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1.学习秦统一的历史,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建立国家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朝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而又客观的历史评价。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联系、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电脑历史挂图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是谁?他得丰功伟绩有何之处?“(使用电脑搜索。
)二、整体感知:(课件展示)1、秦朝在同一六国之前有那些改革的措施,主要是谁负责改革,他改革的作用是什么?2、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是?统一六国当中最有转折的战争是与赵国的哪场战争?3、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宰相是谁?他向秦始皇如何建议的,改革让秦国在以后的发展中怎么样?4、分析秦朝的建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意义?5、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6、探讨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作用和意义?7、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三、课文探究:(课件展示)1、秦朝的统一对于历史的贡献意义?学生分组讨论:(主要是立足于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产生的作用。
是要求学生达到的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要求要辩证的去看待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从而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3、秦朝灭亡的原因,对比秦汉统治者的治国策略,讨论汉朝为何能统治时间久?四、课文总结:本文通过对秦朝历史的学习,认识到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对秦朝统治的政策评价,让我们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是有其必然的因素。
七年级上历史13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课题13、秦帝国的兴亡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综合全面多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因素。
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学会识读“秦朝疆域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了解兼并六国的史实。
按时间顺序将成语典故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与春秋战国、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相比较联系,探讨认识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对春秋战国的终结,开辟了中国新时代,推动多民族国家向前发展。
认识秦的暴政是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
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教学流程主导调控主体活动直观欣赏:出示秦始皇图片,请学生说说对此图片的直观感受。
导入新课:对于这个历史大人物,你我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感受与认识,这一次让我们进一步走入历史,拉近与他的距离,希望我们能在交错的时光中与秦始皇沟通对话。
(—)、“秦王扫六合”1、战国以来,不管是时代的要求,还是从各诸侯国的实力上看,都把历史的眼光聚焦在秦国,你能否综合全面列举证据证明。
2、在战国时期,战争是解决完成统一大业的必要选择,请观看地图,讲解秦国如何实践远交近攻的连横策略并取得成功。
3、在今天我们都深刻知道,统一对任何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要。
那你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你有何想法?学生欣赏观看自由评述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生观看利用地图演示讲解教师启发设疑学生思考回答深刻认识领悟教师小结:任何民族、任何时期都期待统一,所有的历史一切经验都证明,只有统一才能发展,只有统一才能强大。
(二)、陈胜吴广起义过渡型语言:秦始皇用他的霸气、雄心展示了秦王朝的恢弘与大气,尽管如此,秦王朝的迅速灭亡还是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1、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它的暴政,这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2、参看教材,允许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加工改造,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小故事。
3、这次农民起义,以什么独特之处流传、记载于史册?(三)、楚汉战争讲述与成语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目标,师生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搜集秦帝国的资料,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挥自身才能与创造力。
在教师参与指导下,学生能亲口描述历史,亲身体验历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且能从师生准备的材料中敏锐地捕捉信息,进行分析探讨、交流合作,充分投入到知识探索之中。
反思二: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今天已经上到了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应该说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一课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课,那么该如何把握好这节课呢?琢磨了很久,我发现这节课几个框题很有特点,正好可以用几个成语把整篇课文衔接起来,那就是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而这些成语基本上都是学生接触过的,这样就使学生上课有话可说,初一学生上课活泼,爱表现,这样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体现。
其次在这节课要培养好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能力,教他们用辩证的观点,比如如何评价秦始皇,一方面要说出秦始皇的才华,另一方面要说出他的残暴。
再比如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夺王权的战争,为什么刘邦胜利,而项羽失败了。
所以我觉得能把这课上好对于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反思三: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题,分析秦帝国的兴亡的原因,兴是由于得民心;亡是由于实行暴政而失民心。
从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在分析楚汉之争,项羽失败和刘邦得胜的原因时,也着重从得失民心考虑。
项羽残暴,不识时务而失民心;刘邦约法三章,善于用人,注意收拢人心,因而得天下。
本课还为下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吸取秦亡的教训,修养生息,实行仁政,从而为后来汉武帝时的大一统创造条件。
反思四:秦帝国的兴亡教学反思本课有一条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这是一条问答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除了在本课能找到一些原因外,如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还有都江堰的原因把四川变成天府之国,提供粮草和兵员,为秦的统一提供物质条件和源源不断的兵员;秦王嬴政自己的原因雄才伟略,还有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等因素,需要学生用到前面刚刚学过的知识。
13秦帝国的兴亡

填
一
填
赵
齐
秦
魏
韩
楚
秦
兼
前230年灭韩 喊
并
前229年灭赵 赵 谐
六
前226年灭魏 薇
音 记
国
前223年灭楚 去 忆
前222年灭燕 演 法
前221年灭齐 戏
都城:咸阳 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
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长城
陇西
秦朝疆
基础题
提高题
比赛规则:两组题均为轮答题,基础题每小组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提高题每小组 1道题,每小题40分。总分共计100分。以小
组为单位进行答题,在答题过程中一人错误 或不完整,小组其他成员可补充。
1、公元前260年,秦大破东方六国
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
卒40多万人,从此,六国再也无力
请回答: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中的“一夫”是指谁?你能回答其
中的问题吗?陈胜来自秦的暴政生关发苦年公 意,去农,元 外途戍民九前
中守被百二 发边征贫九
0 …
渔阳
张楚
大泽乡
项羽、刘邦灭秦
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项 羽
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主力
刘邦
刘邦: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
咸阳,秦朝灭亡。
历
史
使
从秦这朝节灭课亡你的
人 智 慧
学根到本了原什因么中?你 获得了哪些启
什么收获
示?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隋文帝
4.秦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在( C )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
经过:建立张楚政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农民政权
结果:失败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推翻——刘邦领导的农民战争(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原 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遇雨误期
燕
战
国
赵
齐
七 雄
秦
魏 韩
楚
——
诸挥虎秦 候剑视王 尽决何扫 西浮雄六 来云哉合 李。,!, 白 秦王赢政,即秦始皇
阅读课文并思考: 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趋势 2、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最大。 3、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 4、秦采用有效的军事策略
秦灭六国 (前230年——前221年)
秦朝
咸阳
(前221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讨论: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 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 个崭新的阶段。
2、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 从事生产。
3、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 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10年 C、公元前200年
(3)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B )
A、遇雨误期 B、秦的暴政
(4)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D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三、问答题
D、长平之战
1、为什么秦国能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7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三课课件

