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历史13课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13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课题13、秦帝国的兴亡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综合全面多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因素。

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学会识读“秦朝疆域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了解兼并六国的史实。

按时间顺序将成语典故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与春秋战国、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相比较联系,探讨认识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对春秋战国的终结,开辟了中国新时代,推动多民族国家向前发展。

认识秦的暴政是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

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教学流程主导调控主体活动直观欣赏:出示秦始皇图片,请学生说说对此图片的直观感受。

导入新课:对于这个历史大人物,你我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感受与认识,这一次让我们进一步走入历史,拉近与他的距离,希望我们能在交错的时光中与秦始皇沟通对话。

(—)、“秦王扫六合”1、战国以来,不管是时代的要求,还是从各诸侯国的实力上看,都把历史的眼光聚焦在秦国,你能否综合全面列举证据证明。

2、在战国时期,战争是解决完成统一大业的必要选择,请观看地图,讲解秦国如何实践远交近攻的连横策略并取得成功。

3、在今天我们都深刻知道,统一对任何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要。

那你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你有何想法?学生欣赏观看自由评述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生观看利用地图演示讲解教师启发设疑学生思考回答深刻认识领悟教师小结:任何民族、任何时期都期待统一,所有的历史一切经验都证明,只有统一才能发展,只有统一才能强大。

(二)、陈胜吴广起义过渡型语言:秦始皇用他的霸气、雄心展示了秦王朝的恢弘与大气,尽管如此,秦王朝的迅速灭亡还是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1、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它的暴政,这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2、参看教材,允许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加工改造,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小故事。

3、这次农民起义,以什么独特之处流传、记载于史册?(三)、楚汉战争讲述与成语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2)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如郡县制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和修筑驰道等。

(3)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

(4)楚汉相争。

2、理解(1)秦始皇为巩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2)识读秦朝疆域图和秦朝主要交通干线图,掌握阅读地图的能力,并理解便利的交通对巩固统一的重要作用。

(3)秦朝的残暴统治和人民不堪重负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教材分析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商鞅变法为秦吞并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秦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官僚制度方面,中央设三公各司其职,地方设郡县管理一方,但中央和地方官职的任免都由朝廷决定,由此,统治权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官僚制度与分封制相比较,从而理解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分析文字、度量衡、钱币不统一所带来的不利之处,从而理解秦始皇在这些方面采取的统一措施的进步意义。

结合“史海拾贝”内容介绍长城,使学生了解秦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秦朝在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秦统一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功绩显著。

但同时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些措施和工程确实加重了人民的各种负担,使百姓无力承受,最终酿成农民起义。

应该使学生知晓,“兴”与“亡”之间的辨证关系,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是统治的基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三、重要图片说明《铜车马》第三单元的单元页插图。

秦铜车马于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共有两乗。

图为1号铜车马,也称作高车、立车或戎车。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历史科教案.主备人:李英贤第13课秦帝国的灭亡【学习目标】1.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知道秦兼并六国的情况,完成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反对暴政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 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 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酷统治,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中国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导课从“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引起,再由李白的诗引出秦始皇“秦王扫六合”的伟业。

二.自学指导(一)自学“亲王扫六合”1. 看课本P64—P65,思考问题:(1)了解长平之战的过程。

(2)秦统一的过程。

(3)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2. 探讨交流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讨论方式:小组讨论教师启发:联系秦统一以前战国割据纷争的史实,秦统一后比较安定的局面,消除分裂等,秦统一对汉朝及以后中国发展的主流的关系,形成认识.(二)自学”陈胜吴广起义”1.角色扮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片段.2.看课本P66,思考问题:(1)起义爆发的原因.(2)起义的主要经过,结果和影响.(三)楚汉之争教师讲解:从中国象棋中楚河和汉界的由来说起,战争的性质从双方争夺的目的来看,战争的初期到后期的变化,战争的结果和从中的感悟.1.课本P682.材料阅读P68四.要点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目标,师生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搜集秦帝国的资料,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挥自身才能与创造力。

在教师参与指导下,学生能亲口描述历史,亲身体验历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且能从师生准备的材料中敏锐地捕捉信息,进行分析探讨、交流合作,充分投入到知识探索之中。

反思二: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今天已经上到了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应该说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一课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课,那么该如何把握好这节课呢?琢磨了很久,我发现这节课几个框题很有特点,正好可以用几个成语把整篇课文衔接起来,那就是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而这些成语基本上都是学生接触过的,这样就使学生上课有话可说,初一学生上课活泼,爱表现,这样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体现。

其次在这节课要培养好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能力,教他们用辩证的观点,比如如何评价秦始皇,一方面要说出秦始皇的才华,另一方面要说出他的残暴。

再比如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夺王权的战争,为什么刘邦胜利,而项羽失败了。

所以我觉得能把这课上好对于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反思三: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题,分析秦帝国的兴亡的原因,兴是由于得民心;亡是由于实行暴政而失民心。

从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在分析楚汉之争,项羽失败和刘邦得胜的原因时,也着重从得失民心考虑。

项羽残暴,不识时务而失民心;刘邦约法三章,善于用人,注意收拢人心,因而得天下。

本课还为下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吸取秦亡的教训,修养生息,实行仁政,从而为后来汉武帝时的大一统创造条件。

