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唐三大诗人群到宋初三体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1.宋初三体:指宋初出现的以李昉、徐铉、王禹偁等诗人为代表的“白体”;以“九僧”、林逋、寇准等诗人为代表的晩唐体;以杨亿、钱惟演等诗人为代表的西昆体。

从白体、晩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他们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宋末的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晩唐体”,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2.白体: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而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3.晩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晩唐体”。

晩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他们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晩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其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晩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晩唐体的盟主。

4.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宋初三体

宋初三体

宋初三体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代表作有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

风格浅切清雅。

但是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与五代诗风仍是一脉相承,忽视了白居易讽喻现实的精神,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王禹偁也被宋人看做白体诗人,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将身世之感与他们同情结合,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王禹偁语言晓畅自然、情感含蓄深沉,平易流畅,简雅古淡。

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将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但并不忽视炼字炼句,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①晚唐体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他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数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例如惠崇《访杨云卿淮上别墅》,“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②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

其中林逋最为有名,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稍微丰富一些。

林逋《山园小梅》③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由于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成了晚唐体的盟主。

他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

《春日登楼怀归》西昆体诗人: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西昆酬唱集》得名,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演、刘筠。

此派诗作的题材,集中于怀古咏诗,如《始皇》《汉武》,,咏物,如《梨》《泪》,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直夜》《别墅》等。

内容上比较贫乏,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联系。

艺术上师法李商隐的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音调铿锵,但又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

宋诗的发展历程简述

宋诗的发展历程简述

宋诗的发展历程简述说起宋诗的发展历程,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就像是咱们品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咱们得从宋朝初年开始聊起,那时候的诗坛啊,就像是刚过完年的大街,热闹得很。

那会儿的诗人,一个个都想着怎么在唐诗这座大山上,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于是,就有了“宋初三体”——白体、西昆体、晚唐体,这三兄弟就像是诗坛上的三剑客,各有各的绝活儿。

先说白体吧,它就像是邻家大哥,平易近人,没啥架子。

王禹偁这位老兄,就是白体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就像是咱们聊天一样,自然、流畅,读起来心里头那个舒坦啊。

再来说说西昆体,这就像是诗坛上的富二代,穿着华丽,出手阔绰。

杨亿、刘筠他们几个,就像是专门研究怎么把诗写得金光闪闪的高手,用典、对偶,那是信手拈来,读起来那叫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

最后聊聊晚唐体,它就像是诗坛上的隐士,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诗中有真意。

林逋、寇准他们,就像是躲在深山老林里的高人,写诗就像是在跟自个儿对话,清苦中带着一股子仙气。

但是啊,这“宋初三体”虽然热闹,可总觉得少了点啥。

就像是过年吃了太多大鱼大肉,总得来点清淡的。

这时候,欧阳修、梅尧臣他们就像是一阵清风,吹进了诗坛。

欧阳修这家伙,就像是诗坛上的改革家,他带着梅尧臣、苏舜钦他们,一起反对那些华而不实的诗风,提倡写诗要接地气,要有真情实感。

梅尧臣更是厉害,他的诗就像是用白开水泡的茶,初尝无味,细品之下却回甘无穷。

到了王安石、苏轼他们这一代,宋诗就算是真正找到自己的路了。

王安石就像是诗坛上的老学究,他的诗里总是藏着那么点哲理,让人读完之后还得琢磨琢磨。

而苏轼呢,他就像是诗坛上的全能选手,写诗、写词、写文章,样样精通。

他的诗就像是他的人一样,豪放不羁,却又细腻入微。

到了南宋,那更是不得了。

陆游、范成大、杨万里他们,就像是诗坛上的三巨头,一个个都是爱国心切的好男儿。

他们的诗里,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人民的关怀,读起来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就像是咱们看《亮剑》一样,虽然是一部电视剧,但那份爱国情怀却是实实在在的。

什么是“宋初三体”?

什么是“宋初三体”?

