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明清政治制度(学生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新人教版

(3)地位: 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从国家组织制度上看,内阁大学士不是最高的行政长官,与六 部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阁臣的升降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内阁的票 拟取决于皇帝甚至是内监的批红。
典例剖析 【例题】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威柄之操,几于震 主”,“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这表明当时( ) A.内阁已成为最高的行政机构 B.六部已经成为内阁的下属部门 C.内阁首辅取得任命官员的权力 D.内阁权势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题目立意:明朝内阁始终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 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部门。本题旨在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解读, 考查对内阁地位的认识。
探究点
关于明代的内阁
史料实证 繁剧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自非一个人的精力所能料理,于是这 年(1380年)九月,设置春官、夏官等四辅官,命其详看奏章,协赞政务。 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又仿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 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以备顾问。到明成 祖时,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不得专制 诸司”,“批答出自御笔”。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繁剧的政务和 大量的奏札”出现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和明成祖的举措有何本 质的共同点。其举措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一
二
三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责 每日接受皇帝召见,将各种诏令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 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 固。 自主思考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些举措的共 同目的是什么?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目的:加强皇权。影响:使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有利于巩固国 家的统一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也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导致 官僚主义滋生。
初中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

初中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的地位与权力、官职体系等;2. 理解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3. 掌握明清时期的政治结构和运行方式。
教学重点:1. 皇帝在明清时期的地位与权力;2. 明清时期的官职体系;3.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官服图片和皇帝的肖像,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明清时期的皇帝地位与权力,包括皇帝的继位方式、政治决策和统治手段;2. 分析明清时期的官职体系,包括文官与武官系统、九品中正制等;3. 解释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建专制体制等。
三、讨论(15分钟)1. 讨论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官员选拔、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2. 分组讨论明清皇权与文官武官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四、活动(15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明清时期的皇帝、文官和武官,进行模拟政治决策活动;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总结讨论的观点,分享给全班。
五、总结(5分钟)总结讨论的内容,强调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撰写关于明清政治制度的小结,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理解其特点和影响,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活动和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4课 明清政治制度

文渊阁:位于故宫文华殿北面,明成祖朱棣正式在此 设立内阁,使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乾隆以后,文渊阁成为皇家重要藏书地。
明成祖朱棣
课堂设问
思考: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的处理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其意见的认可或否定。
清代皇帝的批红 ——康熙御笔
明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图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尽归内阁”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票 拟 权
侍 从 顾 问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皇 太 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
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
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 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
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
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
3、结果
①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加强了皇权; ②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 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高度; ③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三)内阁的出现
1、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 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 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课小结
目的: 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明朝 明清加强 措施: 君主专制 废除宰相制度 设立内阁制度
中枢分权 清朝: 设立军机处
明清政治制度共21页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明清政治制度通用课件

