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_无名的裘德_中裘德的人物形象之重解

合集下载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2010-11-10 23:49:31 作者:Lauren来源:浏览次数:525 网友评论 0 条摘要: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

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裘德;悲剧形象;循环在《无名的裘德》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形象,裘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人公。

多年来,裘德悲剧所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通常认为是当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促使了出身贫寒的裘德大学梦的破灭;而虚伪的婚姻道德观念使相爱的裘德和淑被迫分开。

一、裘德人生的循环本书的章节是从裘德生活的不同阶段的足迹展开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裘德生活的一个转折,展现了裘德的短暂的一生:在玛丽格伦长大成年后,他开始憧憬去基督寺上大学,并与艾拉白拉结婚;然后便是到基督寺,大学梦破灭,遇到了表妹淑,并萌生爱意;接着便是到梅勒寨,重振旗鼓,又开始另一个梦想,想当一名牧师,淑在一所师范培训,两人爱意渐深;在沙氏屯这一段,是淑和裘德命运的转折点:淑与费劳孙结婚,裘德去探望,姑老太太去世,两人前去奔丧,裘德得知淑婚后并不幸福;尔后,淑离开费劳孙,决定与裘德生活在一起;然后同居后的裘德和淑开始为生计奔波在奥尔布里坎等不同的地方;最后病中的裘德和淑重新回到基督寺,不幸孩子们自杀,淑黯然重投费劳孙的怀抱,裘德和艾拉白拉重新生活在一起,并在病中孤独死去。

小说中的这些地点,特别是基督寺,是缠绕裘德一生的地方。

基督寺是裘德少年时的一个梦想天堂,又是他刻苦学习的一种动力。

他的生命从这里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又走到终点。

理想破灭与此,生命又毁灭与此。

这就是一种循环,人生饶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他原来的出发点上,这也是作者对生命循环认识的一种形象的认识。

人生正常的生命过程,往往要有这些历程:相遇、恋爱、结婚到爱人的离去。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悲情人物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悲情人物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悲情人物作者:王含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1期摘要:《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十九世纪末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力作,亦是其悲剧小说的最后一部。

其内容悲怆低回,感人至深,对十九世纪末腐朽的农村宗法制社会和虚伪的宗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的悲剧人生来分析这部小说中强烈的悲剧气氛和宿命感,以求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理念。

关键词:小说《无名的裘德》托马斯·哈代悲情人物托马斯·哈代被誉为是“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文学家”,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了他的创作的最高成就,表现了农村宗法制度和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冲突及作者对社会和宗教的深刻的批判。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其“威塞克斯”小说中最有力的作品,悲剧色彩最为浓厚。

在这部小说中,哈代以他超前的目光,通过成功地塑造一个个悲情人物,展现了资本主义势力日益扩张下农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的“痛苦的探索”。

一、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小说《无名的裘德》主要讲述了青年农民裘德悲剧性的一生。

裘德自幼便立志成为一个神学家,他勤奋好学,可噩运却总是与他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他与阿拉贝拉的短暂婚姻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一心向往到学府之都克里斯特敏斯特(影射伦敦)上大学成为神学博士,可纵然他满腹经纶,却屡屡遭拒;他与典雅博学的表妹淑两情相悦,但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拖家带口,四处流浪,最终几个孩子惨死,爱人离去,奋斗一生的裘德在孤独中饮恨而终。

裘德的一生,就像被他自己宰杀的猪一样,被生活的锋刃宰杀并且不被允许迅速死去。

他一心向往克里斯特敏斯特(Christminster),认为那里“是个光明的城市”、“那儿生长着知识之树”、“那是一座人类的导师出现和汇集的城市”、“那儿可以称为学问和宗教的城堡”,可虽然他刻苦努力、满腹经纶,却屡屡被学院拒绝。

