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的夕阳情结
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品析

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品析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的品析朱洁一、怀人思乡的怅惘“夕阳”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太阳下山,鸡、牛、羊纷纷归巢,最亲的人何时才能回来?妻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溢于言表,在现实面前,温柔的她把无奈的思念化作对丈夫的深情祝愿,愿戍守边疆的丈夫不要受饥挨渴。
此诗奠定了“夕阳”寓相思怀人这一主题。
温庭筠的《梦江南》就继承了这一传统:“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诗歌把女子从希望到失望以至“肠断”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细腻而又深厚绵长。
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既刻画出落日徐徐下山的美景,又把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巧妙地寓之于景。
夕阳寓相思,除了怀人之外,更有思乡之意。
唐朝诗人崔灏登上黄鹤楼,只见暮色苍茫烟波浩淼,诗人极目远眺不见家乡,惆怅失落顿涌心头,便有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叹。
宋代诗人李觏《乡思》中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由见落日而触发思乡之情,把落日可见,故乡难觅的怅然之情表达得婉曲有致。
王禹偁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皆为此中佳品。
二、闲适隐逸的恬淡古代文人往往由于社会黑暗,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便回归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家园。
他们对夕阳下飞禽走兽归巢有种亲切感,因此常描写日暮时飞鸟归巢的景象来表现归隐生活的独得之乐。
在这些作品中,“夕阳”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寄托,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极致。
最著名的当属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在黄昏的美好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洒脱,诗人自身也成了夕阳景色的一部分。
诗人以平静的归隐心态,表达了天人合一、复归自然的情感,在这里闲适心境与自然美景获得了和谐统一。
“夕阳”意象及《送灵澈上人》赏析

安史之乱,是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线,标志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
盛唐时的繁华如流水落花,昔日的辉煌风光、气象不再,呈现出一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景象,唐王朝就像黄昏之夕阳、西沉之落日,光焰顿时黯淡下来,从此辉煌不再而一蹶不振。
这对成长于盛唐,在安史动乱中进入中年的诗人来说,给其留下的只能是繁华盛世的美好记忆以及由动乱所带来的铭心刻骨的永远抹不去的心头阴影,当年积极进取、献身报国、慷慨昂扬的时代精神渐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
看不到唐王朝中兴的光明前景,有的只能是更多的失望和迷惘,只能在纷乱的社会现实中寻求一片宁静的避难所,或归向佛道禅寺,或走向山林田园,以求一种心境上的超越和心理上的平衡。
这表现在诗歌上,多是对社会现实失望、无奈的叹息与咏唱,流露出一种惆怅衰飒的心绪和冷落寂寞的诗歌情感基调。
无疑,刘长卿的诗歌在这方面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
检读其诗,触目皆是“夕阳”、“落日”等令人倍感凄伤与消沉的惨淡意象,读之令人深感压抑与惆怅。
纵观刘长卿的诗作,其“夕阳”意象的象征、隐喻意义大致有这样的几种类型和艺术表现。
首先“夕阳”、“落日”是国运衰微的象征。
正是以安史之乱为标志,唐帝国由颠峰开始走下坡路的严峻社会现实,从而才构成诗人潜意识中的“夕阳”、“落日”情结,故而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夕阳”、“落日”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衰颓国势的忧虑,对不能中兴唐室的无奈,构成其诗歌的萧条、荒凉、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冷寂、忧愁、惆怅和惘然的诗歌低沉情调。
“夕阳”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心境、一种情结。
其次,“夕阳”意象是诗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功名无望,叹老伤怀的一种艺术表现和反映。
诗人正是借夕阳西下的景象来表达时光易逝,挽留不住人生岁月的悲哀;或是嗟老伤卑,感叹功业无成;或是哀感人到晚境,反映出诗人的悲观、落寞、怅惘、无奈的悲凉心境。
甚至,“夕阳”、“落日”也表示生命无多,即含有死亡将至的象征意义。
最后,“夕阳”意象是人们怀乡念人、归隐山林的重要象征物。
李商隐登乐游原赏析4篇

李商隐登乐游原赏析4篇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一作《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脍炙人口,久传不衰。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原文】登乐游原唐:王维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1】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