什么是“宋初三体”?宋初三体指宋初出现的以李防、徐铉、王禹偁等诗人为代表的“白体”、以“九僧”、林逋、寇准等诗人为代表的晚唐体和以杨亿、钱惟演等诗人为代表的西昆体。

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它们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宋末的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他们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其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4.11.13宋初诗坛三体

4.11.13宋初诗坛三体

所谓宋初三体: 指宋初诗坛的三种诗风:白体、昆体(西昆体)、晚唐体。 宋末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 白体、昆体、晚唐体。”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 显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颇为准确。
宋初三体的出现,首先与文学本身发展的连续性、惯性有关, 宋初诗人多由旧朝而入新朝,包括降臣群体和后周诗人群体,所 以,中晚唐诗风得以延续便顺理成章。其次,宋初实行崇文抑武 的基本国策,以确保原来后周统治地区的稳定,并提防南唐、西 蜀等降臣的复辟图谋,又要不断地提升文臣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 响,以削弱武将割据做大的政治隐患。利用君臣唱和推行其政治 策略,提升文人政治地位,是宋初崇文政策的重要内容。各种唱 和活动,拓展了宋初诗歌的功能,提升了诗歌品位。宋初三体的 发育、流播,都与此密切相关。
二、晚唐体和林逋
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 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 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代表: 1.九僧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 径的是“九僧”, 即希昼、惠崇等九位僧人,其 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 、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形式上特别重视五 律,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
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 ,表现出中正平和、自然流畅的艺术风格,较好地贯彻了其“ 词丽而不冶,气直而不讦,意远而不泥”的诗学主张,成为宋 初白体诗人中的翘楚。例如其《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 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 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
此诗做于被贬商州时期,是诗人首次贬谪后真实情感的流露 。可以看出深受白居易诗风的影响,语言浅近,不用典故,叙 述层次清楚,对仗工稳而不求雕饰,拾取自然物境来组织诗歌 意象,自然地透露出自己的情感变化,于平易处自有深致。

宋金文学

宋金文学

一、宋初三体:1.白体:宋初一批诗人效法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相互场合的近体诗,内容多些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代表作家:李昉、徐铉等人。

王禹偁。

2.晚唐体:宋初一群模仿贾岛、姚合诗风,表现苦吟精神和隐逸生活。

代表作家:“九僧”、潘阆、魏野、林逋、寇准等人。

3.西昆体:得名于《西昆酬唱集》,该派诗人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诗风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人。

二、王安石是个前后两个时期特点王安石的诗歌以其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所以这一时期的诗往往与政治社会紧密联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关注,艺术上不事修饰,多议论,少含蓄,锋芒毕露,以文为诗。

退居江宁之后,王安石的诗进入了后期,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些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

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一般将这一时期的诗称为“半山体”。

三、柳永词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1.从内容来看,柳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2)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3)描写城市风华。

2.柳词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表现在以下三点:(1)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并使用铺叙、白描等手法入词。

(2)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更接近日常生活,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使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

(3)采用了许多新的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紧密结合。

三、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理论文:欧阳修在理论上一方面主张“道胜文至”,承认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注重形式的作用,反对韩语等人的奇险怪诞,主张平易。

在创作实践上,他的散文内容充实,题材丰富,艺术上也有鲜明的独创性。

首先风格上平易流畅,欧文在韩柳之后第一次全面成功的创造出一种没有奇字难句,文从字顺的散文。

这在散文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造;其次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且颇多创新;第三,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说理,都引人入胜,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1)

宋代文学一、宋初三体: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

白体:“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宋初优待文人,提倡诗歌酬唱,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学唐代白居易和元稹“通江唱和”。

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白体作家:李昉、徐铉、王禹偁。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著有《小畜集》。

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叫“晚唐体”。

晚唐体作家:林逋梅妻鹤子诗主要特点:吟咏山河美景,抒写隐逸情情怀。

这是一位居住在西湖边的隐士,植梅养鹤,清高自适。

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⑴,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⑵,暗香浮动月黄昏⑶。

霜禽欲下先偷眼⑷,粉蝶如知合断魂⑸。

幸有微吟可相狎⑹,不须檀板共金樽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以杨亿为首的17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

是宋初诗坛上最盛德一派。

西昆体作家:杨亿,刘筠,钱惟眼西昆体作家创作特点西昆体的作家主要是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点。

其优点是对仗工整,用事深密(多且缜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其缺点是只学到了李商隐的皮毛,诗歌徒有华美的外表,缺乏李李商隐那种凄艳浑融的气韵和真挚情感。