最终这个神圣的地方竟成了他的埋骨之地,这简直是对人的理想和追求的一种嘲弄。

品析英美文学作品《无名的裘德》中女性形象的矛盾性

品析英美文学作品《无名的裘德》中女性形象的矛盾性

作者: 叶翠菊[1]
作者机构: [1]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出版物刊名: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页码: 73-7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英美文学作品;《无名的裘德》;女性形象;矛盾性
摘要:托马斯·哈代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创作出了无数经典的女性形象,哈代在创作的时候从男性视角出发,观察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女性,体现出了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了作者笔下的淑与阿拉贝娜这两个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在研究中从这一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分析了其矛盾性成因,之后就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新女性特质进行了分析,希望借此来更好地认识《无名的裘德》这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摘要】在英国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位大师书写了许多关于女性形象的作品,他就是托马斯・哈代。

他是根据男性的眼光来看待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女性以及她们的生活写照。

哈代从来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一个完美无瑕的女性形象。

比如说在《无名的裘德》一书中,哈代刻画了拥有明显特征却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俩位女性,并且折射出在当时生存的历史环境下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艾拉白拉淑托马斯q哈代女性主义托马斯・哈代,是一个跨越了俩个世纪的著名作家。

哈代用六十年的时间来写作,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独特的社会面貌通过小说呈现了出来。

他成了英国批判现实社会的象征。

哈代的收官之作就是《无名的裘德》,既表现了哈代超乎凡人的写作本领,又折射出哈代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由于这部作品批判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现实,因此刚刚问世就遭到了质疑,哈代也大受挫折,不再写小说,改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坚持本我为原则:艾拉白拉在《无名的裘德》一书中,第一个提到的女主人公是艾拉白拉,这是一位带有浓烈情感的女性,书的开头描述的是艾拉白拉把从阉了的猪取下的东西不小心丢到了谋划人生的裘德身上,当然这其实是她提前设计好的。

从这一点就看出了艾拉白拉和裘德就是暴露的欲望关系。

艾拉白拉精心谋划与裘德的恋爱,她专门搞出酒窝,毫无遮掩的演绎出女性对男性的渴望。

在裘德意识到和她没有未来的时候,艾拉白拉就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挽留裘德,以至于将鸡蛋搁到胸的前边去吸引裘德。

她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根本不是真心爱裘德,只是寻觅到了不了解自己往事并且愿意给买新衣服的人。

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待裘德这样忠厚老实的男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否则,裘德的那位看似纯洁无暇的爱人,就可能会被骗了。

成了家之后的艾拉白拉逐渐发现裘德根本做不到每天给她穿好看的衣服,做不到让她高高在上,她开始埋怨,本相毕露。

在一天夜里,她悄悄地跑掉了。

在她看来,所谓的男人、家庭都是满足她虚荣心的东西。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悲剧命运研究 英语、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悲剧命运研究 英语、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悲剧命运研究一、概述《无名的裘德》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裘德·弗吉尼亚·克劳的悲剧人生,其情节曲折、发人深省。

裘德所遭受的一切命运安排成为了小说中最为突出的悲剧元素,对此,不禁让人去深入思考裘德的人物形象和命运。

二、裘德的成长经历裘德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母无力负担他的学费,裘德只能在农场劳作,读书成为了他的奢望。

他自小聪慧过人,渴求知识,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裘德在接受教育方面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这一切似乎注定了裘德的命运注定平凡,甚至是悲剧的。

三、裘德的爱情经历裘德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他深爱着美丽的女孩苏珊,在苏珊面前,他表现出了他特殊执着的一面。

然而,不幸的是,裘德的爱情并没有得到成功,他因为家境贫寒而被苏珊的母亲驱逐出家门,爱情的挫折使裘德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伤害。

四、裘德的事业经历裘德追求成功,在事业上也是奋发向前,奋斗不懈。

他到了城市,加入了一个艺术团体,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在团体中崭露头角。

然而,正当裘德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却因为一场悲剧意外而早早离世,这一切似乎都注定是他的命运。

五、裘德的悲剧命运裘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悲剧,他从出身时便注定了平凡命运,他的爱情得不到成功,最终在事业的巅峰前夭折。

这一切似乎都是他命运的不公平安排。

裘德的命运悲剧令人唏嘘不已,引起了人们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六、结语通过对《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命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裘德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对命运不公平的抱怨。

裘德的命运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命运的探讨。

裘德的悲剧命运也警示着我们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追求虚无的东西,真正的幸福在于珍惜当下。

