国时期,战争是解决完成统一大业的必要选择,请观看地图,讲解秦国如何实践远交近攻的连横策略并取得成功。

3、在今天我们都深刻知道,统一对任何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要。

那你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你有何想法?学生欣赏观看自由评述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生观看利用地图演示讲解教师启发设疑学生思考回答深刻认识领悟教师小结:任何民族、任何时期都期待统一,所有的历史一切经验都证明,只有统一才能发展,只有统一才能强大。

(二)、陈胜吴广起义过渡型语言:秦始皇用他的霸气、雄心展示了秦王朝的恢弘与大气,尽管如此,秦王朝的迅速灭亡还是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1、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它的暴政,这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2、参看教材,允许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加工改造,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小故事。

3、这次农民起义,以什么独特之处流传、记载于史册?(三)、楚汉战争讲述与成语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2)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如郡县制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和修筑驰道等。

(3)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

(4)楚汉相争。

2、理解(1)秦始皇为巩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2)识读秦朝疆域图和秦朝主要交通干线图,掌握阅读地图的能力,并理解便利的交通对巩固统一的重要作用。

(3)秦朝的残暴统治和人民不堪重负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教材分析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商鞅变法为秦吞并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秦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官僚制度方面,中央设三公各司其职,地方设郡县管理一方,但中央和地方官职的任免都由朝廷决定,由此,统治权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官僚制度与分封制相比较,从而理解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分析文字、度量衡、钱币不统一所带来的不利之处,从而理解秦始皇在这些方面采取的统一措施的进步意义。

结合“史海拾贝”内容介绍长城,使学生了解秦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秦朝在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秦统一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功绩显著。

但同时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些措施和工程确实加重了人民的各种负担,使百姓无力承受,最终酿成农民起义。

应该使学生知晓,“兴”与“亡”之间的辨证关系,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是统治的基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三、重要图片说明《铜车马》第三单元的单元页插图。

秦铜车马于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共有两乗。

图为1号铜车马,也称作高车、立车或戎车。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历史科教案.主备人:李英贤第13课秦帝国的灭亡【学习目标】1.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知道秦兼并六国的情况,完成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反对暴政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 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 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酷统治,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中国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导课从“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引起,再由李白的诗引出秦始皇“秦王扫六合”的伟业。

二.自学指导(一)自学“亲王扫六合”1. 看课本P64—P65,思考问题:(1)了解长平之战的过程。

(2)秦统一的过程。

(3)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2. 探讨交流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讨论方式:小组讨论教师启发:联系秦统一以前战国割据纷争的史实,秦统一后比较安定的局面,消除分裂等,秦统一对汉朝及以后中国发展的主流的关系,形成认识.(二)自学”陈胜吴广起义”1.角色扮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片段.2.看课本P66,思考问题:(1)起义爆发的原因.(2)起义的主要经过,结果和影响.(三)楚汉之争教师讲解:从中国象棋中楚河和汉界的由来说起,战争的性质从双方争夺的目的来看,战争的初期到后期的变化,战争的结果和从中的感悟.1.课本P682.材料阅读P68四.要点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目标,师生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搜集秦帝国的资料,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挥自身才能与创造力。

在教师参与指导下,学生能亲口描述历史,亲身体验历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且能从师生准备的材料中敏锐地捕捉信息,进行分析探讨、交流合作,充分投入到知识探索之中。

反思二: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今天已经上到了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应该说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一课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课,那么该如何把握好这节课呢?琢磨了很久,我发现这节课几个框题很有特点,正好可以用几个成语把整篇课文衔接起来,那就是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而这些成语基本上都是学生接触过的,这样就使学生上课有话可说,初一学生上课活泼,爱表现,这样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体现。

其次在这节课要培养好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能力,教他们用辩证的观点,比如如何评价秦始皇,一方面要说出秦始皇的才华,另一方面要说出他的残暴。

再比如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夺王权的战争,为什么刘邦胜利,而项羽失败了。

所以我觉得能把这课上好对于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反思三: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题,分析秦帝国的兴亡的原因,兴是由于得民心;亡是由于实行暴政而失民心。

从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在分析楚汉之争,项羽失败和刘邦得胜的原因时,也着重从得失民心考虑。

项羽残暴,不识时务而失民心;刘邦约法三章,善于用人,注意收拢人心,因而得天下。

本课还为下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吸取秦亡的教训,修养生息,实行仁政,从而为后来汉武帝时的大一统创造条件。