反思四: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本课有一条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这是一条问答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除了在本课能找到一些原因外,如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还有都江堰的原因把四川变成天府之国,提供粮草和兵员,为秦的统一提供物质条件和源源不断的兵员;秦王嬴政自己的原因雄才伟略,还有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等因素,需要学生用到前面刚刚学过的知识。

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乡第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乡第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执教人:方法总结一、学习目标: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以及秦灭六国的时间及意义。

重点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新的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难点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课前完成)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影响:二)、预习导学知识要点梳理(认真阅读课文,课前完成):(一)“秦王扫六合”1.秦国经过______之后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公元前______年秦国在______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此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公元前_____年——前_____年,秦国先后兼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_____,秦王嬴政自称_____。

(二)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____年,陈胜、吴广在_____率众起义。

起义军攻下______,建立______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三)楚汉战争秦国灭亡后,______自立为西楚霸王,封______为汉王。

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______。

二(学法点拨)1.列举秦朝的疆域四至。

2与秦朝兴起、灭亡相关的重要战役名称、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写。

组织学生边填写边记忆。

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识图65页,按东西南北地理方位记忆。

兴:长平之战亡:巨鹿之战战役从时间、交战双方、最高指挥者、结果、影响方面掌握学习学习内容七年级班组姓名编号方法方法三、合作探究交流(小组间形成比较统一答案,可在课上完成。

):同步学习43页合作探究一、二题四、质疑解惑、错题分析五、系统总结(说一说你在本课学习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

第13课秦的暴政和灭亡PPT课件

第13课秦的暴政和灭亡PPT课件
多,大败秦军?
当时项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 规战法,很难取胜。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 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前进, 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 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后 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 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12
2.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 来在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 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 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我感受到了秦朝统治( 残暴 )。
6
二、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直接原因:大泽乡遇雨无法按时到达。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 公元前209年
1、秦的暴政(表现) 2、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地点、人物、原 因、过程、评价) 3、楚汉战争(原因、结果)
4
一、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 2.沉重的赋税。 3.严酷的刑罚。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5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你会感受秦朝统治的什么呢?
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 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 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万,南戍五岭又50多万, 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70多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 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
不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说明项羽败给刘邦 的原因:
(1)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 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进入 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七年级历史秦帝国的兴亡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秦帝国的兴亡练习题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名师导航知识梳理一、“秦王扫六合”1.统一的背景和原因: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断兼并邻国的土地。

公元前年,秦在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

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统一的进程和结果:公元前~前年,秦国先后兼并、赵、魏、楚、燕、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秦王自称始皇帝。

3.统一的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陈胜吴广起义1.背景和原因:公元前年夏,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戍边,队伍在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

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

陈胜振臂高呼:“, ?”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

900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队伍很快就发展壮大到数万人。

2.大致经过:起义军攻下陈,建立政权。

陈胜派兵分路进攻,直逼咸阳。

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

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了。

3.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三、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封刘邦为。

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年之久的战争,史称。

●秦统一原因中,经济文化的加强、人民的渴望是客观条件,也是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成功、长平之战的影响是主观条件。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是大雨误期,按律当斩;进程注意张楚政权和进攻关中失败;意义也是其特点,重点掌握其革命的首创精神。

●学习楚汉战争,要联系相关的成语故事,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

疑难突破1.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1)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秦帝国的兴亡

秦帝国的兴亡
师生学习案班级____姓名__________
年级:七学科:历史课时:1时间:
课题: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兼并六国的顺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讨统一国家的建立的意义。(重点)
2.通过学习理解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难点)
C.阿房宫的修建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秦朝刑法严酷,人民不满
()6.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外戚专权
A.B.C.D.
()7.Hale Waihona Puke 语“破釜沉舟”出自历史上的哪个战役
A.城濮之战B.长平之战
C.楚汉战争D.巨鹿之战
()8.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是
A.赵B.魏C.燕D.齐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学知疑(预习检测):
1.“秦王扫六合”
⑴商鞅变法后,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断兼并邻国土地。年,_____中大破六国中最强的赵国军队。
⑵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__________国家,定都_________,秦王嬴政自称_______。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⑴仔细阅读材料秦统一六国的客观条件有哪些?秦统一六国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⑵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两个方面探讨秦统一的意义。
⑶我们今天是否还存在“国家统一”的问题?如果存在,是什么?今天要实现“国家统一”,我们可以从秦国的统一中吸取哪些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1.学习秦统一的历史,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建立国家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
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朝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而又客观的历史评价。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联系、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电脑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是
谁?他得丰功伟绩有何之处?“(使用电脑搜索。


二、整体感知:(课件展示)
1、秦朝在同一六国之前有那些改革的措施,主要是谁负责改革,
他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是?统一六国当中最有转折的战争是与
赵国的哪场战争?
3、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宰相是谁?他向秦始皇如何建议的,改革
让秦国在以后的发展中怎么样?
4、分析秦朝的建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意义?
5、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
6、探讨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作用和意义?
7、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
三、课文探究:(课件展示)
1、秦朝的统一对于历史的贡献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主要是立足于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产生的作用。

是要求学生达到的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要求要辩证的去看待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从而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3、秦朝灭亡的原因,对比秦汉统治者的治国策略,讨论汉朝为何
能统治时间久?
四、课文总结:
本文通过对秦朝历史的学习,认识到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对秦朝统治的政策评价,让我们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是有其必然的因素。

认识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要立足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从上课的各个环节来准备好历史知识点的教学,生动形象的教学,让课堂教学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出来,对电脑的配合使用,从而能生动的去学习历史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