小说《无名的裘德》通过裘德的悲剧命运,使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七、裘德的人生启示裘德的悲剧命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无名的裘德》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裘德这个无名小人物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裘德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从小就被迫放弃学业,去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人,经常对裘德和他的家人施暴。

裘德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磨难,但他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人性的信仰。

他努力工作,勤俭持家,尽力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和压迫。

在这个社会中,裘德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和压迫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他最终选择了逃离这个社会,成为了一个无名的人。

通过裘德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社会中,贫穷和压迫让裘德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他失去了对这个社会的信任和希望。

即便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也无法逃脱社会的压迫和不公。

裘德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社会并不是那么美好,人性也并不是那么单纯。

在这个社会中,有太多的人像裘德一样,被迫放弃自己的梦想,被迫忍受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让我深感痛心和无力,我开始思考,这个社会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人性到底是怎样的?同时,裘德的故事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裘德,我们都可能受到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裘德的故事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关心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我们不能被社会的不公所击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要努力改变这个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无名的裘德》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裘德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让我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关心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我相信它也会深深地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浅论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重复艺术

浅论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重复艺术

作为一名既具有英国传统文化气质同时又富有时代精神与现代气息的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作者,其作品广为人知。

《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以下简称《裘德》)发表之后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针锋相对。

支持者认为这是“一部天才之作,表现了极为重要的思想情感。

”①但批判者却认为这部书“可以归入为是所读过的小说中最伤风败俗的作品之一。

”②在评论家的口诛笔伐中哈代开始转向诗歌创作,而这部毁誉参半的作品也最终成为哈代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

即便如此,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于《裘德》的研究兴趣依然有增无减。

本文则从重复艺术的角度进行研究。

一、情节与主题重复1.情节重复展现的递推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在悲剧里,情节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成分。

”③一部小说中,情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情节的安排直接影响文章的行文与发展。

福斯特(E·M·Forster)认为哈代在进行文本安排布局的时候,强调因果律,将情节作为基础,而人物都是奉命遵从情节的要求。

“命运高悬在我们头上,而非命运通过我们起作用——这就是威塞克斯小说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特征。

”他认为哈代为了成就情节而让小说中的人物做出了巨大牺牲;“除了他们的乡村气质以外,他们的生命力已然耗尽,已然干瘪了。

”④由此可见哈代对于情节安排的重视程度。

在《裘德》中,情节主要有两条线:裘德与阿拉贝娜的结合是“合——分——合”,菲洛特桑与淑的结合是“合——分——合”;但是裘德与淑的结合却是“分——合——分”,他们以短暂相守开始,以长久分开而结束。

这种结合注定最终只能是一场悲剧,爱情最终走向幻灭。

情节重复展现文本递推性的同时也贯穿了对于婚姻与宗教的思考。

浅论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重复艺术吴彬华(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0)摘要: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封笔之作《无名的裘德》展现了高超的重复艺术。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2010-11-10 23:49:31 作者:Lauren来源:浏览次数:525 网友评论 0 条摘要: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

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裘德;悲剧形象;循环在《无名的裘德》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形象,裘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人公。

多年来,裘德悲剧所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通常认为是当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促使了出身贫寒的裘德大学梦的破灭;而虚伪的婚姻道德观念使相爱的裘德和淑被迫分开。

一、裘德人生的循环本书的章节是从裘德生活的不同阶段的足迹展开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裘德生活的一个转折,展现了裘德的短暂的一生:在玛丽格伦长大成年后,他开始憧憬去基督寺上大学,并与艾拉白拉结婚;然后便是到基督寺,大学梦破灭,遇到了表妹淑,并萌生爱意;接着便是到梅勒寨,重振旗鼓,又开始另一个梦想,想当一名牧师,淑在一所师范培训,两人爱意渐深;在沙氏屯这一段,是淑和裘德命运的转折点:淑与费劳孙结婚,裘德去探望,姑老太太去世,两人前去奔丧,裘德得知淑婚后并不幸福;尔后,淑离开费劳孙,决定与裘德生活在一起;然后同居后的裘德和淑开始为生计奔波在奥尔布里坎等不同的地方;最后病中的裘德和淑重新回到基督寺,不幸孩子们自杀,淑黯然重投费劳孙的怀抱,裘德和艾拉白拉重新生活在一起,并在病中孤独死去。

