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诗人阮籍玄言诗窥探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阮籍诗歌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阮籍诗歌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阮籍诗歌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80401阮籍诗歌研究姓名:米晓燕指导老师:胡大雷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年级:2005内容摘要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其中除绪论和结语外,中间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

绪论回顾阮籍的研究情况,说明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阮籍生平与诗文创作分期阮籍生平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家世的渊源注定了阮籍早年对儒家思想的尊崇。

笔者认为,陈留阮氏作为当时的大家族,整个家族是世奉儒学的,因此阮籍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后来转而为名教与自然的分离,则完全是他生活的特殊时代促成的结果。

本文将阮籍的生平和诗文创作分为壮志昂扬、怀珠自安和意气消沉三个时期,这三个不同时期,阮籍的诗文创作也体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点。

第二章阮籍思想与诗文创作玄学与儒学是阮籍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并直接作用于他的创作。

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玄学”,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玄学发展,另外作为魏晋之际的哲学家,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玄学”,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玄学发展,并在创作和生活行为上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

运用丰富的“言”、选取广阔的“象”、创造深广的“意”,是玄学思想影响阮籍诗歌形成的特点。

阮籍的诗中多处表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认同,而且儒家思想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尽管后来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但其诗的题材选择、早期人生理想的表现、诗歌中的讽刺手法,以及诗歌形式等等,均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阮籍五言诗研究 82首五言《咏怀》诗代表着阮籍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按照感情表达的不同,它们可以分为孤寂忧伤、无常苦闷、奋发昂扬、忧虑愤懑、讥讽嘲弄、无奈平和六个方面。

以求尽量清晰的表述阮籍的诗歌,从而为下文阮籍五言诗的特点分析做好基础。

“玉温醴醇,意味深厚”是其五言诗的总体风格,可以细分为:悲慨忧愤、自然质朴、言近旨远、深远宏放几个方面;朦胧变化、富于想象是其诗的抒情特点,同样从开创了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朦胧于复杂变化的内心表达、悠游于想象的美好世界这几个方面来谈;意象丰富、典故精当则是则是其写作特色,重点对其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特点和点古怪运用的特点来谈。

略论阮籍诗歌中的玄学思想

略论阮籍诗歌中的玄学思想

略论阮籍诗歌中的玄学思想作者:黎文雯来源:《商情》2010年第25期[摘要]玄学思想对阮籍诗歌创作有重大影响,"言不尽意、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其诗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也为诗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本文将对玄学与阮籍诗歌创作的关系进行探析。

[关键词]阮籍言不尽意得象忘言得意忘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在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社会极其动荡、思想极其解放的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体的玄学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酝酿后悄然登台。

玄学的兴起是对汉末繁琐空疏的经学和神学的反拨,它打破了某种思想体系长期独尊的局面,援道入儒,尊重思辩和感悟,使玄学以亲切而灵动的面目出现在士人面前。

阮籍是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玄学思想家,本文从他的诗歌创作中来窥探其中的玄学思想。

一、言不尽意、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众所周知,中国哲学是一种高度关注人本身的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诗人所关注的焦点。

在以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为出发点的庄子哲学中,这种重叠已经有明显的体现,而在以庄子哲学为核心的魏晋玄学时代,这种重叠更臻于及致。

一代的思想必然影响到一代的文学。

玄学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之一既是用玄学“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来写诗,阮籍便是用这种新的思想方法来进行诗歌创作的代表。

阮籍的主要作品有《达庄论》、《大人先生传》和《咏怀》等。

二、阮籍诗歌中的玄学思想阮籍的主要诗歌作品是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咏怀》其一就是用玄学思想方法写诗的一个说明:夜中不能寐,起坐谈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犹伤心。

“不能寐”心中已经有所感,“起坐谈鸣琴”心中之感或不愿言或不敢言,只有“鸣琴”而已,这种情况当是“言不尽意”的,只能以“象”表之,以下“明月、清风、孤鸿”等都是“象”,但这些“象”并不表明作者为什么有感而不言,最终只有“忧思犹伤心”而诗至此,“意”已得矣。

鉴赏魏晋时代玄言诗的审美趣味

鉴赏魏晋时代玄言诗的审美趣味

鉴赏魏晋时代玄言诗的审美趣味本文作者:发表文章360论文网网址:/摘要:禅宗与玄学的相互阐发既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又反过来借佛教而使玄学思想更期其深入人心,从而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结构,也成为中国艺术的内在血脉。