反思四: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本课有一条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这是一条问答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除了在本课能找到一些原因外,如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还有都江堰的原因把四川变成天府之国,提供粮草和兵员,为秦的统一提供物质条件和源源不断的兵员;秦王嬴政自己的原因雄才伟略,还有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等因素,需要学生用到前面刚刚学过的知识。

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乡第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乡第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执教人:方法总结一、学习目标: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以及秦灭六国的时间及意义。

重点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新的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难点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课前完成)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影响:二)、预习导学知识要点梳理(认真阅读课文,课前完成):(一)“秦王扫六合”1.秦国经过______之后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公元前______年秦国在______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此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公元前_____年——前_____年,秦国先后兼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_____,秦王嬴政自称_____。

(二)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____年,陈胜、吴广在_____率众起义。

起义军攻下______,建立______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三)楚汉战争秦国灭亡后,______自立为西楚霸王,封______为汉王。

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______。

二(学法点拨)1.列举秦朝的疆域四至。

2与秦朝兴起、灭亡相关的重要战役名称、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写。

组织学生边填写边记忆。

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识图65页,按东西南北地理方位记忆。

兴:长平之战亡:巨鹿之战战役从时间、交战双方、最高指挥者、结果、影响方面掌握学习学习内容七年级班组姓名编号方法方法三、合作探究交流(小组间形成比较统一答案,可在课上完成。

):同步学习43页合作探究一、二题四、质疑解惑、错题分析五、系统总结(说一说你在本课学习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

七年级历史秦帝国的兴亡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秦帝国的兴亡练习题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名师导航知识梳理一、“秦王扫六合”1.统一的背景和原因: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断兼并邻国的土地。

公元前年,秦在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

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统一的进程和结果:公元前~前年,秦国先后兼并、赵、魏、楚、燕、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秦王自称始皇帝。

3.统一的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陈胜吴广起义1.背景和原因:公元前年夏,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戍边,队伍在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

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

陈胜振臂高呼:“, ?”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

900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队伍很快就发展壮大到数万人。

2.大致经过:起义军攻下陈,建立政权。

陈胜派兵分路进攻,直逼咸阳。

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

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了。

3.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三、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封刘邦为。

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年之久的战争,史称。

●秦统一原因中,经济文化的加强、人民的渴望是客观条件,也是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成功、长平之战的影响是主观条件。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是大雨误期,按律当斩;进程注意张楚政权和进攻关中失败;意义也是其特点,重点掌握其革命的首创精神。

●学习楚汉战争,要联系相关的成语故事,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

疑难突破1.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1)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第13课大秦帝国的兴亡王丽君

第13课大秦帝国的兴亡王丽君

项 羽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别姬词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1)纸上谈兵 (2)指鹿为马 (3)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4)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 A 鸿门宴
B 巨鹿之战 C D 长平之战 垓下之战
(5)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6)四面楚歌
E 陈胜吴广起义
F 秦二世重用宦官赵高
2、统一的过程
(1)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经过:
韩(BC330)、赵(BC228)、魏(BC225)、 楚(BC223)、燕(BC222)、齐(BC221)
我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子孙是二世,三世… 直至万世 印称为玺 自称为朕 命令称为诏
3、秦朝建立★
(1)时间:公元前221年 (2)建立者:秦始皇,嬴政 (3)都城:咸阳(今西安市) (4)历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中央集权国家。 (5)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 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 一个崭新的阶段。
猜谜语
“半部《春秋》”(打一朝代
名)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国进攻赵国,双方在 长平展开大战。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 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 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抵 挡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 纸上谈兵 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箭射死,40多万赵军 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咸阳