“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赏析2】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一作《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脍炙人口,久传不衰。
诗中无僻词冷典,似乎人人都可通解。
其实不然,历来向有两种解说,一种将理解的重心放在“只是近黄昏”上,缘此而认为“此诗忧唐祚将衰也。
”(《唐诗品汇》杨诚斋语)“以末句收是‘向晚’意,有身世迟暮之感。
”(《诗法易简录》):纪昀说:“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
”总之,都认为“美景不常”。
惟有今人周汝昌先生将重心放在第三句上,他不说:“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人惊叹和陶醉!“(《诗词赏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184页)周先生将此文付诸《唐诗鉴赏辞典》,见辞典1136页。
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浅析

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浅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句千古绝唱道出了中国古代诗人心中深深的“夕阳”情结。
“夕阳”在空间上的“无限好”常带给人温馨喜悦,在时间上的“近黄昏”又增添了诗人的无限悲愁,也正因此而成为诗人情有独钟的情感符号。
古典诗词中,青春易逝、岁月蹉跎的感伤,国家衰微、个人途穷的嗟叹,羁旅思乡、友人离别的哀伤等情感中,无不涂抹着夕阳的残红。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激昂之志傍晚时分,落日斜照,连接了苍茫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如同天地之间的纽带;浑圆而火红,又像一个仍在燃烧的火球,和天地万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这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通过广阔地平线上的一轮红日,和无尽的长河、大漠孤堡上的烽烟,共同构成了一张壮阔的塞上风景图,向我们展现了唐朝军队的威风凛凛,斗志昂扬。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登楼远望,夕阳正依山而落,和滚滚东流的黄河相互映衬,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读来如临其地,如见其景,精神为之一开。
由此触景生情,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叹,把诗篇推入更高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
二.“夕阳临水钓,春雨向旧耕”――生归隐之情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一直重复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存节奏。
人们往往随着太阳西沉而停止劳作回归家园。
在官场上苦苦挣扎而日趋厌倦的诗人此时也渴望这种回归,他们摆脱官场回归田园,更应该说是回到了精神家园。
这时富有诗意的夕阳美景增加了傍晚时分的静谧,成为诗人们摆脱外物、摆脱官场、摆脱异化的理想追求,成为精神的寄托。
刘长卿《过前安宜张明府效居》一诗“寂寥东郊外,白首一先生。
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
夕阳临水钓,春雨向旧耕。
终日空林下,何人识此情?”诗人“夕阳垂钓”让我们感受到他告别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官场生活之后,对这种平和、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而到了王维笔下“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几度夕阳红:六首著名诗词,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

几度夕阳红:六首著名诗词,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是,夕阳西下,一直孤独的野鸭伴随着绚丽的晚霞在天空中翩翩飞舞,极目远眺,青天碧水,在远处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描写傍晚景色最著名、最精彩的句子,历来被奉为落日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对于落日的景象,诗人们有着不同的情怀、感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白居易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作为漂泊在天涯的游子发出的悲叹。
同样是面对夕阳,如果是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的话,那么这意味着下一个明天崭新的开始。
如果是用悲观的心态去看待的话,那么这意味着是黑夜的降临,一天的结束。
境由心生,情随事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怀,对于人们的影响极大,愿人们每天都拥有这样的好心情。
笔者精心选取了六首著名的诗词,一起来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吧:一、《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时分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