从司空图、严羽、王士祯、王国维,这条血脉贯通于中国历史。

成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重要线索。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

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

玄言诗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自魏晋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士大夫托意玄虚以求全身远祸。

到了西晋后期,这种风气,逐步影响到诗歌创作。

尤其是东晋时代,更因佛教的盛行,使玄学与佛教逐步结合,许多诗人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

关键词:诗歌玄言诗何晏的玄学思辩上承先秦时代的有无之辩。

老子就曾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把“无”作为世界的本原提出来解决的是宇宙论的问题,因而仍是一种自然哲学。

不过“无”范畴的抽象性质使其超越了以“气”、“水”等具体物质元素为世界本原的学说,其用意已在概括事物的一般性,因而为一种本体论的哲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老子用“道”来展开“无”的内涵,认为“道”具有“为天下母”的特征,且无声无形,独立存在,运行无息,这就使无与有、道与万物处于分离状态,从而无法解决前者向后者转化的问题,这就为后来的“有无之辩”埋下了种子。

庄子显然也把道归结为天地万物之先的本原性的存在,由此必然得出“贵无”的结论。

何晏的思想与此一脉相承:“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在也。

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见《晋书·王衍传》所引《无为论》)。

就无与有之间的本末、源流关系而言,这只是在阐述老庄,而未有过之。

但认为贤者与不肖皆能恃无而“成德”、“免身”,则暴露出何晏思想的内在旨趣,即意在寻求理想的人格本体。

阮籍的咏怀诗与玄学

阮籍的咏怀诗与玄学

阮籍的咏怀诗与玄学摘要:魏晋迭代之际,玄学盛行,这种在乱世产生的思想,体现了当时士人的心态。

阮籍作为当时文坛的巨星,其思想必然带有时代的特色。

只是他的玄学观点和当时的大多数士子是不尽相同的。

其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为直接的体现了阮籍思想中的悲苦与无奈。

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中,阮籍的态度是矛盾的。

本文从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入手,探讨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

从其诗中所体现的个人感情与人生态度,结合阮籍的个人经历及处世方式,得出阮籍在名教与自然间徘徊、矛盾的实际状况,并从诗中看出阮籍是如何体现这种悲凉以及借咏怀诗越缓解越悲哀的心境。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玄学0绪言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既是文学家又是玄学家,虽有济世之志,但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其所处的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礼坏乐崩而纲纪当然。

许多仁人志士谈论玄言旨趣远离政治,不愿与司马氏为伍。

因此玄学可以说是他们当时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他们构建理想中美好世界的一种途径,甚或是安身立命的根基。

他们利用玄学和社会主导的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抗争,看似无畏却也也饱含无奈。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是王弼、何晏,其二人以理论上的完备精密为世人所认可;精神上,嵇康更是可谓以自己的生命在追求,也是世人皆知。

阮籍和他们都不同,理论上不如王何二人完备,精神上也比不过嵇康的执着。

他采取的是另一种人生态度,他的文章和行为都表达着自己的玄学精神,虽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他并没有选择和名教完完全全的对立,也没有彻彻底底的脱离世俗而超然。

可以说他是个处于“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体,一生都在徘徊,探索和痛苦中挣扎。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阮籍玄学的独到之处。

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奈之举,阮籍都在这个动荡不安,在众多仁人志士不得已而走向生命终点的年代得以善终,这应该算是他的机智使然。

然而玄学的阮籍,矛盾的阮籍,无奈的阮籍都在其作品文章中无不表露出深深的悲哀。

其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每首都是氛围枯寂,情感低沉,对人生充满悲剧意识。

阮籍诗歌中的意象与创新

阮籍诗歌中的意象与创新

阮籍诗歌中的意象与创新阮籍(210年-263年),字士载,河南汝南郡人。

晋代文学家,以豪放不羁、志向不羁而闻名中国古代文学史。

阮籍在文学创作上,以其独特的诗歌作品闻名于世。

他身世艰辛,前途坎坷,这一切无疑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阮籍的诗歌以含蓄深刻、意象丰富、意蕴深远而著称,其诗歌中的意象和创新成为了后人研究的重点之一。

阮籍的诗歌意象多样丰富,表现出其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阮籍在其诗作中常常运用大自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赠王屋山人》中的“群峰何所似,应接天地间。