官品与官 阶
从二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侍郎、布政使等。
正三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通政司参议、大 理寺少卿等。
从三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翰林院侍讲学士、 鸿胪寺卿等。
官品与官 阶
正四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左右春 坊大学士、翰林院侍读、 詹事府少詹事等。
从四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鸿胪寺 少卿、监察御史等。
正五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各部员 外郎、监察御史等。
官品与官 阶
从五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翰林院侍讲、 给事中等。
正六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翰林院编修、 州同知等。
从六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翰林院修撰、 州判等。
官品与官 阶
正七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县令、主簿等。
从七品
文职官员主要包括行人司副行人、 司理同知等。
考绩法与奖惩制度
考绩法
明清时期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考绩 法,考核内容包括官员的品德、才能 和政绩等方面。
清朝的地方政治制度
清朝实行总督、巡抚、府、州、县等地方政治制度,对地方官员的任免由中央掌握。
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
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相似之处
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都以皇帝为中心,设立相应的机构,对地方官员的任免由 中央掌握。
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同之处
明朝政治制度更加集权,而清朝政治制度则更加重视满族贵族的意见,同时地 方政治制度也有所不同。
土司制度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总结词
土司制度是明清时期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 种特殊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 化价值。
详细描述
土司制度是明清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 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通过任命当地土著首 领为土司,进行管理和统治。土司制度对于 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地区以及传承和保 护当地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 时,也存在着土司权力过大、世袭统治等问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生版)档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认知背景1. 夏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有()()();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首创了()制度,并在中央推行(),在地方全面推行();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实行(),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隋唐确立并完善了()的管理体制;宋朝通过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相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上实行()制度,中央设(),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到后期,权势越来越大。
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_不稳、内乱屡生。
(2)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_________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探究点: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利弊?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内阁”出现:________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内阁的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_______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探究点:从内阁的性质看,内阁的设置对加强皇权有何作用?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第4课明清政治制度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军机处的设置。
⑵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⑶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⑷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探究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⑵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一.知识梳理1.内阁制度的形成⑴丞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a加强皇权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b丞相权势过重c胡惟庸骄资擅权(直接原因)②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隶属于皇上.注意:废行省与废丞相之间是相关联的: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行省设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宰相职权的扩大,威胁皇权。
③影响:皇帝高度集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权过分集中,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导致太监乱政。
⑵内阁制度的形成①原因:皇帝政务繁忙。
②过程:a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b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c明宣宗时,授内阁大学士“票拟”之权d万历年间张居正权倾朝野。
②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内阁大学士只有“票拟”权,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③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④特点:a是皇帝为加强专制统治建立的政治机构b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百官六司⑤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⑴清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①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限②南书房设置(康熙):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制约,皇帝集权。
初中历史明清政 治制度

初中历史明清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某些传统,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
在此之前,丞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皇权,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但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稳固,于是果断废除。
这一举措使得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皇帝需要直接处理大量的政务,工作负担剧增,于是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
内阁起初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阁臣的权力相对有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尤其在一些强势的内阁首辅时期,如张居正,内阁对朝政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明朝还设立了厂卫制度,这是一种特务统治机构,包括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
厂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不经司法程序随意侦察、缉捕和审讯官员和百姓,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气氛,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秩序。
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承宣布政使司负责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主管军事。
三司分立,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清朝入关后,基本沿袭了明朝的政治制度,但也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和调整。
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最初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的特点是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
这使得皇权达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致。
清朝在地方上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通过设立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等,加强了对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形式为八股文。
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和固定的写作套路,限制了考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僵化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创新。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黄宗羲说:“有明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2.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
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B.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
C.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
3.“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
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
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
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4.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5.“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
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
A.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B.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C. 与皇帝“共治国事”
D.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6.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C.清朝设置军机处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7.故宫养心殿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统治者强烈的集权意识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③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精神④说明统治者具有民权意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二、13.材料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
秩皆正五品。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材料二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末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内阁小识》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
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
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
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材料四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
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担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蔡元培等四名同盟会会员参加第一任内阁,7月15日内阁改组时均被迫辞职。
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
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中国史资料》
(1)(2分)根据材料一、二说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2分)
(2)(2分)根据材料三说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2分)
(3)(4分)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
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分)
14.历史学家王思治认为:皇权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但它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宋以前,皇权是强大的,但又受到牵制。
……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这些牵制皇权的因素逐渐消失,绝对君权才达到最完备的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守,秦官,掌治其郡。
……(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诸侯王,(汉)高帝初置,金玺整绶,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一一[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唐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门下省官职)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指皇帝诏书不当而被大臣举驳封还),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唐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鏄)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津钱以赡国用。
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一一[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
材料三(清朝时)每日清晨,军机大臣依次入值,等待皇帝召见,……事先已将奏折贮一黄匣,待“起叫”时,捧入请旨。
“见面”后退出,即召军机章京面授旨意。
……上谕有“明发”和“廷寄”之别。
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臣工有所奏请而降,且以事属机密,不由内阁发抄,令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并说明诸侯王权力演变的过程。
(2)封驳制度是唐代三省制的亮点之一。
依据材料二,概括封驳制度的特点。
(2分)
(3)运用上述材料,论证王思治先生提出的观点。
(7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