夕阳虽然无限美好,只不过已经接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的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
登上它可观赏长安城全貌,是京城人游玩赏景的好去处。
李商隐尽管有才华、有抱负,但是因为他陷入牛李之间的党争,不能自拔,牛李双方都排挤他,所以他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
那时的晚唐已经是国运将尽,李商隐透过当时的暂时繁荣,已经敏锐地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因此他登上乐游原排解心中的郁闷,写下这首诗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千古名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天空中布满的晚霞,被夕阳涂抹的流光溢彩。
暮色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这是李商隐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的深长叹息。
这一句诗的涵义十分深刻,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晚唐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由于这一句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因而脍炙人口。
《乐游原》诗人李商隐描写天色黄昏的诗词鉴赏

《乐游原》诗人李商隐描写天色黄昏的诗词鉴赏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所以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唐代李商隐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乐游原 / 登乐游原】唐代: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 / 登乐游原】译文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乐游原 / 登乐游原】人物背景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乐游原 / 登乐游原】赏析在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描写夕阳的诗词及赏析

描写夕阳的诗词及赏析夕阳,不同于清晨的太阳,它拥有独特的光芒,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描写夕阳的诗词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乌衣巷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诗简介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是《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翻译/译文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朱雀桥:在金陵乌衣巷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赏析/鉴赏《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同一抹夕阳,不一样的情怀——浅析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传递出的不同情感

解题钥匙——浅析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传递出的不同情感赵燕阅读指南上。
西风正紧,酒旗迎风飘扬。
词人在登高望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发出了无奈的感叹。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他也在夕阳的余辉中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表达了无奈与怅惘之情。
四、对国运衰微的担忧李商隐曾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与朝阳的蓬勃热烈不同,夕阳给人一种落寞、凄迷的感受。
因为日暮的美景转瞬即逝,所以古代文人也常借“夕阳”来表达对国运衰微的担忧之情。
晚唐诗人吴融在《金桥感事》中有云:“……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夕阳西沉,诗人遥望长亭,听到胡笳吹奏的曲子,看到戍楼的烽烟从四面升起……如果这次战争失败了,百姓必将陷入更大的灾难之中。
“惊时感世俱无奈”的诗人担忧不已,却又无力改变糟糕的局势。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个句子既是在写景,也是在抒情。
“落日”这一意象中暗含着词人对南宋王朝日薄西山、国势衰微的痛心和忧愁。
这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岁月沉浮,人世沧桑,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那抹夕阳。
正因如此,在多情的文人的笔下,它才有如此丰富的意蕴,时而惹人喜爱,时而令人叹息,时而让人感伤。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不同的情境,让他们细细品味,用心揣摩,体会隐藏在其中的情感。
本文系昆山市一般立项课题“部编高中教材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课题编号y/202207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十余篇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涉及追求自由、女性解放、关注自然等主题,兼具文学美与思想美。