”这样的诗句就展现了阮籍对大自然宏伟壮丽的景象的赞美之情。

阮籍在其诗歌中还大量运用了宫殿、宾客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抱怨和不如意。

比如《赠梓慎》中的“古宣宫阙,今非所居。

”和《赠崔午》中的“绝经台上枝,风景出茅茨。

”这些诗句表达了阮籍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世事的深刻感悟。

阮籍的诗歌中还有大量的意象来表达对人生的矛盾与纠结,比如《儿女》中的“怨余波不休,恨宦情终困。

”以及《对雪》中的“暗室无邻语,满庐无叶心。

”这些诗句展现了阮籍对人生的无奈和对世间事物的深刻感受。

在诗歌创作上,阮籍更是大胆创新,以其不拘一格的风格和对传统的颠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阮籍在诗歌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的诗歌不仅涵盖了山水田园的景物,还表现了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变迁。

比如《儿女》、《收废赠宋中》等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晋代社会的黑暗与庸俗。

在诗歌写作技巧上,阮籍也有独特的创新。

他采用了大量的对称、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其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节奏感。

比如《对酒》中的“肠断未忍负幽劲,衣尘本著俗流飞。

”以及《儿女》中的“怨余波不休,恨宦情终困。

”这些诗句都展示了阮籍在写作技巧上的独到之处。

阮籍的诗歌在思想上也有大胆的创新。

他以清新率性的作风,对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情冷漠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阮籍的诗歌中的意象与创新展示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受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之情。

论陶渊明诗的玄学基础及对玄言诗的超越

论陶渊明诗的玄学基础及对玄言诗的超越

论陶渊明诗的玄学基础及对玄言诗的超越摘要:东晋兴盛起来的玄言诗,是与玄学清谈之风相适应的。

玄言诗使诗歌走上了不健康的发展道路,然而其“清虚恬淡”的风格与玄学名士的玄远恬淡心境相吻合。

陶渊明、谢灵运的田园山水诗,挖掘了玄言诗清虚恬淡的风格和意蕴,开创了诗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玄学;玄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山水诗一玄言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正始时期的阮籍和嵇康,他们是最早在诗中表现玄理的诗人,但他们的诗仍然属于抒情诗。

嵇康的诗已经具有了玄思的特点,他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章诗中塑造了“至人”的生命境界。

他批评流俗执著于生死、物我之分别,主张以至人的态度远鉴,而最终归之于自然。

诗人还主张抛弃世俗的名利追求,过一种肆志达性、纵心无悔的人生。

东晋是玄言诗的兴盛时期,玄佛的合流,进一步推进了玄学的发展。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

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是以世道迍邅,而辞意夷泰。

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使玄言诗真正成熟的是郭璞,他的《游仙诗》十四首就是玄言诗,诗中表现出玄学的主旨,理胜于情。

但他的游仙诗是有寄托的,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郭景纯亮节之士,游仙诗假栖遯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

”东晋的玄言诗从根本上背离了诗歌的优良传统,以言理达性,充满模式化的、没有现实意义的玄理。

玄言诗中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是运用玄学理念使生命情绪得到淡释,玄学家将这一精神过程称为去除情累。

如许询《农里诗》中“亹亹玄思得,濯濯情累除”,孙绰《答许询诗》中“理苟皆是,何累于情”,支遁《咏怀》中“亹亹沉情去,彩彩冲怀鲜”,这些都是对除情累过程的具体表述。

从玄言诗中除情累心态的表现,可以看出玄言诗情感的枯燥,玄理的言过其实,确是“淡乎寡味”。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说:“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俗遂贵焉。

至过江佛理尤盛。

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

细谈东晋玄言诗对东晋诗人诗歌的影响——以陶渊明为例

细谈东晋玄言诗对东晋诗人诗歌的影响——以陶渊明为例

细谈东晋⽞⾔诗对东晋诗⼈诗歌的影响——以陶渊明为例后⼈对于陶渊明及其诗歌作品多有赞誉,却对出于同⼀时代的⽂坛主流⽞⾔诗多持批评态度。

从历史唯物论的⾓度看,陶渊明不可能脱离其时代,他或多或少会受到那个时期⽞学思潮的影响。

从其⽣平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这在其⼀⽣的⾏迹中有所体现;另⼀⽅⾯陶渊明的思想受⽞学的影响,表现在他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和“委任运化”地看待⽣死问题上。

从陶诗与⽞⾔诗的关系来说,陶渊明受⽞学思想的影响在其诗歌中要表现为:其⼀,陶诗中有表现⽞理和⽞学⼈⽣观的内容;其⼆,陶诗平淡⾃然的风格与⽞⾔诗阐述、体现⽞理所要求的清虚恬淡和简约风尚有着相似性;其三,陶诗与⽞⾔诗所使⽤的词汇同是承袭⽼庄⽞学⽤语发展⽽来。