二、小令,中调,长调A晏殊: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被称作是“太平宰相”。

善于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被称作“北宋倚声家初祖”,有《珠玉词》。

词的特点:晏殊词的情感是雍容和缓的,淡淡的忧伤中透出一种自我解脱的的气度,浓烈的情感中,又带有理性的沉思,构成了“情中有思”的特点。

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罗幕轻寒,独上高楼,燕子双飞去。

中国文学史复习参考

中国文学史复习参考

名词解释1、宋初“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体,代表人物是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2、西昆诗派: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3、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

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

人们把这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4、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5、王荆公体: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严羽《沧浪诗话。

诗体》中,在宋代诗体中列有“王荆公体”,实则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体的典型特色。 正好在此后一年即长庆四年(824),韩愈谢世。 而此前孟郊早在元和九年(814.)就已离开了人世,
亿身上,对其一生影响极大,而杨徽之的诗歌正是学 习自居易的。杨亿著述散佚过多,早岁诗歌已不得 而见,但当时诗坛笼罩于白体风气之下.他学诗完全 有可能从白体人手,这首《读史学白体>便是试笔之 作。杨亿终身与王禹僻交谊颇深,另外一些西昆诗
元白与韩孟分别发展了这两种倾向而各自成派。从
中唐的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到晚唐的刘白诗人群
与姚贾诗人群,再到宋初的白体与晚唐体,始终表现
为两种艺术风格的对立。
相形而下,昆体与白体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不 少昆体诗人都有过学白体的经历。以杨亿而畜, “昆体特文公之一体,<武夷新集》具在,未尝尽如西
昆”【.】‘嗍’。<武夷新集>收杨亿咸平元年(998)至
群的成员主要是寒素文士与下层衲子,几乎涵盖了 张为《诗人主客图》中“清奇雅正”与“清奇僻苦”两 个系列的所有晚唐诗人。姚贾诗人群中成就最高者
是贾岛,但当时的核心人物却是姚合。姚合官止秘
书监,是姚贾诗人群中一位地位突出而且经济条件 较好的诗人,姚合宅几乎成为姚贾诗人群在京都的 固定活动场所,姚合也成为了该诗人群的实际组织 者。姚贾诗人群的重要成员有周贺、方干、郑巢、李 频、刘得仁、元绪上人、马戴、无可、厉玄、殷尧藩、姚
①刘白诗人群、姚贾诗人群、温李诗人群分别指晚唐时期以刘白、姚贾、温李为核心.并与其有直接或同接交游且诗风相近的诗人所组成
的创作群体。详见张巍‘中晚唐的刘白诗派与姚贾诗派>。‘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8
万方数据
安附近,活动形式主要是诗歌寄赠酬答,而送别诗尤 多。姚合在姚贾诗人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 用。元和十五年(820)姚合调任武功主簿,他诗歌
宋诗发展的历程,是诗歌流派递相兴亡的过程。 从北宋初年的白体到南宋后期的江湖诗派,曾涌现 出过各种不同的诗歌流派。每一流派都会推尊一位 或数位唐代诗人。将他们视为创作典范加以效法,进 而由此出发形成自身诗歌的鲜明个性,最终创造出 了有宋一代的独特诗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宋诗发 展的历程也就是宋人不断选择唐人或者说唐人逐步 影响宋人的过程,宋诗史中包含着一部宋代唐诗接 受史。宋诗起步的情形更是如此。宋初诗歌创作沿 袭晚唐五代馀风,先后有白体、晚唐体、西昆体问世, 它们的创作典范分别是晚唐时期的刘白、姚贾、温李 这三大诗人群体a)。