大泽乡 政权:张楚(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农民阶级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世文字字体都可渊源于秦朝。可以提示学生在历史博物馆中如果有竹简上笔画规整的小篆就是秦朝的重要的文物。车同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调动军事力量。
4 经济上秦朝有那些政策?不统一钱币对秦朝的危害是什么?
货币统一需要教师讲解的有:各国的钱币特点,注意彼此之间不等值,会给秦朝的经济发展带来混乱,还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六国又会复辟。
顺序
国别
亡国年代
亡国年份
立国年数
1
韩王国
70
前230
104
2
魏王国
70
前225
145
3
楚王国
70
前223
519
4
燕王国
70
前222
111
5
赵王国
70
前222
105
6
齐王国
70
前221
139
统一之后的秦朝疆土(秦朝的疆域是东:大海;西:陇西;南:南海;北:长城)可在统一六国的地图上把秦朝的疆土罗列上,同时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比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秦朝在我国的什么方位。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找出秦朝包括现在哪些省和自治区。
首先让学生观看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版的64页的秦始皇人物像,教师可以用课件打出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毛泽东的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然后教师提问:后人为什么在抒发感情是都要提到秦始皇?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一课。
一、秦灭亡六国:
关于战争主要讲述长平之战,讲述战争过程时最好用兵马俑图片,如战士俑、将军俑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直接感观。让学生发言讲述“纸上谈兵”成语的来历,并且看书64页中的内容后教师把结果告诉学生:统帅阵亡,赵国四十万官兵向秦军投降,秦国占领上党,但上党人民却归属赵国不投降秦国;于是秦军作出只饶恕二百四十个年轻官员,纵回赵国,使他们报导凶信赵国,全国震恐。让学生分析这个结果对秦国和六国的有什么影响?
1 皇帝称号的由来
让学生看书67页“每课一得”,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秦皇帝采用泰皇最贵之说和上古“帝”位号,建以“皇帝”称号,从此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2 秦朝的行政机构在现今的政治机构中是否还有?
郡县制的制定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直今我们还保留着Fra bibliotek和县令(长)的制度
3 “车同轨,书同文”对秦朝有什么益处?
6 你能在秦朝文物古迹中看到秦朝有什么特点?
从兵马俑和长城看秦朝的傜役繁重,如提示学生“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什么孟姜女要哭倒长城,这个故事反映了秦朝什么社会问题?关于长城可以从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手:现代人的看法和秦朝人的看法不同。从兵马俑看备秦朝的徭役沉重,让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找答案。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发言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它进步在哪儿?(相对春秋战国而言)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就当时而言统一是人民的愿望,周朝自周平王以来国家就出现诸侯争霸,各国为了能此时作为霸主彼此之间征兵、征税无形地给广大的人民增加负担,同时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灾害,因此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同时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也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柏杨的先生的见解读给学生,并同时讲解战争的方针对全局的影响:“任何一个具有高贵心灵和具有远见的将领,决不杀降。俗云:‘杀降者不祥。’杀降的功效是立竿见影的,但杀降的后遗症造成的伤害,可是长久不愈。白起先生虽然不久就死于非命,但我们并不人为那是杀降的报应,因杀降的报应比那严厉得多,国家。社会,甚至人民的道德品质,都要为杀降者付出代价。”讨论之后告诉学生历史的结果是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教师要分析秦国打赵国的原因:赵国是燕国。齐国的屏障,同时赵国最早在军队中实行“胡服骑射”学习匈奴的骑兵赵国的杀伤力对秦国的危害很大,因此秦国对于这次战争是很重视的他们在战术上和外交上都是有计划。有准备地对付赵国。因此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基本上稳操胜劵开始了灭亡六国的行动。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开始了秦统一六国,从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为时二百六十年的战国时代就全部结束了。秦朝统一的过程可采用战国的地图放在实物投影的最底层,各战国的国家用一种颜色写上各国的名称,把秦国的国家图成一种颜色,每秦国消灭一个国家就用秦国的颜色压在战国的国家名称上面。先让学生把40页的自测《战国形势图》填在书上,教师把秦灭六国的过程在黑板上画出,并附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的表:
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调动学生分析分封制的弊病:中国历史上诸侯国战乱500年,削弱了周王的权力。战争对中国的生产发展起了破坏作用,当然以后诸侯为了各自的生存使用了铁器。进行了变法才使生产力有了发展,战争对生产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愿望。秦朝制定的措施让学生总结,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资料如关于战国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告诉学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行。”教师要解释内容及上表“秦朝政权机构表”之后提出如下问题
二、秦朝统一
让学生找出秦朝的古迹:骊山秦兵马俑、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咸阳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坑儒遗迹灵渠;并向学生推荐《古文观止》中的《阿房宫赋》,同时让学生发言谈谈对这些古迹的看法。
教师讲述秦朝的特点:第一个封建王朝、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教师提问: 秦朝和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什么区别?
战国时期的秦国是诸侯国,疆域比秦朝要小的多。秦朝再沿用秦国以前的政治制度以不能适应新的朝代,因此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课题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主备课人
课型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通过对“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重点
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和秦朝统一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朝统一的措施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区别。
教、学具
多媒体、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