你知道中国象 棋中“楚河” 与“汉界”的 来历吗?“鸿 沟”的来历是 什么?
• 项羽和刘邦在荥阳(今河南省南岸光武山
上的鸿沟),大战70小战40,最后讲和以 上的鸿沟),大战70小战40,最后讲和以 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故古有云“ 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故古有云“楚汉相争, 鸿沟为界” 鸿沟为界”。
楚汉战争 时间起止:公元前 时间起止:公元前206—前202年 前 年 性质:“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 性质: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 邦为争夺皇位而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 邦为争夺皇位而战, 争。 结果: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取胜, 结果: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取胜,刘 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 “西 汉”。
221年。 221年。
• 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定都咸阳,自 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定都咸阳,自
称秦始皇。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问题: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问题 说一说,秦能兼并六国、 说一说,秦能兼并六国、统一 天下的条件有哪些? 天下的条件有哪些? 1、商鞅变法,增强国力; 、商鞅变法,增强国力; 2、秦始皇重用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 、秦始皇重用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 促进统一; 促进统一; 3、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人民渴望和平。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人民渴望和平。
历史小评述: 秦的统一历史意义是什么?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 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有利于人民安定地生产生活;加强了 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 一奠定了基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 阶段。
北到 长城
画一画: 画一画:
西到 陇西 东到 东海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秦帝国的兴亡

年级:七学科:历史课时:1时间:
课题: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兼并六国的顺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讨统一国家的建立的意义。(重点)
2.通过学习理解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难点)
C.阿房宫的修建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秦朝刑法严酷,人民不满
()6.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外戚专权
A.B.C.D.
()7.Hale Waihona Puke 语“破釜沉舟”出自历史上的哪个战役
A.城濮之战B.长平之战
C.楚汉战争D.巨鹿之战
()8.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是
A.赵B.魏C.燕D.齐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学知疑(预习检测):
1.“秦王扫六合”
⑴商鞅变法后,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断兼并邻国土地。年,_____中大破六国中最强的赵国军队。
⑵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__________国家,定都_________,秦王嬴政自称_______。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⑴仔细阅读材料秦统一六国的客观条件有哪些?秦统一六国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⑵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两个方面探讨秦统一的意义。
⑶我们今天是否还存在“国家统一”的问题?如果存在,是什么?今天要实现“国家统一”,我们可以从秦国的统一中吸取哪些经验?
第13课_秦帝国的兴亡

秦
定都咸阳
秦 兼 并 六 国
观察与比较
秦朝疆域
思考:两图有哪些相似或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长城
陇 西
咸阳
东 海
南海
3.秦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创造了
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2、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秦所开创的各种制度也为后世所继承。 5、 初步奠定了我国疆域的雏形,为我国的长期统一打 下了基础。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 之郡。„„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 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 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2.秦统一的过程
燕
蓟
赵
齐 魏
秦
韩
秦 兼 并 六 国
楚
2.秦统一的过程
燕
蓟
赵
3、下列关于秦朝暴政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B ) A、秦始皇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 B、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C、广大农民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十分沉重。 D、刑罚严酷,一人犯罪,亲属、邻里也要被“族诛”“连坐”。
搜集本课有关成语或典故
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背水 一战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楚河汉界、明修栈 道暗渡陈仓、鸿门宴等等
二、秦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人口约2000万。而修阿
房宫和骊山陵达70万,打匈奴、筑长城30万,移民戍
守越族地区50万,计有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
建筑离宫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的运输粮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作者:吕会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思考秦统一的原因,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5、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及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学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历史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战国末年那个国家实力最强大
[学习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秦国统一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去了解
思考:秦为什么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点拨学生从社会背景、各国的实力、对手、谋略及领袖等方面去思考。
)共同得出以下(ppt)
❖1长期战乱人心思定,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战国得名)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
(回忆商鞅变法)
❖3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御秦。
(讲纸上谈兵故事)
❖4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
(秦始皇图及李白诗感知)
❖5采用远交近攻正确策略。
从远交近攻了解秦灭六国顺序(图):韩赵魏楚燕齐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ppt)
(1)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战的混战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秦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思考:崭新从哪些方面体现?(点拨学生从秦疆域结果等方面思考)讲解以下(ppt)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合现实)
❖2秦的统一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
(结合疆域图)
❖3秦的统一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可以结合现实)
4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及秦始皇意义,但秦二世而亡是什么原因?
出示秦暴政资料:
材料一: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
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
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
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
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
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材料二:2、赋税沉重。
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给国家。
3、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一百万以上,占全国人口的1/20。
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继位后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引入下一目
二、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1指导学生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口号、结果
2组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出示):
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
引出刘邦项羽的反秦斗争(指导学生阅读破釜沉舟的故事)
三、楚汉之争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这一时期的典故?(鸿门宴、四面楚歌等)
[本课小结]
板书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