因此,陶诗与⽞⾔诗的关系并不是割裂的,⽽是从⽞⾔诗中化出的。

后⼈对于陶渊明和⽞⾔诗的评价呈现出如此不同的⽴场,仿佛陶渊明⾝处东晋那个时代,是遗世独⽴的。

然⽽,陶渊明真是超出了时代⽽没有受到⽞⾔诗的影响吗?本⽂拟从陶渊明的⽣平思想与诗歌作品两⽅⾯来探析陶渊明诗歌与东晋⽞⾔诗之间的关系。

⼀、陶渊明⽣平思想与魏晋⽞学⽞⾔诗的出现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随着魏晋⽞学的发展⽽发展的。

⽞⾔诗是魏晋⼠⼈体⽞悟道的⼀种⽅式,魏晋⼈所体悟的正是有所发展的⽼庄⽞学思想。

处在⽞学盛⾏时代的陶渊明与魏晋⽞学的关系,可从其家世⽣平和⽞学思想两⽅⾯进⾏分析。

(⼀)陶渊明的家世⽣平关于陶渊明的祖辈和⽗辈,《宋书·陶潜传》和《晋书·隐逸传》都记载其曾祖是晋⼤司马陶侃,《晋书》还记载陶潜祖⽗陶茂为武昌太守。

除此之外,陶渊明在他的《命⼦》诗中对其祖其⽗作了⼏句颂词,内容较为空泛,⽽其他⽂字中却更少提及,难以看出他们对陶渊明的影响。

⽽相⽐来说,他的外祖⽗孟嘉与陶渊明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陶渊明专门为孟嘉作《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可见,陶渊明对其外祖⽗是很熟悉的,也不免会受其影响。

阮籍《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第一篇:阮籍《咏怀诗戏说阮籍《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鸣弹琴”失眠的有三种人:逃犯,相思病人,文人。

失眠的文人也有三种,第一种是做梦梦见自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醒来再也睡不着的;第二种是由于种种原因被人骂得狗血喷头,顶风臭出几条街的;第三种则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指不定什么时候一句话说错,就要被劓掉、刖掉、腐掉、五马分尸掉或者凌迟处死掉的。

阮籍属于第三种文人。

当时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知道是知道,但是知道你也不能说,还不能让司马氏觉得你说过什么、想说什么或者有可能会说什么。

文人都有一个喜欢胡说八道的臭毛病,阮籍也不能例外,所以他整天都要用乙醇来麻醉自己舌头里那根躁动的神经,叫它不听使唤,以免惹祸上身。

睡不着就起来吧,可是起来干什么呢?曹操半夜起来会杀人,唐僧半夜起来会被漂亮妖精掳走,西门庆半夜起来做甚这里就不细表了。

阮籍是哲学家、艺术家,起来之后会径直走到窗前的几案之前,坐下,抚琴。

琴是文人们的至爱:平和、清淡、高远,适合抒情,也适合装饰,适合修身养性,也适合玩大尾巴狼。

“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清风,明月,多么干净的两个意象。

可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诗人比蚂蚁还多,历朝历代诗人在历朝历代写下的诗比蚂蚁拉的屎还多,清风和明月被向往清风和明月的诗人们无数次地引用之后,居然变成了跟“我爱你”一样俗不可耐见多不怪的字眼,然人看到之后就会作呕、冒酸、肠痉挛、腹泻。

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在清风明月尚未泛滥成灾的时候,正在抚琴的阮籍在窗前印出一句明月清风,便可以被称做是一件高尚、雅致、脱俗的事情。

魏晋时的空气尚未被污染,月光比现在明亮数倍,从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也没有任何二氧化硫和甲醛的味道,放眼望窗外绿草茵茵蒹葭摇曳森林肃穆明月安详这样的环境最适合生产诗歌。

薄帏上涂满寒冷的月光,衣襟上拂过明澈的清风,在琴声的催化之下,阮籍觉得自己已经超脱了司马氏和曹魏之间那张交织着欲望和野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网,没有重量的灵魂从泥丸宫飘将出来,与造化万物融为了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诗人阮籍玄言诗窥探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在动荡离乱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却繁华奇葩争奇斗艳,诗歌是这一时期最辉煌灿烂的文学形式。