(杨文)公尝言,至道中,偶得玉溪生诗百馀篇, 意甚爱之,而未得其深趣。成平、景德间,因演纶之 取,遍寻前代名公诗集,现其富于才调,兼及雅丽。包 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 竭,曲尽万变之态,精索推言之要,使学者少窥其一 斑,略得其馀光,若涤肠而换骨矣。由是孜孜求访, 凡得五七言长短韵歌行杂言共五百八十二首。唐 末,浙右多得其本。故钱邓帅若水未尝留意摭拾,才 得四百余首。钱君举《:贾谊》两句云:“可怜夜半虚 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钱云:“其措意如此,后人 何以企及?”余闻其所云,遂爱其诗弥笃,乃专缉缀。 鹿门先生唐彦谦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盖圣人之一 体也。然警人之句亦多。余数年类集.后求得薛庭
刘自诗人群的诗歌活动有联旬、诗歌赠答与唱和、诗
歌别集与唱和诗集的编定三项,诗歌内容主要是歌 咏闲适生活。大和八年(834),白居易将洛阳所作 之诗编撰成集,其序云:“序洛诗,乐天自叙在洛之
鹄、雍陶、李廓、顾非熊等人,诗歌活动地点主要在长
・作者简介:张巍(1977一
),男,甘肃庆阳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细记述:
韩孟诗派消亡后,曾出入于韩门的贾岛完全置身于 姚贾诗人群中。姚贾诗人群从时间上看是韩孟诗派 的后继,但诗风又有反拨。韩愈、孟郊、李贺等好作 古体。显得奇崛险怪;姚贾却长于近体,力求精切苦 淡。但在好苦吟、多书写个人身世之悲等方面又有 相通之处,体现出沿袭性。刘自诗人群与姚贾诗人
群可谓是中唐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的蜕变。杜甫诗歌中本有平易与奇险两种风格,
天之风州2“嘲).李防“为文章慕自居易,尤浅近易
晓州3】‘聊㈣,他和李至作有<二李唱和集>,从作诗到
编定唱和诗集都完全仿效刘白。 与刘白诗人群的组成人员正好相反,姚贾诗人
刘白诗人群的成员都是高官显贵.其核心人物
是自居易与刘禹锡,其他人员还有令狐楚、裴度、李 逢吉、王起等。活动地点主要在东都洛阳。他们早在 元和年间即已成名,有过出将人相的辉煌经历。虽 然饱经宦海浮沉之苦.但在晚年均官高位显、名重俸 足,诗歌成为他们消遣自娱、交友往来的重要手段。
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但并非收录 了这期间西昆诗人们的所有唱和之作。如杨亿作有 ‘次韵和太仆钱少卿寄赠编修主人宋承旨李舍人之 什>【5】(巷_,但他和钱惟演的这组唱和诗并未收入 <西昆酬唱集》中。又如《西昆酬唱集>中收录了杨
亿、刘筠、钱惟演三人的《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也
收录了舒雅的三首和诗,却不见杨亿的《秘阁舒职
方知舒州>一诗,而诗中有“西昆册府控千庐,铅笔
多年校鲁鱼”句㈨‘卷刚,正作于编修《册府元龟》期 间。由此可见,<西昆酬唱集》不但是西昆诗人的唱 和诗集,也带有选本性质,选诗标准即是杨亿所谓的
“研味前作,挹其芳润”,以是否符合李商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歌的
审美规范为去取尺度。参加西昆酬唱的诗人虽本来 诗风各有不同,如张咏“诗雄健古淡。有气
中,无论是刘白诗人群与姚贾诗人群,还是白体与晚唐体,始终表现为两种艺术风格的对立。而昆体与白体的
关系则要复杂得多,不少昆体诗人都有过学白体的经历,昆体可以被认为是白体之后的一种合理的历史反动。 关键词 刘白诗人群;姚贾诗人群;温李诗人群;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91(2011)02—0048—05 乐也”.并记此集内容为“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 无一字,忧叹无一声”…Ⅲ埘),这与他早期主张的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歌观点简直判若两 人。自居易后期诗歌风格因此也与前期相差极大, 缺少《秦中吟>、<新乐府:》般讽谕的“正声”,也没有 <长恨歌>、<琵琶行>那种感伤的“风情”,甚至连 <钱塘湖春晓》中的清新自然、活泼明快也不多见, 而显得平直浅自、闲适自足。这正是宋初白体诗人 徐铉、徐锴、李防等人的效法目标。徐铉“诗有白乐 中图分类号:1207.22