小说中的这些地点,特别是基督寺,是缠绕裘德一生的地方。

基督寺是裘德少年时的一个梦想天堂,又是他刻苦学习的一种动力。

他的生命从这里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又走到终点。

理想破灭与此,生命又毁灭与此。

这就是一种循环,人生饶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他原来的出发点上,这也是作者对生命循环认识的一种形象的认识。

人生正常的生命过程,往往要有这些历程:相遇、恋爱、结婚到爱人的离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相互体 贴。 而 只 要 是 心 心 相 印,相 互 体 贴,就 能 两 情 欢 洽,终始不渝。”[2]( 55)
放弃了与阿拉贝拉庸俗的、肉欲的、缺乏真情的爱后,裘 德又坚定了自己求学的信念。
( 二) 为与苏之间的灵与肉结合的理想爱情而战 与阿拉贝拉 不 同,表 妹 苏 长 相 漂 亮,身 材 苗 条,声 音 甜 美,性情活 泼,开 朗 大 方,从 事 圣 物 制 造 所 的 工 艺 工 作。 很 快,崇高的理想、满怀的同情心、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使裘德和 苏紧紧吸引在一起。他们心心相印的爱情可谓是灵和肉的 完美结合。 不顾旁人的流 言 蜚 语,在 没 有 举 行 任 何 宗 教 仪 式,也 没 通过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他们同居了,并和谐、快乐地生 活着。然而,他们 的 结 合 却 从 不 被 社 会 所 接 受。 为 此,他 们 不得不颠沛流离,四处漂泊。两年半后,他们已无钱租房,四 个孩子的猝然夭折更是让苏崩溃。她觉得这是来自上帝的 惩罚,并劝告裘德: “咱们得听从天意啊! 巍巍上苍把亘古至 今的天谴神罚一起降在咱们这两个下界子民身上啦,咱们只 好乖乖 认 命,不 能 再 逆 天 行 事 啦。…… 违 抗 上 帝 没 有 用 啊。”[2]( 298) 面对社会的谴责,苏屈服了,又重新回到费乐生的身边。 对苏的改变,裘德心痛不已,称她是“可怜的糊涂虫”,认为是 他们经历的苦难太深重,把她的灵性毁了[2]( 349) 。临死前,裘 德毅然坚信他俩的爱情无错: “至于苏跟我,早先我们过得顶 美满的时候—我们 的 思 想 明 朗 清 澈,我 们 对 真 理 倾 心,无 所 畏惧,可是就时代而言,临到我们身上,还没成熟呢。我们的 思想跑得太快,早了五十年……”[2]( 350) 直到生命的尽 头,裘 德 还 在 坚 持 自 己 理 想 的 爱 情,宁 折 不弯。 三、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裘德虽出身贫下,但意志坚 定、勇于为崇高理想而奋斗,敢于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作斗争。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从未放弃对事业和真爱的追求。他的 肉体死了,但他的奋斗精神永不落幕,他的希望预示着美好 的未来: “我听说不用多久,我这样得不到帮助的学生就有好 点的机会了。说是有些方案定出来了,以后大学就不那么保 守封闭了,要把它的影响扩大了。”[2]( 348) 今天,当我们来重 新解读裘德这个人物形象时,不难发现: 虽然他最终失败了, 但他仍是一个英雄,尤其是他的执著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 而他对爱情的先进见解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恰恰与现代人 的爱情观、人生观不谋而合。◇
[收稿日期]2010 - 11 - 08 ⒇
[作者简介]王书艳( 1979 - ) ,女,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外语系教师。
156
2011 年 4 月 第 13 卷第 4 期
王书艳: 小说《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人物形象之重解
Apr. 2011 Vol. 13. No. 4
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