佛教、道教的传播使得儒学逐渐衰微,而以老庄思想为主题的玄学崛起。

文学也有传统的言志转向抒情,开始重视内心的自由和性情的闲适。

阮籍作为一名士继承并发展了玄言诗,成为东晋时期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键词]阮籍玄言诗政治斗争遥深“玄言”在古代并非特指玄言诗,而多指以老庄玄学为主要内容的玄学清淡,亦称“清言”,如:“(王)衍既有剩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

妙善玄言,唯谈《老》,《坐》为事……。

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

”○1复如史称晋简文帝“清虚寡欲,尤善玄言”。

○2“玄言”一词除指佛教义理外,还专指道教,文言甚至特指那些虚无文语。

作为正规意义上的玄言诗则是在文学兴起之后才出现得。

正始时期,玄学形成,何晏、王弼诸人倡本无子前,()阮诸人振自然于后,一时风从逐相流传。

如果说何晏诗歌之表现玄言还只是初露端倪,那么()康和阮籍的诗歌则很明显了。

正所谓“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正始作家不多,成就最高的是阮籍,阮籍的玄言诗较何晏、王弼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精神和纯粹自我意识,他高倡“越各教而且自然”的思想主张,其诗自在耳目之内、请寄八荒之表,这一风格的形成是综合多个因素而出现的结果。

下面就阮籍的玄言诗发展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2)阮籍自身(3)士人心态(一)社会背景魏晋时期,由于传统阶级的残酷压榨和不宜时局的举措使得社会矛盾诸日深刻化和尖锐化。

社会分崩,百姓涂炭,酿成战乱频繁的惨剧。

东汉黄中起义,一方面埋葬了腐朽的东汉传统政权,另一方面也使社会陷入更深重的灾难中。

在传统阶级内部,军阀混战,豪强兼并。

“生灵板荡,关洛荒芜”,正是当时景象的真实写照,西晋灭吴(公元280年),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但仅仅十余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

使中国长期陷入混乱局面,在这样的浩劫下,长安等文化中的频遭毁灭,人口锐减,城郭荒芜。

这样“世积乱离”的状态下,迸发出了文学中的哀怨之声,同时也打击了阮籍等一批士子积极入世的心态,使他们转而走向隐逸。

从用人制度上看,汉代实行征辟制度,以儒家道德标准作为选拔人才的金科玉律。

曹操则进行了重大改革,主张“唯方是举”实行九品中正制,如沈约《宋书·思幸传》指出:“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这一举措,使大量寒门子弟进入仕途,为社会所众,可以说对活跃当时的文坛起了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玄学的兴起与新的人生观的确立儒学在汉代盛极一时,尽管汉代的实际政治总采取了许多法家的策略,但在思想原则上是独尊儒学名。

到了东汉,随着统治阶级的天天腐化,儒学也一天天繁琐花,日益脱离了它辉映理想,照应现实人生的实际内涵。

儒学信仰有一步步动摇。

董卓之乱,遭到惨重的破坏和损失。

以至魏晋社会的乱离无序与门阀取土的制度化,更加速了儒学的衰落。

这个转变就是由儒学转变到玄学。

《文心雕龙·论说篇》指出:“起至今是,务语守文,何晏之徒,始盛高论,于是耿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

”魏晋玄学是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由于道家思想对人世黑暗和人生痛苦的激愤批评,以及超越黑暗与痛苦为个体自由的强烈追求,正符合于当时亲身经历体验了儒家思想的虚幻,破灭的魏晋人为心里,因此玄学逐渐应运而生。

魏晋玄学家提出了老庄是适应当时社会现实为需要。

谈玄学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重新发挥老子无为而治的主张。

这种主张随着门阀的发展与巩固,实质上是削弱君权,放任世家大族享受其特权。

其二是一些不得志的士人,以愤世嫉俗的心情提出“自然”,以放抗当局所提出的名教。

这些人在思想上是积极地反抗现实,而在行动上却又消极地逃避现实。

也有一些人表面上清淡玄理,提倡放达,实际上则是掩饰自己穷奢极欲的腐化没落生活。

如《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淡余气,流成文体。

”这也说明玄学的形成和发展对文学所起的影响。

魏晋文学也促进了魏晋人新的人生观的形成名士与宦官的斗争尤其两次党锢之祸,株连甚广,天下大乱,名士遇害。

到了魏晋,惨遭屠杀的名士就有祢衡,孔融,杨修等。

在这种形式下,汉末的“请仪”逐步转变为魏晋的“清淡”。

在人物品评中流露出一种新的人生观。

如阮籍《大人先生传》中的“大人先生”,这与儒家理想中的圣君贤明的形象不同,恰好是儒家理想破灭后的产物。

魏晋人的人生观,追求一种自有旷达的生活,已不再注重认的外在节操,二十人的内在精神。

时人不拘礼节,逐与酒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竹林七贤个个是酒不离口,借酒消愁,阮籍借酒避祸。