入到其中。杨亿《西昆酬唱集序>描述他们的创作
情况是“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 更迭唱和,相互切蒯”【.“嘲.这个“前作”显然并非 泛指而特指李商隐诗。朱俊升<西昆酬唱集序>对 此书的性质说得十分清楚:“诗场好事,仿前哲之体
裁;艺圃名流,为一时之酬唱”【4“聃)。
值得注意的是,《西昆酬唱集》的收诗期限是景
赵光远,丞相隐弟子,幼而聪悟。成通、乾符中,
以为气焰温、李,因之恃才不拘小节。【b】‘P1啪) 然而到五代时期,温庭筠的影响却在李商隐之 上。后晋时所编的《旧唐书・文苑传>中谓温庭筠 “文思清丽”过于李商隐。《又玄集>中录温诗五首, 而录李诗四首;<才调集:》中录温诗六十一首,次于 韦庄六十三首居全集第二,而录李诗仅四十首。唐 末五代的这两个唐诗选本中,选录的温庭筠诗数量 均在李商隐诗之上①。五代诗人最为看重的是温庭 筠的乐府,李成用、王毂等人的乐府诗明显取法于温 庭筠,田锡评后蜀陈季和乐府歌行亦云“文理变动, 侔于飞卿”【14“鲁_。徐夤则作有《依温飞卿华清官二 十二韵:》,而学李商隐者却寂寂无闻。这种诗歌成 就与文学影响之间的反差起因于温李二人诗歌的差 别。温李诗固然有许多共性,但相较而言,李诗更为 深密,温诗更趋艳丽,前人将他们对比时总是着眼于 这两点:“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l纠㈣),“藻 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16】‘PI盯)。而诗意浅直、格局 狭小却是五代诗歌的普遍弱点,五代诗人也相对才 力较弱、学识不丰,自然不会十分喜欢李商隐诗。宋 初的白体与晚唐体沿袭了五代诗的弱点,西昆体看 重典故辞藻和雕琢字句的创作倾向。正是宋诗告别 五代浅弱而初步复苏的征兆。田况《儒林公议》云: “杨亿在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钱惟演辈皆从而 效之,时号‘杨刘’。三公以新诗更相属和。极一时 之丽,亿乃编而叙之,题日《:西昆酬唱集》。当时佻 薄者谓之‘西昆体’。其它赋颂章奏,虽颇伤于雕
创作的独特风格正是在此期间逐渐形成的,世称 “武功体”。姚合在武功主簿任期间.即与贾岛、殷
此诗完全效法自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后两联:“周 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tl Ct曙tg)。足见杨亿对白诗的看重。 杨亿学习自诗亦有其家学渊源,他早年丧父后依从 祖杨徽之。杨徽之无子嗣,将振兴家族的希望放在杨
尧藩、顾非熊有诗唱和。长庆三年(823)。姚合罢武 功主簿改授万年县尉,贾岛、顾非熊、无可、朱庆余秋 日宿其宅吟诗。同年,姚合、贾岛、朱庆余有诗送李 余及第归蜀及张蒙饶州赴任.姚合、贾岛、朱庆余、马 戴、无可以诗送韩湘冬日任江西使府从事。这一系 列的活动标志着继姚合创作风格的确立之后,姚贾 诗人群正式形成。特别是贾岛等人秋日宿姚合宅所 作之诗,诗风清苦寒瘦,状写县邑荒凉之景,正是武
人也呈现出受白体影响的迹象。李宗谔是李防之
子①,曾写信给王禹僻劝他多读白居易诗。李维、晁
迥二人均喜好白诗,分别录白诗中的“近道”之语编
为《养恬集>和<助道词语>⑦,晁迥的<法藏碎金录> 中更是记载了自己平生所作的诸多白体诗。 在宋初国力渐趋强盛和文教逐步复兴的总体氛 围之下,伴随着宋代士大夫文化修养与主体意识的 加强.杨亿最终远离了白体而选择了新的诗歌典范 李商隐。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中对这一过程有详
49
万方数据
密元老、蓬丘之长、兰台之英,争奇逞妍,更赋迭咏,
铺锦列绣,刻羽引商,烂然成编”【5】(暑七),说的几乎
他们也被晚唐人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两位诗 人,从而成为时人追慕效法的对象: 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为之最。Ll副
就是西昆诗人的创作情况。而钱惟演{:梦草集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