针对外国戏剧,教师可以尝试用表演活动来助推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3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3 第40卷第2期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l 140No 12[收稿日期]2002-06-24[作者简介]沈有珠(1965)),女,湖南长沙人,肇庆学院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晚唐诗人的夕阳情结沈有珠(肇庆学院中文系,广东肇庆 526061)[摘 要]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质的变化,晚唐士人的心态、审美趣味以及审美意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同是描写夕阳,盛唐那博大宽阔的胸怀不见了,中唐时期中兴的希望也烟消云散了,笼罩在晚唐的夕阳余辉里,与摇摇欲坠的晚唐政权、日薄西山的国势遥相呼应,诗人们描绘出一幅幅意蕴复杂、凄冷没落的夕阳意象,于是日暮与岁暮、人生之暮、时代之暮所感发的情思、意象互相补充,为晚唐王朝低吟浅唱着一曲曲送葬的哀歌。
[关键词]晚唐诗人;夕阳情结;岁暮;人生之暮;时代之暮[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3)02-0040-04 人们对于滋润万物生长的太阳有着特殊的崇拜意识,对于转瞬即逝的夕阳更感眷念不舍,自5诗经6/日之夕矣,牛羊下来0后,中国文人大量将夕阳镶入古典诗词里,寄托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展现他们深层的精神世界,凝结着他们诸般特定的情感。
中国文人的这种日暮黄昏情结到了晚唐,在人生之暮、时代之暮的激活下,表现出多重意蕴,这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士人心态的衰老、审美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晚唐诗人创作了大量/夕阳0意象的诗作,据有关统计,仅韦庄诗出现/夕阳0一词的就有15处,出现/夕照0、/落晖0等字眼的有30处。
本文拟就晚唐诗人的这种夕阳意象进行探讨。
一、国势衰败的忧虑,古今兴亡的沉思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这三大痼疾的恶化,边疆民族的入侵,加速了晚唐的衰败,封建大滑坡趋势已颓沉难挽。
晚唐士人不得不接受中兴已成一梦的现实,这在士人们心理的反映,便是大量怀古伤今诗作的出现。
丹纳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0。
山河破碎,颓沉的国势已在晚唐人的心中和笔下投下了黯淡的阴影,晚唐人唱不出欢快豪迈的歌,时代之暮给诗坛染上了浓郁的凄冷、没落、绝望的感伤色彩,折射出一种世纪末的哀伤。
这样,夕阳,永恒宇宙的一种象征,人世变迁的历史见证,便被晚唐诗人当作发思古之幽情的一种媒介,用来寄寓对国势衰败难挽的悲哀感慨,日暮与时代之暮达到了千古共鸣。
(一)衰败的国势,敏感的诗人唐朝后期,社会酝酿着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大有一触即发的趋势。
与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相反,诗人们凭着深厚的生活功力,敏锐的政治嗅觉感受到了这种动荡不安、岌岌可危的社会局势,并加以形象描绘:/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0[1],/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0(韦庄5中度晚眺6)。
他们知道风是雨的前兆,感悟到李唐社稷被重重危机笼罩着。
/无端日暮东风起,飘散春空一片云0(张贲5悼鹤和袭美6),/翔雁横秋过洞庭,西风落日浪峥嵘0(李群玉5寄短书歌6),这是洞庭惊涛骇浪的实景,更是晚唐政局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真实写照。
作为安史之乱的痛定思痛者,晚唐士人已没有盛唐士人那/天生我才必有用0的自信心,那博大的心胸和深邃的历史眼光;也没有中唐士人的改革锐气,更没有超越现实的理性反思,晚唐士人只能在令人忧伤的现实面前徘徊,能够走出迷惘的人很少,面对风雨飘摇的王朝,他们无力挽回颓势。
李商隐、杜牧、许浑等前期重要诗人虽然关心朝政,尚存一些用世之心,对朝廷的忠诚情怀早已泯灭,他们多数寄身幕府,没有进入政治权力中心,这与中唐韩柳、元白那批诗人不同,因此,他们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思考人世盛衰兴败的哲理,又表现为对这个朝代已逝的繁华的依依眷念和沉痛的亡国之忧。
晚唐后期的皮日休、罗隐、杜荀鹤等诗人更对现实抱批判和不合作态度,他们对李唐王朝不可力挽的衰落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们的诗文里,仅客观冷静地记录着/东风渐急夕阳斜0这一历史巨变前动荡的社会局面,/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0等藩镇、宦官们争权夺利的情况,士人惶惶不安的心态,民不聊生的现实。
他们的诗深刻地再现了晚唐光怪陆离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它走向衰朽的历史轨迹。
(二)夕阳下沉,大权旁落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收拾残破的山河,被迫承认了安史降将在河北的势力,任命他们为节度使,这些人凭恃河北富足的经济条件,乘唐朝平定京畿叛乱和西御吐蕃无力东顾的时候,互相攻击,拥兵叛乱,逼得德宗两次仓皇出逃。
朝不保夕的唐政权最终会落入谁之手呢?晚唐诗人们冷静地观察着现实的变化,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夕阳0这一徐徐下沉的自然现象来暗示李唐王朝日落千丈的国势,在他们的夕阳意象里,夕阳象征着衰败的晚唐,晚唐就是那日薄西山的夕阳。
罗隐5建康6写道:/潮平远岸草侵少,东晋衰来最可嗟。
瘐舅已能窥帝室,王朝还是预人家。
山寒老树啼风雨,泉暧枯骸动藏牙。
欲起忆原看一看,秦淮声儿急西斜。