(二)士人心态的改变一个时代的士人心态比将其直接影响这一时代的文学思潮,创作风气。

大致从桓、灵之际开始,汉末士人心态大变。

《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即言: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任与阉寺,士子羞与为任,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

逐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

裁量执政,省直之风,于斯行矣。

受汉末士人“疏离心态”(罗宗强语)的影响,逮安士人和阮籍等正始士人伸出乱地,有在背离传统观念,异议殊论,言无定准方面走得很远。

他们既想在乱世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但又举步维艰,力不从心;既要张扬个性,我行我素,但又处境险恶,甚至有生命之虞,因而忧患意识很强,这点在很多诗人就有描述忧患,如阮籍的“排行将和见,忧思独伤心”《咏怀》其一。

“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

”《咏怀》二十二。

“渔夫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咏怀》六十二。

正始士人多数处于忧患填胸不得不说,又不能明说那样一种备受压抑的无奈心态。

司马氏提倡名教,但他篡夺曹魏政权是对名教忠信节义的破坏。

为了抢权,他又杀戮,使得“天下名士去其半”。

故西晋士人表面臣服,实怀贰心,士人多怀有不喑世务,以求自金,狂放纵欲以求自适,热衷清淡以求扬名的心态。

这种心态便造就了以阮()为代表的一批正始文人,放情山水,追求优雅,从容高远的名士风度。

玄言诗大行其道,得到了很好饿发展。

二,阮籍其人厨川白村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用在阮籍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博览群书,尤好《庄子》,《老子》。

少有“济世志”。

但生活在魏晋交替时期,目睹政治昏暗,天下许多名士被杀的现实,既不满意司马氏集团的篡权活动,也不满意曹魏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不思振作,但又不敢公开表示,只好采取韬光养晖的处事原则。

正始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即()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七人,而其中诗歌成就最高为阮籍和()康。

严磊把阮、()诗风称为“正始体”。

提到正始文学,阮、()二人并称,由来已久,相比较之下。

两人思想上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性格及为人处世态度颇不同。

与()康的“刚肠疾恶,转肆直言,遇事辙发”不同,阮籍“随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

在诗风上二人也略有不同,即刘勰所谓“唯()志清俊,阮旨遥旨”(《文心雕龙·明诗》)。

这与阮籍在诗中多用象征手法,重在表现感受,至于触发这种感受的具体生活内容避而不谈。

大约在魏正始末年(249年)至嘉平四年(252年)间,因为()康闲居在家,而山涛与阮籍也分别在这时辞官归隐,为竹林七贤集合提供了时间。

集会的具体场面我们无法考证,但从发掘的《高逸图》中可以看到当时聚会时各人的形象。

阮籍赤足箕踞而坐,撮指入口,啸声回荡在山中,()康如孤松,临风端坐,傲视刘伶,山涛酣醉酒中,王戎手执如意,意欲击节而舞,还有锻铁灌园的向秀,善谈琵琶的阮咸,栩栩如生。

追求隐逸,自视清高,发谈玄远,是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

竹林七贤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尤其阮籍、()康对文学的贡献,随历万世而不竭。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达庄论》等文章中,表达了对礼法之士的尖锐讽刺。

在实际生活中,他用异常举动来对抗礼法,如他能为青白眼,见到拘守礼之人,就用白眼看他,乃示轻蔑。

见到喜爱之人,则以青眼相对。

又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饥之,籍白: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泸沽酒。

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既不自谦,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病假女友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经往哭文。

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由这些材料可以看出,阮籍平时言行放荡怪异,不拘收礼,以此反抗司马氏提出的“名教”。

和竹林七贤中其他几位成员一样,阮籍亦嗜酒如命常常以酒避祸,亦以酒浇胸中的不快(《世说新语·仕诞》记王大语)。

如司马昭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阮籍连醉六十天,使对方没有机会提出。

钟会总想趁机陷害他,使经常问他有关时事的意见,阮籍也是一个劲地喝酒,使钟会无机可趁。

所以他在晚年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被称为“天下之至慎”。

妹妹,我没有睡觉都给你写,呵呵,出现括号的是不会写的字,你就填上昂。

还有就是排版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