一、对事业坚持不懈的追求 ( 一) 孩提时,梦想去基督城 出场时,11 岁的裘德是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和姑婆住在 一个地盘小、样式老旧的偏僻村子—马利格林。年幼的他却 对鸟儿和蚯蚓等动物心怀同情,感到自己是“注定终生感到 大痛苦的那类人”,“只有到他无用的生命落幕之际,才得以 重新得到解脱。”[2]( 9) 迫于生计,小小年纪,他就能为庄稼汉 陶老大赶鸟雀守麦垛、为姑婆拎水、为村民送面包。 费乐生先生临别时的话让聪明好学的裘德原本一潭死 水的心湖泛起了一阵希望的涟漪: “……我的理想……就是 当个大学生,…… 到 教 会 担 任 圣 职。住 在 基 督 堂,要 么 住 在 它附近,……我就算到了最高学府啦。……我觉得人住在当 地比在别处实现计划的机会总是多得多呢。”[2]( 4) 随后,姑婆 的话则拨动了他尘封已久的心弦: “干吗你不跟那位老师一 起走,到基督堂还是什么地方去?”[2]( 10) 于是,他不断打听着
可见,裘德幼小 的 心 灵 里 已 播 种 下 了 一 粒 梦 想 的 种 子: 去基督城。
( 二) 青年时,树立目标: 上大学 19 岁的裘德第一次树立起一个鲜明的奋斗目标: “…… 我生来就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取之不尽的力量……正是这样 的精神和力量告诉我,基督堂将成为我的母校,我必将是她 的爱子,她 必 将 对 我 满 心 钟 爱、提 携 扶 抱 啊! ”[2]( 28) 不 幸 的 是,年轻的裘德不谙世事,在风骚的阿拉贝拉的诱惑和欺骗 下草率结婚。短暂的沉溺、颓废后,他幡然醒悟,不禁开始质 问人性、人生和社会: “一个人不过是因为一种新的本能的一 时冲动,造成了一念之差,而那种本能并不是具有一丝一毫 邪恶性质、充其极只能说它是意志薄弱: 可礼俗就根据这一 点硬要叫他把花费多年思考和勤劳而订立的完善计划,为争 取显示自己优于低等动物的机会而做的努力和为自己这一 代的普遍进 步 献 出 劳 作 成 果 的 心 愿,通 通 葬 送,才 肯 罢 休。 ……. ”[2]( 49) 挣脱掉没有爱情的婚姻桎梏,裘德继续拾掇其追求教育 的热情,终于走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基督寺。月黑风 急的晚上,他徘徊在大街小巷,摩挲着大学门上的雕刻,侧耳 细听着学院里的阵阵钟声。“以往十年他不是一直在憧憬着 这会儿的情景吗?”[2]( 65) 街头一片寂静,幻觉中一位位智者 出现在面前,裘德觉得自己在跟他们交谈着,情不自禁地把 心里所想的全 说 出 来。为 实 现 理 想,他 白 天 干 活 挣 钱,夜 晚 挑灯苦读。每当信念发生动摇时,他就仰望窗外的钟楼和高 窗,激励自己不要放弃,并期待有朝一日,能成为大学学子。
注释 [1]宋炬. 空怀壮志的个人奋斗者—评托马斯·哈代的 《无名的裘德》[J]. 渝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 版) , 1994( 1) : 19 - 23 [2]洗凡译.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M]. 南京: 译 林出版社,1999 [3]李 珠. 一 部 抨 击 维 多 利 亚 时 代 婚 姻 观 的 檄 文—从 《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婚姻观[J]. 徐州师范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4) : 52 - 55 [责任编辑: 正元]
2011 年第 4 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 4,2011
( 第 13 卷第 4 期 )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 Vol. 13. No. 4)
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
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 1840 - 1928) ,是 19 世纪末英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发表于 1895 年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 也是为世人所公认的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更是英国现代 文学第一部现代主义的小说。