0瘦骨嶙峋的枯树正是晚唐皇室的形象写濒临破灭时,他并没有绝望,他在一刹那间摆脱了患得患失的心情,欣赏美奂美轮的夕阳,产生了一种热烈的向往与失望感伤相交错的情思,夕阳是美丽的,也是短暂的,这蕴含了诗人多少惆怅、惋惜与悲哀的情感,这种悲哀的心态已不是诗人一个人所独有了,它已扩大成了整个晚唐士人的心态,这种悲哀不仅局限于联想到人的生存意义上的痛苦反思,多愁善感洞彻生命悲剧的古代中国文人,对日出日落的悟解反思已超出一般的存在或消亡的个别意义。
李商隐用感伤的眼光去看待天地万物,觉得满目都是夕阳, /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0(李商隐5西溪6),诗人对转瞬即逝的美丽产生了恐惧,/几时禁重露,实是怯夕阳0 (李商隐5菊6),诗人更不希望生命处在转瞬即逝的威胁中,安慰自己:/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0,加上了一些亮色,但仍掩盖不住那浓郁的幽暗色彩,于是他更大胆想象:/羲和自趁虞家宿,不放斜阳更向东0,这与李白/长绳难系日,自苦共悲辛0一样,都是对日落的眷念与力挽时光流逝的努力,其深层结构是人将社会与自身印证于自然,从而建构并强化了人对生命的眷念。
永恒的夕阳、短暂的生命与渺小的个体,身体的日渐衰老、岁月流逝的哀伤,在人与自然的对比中,产生了瞬间与永恒的巨大反差,使诗人哀恸得难以超越,夕阳在晚唐人的心中产生一种美与生命的失落感,同时又对美与生命的珍惜、追求交织互补整合统一。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人们更加羡慕仙人王子乔的长生不死:/玉漏轻风顺,金茎淡日残。
王乔在何处,清汉正骖鸾0(杜牧5四韵6),/神仙有分岂关情,八马虚随落日行。
莫恨夕姬中夜没,君王犹自不长生0(李商隐5华岳下题西王母庙6)。
晚唐的几个皇帝都企求长生不死,穆宗服丹毙命,文宗用小儿心肝合药,闹得长安满城风雨,人心惶惶,李商隐的5瑶池6等也是讽刺唐代皇帝求仙的,诗人以幽默的语调,调侃人世间真还有公平事,君王也不能永享荣华富贵。
(二)伤春悲秋,残花落日作为亡国的前兆,晚唐诗中多见夕阳,少见朝阳,就是赏花,也是多见残花少见鲜花,晚唐文人除了发展伤春与悲秋两大传统题材外,还将它们与落日残花这两大令人哀伤的景物结合起来,这样日暮与岁暮(秋天可谓一年之暮)相交织,感伤情绪达到了千古凝聚点。
/落日已将春色去,残花应逐夜风飞0(李昌符5三月尽日6),/鸟噪残阳草满庭,此中枯木似人形0(罗隐5衡阳泊木士庙6)。
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睹暮色、伤晚景,人们的伤春悲秋情绪找到了一个爆发点,感伤的情绪汩汩涌现。
人们在享受美的同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一种任何美都是过眼烟云的情感的浸渍。
/子谓5绍6:-尽美矣,又尽善也.,谓5武6 -尽美矣,未尽善也.0。
在孔子看来,/尽美0的东西不一定是/尽善0的,追求完美,是我们民族自孔子以来的审美观。
晚唐诗中/斜、残、寒、枯、败0等一系列表现残缺、不完美的字眼,欣赏一种幽约、凄艳的美,这一方面是由于受老庄美丑相生相依,没有完美,取法自然,强调和谐美学观点的影响,晚唐的破败与残花、夕阳是和谐的,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驽斯说:/整体中任何部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看待,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0另一方面,也与山河的破碎,士人心态的衰老、凄凉相适应,晚唐国势日落崦嵫,世风不及盛唐那样振奋,元和中兴昙花一现,随之而来的是晚唐士人更大的幻灭和绝望,唐代由盛而衰与士人心态的转变、审美情趣的转变是同步的。
晚唐文人已没有盛唐人李白登宣城谢眺楼,面对秋野斜阳歌唱的/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0的博大胸怀,也没有中唐刘禹锡: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0,虽感蹉跎却相当达观。
唐朝后期的商业比前期有所发展,隐忧与歌管纷纷的艳丽交织在一起,艳丽提高了人们的快感,隐忧使人们得过且过,士人的既醉心于眼前的繁华,又有感于世事景色的凄凉,国势的颓败不可逆转,产生了盛世不再来,须及时行乐的心理:/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0。
晚唐诗人仕途不畅,杜牧、温庭筠、李郢等把许多时光消磨在饮酒与狎妓中,虽有伤时忧国之心,拯救苍生之意,却沉湎于绮罗香泽中,写尽闺阁艳情,这些壮志难酬的士人,在仕途无望,精神颓伤时,也就产生了及时行乐的心理。
三、日暮黄昏的意象,空虚迷惘的心态大动乱带来的社会大变革,使晚唐士人们对政治前途丧失信心,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迷惘。
虽然他们也努力思考生存的意义,但由于情绪低沉,没有经国济世的雄心和豪气,心理上出现早衰的迹象,破衰的感受便伴随着悯乱伤时的情绪贯穿在整个诗中。
他们一边做官求富足的生活,一边寄情于山水,在萧条凄凉的景象中找到了与自己消沉的生活态度、空虚的精神、衰败的国势相契合的对应物)))日薄西山的夕阳。
(一)日暮途穷,乱世退隐陆机的5叹逝赋6云:/年弥徐而愈广,途薄暮而意连0,将日暮与人生途远,仕进艰难等连在一起。
晚唐文人苦于党祸和贬谪,对政治生活失去了信心,丧失了进取心,渴望隐居逍遥自在,退隐成了在世风浇漓中保全情操,在仕途壅塞中寻找出路,在政治倾轧中逃避风险的最佳选择。
许浑在/红叶晚萧萧0的雨后黄昏,感叹自己生在衰世,又无法挽回颓势,益发感到内心苦闷,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0(5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6)。
仕途上同样不得意的温庭筠,/心羡夕阳波上客,片时归梦钓船中0(温庭筠5溪上行6)。
司空图晚年归隐中条山谷,/夕阳似照陶家菊,黄蝶无穷厌故杖0(5歌者十二首6)。
李商隐的5北青萝6写道:/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0。
隐逸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传统之一,在观念上崇尚独善其身、高蹈出世的圣洁人格,在实践上则表现为与官场俗务相结合的闲适的生活方式。
晚唐文人也徘徊在归隐与恋官的矛盾中,表现出中国士大夫典型的双重人格,退隐与向佛成了政治上、生活上屡屡碰壁的文士们解脱心灵痛苦的麻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