裘德·福来是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关于这个人物形 象,有评论说他是十九世纪末叶英国破产农民的代表,可是 我们在作品中只看到他从十一岁开始到三十岁悲惨死去的 生命过程,并不曾见他怎样破产及破产后怎样的经历; 有评 论说他是城市工人阶级的一员,其实他从未加入工业生产的 行列,也不具备工人阶级的素质,充其量只是个四处干零活 的手工石匠; 还有的评论称他为博学多才、谈吐高雅的学者, 或才华横溢、技艺高超的青年艺术家”; 更有评论称他是“一 个颠沛流离、身世蹇滞的流浪者……一个空怀壮志的个人奋 斗者”等等[1]( 19) 。然而,当今天我们重读这部作品时,从裘 德对事业和真爱的执著追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出身贫下, 但意志坚定、勇于奋斗的知识青年。
裘德不断努力着,志在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 三) 大学梦破灭后,立志当神职人员 可是,在那个时 代,一 个 毫 无 背 景 的 农 家 孩 子 想 步 入 大 学的校门谈何容易? 满腹愁肠的裘德却不愿半途而废。无 奈中,他写信给五个学院的德高望重、博学强识的老院长,希 望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岂料,他收到的却是一封冷酷无情的 拒绝信: “得悉你为工人……奉告如次: 你似应谨守本业,一 以贯之……”[2]( 99) 他感到“这是对他十年辛苦狠狠揍了一巴 掌”[2]( 99) 。为发泄内心的不满,他在不可逾越的学院的高墙 上写到: “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 你们所说 的,谁不知道呢?”[2]( 101) 过去,为上大学,裘 德 曾 拼 命 阅 读 包 括 宗 教 在 内 的 各 种 书籍。他不仅熟 知《旧 约 全 书 》和《新 约 全 书 》,还 能 将 极 少 数人才懂的 拉 丁 文 的《尼 西 亚 信 经 》毫 不 停 顿 地 背 诵 下 来, “就像是领着会众祈祷”一样[2]( 102) 。他曾发誓不当上神学 博士,决不罢休,还曾梦想今后如何过一种纯洁无瑕、精神焕 发、贤明谨慎的生活。 大学梦破灭 后,裘 德 很 快 意 识 到 上 大 学 并 非 唯 一 的 出 路: “我上学的理想完全破灭了,我这会儿倒一点不为这个觉 着可惜。……没进 成 教 会,失 掉 当 完 全 合 格 牧 师 的 机 会,我 倒是万分遗憾呢。”[2]( 10) 他明白“如果他不以学者之身进入 教会,他肯定比生不得跻身高级神职,充其极不过在偏僻乡 村和城市贫民窟当个默默无闻的副牧师,朝夕奔忙,了此一 生。”[2]( 111) 从此,他的生活翻开新的篇章: 阅读大量的神学著 作,租架小风琴来练习弹奏圣歌,并计划在三十岁时开始自 己的传教事业。这 样,他 既 有 充 裕 的 时 间 潜 心 研 究,又 能 靠 手艺赚到足够的钱,以备他日支应神学院,修完各学期的必 修课。 为了最后一搏,裘德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做神职人员的 准备之中。 二、对真爱锲而不舍的追求 ( 一) 放弃与阿拉贝拉的庸俗的肉欲的爱 正当裘德踌躇 满 志,要 上 大 学 时,屠 夫 的 女 儿 阿 拉 贝 拉 闯进了他的生 活。可 是,他 从 未 想 过 和 这 样 的 女 人 打 交 道。 对于这个和他生活目标毫不相干的女人,他仅把与她的约会 当作感情发泄、消磨时光的方式,而内心总感到不可填补的 空虚。 迫于传统道德观和婚姻观的压力,裘德选择了与阿拉贝 拉有性而无爱的婚姻。而婚后,他们并不幸福: 性格不合、不 能互相尊敬、缺 乏 共 同 语 言,又 没 共 同 追 求。裘 德 越 发 讨 厌 她,看到她的假发就觉得恶心,甚至连她的人工酒窝也不能 引起他的好感: “我倒不在乎酒窝不酒窝的。依我看,它帮不 了女人什么忙,能 叫 她 漂 亮 点—特 别 是 成 了 家 的 女 人,别 说 长得像你这么丰满啦。”[2]( 47) 他们两个简直是格格不入的: “一个富有理想,生活俭 朴,心底善良; 而另一个却一味追求物质生活”[3]( 53 - 54) 。当 发现裘德毫无用处时,阿拉贝拉就抛弃了他。裘德没有任何 留恋和怨言,觉得分开对于双方都有好处,心灰意冷之余,发 誓和她彻 底 一 刀 两 段。这 段 痛 苦 的 婚 姻 经 历 使 他 意 识 到: “他们的结合所以成立,原来是靠了一时冲动、片刻欢娱做基 础而订下的永世长存的婚约,根本不具备万不可少的心心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